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病

第一次看病

Datetime: 2023-03-13T19:26+08:00

Update: 2023-03-14T09:54+08:00

Categories: Health

TL;DR:

  1. 挂号,需要自己知道挂哪儿的号,不确定就直接全科
  2. 找到对应的科室
  3. 医生会开单子,单子就是钱啊!单子里有可能是让患者取药,也可能让患者去做化验之类的
  4. 交钱,因为交钱才能要拿药或者化验之类的
  5. 如果有化验,在对应科室做好了,回去找医生
  6. 医生做好医嘱,患者带着单子可以离开科室
  7. 取药走人

流水账

早上体温 37.7℃,下午 38.2℃,和毕设老师说了以后,她让我开完会赶快去校医院。虽然不是第一次去医院,但是我得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挂号…

首先,要在一个写着挂号的窗口和护士聊决定挂什么科,有全科、皮肤科、急诊等,如果啥都不知道,就挂全科。对了,挂号要收费的。

然后就去找全科在哪儿,我问导诊台阿姨,她问「发烧吗」,我说嗯,就让我去急诊科。「急诊在哪儿?」「直走左拐。」

找到对应的科室,医生就发问,几度啊,啥时候发烧,过敏史,嗓子痛吗……

枯燥问诊的调剂是跟医生聊天:

我:「咱北航发热人的多吗?」
医生:「是有点多。」
我:「咋没病历本啊」
医生:「都用电子了」
我:「我还能吃枸杞吗?」
医生:「不能,会上火。」
医生:「你看起来精神状态还可以」
我:「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快要挂了)

然后直接开药,附带让我做血常规。给了我三张纸,每张纸上面估计是「指令」,两张是药、一张是做血常规,让我想起《1984》里主人公的工作。血常规相当于任务支线了,她要知道我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拿着「指令」,就去挂号窗口那再缴费,缴完费才让做血常规以及取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校医院没有平面图,因为怎么走都通过地上的箭头,我还问保安「地图」在哪儿,无语了。

血常规那个护士叫「夏雪」,还真有人叫夏雪啊?!家长《家有儿女》没少看吧。

血常规需要挑一根手指头,我思考了一会:
大拇指不行,要敲空格;
食指不行,用的频率有点高;
中指不行,有点不礼貌

那无名指吧。这挑手指的经历让我想起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六年级时候学过的一篇关于手指的课文[1]。采血需要把一根针在手指上扎一下,我又想起自己很小时候去医院打针,那是被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恐惧。

采血也是有意思的:
我:「额,您把管子(毛细管)捅到塑胶手套上了,这个有影响吗?」
夏雪:「没事,刚才消过毒了。」
我:「我这个血出的是不是有点慢了。。。」(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护士姐姐挤我的无名指很用力啊)
夏雪:「这个血是有点儿慢了,您可以找中医调理一下。」
……

拿着血常规回急诊科,医生告诉我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发热。我问,「咋看呐?」医生提高了音量:「白细胞不高,血小板……」。后面都忘了,我贫瘠的高中知识告诉我炎症、有细菌的话白细胞会高的。

最后取药跑路。

总结一下:

  1. 挂号,需要自己知道挂哪儿的号,不确定就直接全科
  2. 找到对应的科室
  3. 医生会开单子,单子就是钱啊!单子里有可能是让患者取药,也可能让患者去做化验之类的
  4. 交钱,因为交钱才能要拿药或者化验之类的
  5. 如果有化验,在对应科室做好了,回去找医生
  6. 医生做好医嘱,患者带着单子可以离开科室
  7. 取药走人

疯言疯语

发烧可以强迫人什么都不干,但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如秦海碗所说,什么都不干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灵魂深处的疲惫。

中午压根没睡,因为鼻塞,所以要用嘴呼吸,用嘴呼吸,但是北京空气太干燥坚持不了多久,呼吸一会又要换鼻子,让人绝望的死循环。

回想以前的发烧,能想起来两次,一次是在高中医务室,医务室开不了啥好药,只有金银花颗粒,一次是在乡下,小学,「赤脚医生」,只需要直接找医生说我发烧了,一个医生搞定问诊、收费、打针、取药。

在去校医院的路上,我想起寒假 B 站上刷到的视频:人一生在玩着五个球:家庭,工作,健康,朋友和灵魂 - Bilibili。人生就像玩五个球,家庭、朋友、健康、工作和灵魂,只有工作是橡胶做的,其他都是玻璃做的。深以为然,最近和同学的交谈也提到了健康,可惜没告诉 ta。记得在编译课设的时候,北航 6 系代码提交平台上,凌晨两点的人比早晨九点的还要多。

从校医院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两位同学在紧紧地拥抱,一位是女生,另一位也是女生。我又想起一个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的时候,有两位男生手牵手走在绿园旁边的小路上。我又联想起同学写的一篇全英文文章,记得我一字一句看了好久……一想到这是北航,这也正常。

回宿舍的路上还想到舍友关注的虚拟主播「向晚」,我一直不知道也未思考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就像不知道也不思考柳絮从哪里来一样。记得是一个黄昏的瞬间,我想起郑愁予的《错误》,「青石的街道向晚」,张雨生的歌里也有提到「向晚」,翻了下,包括《总发游》、《这一年这一夜》和《爱过了头》,我觉得我可能 get 到了 Asoul 运营团队的想法。

中二地说,我觉得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种下的诅咒(联想也是)。记忆的组成包括人、事和物(当然还有时间、场地等)。看到「物」,我就在心里默念,以后再看到这「物」,就要想起这事和人。这种方法带来的最远的记忆是在一二年级坐绿皮火车回莆田的时候,那个火车的灯太亮了,我拼命地眨眼,希望像相机一样捕获落在视网膜上的图像,心里也鼓励自己,我要永远记住这个火车驶来的瞬间。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自己对自己下诅咒,有些有印象的事,对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影响,我却能记好久,但是有时候,有些东西就是记不下来,比如生物知识点、政治知识点、北航的地图、同学亲戚的名字……实在是太惭愧了。舍友说我没放在心上,我能记住的事也没放在心上呐?

他病态地想要记下自己看到的一切,可是这一切里面「有用」的比例有多少呢?


  1. 丰子恺的《手指》。回宿舍后查了一下,本来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 5 课,现在放到统编五年级下册的第 22 课了。时间太久了,文章也移来移去,我也不能肯定时间辣。 ↩︎

posted @ 2023-03-13 20:23  ticlab  阅读(32)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