对于读过的几篇论文/博客,个人感觉最有趣的是A Generation Lost in the Bazzar,最受益的是The New Methodology &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最无聊的是No Silver Bullet.

无论是日渐淘汰的瀑布模型,还是近几年新兴的敏捷方法,不管其流行与否,都值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接触,作为软件工程方法学的启蒙。无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实践,团队集体coding是免不了的吧!既然有合作,那就一定有技巧,就能够跟软件工程沾边,这也是我最初选上软工的原因。

对于两大软件开发方法:“瀑布模型”与“敏捷模型”,我对两者的直观感受是:

  1. 瀑布模型:强调开发过程的规范性,它一改code&fix的原始局面,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对团队的开发过程进行规范。它是一个框架,使用该模型指导软件开发的团队必须遵守之。它定义了严格的文档规范与迭代过程,在适用于小项目或者崭新的项目时显得过于僵化臃肿,因此,“瀑布模型”适合规范化的系统软件的开发(一如Winstion在NASA做的事情)
  2. 敏捷模型:在我看来,敏捷模型的诞生是因为the natur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 需求的不可预见性->敏捷方法的适应性

b) 软件是由程序员开发的->敏捷方法的面向人而不是面向过程

Martin Fowler在the new methodology中将敏捷方法与瀑布模型等工程性方法区分开来,认为敏捷方法更能够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时它更“强调开发组的技能”而不是各种繁文缛节式的过程。

A Generation Lost in the Bazzar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开源浪潮下软件开发的乱象——软件质量参差不齐,软件之间依赖关系混乱,过度重用导致的过度设计……这些,是我之前所不曾想到的,我从最近才开始使用开源系统(CentOS),对开源界的Big Bazaar知之甚少。记得刚开始使用Linux,对安装一个软件需要先安装其依赖感到很神奇:为什么我在windows下没用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想必这应该是开源界的规矩,同时也应该是其优势所在,然而,依赖的乱象却让开源界走向碎片化。对于这篇文章,我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估计等到自己深入Linux多时后再回读,该会有更深刻的见解。

至于Frederick Brooks说教般的No Silver Bullet,我只想说,我当初是怎样用大半个下午坚持读完它的…..一方面叹其之枯燥,一方面感其之陈旧,FB将OOP视为Hopes for silver bullet,可能是我等未用过C写过软件的学生所感触不到的吧….不过另一方面,我不解他老人家为何想到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Expert System,这两个看上去与软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务,也许,在那个年代,也曾经被视为软件开发的下一个转折点吧。

 

项目收获

下面结合阅读材料谈谈我的项目收获。

经历了半个学习的学习,我对软工最大的感触是:1+1<2,一份完整工作,如果分配到每个成员去做,效率可能不如自己完成。从感觉良好的个人项目,到时间紧迫的结对编程,再到sprint到让人疲乏的学霸。。。。我只想说,PM比DEV难当!!!!PM就像天天扯着嗓子向作家催稿的编辑,费口舌之余自己还得完成手头分配的coding任务。除此之外,感想如下:

Big Ball of Mud

以我之见,代码的重复性(duplication)应该算得上是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大泥球,一旦一处更改,殃及全局,在我们项目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下图所示的标签列表:

这是在几乎所有web页面中都会出现的组件,在我们的alpha版本里,我们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复制粘贴来为每一个页面生成这样的列表,那么,但是,潜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一旦此列表需要重新编码,那么所有页面中的模块将推到重来。为了解决这个Big Mud,我们打算在beta版本中,将其编码为asp.net的内置控件,实现模块化的使用。

 

关于“大集市中的迷失”

一坨脓包似的权宜代码,被一群盲目的根本不知IT架构为何物的所谓IT“专业人士”永无休止地复制着,粘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的项目里,还没有出现包依赖混乱的情况,虽然我们的解决方案分为多个子工程,但工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十分明确,从DAL到BLL,再到最终的界面(View)。

同时,虽然我们也采用了第三方的开源类库(jquery,FlexPaper,tiny_mce等)但它们都是备受业界好评的知名解决方案,其源代码不存在如上所述的“权宜”情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在线文档阅读模块中,我们采用的一段FlexPaper Demo中的代码可能会存在潜在的性能与安全上的问题。

 

软件构建的方式

我们的团队,在PM的带领下,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较优的设计方案,即数据层(Data Access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与展示层(View Layer)三层分开,三位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构建界面的同时并行进行业务逻辑的编码。较为优秀的软件构建方式使得我们的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Agile Method在项目中的使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项目中所使用的敏捷方法,还仅仅局限在MSF版本的Scrum/Sprint方法上,我个人感觉,TFS提供的支持,对PM最大的帮助在于:能够对当前团队的任务进度有着直观的了解,这样,他就能够根据大家的任务完成情况,适当reshuffle,或者加快进度,或者减慢进度。这种模式,与传统的code&fix相比,避免了由于进度松散造成的任务积压。在我看来,可控的进度,对于PM乃至整个项目而言,都至关重要。

posted on 2012-11-14 00:23  yin@buaa  阅读(19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