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浅谈 JSON 对象和 FormData 相互转换

Posted on 2023-12-14 15:11  和风细雨汪汪  阅读(9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前言
大家都知道,前端在和后台进行交互联调时,肯定避免不了要传递参数,一般情况下,params 在 get 请求中使用,而 post 请求下,我们有两种常见的传参方式: JSON 对象格式和 formData 格式,但是一些场景是需要我们对这两种数据格式进行转换的,例如表单提交,有些是 JSON 对象格式的数据,有些是 FormData 格式的数据,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转换。

常见的 POST 提交数据方式

  1.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表单格式提交数据,通过 form 标签的 action 属性,如果不设置 enctype 属性,那么最终就会以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

  2. multipart/form-data
    这也是一个常见的 post 数据提交的方式,我们使用表单上传文件时,就要让 form 的 enctype 等于这个值,多用于文件上传。

  3.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json 这个 Content-Type 作为响应头大家肯定不陌生,客观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请求头,用来告诉服务端消息主体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由于 json 规范的流行,除了低版本 IE 之外的各大浏览器都原生支持 JSON.stringify,服务端语言也都有处理 json 的函数,使用 json 不会遇上什么麻烦,并且 json 格式支持比键值对复杂的多的结构化数据。

  4. text/xml
    相比于 json,xml 不能更好的适用于数据交换,它包含了太多的包装,而且它跟大多数编程语言的数据模型不匹配,xml 是面向数据的,json 是面向对象和结构的。目前多用于 XML 存储数据,存储配置文件等需要结构化存储的地方使用。

JSON 格式和 formData 格式的区别
JSON 请求头:

JSON 负荷:

formData 请求头:

formData 负荷:

通过上面的几张图我们就能大概明白了,前端传的都是二进制数据,两者的 content-type 是不同的,json 我们已经序列化好了,而 formdata 还是需要进行处理。

formdata 的两种格式

multipart/form-data:既可以上传文件等二进制数据,也可以上传表单键值对,只是最后会转化为一条信息;
x-www-form-urlencoded:只能上传键值对,并且键值对都是间隔分开的。


json 对象转 formData
逐个转换

let obj = {
id: "001",
name: "小蓝",
age: "18",
sex: "女",
};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
formData.append("id", obj.id);
formData.append("name", obj.name);
formData.append("age", obj.age);
formData.append("sex", obj.sex);
console.log(formData);

所有属性值转换

let obj = {
id: "001",
name: "小蓝",
age: "18",
sex: "女",
};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
Object.keys(obj).map((key) => {
formData.append(key, obj[key]);
});
console.log(formData);


formData 对象转 json
var jsonObj = {};
formData.forEach((value, key) => (jsonObj[key] = value));

拓展 – base64 和文件流互转
文件流转 base64

base64 转文件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水星记_」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hids_/article/details/12893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