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如果有错,欢迎留言更正;此外,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www.cnblogs.com/IClearner/  ,作者:IC_learner

概述

  前面也讲了一些综合后的需要进行的一些工作,这里就集中讲一下DC完成综合了,产生了一些文件,我们就要查看它生成的网表和信息,下面就来介绍DC综合完成之后要进行哪些工作:

                   

也就是说,DC一般完成综合后,主要生成.ddc、.def、.v和.sdc格式的文件(当然还有各种报告和log)

.sdc文件:标准延时约束文件:

                   

里面都是一些约束,用来给后端的布局布线提供参考。

 

Scan_def.def文件:DFT、形式验证可能用到

               

里面包含的是一些扫描链的布局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生成ddc网表文件之前生成.def(也就先生成.def文件),以便将def文件包含在ddc文件中。

 

.sdf、.v文件

标准延时格式和网表格式文件,用于后仿真。

 

下面是输出(生成)文件的一些命令:

                

 

1.综合网表处理与生成

(1)综合网表的处理:

  完成综合并通过时序等的分析后,我们需要把设计和约束以某种格式存储好,作为后端工具的输入。

  把设计以VHDL或Verilog格式存档时,需要去掉或避免文件中有assign指令,因为该指令会使非Synopsys公司的工具在读入文件时产生问题。该指令也可能会在反标( back-annotation)流程中产生问题。此外,要保证网表中没有特别的字符。例如,写出网表时,有时网表中会有反斜线符号“\”,对于这个符号,不同的工具有不一样的理解。

·assign:

多端口连线(multiple port nets)会在网表中用assign指令表示,如下图所示:

           

上面的设计中有冗余的端口(包括内部端口,又称层次引脚)。如果我们将设计展开(flatten), DC可能把它们优化掉,即去掉这些端口。但是如果我们不展开设计,将得到下面的结果:

    Output   Reset_AluRegs,Latch_Instr,....

    assign   Reset_AluRegs=Latch_Instr;

多端口连线,即一条连线连接多个端口,三种类型:直通连线(Feedthroughs),即从输入端直接到输出端;连线驱动多个端口(也就是上面的那个情况);常数连线驱动多个端口。

  在默认的情况下,如遇到上述的情况,DC写出网表时,会在网表产生assign指令。如果设计中有多端口连线,应该在编译过程中将它们去掉。去掉多端口连线使用下面的命令:

  set_fix_multiple_port_nets  -all  -buffer_constants  [get_designs  *]

 

·特殊符号:  

  特别字符是指除数字,字母或下划线以外的任何字符。当DC写出网表时,如果遇到信号Bus[31],它会插入反斜线符号“\”,将其变为\BUS[31]。但是总线Bus[31:0」中的一个信号还用Bus[31],没有用反斜线符号,也就是说设计里面可能会遇到即使用到了Bus[31]又用到Bus[31:0]这种情况(比如一组总线网A方向走,而同时又有这组总线的最高位充当某个控制信号)。这时方括弧不是名字的一部分,它们是位分隔符。这时候,同一个信号用了两种符号串表示(也就是Bus[31]和Bus[31:0]中的第31位是同一个信号,但是却有不同的字符串表示,这是不好的,一些工具可能解读出错)。最好的办法是把设计中的反斜线符号去掉,用有效的字符代替非有效(特别)的字符。

  用change_names命令可将设计中的特别字符去掉。change_names命令的其中一选项是“-rules",后面可跟用自定义的命名规则或Verilog命名规则。在DC中用define_name_rules命令来规定自定义的命名规则。例如我们可以用该命令来指定可以使用哪些字符,禁止使用哪些字符,名字的长度等。一般来说,Verilog命名规则可以处理几乎所有的特殊字符。

  执行change_names命令后,它会把不允许使用的字符用允许使用的字符来代替。VHDL语言中,多维数组(multi-dimensionalarrays)使用方括弧作为字下标的分隔符(word subscript delimiters)。为了避免使用反斜线符号,先使用change_names命令把字下标的分隔符转换为下划线。如下所示:

                  

                       

 

(2)相关文件的生成

  经过处理之后的网表就可以生成了,除了了网表之外,我们还可以生成时序、面积报告等,相关命令如下所示:

                 

一个是生成.ddc文件,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一个是生成.v的门级网表。一个是生成标准约束文件,以供后面进行布局布线提供参考。

  最后,进行网表处理和生成文件的综合命令如下所示:

                

 

 

                    

 

                

 

 

2.时序检查与报告的生成

  最后,我们要讲检查设计报告、连接设计报告、DC综合过程中的信息报告、时序检查报告、面积检查报告等进行生成,方便我们进行检查:

    # Get report file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check_design.txt      {check_design                    };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check_timing.txt      {check_timing                    };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report_constraint.txt {report_constraint -all_violators};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check_setup.txt       {report_timing -delay_type  max  };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check_hold.txt        {report_timing -delay_type  min  };

    redirect   -tee   -file   ${REPORT_PATH}/report_area.txt       {report_area                     };

