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读书会。屋不大,老师学生,围坐一桌,热水点心,欢笑连连;冬日的冷风,丝毫敌不过这满屋的愉悦和温情。

 

最先开始讨论的,是学远提出的我们队出现的“干活一窝蜂”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健健结合其所在团队的经历,认为“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确定一个方向”;旭展学长讲了他参加“freescale”智能车比赛中分工不明确而出现问题的故事,认为“每个人负责一块工作,效率高”。毫无疑问,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明确的看法,要分工!

 

先来剖析学远说的问题的原因,我总结有两点:

1)兴趣广。初次做机器,结构设计,工具使用,加工方式,新鲜的事物,大家都想玩一下;(但后期出现疲惫的问题)

2)能力弱。经验匮乏、技术限制,队里鲜有人能扛起独挡一面的能力,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大家商量着来。

问题明了,得想办法,如何分工?最理想的是每人做的即是自己热爱的方面,这样他可以自主地去学习提升。至于能力问题,还得一步步来,稳扎稳打,活学活用。

兴趣问题:“三分钟热度”大家都有,接触新鲜事物嘛!但说到纯粹地热爱一物、将它玩到极致的人,难得,可谓可遇不可求。从理想天空回到现实大地,现在团队分工的问题其实转化为“如何发现大家兴趣点”的问题上来。此问题何解?我曰:多尝试,多交流。

尝试去建模加工,尝试去玩弄电路,尝试去编写一段实用的程序,比以前更深入一步,去感悟思考,问自己,这里面有没有更深更好玩的东西吸引自己去深入?

和团队成员交流,和老师们交流,和高手和爱好者们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和看法,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思考这方面要求的人的特性,我符合吗?

 

 

在团队分工的讨论中,我的观点和大家有了碰撞,我们的团队,我希望大家能在此难得的氛围里提升自身技术、打牢技术底子,而大家认为当在团队的环境中学会分工、配合、交流。现在想想,其实讨论时的我们有些“排异”或者“否定”的思想冲动啊,这两个观点对立吗?为何非得二选一?

毫无疑问,未来的工作和发展需要我们有团队合作的经验和能力,比如分工负责、团队协作、交流沟通、“把事情做成”的目标观念等。但,我坚持团队里的每个人必须要有结实而突出的技术能力或业务能力,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周筠老师后面不也是说吗,“不能做好事情,为什么要拉进来(团队)”。

目标非要唯一?那我们就分阶段吧,做项目时,我们分工协作,以“把事情做成”为目标;相对空闲时,比如这个寒假,就请疯狂地充实自己吧!

 

 

关于团队的话题讨论到中间,话题很凌乱,模糊了主线,周筠老师提出的假设“假设项目重来一遍,你是leader,你会怎么做?”点亮了我的思绪。

下面是周筠老师的主场^.^ 将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整理一下。

1)老师讲了帮助女儿在篮球比赛中学会分工最终赢得冠军的故事,女儿身高有优势、投篮得分好,所以她打中锋,明确投篮任务,得分主力。

思考:队员们的优势在哪里?可以胜任什么任务?一个leader,必须要思考并清晰这些问题。

各位看官前辈们,你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2)一个leader,独撑大局,不够,要再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团队从2个人开始。两人最好性格、思维互补,这样才最稳定,团队里至少要有1个女生。

思考:想想班级活动,小到班聚活动,大到特团活动,确实都需要我和团支书两个人商量着来,一个人,完成起来很困难。然而女生?一班汉子,得拓展班外资源啦!

3)leader?执行力!分析思考能力!做事的魄力!抗压力!遇到困难,有办法!

思考:我得认真审视评价自己。。。

4)想太多意味着想多了!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也想了。

思考:哪些该想到,哪些不该想?以前我一直怀着多想、事前思考地越细做事越稳妥的观念,周老师这条观点有道理,思考和做事一样,要有度量,但这个度不和做事的标准那样明确,很难把握呢!这个问题还要多揣摩。

5)防止打酱油,一定有办法。调动他人做事的积极性。

老师讲了她家里任务划分的故事,将任务分解,每次让女儿(叔叔~.~)完成一步小任务,比如将衣服塞进洗衣机、加洗衣粉、启动洗衣机、取出衣服、晒衣服,一步一步来,熟悉做这些事情的流程、培养去做这些事的意识。

思考:我们希望团队里的任务在完成质量上有共同的团队标准,比如“够用就好”和“有些强迫症、追求细致完美”两种观念的成员,相同的任务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成果,类似的这种矛盾,是团队里的一种普遍问题,如何统一,让大家进入到机制中来?首先,选合适的人做该事项的负责人;其次,分解任务,让大家一步步达到一个标准要求,毕竟这些意识上的问题,需要思维的转变,不可一蹴而就。而贯穿整个过程中的,当是沟通交流——让每个人懂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和考虑。这点我们做的很欠缺啊。

6)对团队感兴趣,为什么不去看兵法的书呢?

思考:醍醐灌顶!

7)leader要求是很高的,意味着思考,想清楚就去做了,行动不了是没想清楚。

思考:一语道破!

 

 

读书会第二部分内容,嗯,教你如何变优秀~

 

自己写得少,被周筠老师盯上了,交流中不断被督促要多写,把出现的问题写下来,把总结感悟写下来,写写写,写的过程是一个梳理思绪的过程,问题在写的过程中得到明确,感悟在写的过程中得到深入,写得快的人,做事快,因为他在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形成条理的能力。其实,写得少的原因,是懒惰,然而,不写才是懒人的选择,以后当注意加强。

 

大学,要学会与他人打交道,而其标杆,就是看有没有女朋友(男朋友)。被周老师此言雷住,单身汪表示很受伤,修炼尚不得法啊。

 

接着我们谈到一个很现实也很犀利的社会现象,现在很多博士等高知识分子,学力高,然而处事幼稚,思维僵化单一,外貌表现:眼神呆滞!(不自觉想到陈冰老师明亮而漂亮的大眼睛>o<) 对于这个问题,周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1)警惕周围环境(安逸否?积极吗?);

2)反思近来表现(近来事情处理的合适吗?下次会怎样做?);

3)与积极正向的人或群体接触,激励自我。

陈冰老师在此分享了王小波的人生追求:智慧,有趣,异性

 

口才,周老师提醒我们要注重加强锻炼。

在团队中,抓住机会训练自己的口才!

就像李开复先生请100人吃饭,口才这东西注重实践,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练过的肯定不一样!

像雷军、老罗,有自信的人敢于自黑;像邹欣老师,能够很搞笑、但--是那种会心不低俗的笑意。

 

读书,高效率地汲取别人的经验。

读书,两位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去做,给我们推荐好书、也送了我们不少书籍,但自感惭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究其原因,对书不感兴趣!

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我觉得是我们没有需求、没有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我觉得,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读书、思考:

人物传记,老师推荐的类别,但是看那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杰克韦尔奇自传》,厚厚的大部头看着就头痛。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他的求知之路是怎样走过的?怎样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怎么遇上了自己的另一半?事业发展中遇见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当我们带着问题来看,那么读书会变成一个有趣的寻求答案、满足渴望的活动,让乐趣与读书同行~

去《浪潮之巅》中寻找大公司里的团队合作,去《大学之路》中比较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听听《鬼吹灯》里老胡怎么吸引到Shiny Yang和神秘的古代大墓。

用个马原的句式:思考决定了阅读,阅读源于思考,并能动的反作用于思考。

 

拖延,主要是懒惰,这份总结拖延了三天,批评自己!

posted on 2016-01-22 23:04  王三hust  阅读(94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