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查找专题静态查找以及二叉搜索树的实现:(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二叉排序树)

问题

(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二叉排序树) 

目录

1:定义

2: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

3:二叉排序树

预备

 

正文

一:定义

查找(Searching)

就是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査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数据元素

查找表(Search Table

是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记录)构成的集合

关键字(Key

是数据元素中某个数据项的值。又称为键值。用它可以表示一个数据元素,也可以标识一个记录的某个数据项(字段),我们称为关键码

若关键字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记录,则称此关键字为主关键字Primary Key)

对于那些可以识别多个属于元素(记录)的关键字,我们称为次关键字Secondary Key)

静态查找表(Static Search Table

只作查找操作的查找表

1. 査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是否在查找表中 
2. 检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和各种属性

动态查找表(Dynamic Search Table)

在査找过程中同时插入查找表中不存在的数据元素,或者从查找表中删除已经存在的某个数据元素;显然动态查找表的操作就是 2 个动作

1. 查找时插入数据元素
2. 查找时删除数据元素;

二:顺序查找(Sequential Search

又称为线性查找, 是最基本的查找技术它的查找过程:从表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记录开始,逐个进行记录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

1. 若某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相等,则查找成功,找到所查记录;
2. 如果直到最后一个(或第一个)记录,其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都不等时,则表中没有所查的记录,查找不成功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th.h"
#include "time.h"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MAXSIZE 100 /*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 */
typedef int Status; /* Status是函数的类型,其值是函数结果状态代码,如OK等 */

//1.顺序查找
//a为数组,n为查找的数组个数,key为要查找的关键字;
int Sequential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for (int i = 1; i <= n ; i++)
        if (a[i] == key)
            return i;
   
    return 0;
}

//2.顺序查找_哨兵
int Sequential_Search2(int *a,int n,int key){
    int i;
    //设置a[0]为关键字值,称为'哨兵'
    a[0] = key;
    //循环从数组尾部开始
    i = n;
    while (a[i] != key) {
        i--;
    }
    //返回0,则说明查找失败
    return i;
}

//3.折半查找算法
//假设数组a,已经是有序的(从小到大)
int Binary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
    //定义最低下标为记录首位
    low = 1;
    //定义最高下标为记录末位
    high = n;
    while (low <= high) {
        
        //折半计算
        mid = (low + high) /2;
        
        
        if (key < a[mid]) {
            //若key比a[mid] 小,则将最高下标调整到中位下标小一位;
            high = mid-1;
        }else if(key > a[mid]){
             //若key比a[mid] 大,则将最低下标调整到中位下标大一位;
            low = mid+1;
        }else
            //若相等则说明mid即为查找到的位置;
            return mid;
    }
    
    return 0;
}

//4. 插值查找
int Interpolation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
    low = 1;
    high = n;
    
    while (low <= high) {
        
        //插值
        mid = low+ (high-low)*(key-a[low])/(a[high]-a[low]);
    
        if (key < a[mid]) {
            //若key比a[mid]插值小,则将最高下标调整到插值下标小一位;
            high = mid-1;
        }else if(key > a[mid]){
            //若key比a[mid]插值 大,则将最低下标调整到插值下标大一位;
            low = mid+1;
        }else
            //若相等则说明mid即为查找到的位置;
            return mid;
    }
    
    return 0;
}
//5.斐波拉契查找
int F[100]; /* 斐波那契数列 */
int Fibonacci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i,k;
    //最低下标为记录的首位;
    low = 1;
    //最高下标为记录的末位;
    high = n;
    k = 0;
    
    //1.计算n为斐波拉契数列的位置;
    while (n > F[k]-1) {
        k++;
    }
    
    //2.将数组a不满的位置补全值;
    for(i = n;i < F[k]-1;i++)
        a[i] = a[n];
    
    //3.
    while (low <= high) {
        
        //计算当前分隔的下标;
        mid = low+F[k-1]-1;
        
        
        if (key < a[mid]) {
            //若查找的记录小于当前分隔记录;
            //将最高下标调整到分隔下标mid-1处;
            high = mid-1;
            //斐波拉契数列下标减1位;
            k = k-1;
            
        }else if(key > a[mid]){
            //若查找的记录大于当前的分隔记录;
            //最低下标调整到分隔下标mid+1处
            low = mid+1;
            //斐波拉契数列下标减2位;
            k = k-2;
            
