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帮助更多人,每个人这一生都有无量无边的亲人,围绕在周围,显示出不同的身相。怎么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众生、更多的亲人呢?这是任何一个大人、一个有大担当、大心量的人都在思维的问题,也是必然要探讨的一条道路。
一个小学写作文,题目是《我做了XX事情感觉到很幸福》,小孩子写的内容更多是我今天帮助了谁、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在得到了别人赞同、得到了别人肯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幸福。
我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很感慨,因为我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这条信息就已经过时了;问现在的小孩,怎么才是最幸福的?我听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说,让他玩一天的电脑游戏,他就觉得是最幸福了。有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才是幸福的,因此电视台兴起了一个《你幸福吗?》的专题,现在的人回答的结果很让人唏嘘。有的人说我很幸福,今天能把菜都卖光,不用剩菜,我就最幸福了;有的人很诧异的问,什么是幸福?本身幸福的定义就不同,你累了,看别人坐着,你觉得坐着是幸福的;你渴了,看到有人喝东西,你会觉得有东西喝是幸福的……答案千奇百怪,反映了什么?反映了现在人价值观的混乱。
人,之所以称呼为人,人字只有两笔,代表我和你、你和他、他和大家、我和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相互的帮助、需要相互的支持、需要相互的促成、需要相互的取长补短、需要相互的体谅、需要相互交换经验心得、需要配合合作……但是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和这些是相悖的。这样一来越活越混乱、越发展越混乱,于是科技越发展,社会表现的越进步,物质文明越昌明,精神世界也就越空虚。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精神依赖、需要精神依托、需要精神支持。
很多企业发展这个内心深处的诉求,做了很多的企业文化,想用所谓的企业文化来实现弥补精神空虚的缺口。世界上的几大宗教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总被说是迷信、是心理暗示、是自我催眠等等,但是这些大的宗教都没有从人类的生活中彻底的淡出。因为人类内心的这个精神诉求是刚性的,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的,因此有的人越活越明白、有的人越活越顽固、有的人沉溺在物质世界中,最需要精神寄托。所以可以信这个,也可以沉溺于虚拟世界,可以埋在电视剧肥皂剧中,因为这是他内心的需求的释放点,以这些来作为满足精神空虚的手段。
中国古人也发现了这个内心诉求,于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历史如何发展,最后的理智选择一定是推行某一个信仰。中国的历朝历代做出的选择很多,但是时间更长、历史更悠久、作用更强大的,还是儒家学术。佛教推广起来有难度,因为佛教中没有刚性标准,很多内容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是这个,也可以不是那个;可以一即是一切,又可以一切即一;可以所有都是有,也可以所有都是无。就是因为佛教中把这个修持的路看得太仔细了,分出次第太细致,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而儒家的内容,可以很刚性的做评判,就像我们说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但是起码可以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刚性手段——大家一起考,分数决定结果,这个分数就是纲领、就是指挥棒。而学佛的这个分数,我们刚性不起来,只能是根据每一个人的根基来定,他达到了某一个水平,或许对别人来说已经很高很高了,而对某些人来说,这个水平还是小儿科的水平。
所以学佛真的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这个工程不是几年几十年就可以完工的。就像《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提到,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布施供养亲近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这么多尊佛陀都亲自拜会曾事供养过,大家想想这个过程要用掉多少时间?很多人学佛,抱着一颗试试看的心,还懂得浅尝辄止,所以佛菩萨慈悲,知道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的,才用各种方便来给我们利益,来满足我们的百千种愿、百千种求。满足我们的这些愿求,就是要接引我们,从只注意自己的利益升华到可以关照他人利益,不去伤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个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纲领就是佛教中的戒。五戒也好、十善也好、八戒也好、比丘比丘尼戒、学法女戒、或者菩萨戒都好,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其他众生。佛陀慈悲的把这些戒律定为刚性的不可动摇的,不让自己迷惑颠倒的去做出伤害众生、烦恼众生、干扰众生的事情,因为没有造作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招感到被业力回旋伤害的结果,这才是真正学佛。
不落三恶道的根本点在于真正学佛,虽然可以不懂佛制,可以不懂佛陀教义的深邃内涵,可以不懂佛陀到底要给我们什么,可以不懂佛陀说这一句话、这个经文、那个咒语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些都可以不懂,只要真的能按佛陀指引的方法,离开了恶行,就不会遭受恶道报,这就是学佛不落恶道的原因。不是说我学佛,就不下地狱,而是说我学佛,真实地躬行不造作恶业,才会在这个因下成就不落恶道的果。
我们知道不落恶道的方法和原理了,若想帮助自己的亲人眷属,就应该把这个道理告诉给他们,让他们也跟随上,汇聚到断恶行善的洪流中,成为彼此的坚固法伴侣。佛法就是这样传递开来的,从你得利益的方法里,验证了我也将得的利益,若大家都能躬行如此,天下太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