 这里使用的重定位的命令redirect,意思是将后面{}中命令的执行结果保存到文件中(命令的具体用法前面有讲到,也可以通过man redirect进行查看)

 

(1)时序报告的查看:

  下面主要介绍时序报告的检测,毕竟timing is everything。关于时序报告的查看,前面也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再来具体讲述一下。  

  Design Compiler中,常用report_timing命令来报告设计的时序是否满足目标(Check_timing:检查约束是不是完整的,在综合之前查看,要注意不要与这个混淆)。

时间报告有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路径信息部分,如下所示:

                    

主要报告了工作条件,使用的工艺库,时序路径的起点和终点,路径所属的时钟组,报告的信息是作建立或保持的检查,以及所用的线负载模型。

 

·第二部分是路径延迟部分                  

  这个路径延迟部分是DC计算得到的实际延迟信息;命令执行后,对于下图中的路径,得到的一些路径信息,有了单元名称(point通过该单元的延时Incr),经过这个单元后路径的总延时等信息:

                 

上图的解释:

  路径的起点是上一级D触发器的的时钟端。

  input external delay:(由于上一级D触发器的翻转(路径的起点也就这里)、芯片外部组合逻辑而经历的)输入延时约束(set_input_delay),也就是数据到达芯片的数据输入管脚的延时建模,这个延时是1ns;r表示上升延时,f表示下降延时

  clock network delay(idle):时钟信号从芯片的端口到内部第一个寄存器的延时是0.5ns;

  Data1(in):芯片输入端口到芯片内部真正数据输入端之间的线延时,是0.04ns。(可以认为是管脚的延时)

  U2/y : 这里,前面0.12表示u2这个器件的翻转/传输延时,意思是从这个器件的数据输入端(包括连线),到输出端y的延时是0.12ns。后面的1.66的意思是从路径起点到u2的y输出的延时是1.66ns.

  ...

  最后u4/D这里就是终点了,D触发器的数据输入端;当然终点也可能是芯片的输出端口。

  报告中,小数点后默认的位数是二,如果要增加有效数(字),在用report_timing命令时,加上命令选项“-significant_digits"。报告中,Inc:是连线延迟和其后面的单元延迟相加的结果。如要分别报告连线延迟和单元延迟,在使用report_timing命令时,加上命令选项"-input_pins"。

 

·第三部分是路径要求部分,如下图所示:

                 

这个路径要求部分是我们约束所要求的部分;值-0. 06从库中查出,其绝对值是寄存器的建立时间。值2.17为时间周期加上延时减去时钟偏斜值再减寄存器的建立时间(假设本例中的时钟周期是2 ns)。

 

·第四部分是时间总结部分,如下图所示:

                 

DC得到实际数据到达的时间和我们要求的时间后,进行比较。数据要求2.17ns前到达(也就是数据延时要求不得大于2.17ns),DC经过计算得到实际到达时间是2.15ns,因此时序满足要求,也就是met,而不是时序违规(violation)。时间冗余(Timing margin),又称slack,如果为正数或‘0',表示满足时间目标。如果为负数,表示没有满足时间目标。这时,设计违反了约束(constraint violation)。

 

(2)timing_report的选项与debug

  在进行静态时序分析时,report_timing是常用的一个命令,该命令有很多选项,如下所示(具体可以通过man进行查看):

                 

 

  我们可用report_timing的结果来查看设计的时序是否收敛,即设计能否满足时序的要求。我们也可以用其结果来诊断设计中的时序问题,对于下面的报告,

           

外部的输入延迟为22 ns,对于时钟周期为30 ns的设计,显然是太大了。设计中,关键路径通过6个缓冲器,需要考虑这些缓冲器是否真的需要;OR单元的延迟为10. 72ns,似乎有问题。关键路径通过四个层次划分模块,从模块u_proc,经模块u_proc/u_dcl,经模块u_proc/u_ctl,到模块u_int。前面我们说过,DC在对整个电路做综合时,必须保留每个模块的端口。因此,逻辑综合不能穿越模块边界,相邻模块的组合逻辑并不能合并。这4个层次划分模块使得DC不能充分使用组合电路的优化算法对电路进行时序优化,是否考虑需要进行模块的重新划分。

 

(3)设计违规检查

               

当然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设计违规,有可能是约束设计过紧,有可能是设计的输入延时太紧导致violation,比如前面那个实战中,综合得到的结果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由于约束不当而导致DC爆出违规。

 

(4)查看分组优化结果:

  主要是查看路径分组之后,路径的时序情况是什么样的,如下所示:

               

 

本节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了,本节就没有什么实战之类了。

posted on 2017-04-03 11:18  IC_learner  阅读(234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