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成长吧~

推荐连接:

 

必备知识点


Linux系统的组成部分

动态视角:内核+根文件系统
功能组成结构视角:硬件、内核(管理整个硬件功能)、库(库调用:libcall)、程序(特别的接口程序shell)

内核: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网络协议栈、文件系统、驱动程序、安全功能
    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通信

运行中的系统环境可分为两层

  • 用户空间:应用程序(进程或线程)
  • 内核空间:内核代码(系统调用)

内核设计流派

  • 单内核设计:把所有功能集成于同一个程序;Linux
  • 微内核设计:每种功能使用一个单独的子系统实现;Windows,Solaris

Linux内核特点

  • 支撑模块化:内核文件:.ko(kernel object)
  • 支持模块运行时动态装载或卸载;
站在编译好的视角看,其组成部分:
    核心文件:/boot/vmlinuz-VERSION-release
    模块文件:/lib/modules/VSERSION-release
        如果有内核有多个版本,则其下有多个目录

ramdisk:
用于实现系统初始化的基于内存的磁盘设备ramdisk

ramdisk:
用于实现系统初始化的基于内存的磁盘设备ramdisk
    为什么需要:操作系统启动时,需要把ramdisk装载到内存中,而后根把它当作一个磁盘来使用,从而识别成根文件系统,其lib/modules目录下有当前真正的根设备的驱动程序,借助于ramdisk从而把真正的根挂载上,挂载上之后ramdisk把所有权利交给真正的根;
        ramdisk非必须的:取决于系统从何而来,内核是如何制作的,是为了面对多种需求还是只是当前需求的;
CentOS 5 : /boot/initrd-VERSION-release.img #基于ram的磁盘; 磁盘印象文件
CentOS 6,7 : /boot/initramfs-VERSION-release.img #基于ram的文件系统
    内存的数据本来就应该在内存中,磁盘上的设备虽然有buffer和cache,但太慢了,所以要把磁盘中很多数据临时加载到内存中供访问;
    但本来基于内存的磁盘设备ramdisk就是内存,就没有必须要再缓存一次,
        为了避免双缓冲双缓存的:从而使得其到达提速的目的;
ramdisk
演示:
[root@centos7 ~]# uname  -r
3.10.0-229.el7.x86_64
            
[root@centos7 ~]# ls /boot/ #内核文件
config-3.10.0-229.el7.x86_64
grub
grub2
initramfs-0-rescue-0e6e23af771842c8bf3aeb3ae70b2a33.img
initramfs-3.10.0-229.el7.x86_64.img          #ramdisk临时根
initramfs-3.10.0-229.el7.x86_64kdump.img
initrd-plymouth.img
symvers-3.10.0-229.el7.x86_64.gz
System.map-3.10.0-229.el7.x86_64
vmlinuz-0-rescue-0e6e23af771842c8bf3aeb3ae70b2a33
vmlinuz-3.10.0-229.el7.x86_64  #核心文件

[root@centos7 ~]# ls /lib/modules  #模块文件在/lib/modules下
3.10.0-229.el7.x86_64
[root@centos7 ~]# ls /lib/modules/3.10.0-229.el7.x86_64/kernel/
arch  crypto  drivers  fs  kernel  lib  mm  net  sound
arch       与平台相关的特有代码
crypto     加密解密组件
drivers    驱动
fs         文件系统
kernel     内核追踪用到的组件
lib
mm         内存管理功能
net        网络功能
sound      跟声音相关的驱动程序、解码器等

[root@centos7 ~]# ls /lib/modules/3.10.0-229.el7.x86_64/kernel/kernel/ 内核追踪用到的组件
trace
[root@centos7 ~]# ls /lib/modules/3.10.0-229.el7.x86_64/kernel/fs/ 文件系统
binfmt_misc.ko  ceph    dlm    fat      gfs2   lockd       nfs_common  overlayfs  udf
btrfs           cifs    exofs  fscache  isofs  mbcache.ko  nfsd        pstore     xfs
cachefiles      cramfs  ext4   fuse     jbd2   nfs         nls         squashfs
演示:内核文件、模块文件