        }else{
            if (mid <= n) {
                //若相等则说明,mid即为查找的位置;
                return mid;
            }else
            {
                //若mid>n,说明是补全数值,返回n;
                return n;
            }
        }
    }
    return 0;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 insert code here...
    printf("Hello, 静态查找!\n\n");
    int a[MAXSIZE+1],i,result;
    int arr[MAXSIZE] = {0,1,16,24,35,47,59,62,73,88,99};
    for (i = 0; i<= MAXSIZE; i++) {
        a[i] = i;
    }
   
    //1,顺序查找
    result=Sequential_Search(a,MAXSIZE,MAXSIZE);
    printf("顺序查找:%d\n",result);
    
    //2,顺序查找_哨兵
    result=Sequential_Search2(a,MAXSIZE,1);
    printf("顺序查找_哨兵:%d \n",result);
    
    //3.折半查找
    result=Binary_Search(arr,10,62);
    printf("折半查找:%d \n",result);
    
    //4.插值查找
    result=Interpolation_Search(arr,10,62);
    printf("插值查找:%d \n",result);
    
    //5.斐波拉契查找
    //斐波拉契数列计算;
    F[0]=0;
    F[1]=1;
    for(i = 2;i < 100;i++)
    {
        F[i] = F[i-1] + F[i-2];
    }
    result=Fibonacci_Search(arr,10,99);
    printf("斐波拉契查找:%d \n",result);
    
    result=Fibonacci_Search(arr,10,59);
    printf("斐波拉契查找:%d \n",result);
    
    printf("\n");
    return 0;
}

1:顺序查找

顺序查找(Sequential Search), ⼜又称为线性查找. 是最基本的查找技术. 它的查找过程: 从表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记录开始,逐个进⾏行行记录关键 字和给定值⽐比较;

1:若某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相等,则查找成功,找到所查记录;

2:如果直到最后⼀一个(或第⼀一个)记录, 其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都不不等 时, 则表中没有所查的记录,查找不不成功;

2:折半查找(Binary Search

又称为二分查找,它的前提是线性表中的记录必须是关键码有序(通常是从小到大有序)线性表必须采用顺序存储

思想:
在有序表中,取中间记录作为比较对象,若给定值与中间记录的关键字相等则查找成功;
若给定值小于中间的记录关键字,则在中间记录的左半区继续査找
若给定的值大于中间记录的关键字,则在中间记录的右半区继续查找,不断重复以上的过程,直到査找成功,或所以查找区域无记录,查找失败为止。

3:插值查找

4:斐波那契查找
条件:
(1)数据必须采用顺序存储结构;(2)数据必须有序。
原理:
(1)最接近查找长度的斐波那契值来确定拆分点;(2)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查找与折半查找很相似,他是根据斐波那契序列的特点对有序表进行分割的。他要求开始表中记录的个数为某个斐波那契数小1,即n=F(k)-1;

 开始将key值与黄金分割点的值,即第 F(k-1)位置的记录进行比较(mid=low+F(k-1)-1),比较结果也分为三种

 1)相等,mid位置的元素即为所求

 2)>   ,low=mid+1,k-=2;说明:low=mid+1说明待查找的元素在[mid+1,hign]范围内,k-=2 说明范围[mid+1,high]内的元素个数为n-(F(k-1))= Fk-1-F(k-1)=Fk-F(k-1)-1=F(k-2)-1个,所以可以递归的应用斐波那契查找

 3)<    ,high=mid-1,k-=1;说明:high=mid-1说明待查找的元素在[low,mid-1]范围内,k-=1 说明范围[low,mid-1]内的元素个数为F(k-1)-1个,所以可以递归的应用斐波那契查找

5:顺序查找-总结

三:二叉排序树

1:定义

又称为二叉查找树或者二叉搜索树,它或者是一颗空树。或者是一颗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 1.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构的值
  • 2.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的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3.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是二叉排序树

2:构建二叉排序树

假设我们的数据集开始只有一个数{62},然后现在需要将88插入数据集,于是数据集成了{62,88},还保持着从小到大有序。再查找有没有58,没有则插入,可此时要想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中有序,就得移动62和88的位置,如图可不可以不移动呢?嗯,当然是可以,那就是二叉树结构。当我们用二叉树的方式时,首先我们将第一个数62定为根结点,88因为比62大,因此让它做62的右子树,58因比62小,所以成为它的左子树。此时58的插入并没有影响到62与88的关系,如下图右图所示。

 

