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类所占内存:

 

类所占内存的大小是由成员变量(静态变量除外)决定的,成员函数(这是笼统的说,后面会细说)是不计算在内的。

摘抄部分:

成员函数还是以一般的函数一样的存在。a.fun()是通过fun(a.this)来调用的。所谓成员函数只是在名义上是类里的。其实成员函数的大小不在类的对象里面,同一个类的多个对象共享函数代码。而我们访问类的成员函数是通过类里面的一个指针实现,而这个指针指向的是一个table,table里面记录的各个成员函数的地址(当然不同的编译可能略有不同的实现)。所以我们访问成员函数是间接获得地址的。所以这样也就增加了一定的时间开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把一些简短的,调用频率高的函数声明为inline形式(内联函数)。

(一)
class CBase 

}; 
sizeof(CBase)=1;

为什么空的什么都没有是1呢?
c++要求每个实例在内存中都有独一无二的地址。//注意这句话!!!!!!!!!!
空类也会被实例化,所以编译器会给空类隐含的添加一个字节,这样空类实例化之后就有了独一无二的地址了。所以空类的sizeof为1。

(二)

class CBase 

int a; 
char p; 
}; 
sizeof(CBase)=8;
记得对齐的问题。int 占4字节//注意这点和struct的对齐原则很像!!!!!
char占一字节,补齐3字节

(三)
class CBase 

public: 
CBase(void); 
virtual ~CBase(void); 
private: 
int  a; 
char *p; 
}; 
再运行:sizeof(CBase)=12

C++ 类中有虚函数的时候有一个指向虚函数的指针(vptr),在32位系统分配指针大小为4字节。无论多少个虚函数,只有这一个指针,4字节。//注意一般的函数是没有这个指针的,而且也不占类的内存。

(四)
class CChild : public CBase 

public: 
CChild(void); 
~CChild(void); 

virtual void test();
private: 
int b; 
}; 
输出:sizeof(CChild)=16;
可见子类的大小是本身成员变量的大小加上父类的大小。//其中有一部分是虚拟函数表的原因,一定要知道

父类子类共享一个虚函数指针

(五)

#include<iostream.h>

class a {};

class b{};

class c:public a{

virtual void fun()=0;

};

class d:public b,public c{};

int main()

{

cout<<"sizeof(a)"<<sizeof(a)<<endl;

cout<<"sizeof(b)"<<sizeof(b)<<endl;

cout<<"sizeof(c)"<<sizeof(c)<<endl;

cout<<"sizeof(d)"<<sizeof(d)<<endl;

return 0;}

程序执行的输出结果为:

sizeof(a) =1

sizeof(b)=1

sizeof(c)=4

sizeof(d)=8

前三种情况比较常见,注意第四种情况。类d的大小更让初学者疑惑吧,类d是由类b,c派生迩来的,它的大小应该为二者之和5,为什么却是8 呢?这是因为为了提高实例在内存中的存取效率.类的大小往往被调整到系统的整数倍.并采取就近的法则,里哪个最近的倍数,就是该类的大小,所以类d的大小为8个字节.

总结:

空的类是会占用内存空间的,而且大小是1,原因是C++要求每个实例在内存中都有独一无二的地址。

(一)类内部的成员变量:

  • 普通的变量:是要占用内存的,但是要注意对齐原则(这点和struct类型很相似)。
  • static修饰的静态变量:不占用内容,原因是编译器将其放在全局变量区。

(二)类内部的成员函数:

  • 普通函数:不占用内存。
  • 虚函数:要占用4个字节,用来指定虚函数的虚拟函数表的入口地址。所以一个类的虚函数所占用的地址是不变的,和虚函数的个数是没有关系的
 
结构体所占内存:
 

 

结构体存在内存对齐,类(对象)也如此,甚至于所有变量在内存中的存储也有对齐一说(只是这些对程序员是透明的,不需要关心)。实际上,这种对齐是为了在空间与复杂度上达到平衡的一种技术手段,简单的讲,是为了在可接受的空间浪费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对相同运算过程的最少(快)处理。先举个例子:

    假设机器字长是32位的(即4字节,下面示例均按此字长),也就是说处理任何内存中的数据,其实都是按32位的单位进行的。现在有2个变量:    

  1. char A; 
  2. int B; 