 

系统启动流程


上图先:

以下只适合PC机的MBR架构的设计

(1)、POST(Power On Self Test)开机加电自检

通电后,自动查看硬件设备在不在

实现POST代码在主板的ROM上;如果没有外部辅助手段框定,ROM上的代码是没法修改的;

  ROM : CMOS   

  CMOS中有BIOS : 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可被CPU加载的:ROM+RAM

(2)、Boot Sequence : 引导过程

按次序查找个引导设备,第一个有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设备即为本地启动要用到的设备;

bios设定:开机F2(虚拟机)

(3)、bootloader :引导程序,引导加载器

  • Windows : ntloader
  • Linux : LILO、GRUB 
LILO : LIinux LOader,缺点:内核或者加载系统位于128柱面后分区上将无法加载;android手机常用;
GRUB :GRand Uniform Bootloader 多重操作系统启动管理器
    两个版本:
        GRUB 0.X : Grub Legacy 传统版
        GRUB 1.X : Grub2,CentOS 7

 

功能: 提供一个菜单,允许用户选择要启动的系统或不同的内核版本;把用户选定的内核装载到RAM中的特定空间中,解压、展开,而后把系统的控制权移交给内核;

MBR:Mater Boot Record
  硬盘最前面的扇区:512bytes
  446bytes: bootloader
  64bytes: 分区表
  2bytes:55AA,非55AA表示其无效

GRUB:
  446bytes对于GRUB来说要实现显示图片、菜单等功能太小了;

  • stage1:mbr的bootloader中,它的存在是为了引导stage2
  • stage1.5:filesystem dirver,mbr之后的扇区,让stage1中的bootleader能识别stage2所在的分区上的文件系统;
  • stage2: 磁盘分区上 /boot/grub目录

bootloader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菜单,把内核加载到RAM中去;
  1、grub第一步的bootloader是装载第二阶段,将其加载到内存中并提供一个操作系统启动之前的一个操作系统,这个程序不受MBR的限制;
  2、由第二阶段提供一个背景图、菜单、交互接口
  3、当我们选定操作系统后由第二阶段加载内核文件;

注意:UEFI,GPT 专门为了取代MBR的

UEFI,全称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即“统一的可扩展固件接口
    是适用于电脑的标准固件接口,旨在代替BIOS
    功能:图形化界面、多种多样的操作方式、允许植入硬件驱动等;
    特点:
        1、通过保护预启动或预引导进程,抵御bootkit攻击,从而提高安全性。
        2、缩短了启动时间和从休眠状态恢复的时间。
        3、支持容量超过2.2 TB的驱动器。
        4、支持64位的现代固件设备驱动程序,系统在启动过程中可以使用它们来对超过172亿GB的内存进行寻址。
        5、UEFI硬件可与BIOS结合使用。

    BIOS和UEFI的区别:
        UEFI已具备文件系统的支持,它能够直接读取FAT分区中的文件

        可开发出直接在UEFI下运行的应用程序,这类程序文件通常以efi结尾
        只要复制安装文件到一个FAT32(主)分区/U盘中,然后从这个分区/U盘启动,安装Windows

    GPT
        GPT格式的磁盘相当于原来MBR磁盘中原来保留4个 partition table的4*16个字节只留第一个16个字节,其它的类似于扩展分区,真正的partition table在512字节之后,所以对GPT磁盘表来讲没有四个主分区的限制;使用功能强大的parted命令
UEFI,GPT简介

(4)、kernel

自身初始化:其后续部分交给用户空间

  • 1、探测可识别到的所有硬件设备;
  • 2、加载硬件驱动程序;(如果硬件加载不了,有可能会借助于ramdisk加载驱动)
  • 3、以只读方式挂载文件系统;
  • 4、运行用户空间的第一个应用程序:/sbin/init
init程序的类型:
    CentOS 5-:SysV init
        配置文件:/etc/inittab

