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之前)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科学计算
  • 硬件背景 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 软件背景 没有操作系统
  • 处理方式 批处理

2、特点

  • 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程序员),数据不保存
  •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 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二、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科学计算、数据管理
  • 硬件背景 磁盘、磁鼓
  • 软件背景 有文件系统
  • 处理方式 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

2、特点

  • 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
  •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
  •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三、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大规模数据管理
  • 硬件背景 大容量磁盘、磁盘阵列
  • 软件背景 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 处理方式 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批处理

2、特点

  • 拥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
  • 数据冗余度小,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易于扩充
  •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 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 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并发控制、数据恢复、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标志着数据管理技术的飞跃。

posted on 2022-10-06 13:41  Santariki  阅读(65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