     假设这2个变量是从内存地址0开始分配的,如果不考虑对齐,应该是这样存储的(见下图,以intel上的little endian为例,为了形象,每16个字节分做一行,后同):

    因为计算机的字长是4字节的,所以在处理变量A与B时的过程可能大致为:

    A:将0x00-0x03共32位读入寄存器,再通过左移24位再右移24位运算得到a的值(或与0x000000FF做与运算)

    B:将0x00-0x03这32位读入寄存器,通过位运算得到低24位的值;再将0x04-0x07这32位读入寄存器,通过位运算得到高8位的值;再与最先得到的24位做位运算,才可得到整个32位的值。

    上面叙述可知,对a的处理是最简处理,可对b的处理,本身是个32位数,处理的时候却得折成2部分,之后再合并,效率上就有些低了。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付出几个字节浪费的代价,改为下图的分配方式:

 

    按上面的分配方式,A的处理过程不变;B却简单得多了:只需将0x04-0x07这32位读入寄存器就OK了。

    我们可以具体谈结构体或类成员的对齐了:

    结构体在编译成机器代码后,其实就没有本身的集合概念了,而类,实际上是个加强版的结构体,类的对象在实例化时,内存中申请的就是一些变量的空间集合(类似于结构体,同时也不包含函数指针)。这些集合中的每个变量,在使用中,都需要涉及上述的加工原则,自然也就需要在效率与空间之间做出权衡。

    为了便捷加工连续多个相同类型原始变量,同时简化原始变量寻址,再汇总上述最少处理原则,通常可以将原始变量的长度做为针对此变量的分配单位,比如内存可用64个单元,如果某原始变量长度为8字节,即使机器字长为4字节,分配的时候也以8字节对齐(看似IO次数是相同的),这样,寻址、分配时,均可以按每8字节为单位进行,简化了操作,也可以更高效。

    系统默认的对齐规则,追求的至少两点:1、变量的最高效加工 2、达到目的1的最少空间 

    举个例子,一个结构体如下:  

  1. //by www.datahf.net zhangyu
  2. typedef struct T
  3.     char c; //本身长度1字节 
  4.     __int64 d;  //本身长度8字节
  5.     int e;  //本身长度4字节
  6.     short f;  //本身长度2字节
  7.     char g;  //本身长度1字节
  8.     short h;  //本身长度2字节
  9. }; 

    假设定义了一个结构体变量C,在内存中分配到了0x00的位置,显然:

 

    对于成员C.c  无论如何,也是一次寄存器读入,所以先占一个字节。

    对于成员C.d  是个64位的变量,如果紧跟着C.c存储,则读入寄存器至少需要3次,为了实现最少的2次读入,至少需要以4字节对齐;同时对于8字节的原始变量,为了在寻址单位上统一,则需要按8字节对齐,所以,应该分配到0x08-0xF的位置。

    对于成员C.e  是个32位的变量,自然只需满足分配起始为整数个32位即可,所以分配至0x10-0x13。

    对于成员C.f  是个16位的变量,直接分配在0x14-0x16上,这样,反正只需一次读入寄存器后加工,边界也与16位对齐。

    对于成员C.g  是个8位的变量,本身也得一次读入寄存器后加工,同时对于1个字节的变量,存储在任何字节开始都是对齐,所以,分配到0x17的位置。

    对于成员C.h  是个16位的变量,为了保证与16位边界对齐,所以,分配到0x18-0x1A的位置。

    分配图如下(还不正确,耐心读下去):

 

    结构体C的占用空间到h结束就可以了吗?我们找个示例:如果定义一个结构体数组 CA[2],按变量分配的原则,这2个结构体应该是在内存中连续存储的,分配应该如下图:  

 

    分析一下上图,明显可知,CA[1]的很多成员都不再对齐了,究其原因,是结构体的开始边界不对齐。

    那结构体的开始偏移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使其成员全部对齐呢。想一想就明白了:很简单,保证结构体长度是原始成员最长分配的整数倍即可。     上述结构体应该按最长的.d成员对齐,即与8字节对齐,这样正确的分配图如下:

 

    当然结构体T的长度:sizeof(T)==0x20;

     再举个例子,看看在默认对齐规则下,各结构体成员的对齐规则:  