    CentOS 6:Upstart 支持并发
        配置文件:/etc/inittab
            /etc/init/*.conf #主要用到这里的配置

    CentOS 7:Systemd
        配置文件:/usr/lib/systemd/system/,/etc/systemd/system

ramdisk:

Linux内核的特性之一:使用缓冲和缓存加速对磁盘上的文件的访问;

ramdisk --> ramfs  一旦ramdisk是文件系统就没必要缓冲了;
  CentOS 6 上之所以不用ramdisk的原因是:ramdisk会将内存伪装成硬盘,当系统启动后再次用到ramdisk上的驱动时,它仍会再将其加载一次到内存中,但是它本身就位于内存中,如此会浪费资源时间,在CentOS 7上升级为ramfs,这样他就表现为文件系统了,就不用再一次加载到内存了

CentOS 5:initrdd
  工具程序:mkinitrd
CentOS 7:initramfs
  工具程序:dracut,mkinitrd

系统初始化流程(内核级别): POST --> BootSequence(BIOS) --> bootloader(MBR) --> kernel(ramdisk) -->  rootfs( readonly) --> /sbin/init()

由于MBR的限制kernel只能放在基本文件分区上

(5)、/sbin/init

首先理解,运行级别概念:
    为了系统的运行或维护等目的而设定的机制;
    0-6:7个级别;
        0:关机;shutdown
        1:单用户模式(single user),root用户,无须认证;维护模式;
        2:多用户模式(multi user),会启动网络功能,但不会启动NFS;维护模式;
        3:多用户模式(mutil user),完全功能模式;文本界面;
        4:预留级别;目前无特别使用目的,但习惯以同3级别功能使用;
        5:多用户模式(multi user),完全功能模式,图形界面;
        6:重启模式,reboot

    默认级别:3,5

    级别切换:init #

    级别查看:
        who -r
        runlevel
演示:
[root@centos7 ~]# who -r
         运行级别 3 2015-12-28 08:30
[root@centos7 ~]# runlevel 
N 3 #上一次级别 和 当前级别

配置文件决定系统初始化做什么:/etc/inittab

每行定义一种action以及与之对应的process(CentOS 5id:runlevels:action:process
        id:一个任务的标识符;
        runlevels:在那些级别启动此任务;#,###,也可以是空,表示所有级别;
        action:在什么条件下启动此任务;
        process:具体的任务;

    action:
        wait:等待切换此任务所在的级别时执行一次;
        respawn:一旦此任务终止时,就自动重新启动之;
        initdefault:设定默认运行级别;此时,process省略;
        sysinit:设定系统初始化方式,此处一般为指定/etc/rc.d/rc.sysinit脚本;

    例如:
        id:3:initdefault:
        si::sysinit:/etc/rc.d/rc.sysinit   #所有级别运行系统初始化

        IO:0:wait:/etc/rc.d/rc 0    #切换至0级别,运行脚本rc,参数0,关机
        I1:1:wait:/etc/rc.d/rc 1
        ......
        I6:6:wait:/etc/rc.d/rc 6
            意味着去启动或关闭/etc/rc.d/rc3.d/目录下的服务脚本所控制的服务;
                K*:kill 要停止的服务; K##*,优先级,数字越小越关闭;依赖的服务先关闭,而后关闭被依赖的;
                S*:start 要启动的服务;S##*,优先级,数字越小,越是优先启动;被依赖的服务先启动,而依赖的服务后启动;

            rc脚本:接受一个运行级别数字为参数;

                脚本框架:
                    for srv in /etc/rc.d/rc#.d/K*;do
                        $srv stop
                    done

                    for srv in /etc/rc.d/rc#.d/S*;do
                        $srv start
                    done                                

                /etc/init.d/*(/etc/rc.d/init.d/*)脚本执行方式:
                    #/etc/init.d/SRV_SCRIPT {start|stop|restart|status}
                    #service SRV_SCRIPT {start|stop|restart|status}

chkcofig命令

chkcofig命令:管控/etc/init.d/每个服务脚本在各级别下的启动或关闭状态;
    查看:chkconfig --list [name]