也就是说,若我们现在需要对集合{62,88,58,47,35,73,51,99,37,93}做查找,在我们打算创建此集合时就考虑用二叉树结构,而且是排好序的二叉树来创建。如下图所示,62、88、58创建好后,下一个数47因比58小,是它的左子树(见③),35是47的左子树(见④),73比62大,但却比88小,是88的左子树(见⑤),51比62小、比58小、比47大,是47的右子树(见⑥),99比62、88都大,是88的右子树(见⑦),37比62、58、47都小,但却比35大,是35的右子树(见⑧),93则因比62、88大是99的左子树(见⑨)。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棵二叉树,并且当我们对它进行中序遍历时,就可以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35,37,47,51,58,62,73,88,93,99},所以我们通常称它为二叉排序树。

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 Tree),又称为二叉查找树。它或者是一棵空树,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 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构的值;
  • 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从二叉排序树的定义也可以知道,它前提是二叉树,然后它采用了递归的定义方法,再者,它的结点间满足一定的次序关系,左子树结点一定比其双亲结点小,右子树结点一定比其双亲结点大。

构造一棵二叉排序树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排序,而是为了提高查找和插入删除关键字的速度。不管怎么说,在一个有序数据集上的查找,速度总是要快于无序的数据集的,而二叉排序树这种非线性的结构,也有利于插入和删除的实现。

代码实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th.h"
#include "time.h"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Status;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结构定义
//结点结构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结点数据
    int data;
    //左右孩子指针
    struct BiTNode *lchild, *rchild;
} BiTNode, *BiTree;

//1.二叉排序树--查找
/*
 递归查找二叉排序树T中,是否存在key;
 指针f指向T的双亲,器初始值为NULL;
 若查找成功,则指针p指向该数据元素的结点,并且返回TRUE;
 若指针p指向查找路径上访问的最后一个结点则返回FALSE;
 */
Status SearchBST(BiTree T,int key,BiTree f, BiTree *p){
   
    if (!T)    /*  查找不成功 */
    {
        *p = f;
        return FALSE;
    }
    else if (key==T->data) /*  查找成功 */
    {
        *p = T;
        return TRUE;
    }
    else if (key<T->data)
        return SearchBST(T->lchild, key, T, p);  /*  在左子树中继续查找 */
    else
        return SearchBST(T->rchild, key, T, p);  /*  在右子树中继续查找 */
}

//2.二叉排序树-插入
/*  当二叉排序树T中不存在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时, */
/*  插入key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Status InsertBST(BiTree *T, int key) {
    
    BiTree p,s;
    //1.查找插入的值是否存在二叉树中;查找失败则->
    if (!SearchBST(*T, key, NULL, &p)) {
        
        //2.初始化结点s,并将key赋值给s,将s的左右孩子结点暂时设置为NULL
        s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 = key;
        s->lchild = s->rchild = NULL;
        
        //3.
        if (!p) {
            //如果p为空,则将s作为二叉树新的根结点;
            *T = s;
        }else if(key < p->data){
            //如果key<p->data,则将s插入为左孩子;
            p->lchild = s;
        }else
            //如果key>p->data,则将s插入为右孩子;
            p->rchild = s;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3.从二叉排序树中删除结点p,并重接它的左或者右子树;
Status Delete(BiTree *p){
    
    BiTree temp,s;
    
    
    if((*p)->rchild == NULL){
       
        //情况1: 如果当前删除的结点,右子树为空.那么则只需要重新连接它的左子树;
        //①将结点p临时存储到temp中;
        temp = *p;
        //②将p指向到p的左子树上;
        *p = (*p)->lchild;
        //③释放需要删除的temp结点;
        free(temp);
        
    }else if((*p)->lchild == NULL){
        
        //情况2:如果当前删除的结点,左子树为空.那么则只需要重新连接它的右子树;
        //①将结点p存储到temp中;
        temp = *p;
        //②将p指向到p的右子树上;
        *p = (*p)->rchild;
        //③释放需要删除的temp结点
        free(temp);
    }else{
        
        //情况③:删除的当前结点的左右子树均不为空;
       
        //①将结点p存储到临时变量temp, 并且让结点s指向p的左子树
        temp = *p;
        s = (*p)->lchild;
      
        //②将s指针,向右到尽头(目的是找到待删结点的前驱)
        //-在待删除的结点的左子树中,从右边找到直接前驱
        //-使用`temp`保存好直接前驱的双亲结点
        while (s->rchild) {
            temp = s;
            s = s->rchild;
        }
        
        //③将要删除的结点p数据赋值成s->data;
        (*p)->data = s->data;
        