  1. //by www.datahf.net zhangyu
  2. typedef struct A 
  3.     char c;  //1个字节
  4.     int d;  //4个字节,要与4字节对齐,所以分配至第4个字节处
  5.     short e;  //2个字节, 上述两个成员过后,本身就是与2对齐的,所以之前无填充
  6.  }; //整个结构体,最长的成员为4个字节,需要总长度与4字节对齐,所以, sizeof(A)==12 
  7. typedef struct B 
  8.     char c;  //1个字节
  9.     __int64 d;  //8个字节,位置要与8字节对齐,所以分配到第8个字节处
  10.     int e;  //4个字节,成员d结束于15字节,紧跟的16字节对齐于4字节,所以分配到16-19
  11.     short f;  //2个字节,成员e结束于19字节,紧跟的20字节对齐于2字节,所以分配到20-21
  12.     A g;  //结构体长为12字节,最长成员为4字节,需按4字节对齐,所以前面跳过2个字节,
  13. //到24-35字节处
  14.     char h;  //1个字节,分配到36字节处
  15.     int i;  //4个字节,要对齐4字节,跳过3字节,分配到40-43 字节
  16. }; //整个结构体的最大分配成员为8字节,所以结构体后面加5字节填充,被到48字节。故:
  17. //sizeof(B)==48;

    具体的分配图如下:

 

 

 上述全部测试代码如下:

 

  1. //by www.datahf.net zhangyu
  2. #include "stdio.h" 
  3. typedef struct A 
  4.     char c; 
  5.     int d; 
  6.     short e; 
  7.  
  8. }; 
  9. typedef struct B 
  10.     char c; 
  11.     __int64 d; 
  12.     int e; 
  13.     short f; 
  14.     A g; 
  15.     char h; 
  16.     int i; 
  17. }; 
  18. typedef struct C 
  19.     char c; 
  20.     __int64 d; 
  21.     int e; 
  22.     short f; 
  23.     char g; 
  24.     short h; 
  25. }; 
  26. typedef struct D 
  27.     char a; 
  28.     short b; 
  29.     char c; 
  30. }; 
  31. int main() 
  32.  
  33.     B *b=new B; 
  34.     void *s[32]; 
  35.     s[0]=b; 
  36.     s[1]=&b->c; 
  37.     s[2]=&b->d; 
  38.     s[3]=&b->e; 
  39.     s[4]=&b->f; 
  40.     s[5]=&b->g; 
  41.     s[6]=&b->h; 
  42.     s[7]=&b->g.c; 
  43.     s[8]=&b->g.d; 
  44.     s[9]=&b->g.e; 
  45.     s[10]=&b->i; 
  46.     b->c= 0x11; 
  47.     b->d= 0x2222222222222222; 
  48.     b->e= 0x33333333; 
  49.     b->f=0x4444; 
  50.     b->g.c=0x50; 
  51.     b->g.d=0x51515151; 
  52.     b->g.e=0x5252; 
  53.     b->h=0x66; 
  54.     int i1=sizeof(A); 
  55.     int i2=sizeof(B); 
  56.     int i3=sizeof(C); 
  57.     int i4=sizeof(D); 
  58.     printf("i1:%d\ni2:%d\ni3:%d\ni4:%d\n",i1,i2,i3,i4);//12 48 32 6 

运行时的内存情况如下图:

 

 

最后,简单加工一下转载过来的内存对齐正式原则:

 

  先介绍四个概念:

1)数据类型自身的对齐值:基本数据类型的自身对齐值,等于sizeof(基本数据类型)。

2)指定对齐值:#pragma pack (value)时的指定对齐值value。

3)结构体或者类的自身对齐值:其成员中自身对齐值最大的那个值。

4)数据成员、结构体和类的有效对齐值:自身对齐值和指定对齐值中较小的那个值。

  有效对齐值N是最终用来决定数据存放地址方式的值,最重要。有效对齐N,就是表示“对齐在N上”,也就是说该数据的"存放起始地址%N=0".而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变量都是按定义的先后顺序来排放的。第一个数据变量的起始地址就是 数据结构的起始地址。结构体的成员变量要对齐排放,结构体本身也要根据自身的有效对齐值圆整(就是结构体成员变量占用总长度需要是对结构体有效对齐值的整 数倍)

 

#pragma pack (value)来告诉编译器,使用我们指定的对齐值来取代缺省的。

如#pragma pack (1)  /*指定按2字节对齐*/

#pragma pack () /*取消指定对齐,恢复缺省对齐*/

posted on 2017-02-21 09:36  、张念  阅读(1030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