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手机相机分辨率是多少?”
“XPPO,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
“哇,分辨率这么高!”
说到分辨率,大家第一个反应是看有多少像素,而且认为像素越多,分辨率就越高,图像质量也越好。这种说法,当我们单纯看图像分辨率或者显示器分辨率时,也可以说没错。但在讨论科研相机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时,单看像素个数是不全面的,应该使用更科学的标准来判断。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聊一聊科研相机的分辨率。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科研相机的分辨率
-
显微镜的光学分辨率
-
相机与显微镜的分辨率匹配
-
C-Mount对分辨率的影响
-
实验论证
科研相机的分辨率
如下图所示,假设相机芯片尺寸不变,当像素个数越多时,图像的分辨率也越提高。但注意这里有一个前提,相机芯片尺寸不变。事实上,当像素个数增加时,单个像元的尺寸变小,这才是分辨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所以更准确地说,是像元尺寸越小,相机分辨率越高。
由此我们得到关于分辨率的第一个结论:
像元尺寸决定相机分辨率。像元尺寸越小,分辨率越高。
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应该总是选择像元小的相机就好了呢?显然不是,这里穿插一点信噪比的讨论。以单个像元来看,如果影响信噪比的其他几个参数如量子效率(QE)、读出噪声(read noise)、暗噪声(dark noise)都不变,像元尺寸越大,单个像元收集到的信号越多,则图像的信噪比越高。所以,信噪比和分辨率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参数。提高信噪比要求像元尽量大,提高分辨率要求像元尽量小。在选择相机的时候,如果是极弱光和高速的应用,需要追求极限灵敏度,那么选择像元尽量大的相机,譬如Photometrics Prime 95B sCMOS像元11 μm;如果追求分辨率,那要选择像元尽量小的相机,譬如Photometrics Iris15,1500万像素,像元小至4.25 μm。通常对显微成像的应用,希望两者兼顾,我们给出关于分辨率的第二个结论:
相机的分辨率和显微镜的光学分辨率需要相匹配,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现在我们先谈谈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分辨率
显微成像,是样品上的光信号通过物镜放大后成像的过程。由于物镜收集信号的开口尺寸(Objective aperture)是有限的,信号在通过物镜边界时会发生衍射。这个现象可以把物镜的开口近似为一个小孔来说明。
如下图所示,发生衍射后所成的像,比实际的样品大。通常XY方向在200-300nm,Z方向在500-800nm。
显微镜物镜所成的像,为中间一个亮点,和一系列环绕它的亮度渐弱的衍射环组成,称为艾里斑。物镜的数值孔径(NA)越大,中间的亮斑越小。
亮斑的尺寸可以由公式计算:
其中λ是光的波长,NA是物镜的数值孔径。
当两个艾里斑不断接近,直到肉眼不可分辨时,艾里斑中心间隔的距离就是此物镜的分辨率。
图4. 瑞利判据
物镜分辨率由以下公式定义,称为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物镜的分辨率。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相机的分辨率与物镜的分辨率匹配的问题了。那究竟如何做匹配呢?C-Mount又是如何影响分辨率的呢?小编先卖个关子,大家一定能从我们分辨率下篇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