        //④重连子树
        //-如果temp 不等于p,则将S->lchild 赋值给temp->rchild
        //-如果temp 等于p,则将S->lchild 赋值给temp->lchild
        if(temp != *p)
            temp->rchild = s->lchild;
        else
            temp->lchild = s->lchild;
        
        //⑤删除s指向的结点; free(s)
        free(s);
    }
    
    return  TRUE;
}

//4.查找结点,并将其在二叉排序中删除;
/* 若二叉排序树T中存在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时,则删除该数据元素结点, */
/* 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Status DeleteBST(BiTree *T,int key)
{
    //不存在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
    if(!*T)
        return FALSE;
    else
    {
        //找到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
        if (key==(*T)->data)
            return Delete(T);
        else if (key<(*T)->data)
            //关键字key小于当前结点,则缩小查找范围到它的左子树;
            return DeleteBST(&(*T)->lchild,key);
        else
            //关键字key大于当前结点,则缩小查找范围到它的右子树;
            return DeleteBST(&(*T)->rchild,key);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 insert code here...
    printf("Hello, 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 Tree)!\n");
    int i;
    int a[10]={62,88,58,47,35,73,51,99,37,93};
    BiTree T=NULL;
    
    for(i=0;i<10;i++)
    {
        InsertBST(&T, a[i]);
    }
    
    BiTree p;
    int statusValue = SearchBST(T, 99, NULL, &p);
    printf("查找%d是否成功:%d (1->YES/0->NO)\n",p->data,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DeleteBST(&T,93);
    printf("二叉排序树删除93是否成功:%d (1->YES/0->NO)\n",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DeleteBST(&T,47);
    printf("二叉排序树删除47是否成功:%d (1->YES/0->NO)\n",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DeleteBST(&T,12);
    printf("二叉排序树删除12是否成功:%d (1->YES/0->NO)\n",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SearchBST(T, 93, NULL, &p);
    printf("查找%d是否成功:%d (1->YES/0->NO)\n",93,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SearchBST(T, 47, NULL, &p);
    printf("查找%d是否成功:%d (1->YES/0->NO)\n",47,statusValue);
    
    statusValue = SearchBST(T, 99, NULL, &p);
    printf("查找%d是否成功:%d (1->YES/0->NO)\n",99,statusValue);
    
    printf("\n");
    return 0;
}

1:二叉排序树查找操作

1.SearchBST函数是一个可递归运行的函数,函数调用时的语句为SearchBST(T,93,NULL,p),参数T是一个二叉链表,其中数据如上图所示,key代表要查找的关键字,目前我们打算查找93,二叉树f指向T的双亲,当T指向根结点时,f的初值就为NULL,它在递归时有用,最后的参数p是为了查找成功后可以得到查找到的结点位置。

2.第3~7行,是用来判断当前二叉树是否到叶子结点,显然图8-6-3告诉我们当前T指向根结点62的位置,T不为空,第5~6行不执行。

3.第8~12行是查找到相匹配的关键字时执行语句,显然93≠62,第10~11行不执行。

4.第13~14行是当要查找关键字小于当前结点值时执行语句,由于93>62,第14行不执行。

5.第15~16行是当要查找关键字大于当前结点值时执行语句,由于93>62,所以递归调用SearchBST(T->rchild,key,T,p)。此时T指向了62的右孩子88,如下图所示。

6.此时第二层SearchBST,因93比88大,所以执行第16行,再次递归调用SearchBST(T->rchild,key,T,p)。此时T指向了88的右孩子99,如下图所示。
7.第三层的SearchBST,因93比99小,所以执行第14行,递归调用SearchBST(T->lchild,key,T,p)。此时T指向了99的左孩子93,如下图所示。
 
8.第四层SearchBST,因key等于T->data,所以执行第10~11行,此时指针p指向93所在的结点,并返回True到第三层、第二层、第一层,最终函数返回True。

2:二叉排序树插入操作

有了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函数,那么所谓的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其实也就是将关键字放到树中的合适位置而已,

这段代码非常简单。如果你调用函数是“In-sertBST(&T,93);”,那么结果就是FALSE,如果是“InsertBST(&T,95);”,那么一定就是在93的结点增加一个右孩子95,并且返回True。如下图所示。

有了二叉排序树的插入代码,我们要实现二叉排序树的构建就非常容易了。下面的代码就可以创建一棵二叉树。

int i;
int a[10] = { 62, 88, 58, 47, 35, 73, 51, 99, 37, 93 };
BiTree T = NULL;
for (i = 0; i < 10; i++)
{
    InsertBST(&T, a[i]);
}

