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规范

  1.避免使用不容易理解的数字,用有意义的标识来代替。定义变量的时候为了方便好记可以根据名字来代替。

  2.函数注释问题,对于每一个函数块或者每一个方法可以适当在旁边进行注释,便于阅读代码。

  3.各类文件命名不要出差错(.h或者.cpp等)

  4.文件和函数变量的命名尽量有规则,可以采取驼峰原则,另外不要用无意义的名称。

  5.类,结构,枚举,联合:大括号另起一行

  6.代码行最大长度宜控制在一定个字符以内,能在当前屏幕内全部可见为宜

  7.写循环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好边界条件,另外写代码的时候尽量多使用空格,会让整体代码看起来舒服很多。

以上我个人整合滴。

https://blog.csdn.net/p942005405/article/details/80282572   <-------网上发现次博客有关代码规范非常完整

 

 

                        《数学之美》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有幸阅读了一本好书名为《数学之美》。

  话说书很有分量,但是ddl很赶。好书容不得粗读,所以我也就没有加速看完,只挑选了我第一眼锁定目录的那一章就是,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语言的出现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它是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自从现代电子计算机出现后,在其领域的巨大发光使得人类在不断思考?机器能否读懂自然语言呢?这里就涉及的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问,计算机能否处理;二问,若能,处理方式与人是否一样。答案都是肯定的。

  自然语言处理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时间科学家对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都是基于且局限于人类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但在第一阶段却毫无成果可言,而且对于后来的发展也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后人邹前人之弯路。到了后期也就是70年代之后,自然语言处理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并且也在许多产品中得到了应用。

  回顾细节,在20世纪60年代,受传统语言研究的影响,科学家们即采用分析语句和获取语义来理解自然语言,但这十分难以在计算机中表达出来(因为难以解析入电脑),描述自然语言的文法和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的文法不同。到了20世纪70年代,基于规则语法分析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可以毫不留情的说在此之前无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黑暗时期。但是,很快转折出现了,1970年Frederick Jelinek 和他领导的IBM实验室采用基于统计的方法,将当时语音识别率提升了20%,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无疑是一盏明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快,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规则的自然语言处理逐被基于统计的自然语言处理所替换。现如今几乎不在有科学家自称是传统基于规则的捍卫者了,自然语言处理所涉及的方面四处开花也非常贴近现实。

  基于统计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在数学模型上和通信是相同的,甚至相同的。这也许就是数学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