    添加:chkconfig --add name
        能被添加的服务的脚本定义格式之一:
            #!/bin/bash
            #
            # chkconfig: LLL NN NN
            # description: XXXXXX
        LLL:级别,如果是-  代表默认关闭
    删除:chkconfig --del name
    修改指定的链接类型: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on|off|reset>
            --level LEVELS: 指定要控制的级别;默认为2345;
注意:正常级别下,最后启动的一个服务S99local没有链接至/etc/init.d/下的某个脚本,
而死后链接至了/etc/rc.d/rc.local(/etc/rc.local)脚本;
因此,不便或者不需为服务脚本的程序期望能开机自动启动运行时,直接放置于此脚本文件中即可。


tty1:2345:respawn:/usr/sbin/mingetty tty1  #启动虚拟终端1;
... ...
tty6:2345:respawn:/usr/sbin/mingetty tty6    

(1)mingetty会调用login程序;
(2)打开虚拟终端的程序除了mingetty之外,还有诸如getty等;

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

(1) 设置主机名;
(2) 打开欢迎信息;
(3) 激活udev和selinux
(4) 挂载/etc/fstab文件中定义的所有文件系统;
(5) 检测根文件系统,并以读写方式重新挂载根文件系统;
(6) 设置系统时钟;
(7) 根据/etc/sysctl.conf文件的设置,来设置内核参数;
(8) 激活lvm 及软raid设备;
(9) 激活swap设备;
(10) 加载额外设备的驱动程序;
(11) 清理操作;

总结(用户空间的启动流程): /sbin/init (/etc/inittab)
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 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完成系统初始化 --> 关闭对应级别下需要停止的服务,启动对应级别下需要开启的服务--> 设置登录终端 [--> 启动图形终端]

 

CentOS 6

init程序:项目名upstart,但依然为/sbin/init,其配置文件:
    /etc/init/*.conf, /etc/inittab(仅用于定义默认运行级别)
    
        注意:*.conf为upstart风格的配置文件;
            
        rcS.conf
        rc.conf
        start-ttys.conf


CentOS 7:

init程序: systemd,配置文件:/usr/lib/systemd/system/*,/etc/systemd/system/*

完全兼容SysV脚本机制;因此,service命令依然可用;不过,建议使用systemctl命令控制服务;

    # systemctl {start|stop|restart|status} name[.service] 

演示:			
[root@centos7 ~]# systemctl get-default  #获取默认运行级别
multi-user.target
[root@centos7 ~]# service crond  restart  #启动服务兼容SysV脚本机制
Redirecting to /bin/systemctl restart  crond.service
[root@centos7 ~]# systemctl restart  crond.service  

 

启动流程:

POST --> BootSequence(BIOS) --> Bootloader (MBR) --> kernel (ramdisk) --> rootfs (switch_root) --> /sbin/init (/etc/inittab, /etc/init/*.conf, /usr/lib/systemd/system/)--> 默认运行级别、系统初始化、关闭及启动服务、启动终端(图形终端)

 

涉及开机启动的脚本文件:

运行第一个程序/sbin/init。
执行第一个/etc/rc.d/rc.sysinit
执行不同运行级别的脚本程序
执行/etc/rc.d/rc.local脚本程序
执行/bin/login,进入等待用户登录状态

  

登录接口shell,加载的配置文件:

交互式登录shell进程:
    /etc/profile --> /etc/profile.d/* --> ~/.bash_profile --> ~/.bashrc --> /etc/bashrc
非交互登录shell进程:
    ~/.bashrc --> /etc/bashrc --> /etc/profile.d/* 

  

其他参考:http://s3.51cto.com/wyfs02/M02/22/54/wKioL1Mb-qTBc13RABEw7PlXo9A353.jpg

       http://liguoqing.blog.51cto.com/327222/1729364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jasperhsu/p/5095141.html

 

posted on 2016-01-02 19:50  徐长伟  阅读(81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