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IF是我们很多人投稿时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每年的IF在6月份左右才会发布,2017年6月将会发布2016年的IF,这就会对很多同学投稿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你现在准备在明年3月份投稿,这个时候还是2017年6月公布的IF。那么等你文章发表之后,过了6月,你投的这个期刊IF已经重新更新,IF高了当然皆大欢喜,如果IF变低了很多人可能会后悔投这个期刊,更有甚者如今年的Plos One跌破3分都影响到了一些博士的毕业。
先来看看今年SCI期刊的IF有哪些变化。
四大医学期刊变三大
先说个大的,以前一直流传着四大医学期刊的说法,分别是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72.406)、The Lancet(IF=47.831)、JAMA(IF=44.405)和BMJ(注意,是没Open的那个,IF=20.785)。
可以看到,今年NEJM一飞冲天,从去年的59分直接升到了72.4,已经远远的把其他3本期刊甩在了后面。而相比The Lancet和JAMA今年的涨幅,本来就落后的BMJ今年IF只升了1分,差距越来越远。而且从内容上来看,BMJ也没有什么特别优质的文章,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众多,但也没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出现。
四大神刊仅有一家IF上升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这四本杂志被戏称为中国生物医学学者最爱的四大神刊。由于发文量大、版面费高(相应发表难度低)、影响因子也看得过去(3分以上),受到广大医学专业人士的喜爱。发稿量逐年上升,捞金捞的手软,但福兮祸兮,近年来投这些期刊不仅在基金申请等方面会受到一些歧视,而且它们本身的影响因子也呈下降趋势。
今年除了Oncotarget(IF= 5.168)比去年(2015 IF=5.008)略有上升外,其他3本期刊都有一定程度的跳水。Medicine 更是继续探底,在水刊的路上一路狂奔。
这些影响因子的变化牵动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那能不能在投稿的时候就预估实时的影响因子呢?可以的,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自己计算当时的期刊影响因子。
WOS的妙用
我们知道IF是根据期刊文章引用量来的,最权威的数据就来自于WOS(Web of Science)。计算公式为:IF=C/(A+B)。
以最近的影响因子为例,其中,IF为该期刊2016年的影响因子,A为该期刊2015年发表的文章数量,B为该期刊2014年发表的文章数量,C为该期刊2014和2015年两年发表的文章在2016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对于此刻计算的IF,A和B已经确定,由于数据库检索滞后的原因C还未最终确定,所以此时计算的IF也就是实时IF。
根据上面的公式,进入WOS数据库里输入期刊名字。
图上红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数据库一定要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别把其他数据库也统计进去;检索项要选出版物名称;时间跨度要选前面两年。
检索后先把这个数字记下来,就是发表文章总数。
然后在文献类型里只选Article和Review,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
往下拉,找到引用频次那里,这个1201就是2017年的引用量。
所以Cell Research的实时IF就是1210/292=4.14,由于现在离2017年结束还有4个月,引用数还会上升,但文章总数不会变了,所以实际影响因子肯定比这要高。一般来说SCI期刊官方影响因子每年6月左右发布,那在当年的2、3月份用这个办法测出来的就会比较准。
WOS免费查的办法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个WOS数据库是要收费的,账号没有怎么办?简单!去中国科技网注册个中国科技云通行证(https://passport.escience.cn/regist.jsp),免费。
然后,在WOS下面的机构中选择“CSTCloud ID”那个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