3:二叉排序树删除操作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我们已经介绍了二叉排序树的查找与插入算法,但是对于二叉排序树的删除,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不能因为删除了结点,而让这棵树变得不满足二叉排序树的特性,所以删除需要考虑多种情况。

如果需要查找并删除如37、51、73、93这些在二叉排序树中是叶子的结点,那是很容易的,毕竟删除它们对整棵树来说,其他结点的结构并未受到影响,如下图所示。

对于要删除的结点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的情况,相对也比较好解决。那就是结点删除后,将它的左子树或右子树整个移动到删除结点的位置即可,可以理解为独子继承父业。比如下图,就是先删除35和99结点,再删除58结点的变化图,最终,整个结构还是一个二叉排序树。

但是对于要删除的结点既有左子树又有右子树的情况怎么办呢?比如下图中的47结点若要删除了,它的两儿子以及子孙们怎么办呢?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47的两个子树中能否找出一个结点可以代替47呢?果然有,37或者48都可以代替47,此时在删除47后,整个二叉排序树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改变。

为什么是37和48?对的,它们正好是二叉排序树中比它小或比它大的最接近47的两个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棵二叉排序树进行中序遍历,得到的序列{29,35,36,37,47,48,49,50,51,56,58,62,73,88,93,99},它们正好是47的前驱和后继。

因此,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找到需要删除的结点p的直接前驱(或直接后继)s,用s来替换结点p,然后再删除此结点s,如下图所示。

根据我们对删除结点三种情况的分析:

  • 叶子结点;
  • 仅有左或右子树的结点;
  • 左右子树都有的结点,我们来看代码,下面这个算法是递归方式对二叉排序树T查找key,查找到时删除。

1.程序开始执行,代码第4~7行目的是为了删除没有右子树只有左子树的结点。此时只需将此结点的左孩子替换它自己,然后释放此结点内存,就等于删除了。

2.代码第8~11行是同样的道理处理只有右子树没有左子树的结点删除问题。

3.第12~25行处理复杂的左右子树均存在的问题。

4.第14行,将要删除的结点p赋值给临时的变量q,再将p的左孩子p->lchild赋值给临时的变量s。此时q指向47结点,s指向35结点,如下图所示。

5.第15~18行,循环找到左子树的右结点,直到右侧尽头。就当前例子来说就是让q指向35,而s指向了37这个再没有右子树的结点,如下图所示。
7.第20~23行,如果p和q指向不同,则将s->lchild赋值给q->rchild,否则就是将s->lchild赋值给q->lchild。显然这个例子p不等于q,将s->lchild指向的36赋值给q->rchild,也就是让q->rchild指向36结点,如下图所示。
8.第24行,free(s),就非常好理解了,将37结点删除,如下图所示。
从这段代码也可以看出,我们其实是在找删除结点的前驱结点替换的方法,对于用后继结点来替换,方法上是一样的。

总结

总之,二叉排序树是以链接的方式存储,保持了链接存储结构在执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不用移动元素的优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插入和删除位置后,仅需修改链接指针即可。插入删除的时间性能比较好。而对于二叉排序树的查找,走的就是从根结点到要查找的结点的路径,其比较次数等于给定值的结点在二叉排序树的层数。极端情况,最少为1次,即根结点就是要找的结点,最多也不会超过树的深度。也就是说,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性能取决于二叉排序树的形状。可问题就在于,二叉排序树的形状是不确定的。

例如{62,88,58,47,35,73,51,99,37,93}这样的数组,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图左图的二叉排序树。但如果数组元素的次序是从小到大有序,如{35,37,47,51,58,62,73,88,93,99},则二叉排序树就成了极端的右斜树,注意它依然是一棵二叉排序树,如图8-6-18的右图。此时,同样是查找结点99,左图只需要两次比较,而右图就需要10次比较才可以得到结果,二者差异很大。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二叉排序树是比较平衡的,即其深度与完全二叉树相同,均为,那么查找的时间复杂也就为O(logn),近似于折半查找,事实上,上图的左图也不够平衡,明显的左重右轻。

不平衡的最坏情况就是像上图右图的斜树,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这等同于顺序查找。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对一个集合按二叉排序树查找,最好是把它构建成一棵平衡的二叉排序树。这样我们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如何让二叉排序树平衡的问题。

注意

 

引用

1:数据结构与算法-二叉排序树

2:图的应用[查找与二叉排序树]

posted on 2020-12-12 20:16  风zk  阅读(2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