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撞击(二)—反手技术 马凯旋

二、反手技术

1、别立拍头

初学横板反手技术,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就是,拍头横些好还是立些好?我的观点是:拍头稍微高一点可以接受,但不能完全立起来,否则以后台内技术不好练,球拍伸不进台内,就是进去了也无法很好地用上手腕手指,损失太大。拍头立一些当然也有好处,比如以后防弧圈方便,但你只能“贴”,你发不出太大的力,这样的板形就像帖雅娜的反手那样,借力很好,发力就差多了。

这里想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建议:初学建立动作阶段,要想到以后的发展,要考虑日后往下练的时候能掌握更好更深一层的技术。所以,你的正反手技术动作要练成一个合理的系统,而没有太多外型上的变化,这样,掌握起技术来容易、合理。不能反手拉球时这样,快拱时那样,三、四种变化,练习新技术难度高,使用起来更痛苦。只有刚开始时设计合理,以后往上加技术才容易。

2、由轻到重

开始以反手平挡为主,少点摩擦,要建立“顶拨”的概念,就是身前、上升中后期触球,不能让球顶住你。反手的空间小,后退更困难,这个关键概念不建立,以后的反手技术会处处被动。业余爱好者很多都看技术文章,喜欢直接就练快拱、快带、弹打……不是不行,但最好还是先有快挡、快拨的基础,然后练反手攻,再进而练习弹打、反手拉球。其过程应该是从借力过渡到发力,太激进反而欲速则不达,所以刚开始不能上来就练发力。

3、合理供球

同伴配合你练习时,球要打到你身体纵轴线稍偏左一点,但不可太多,太偏反手位你就发不好力(这是近台技术,不是反手中台发力拉),而且近台贴挡、快带弧圈球时容易时间过晚,被来球顶住而发不出力。同时,喂球别太短,当动作挥到手臂完全展开距离的70-80%左右,是最好发力的位置,过了80%就变成了“够”着打,那就失去了对动作的控制,低于50%则会被来球顶住了,无法发力。

 

4、切忌翻肘

 

由平挡过渡到练习快拨技术时,肘不要翻动太多,而要有点撑住的感觉,用外在的形态来保证你动作的稳定性。如果不自觉翻肘太多,我的思路是矫枉过正,宁肯直前直后的出手、还原,也不接受翻肘,不能用肩去支撑动作。所谓翻肘,其实是用肩来支撑,到最后是肩酸,那就不对了。刚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做机械运动,没关系,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紧凑,再把触球时的动作往右斜前方挥动,就会越打越开,看上去受用了。

 

5、留出空间

 

此外,一定要有还原,刚开始还原要做得夸张一点,这对以后保证反手技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原引拍时,前臂不要太贴近胸前,因为反手不像正手有那么大的回旋空间。如果太贴身,以后防弧圈时很容易被来球顶住。

 

6、手背微拱

 

横拍初练反手技术,有了基本外形之后,不妨刻意让手背略微拱起来一点儿,这样手背与球板成一平面,更容易建立“贴球”的感觉——从前臂外侧,到手腕,到手背,建立这种一体的感觉。由于反手位技术受身体结构的限制,特别是近台技术没有正手那么多的空间去施展,这就要求肢体结构要紧凑,体现在近台挡拨、快拉、弹打时既能保证速度,又可以发得出力。手背微拱及与手腕手指的配合使用的好坏,将在挡弧圈、快拉快拱,特别是弹打发力时,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王涛的反手弹打为什么天下第一?笔者曾跟他交流过,问他“发力怎么发?”他说,“手背拱起点,到出球的最后瞬间这儿跟出去,拱一下,叭!然后马上放松。但也不能完全拱出去拱到僵,否则也发不出力。”坊间一提反手发力就用一个“甩”字,那样练出来的反手几乎一文不值!

 

7、略为往右

 

关于迎球时的挥拍方向,借用李晓东的话说,反手挥拍时别只强调向前,稍微向右挥一点,其实就是向前。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单纯向右,必定是向前。我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这样会使动作结构更经济、紧凑、合理。

 

8、先斜后直

 

刚开始还是练习打斜线。反手技术与正手的最大不同是击球时间,一般是上升期后段触球。所以,节奏上的感觉是快多了。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同才产生了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越打越往前赶。就是越打越早。绝大部分初学者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还原太快。

 

前面我们讲过,反手空间小,正因为这一点,特别是练单线时,还原变得似乎容易了,再加上刚开始的拨挡等技术结构相对的简单,还原过早就形成了。初学者这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看上去就成了拍子挥出去,动作几乎做完了,才碰到球。这时,一定要换个方式,看对方的球拍,也就是盯球。动作还原之后是无法把手放在那里等球的,肯定是就势再挥出去。所以要慢引
拍,根据球的速度还原,对着来球的轨迹迎球打下一板。只有对上了来球的节奏,你练出的动作才值钱,否则就是假快。

 

斜线能打十几二十板就可以适当练习直线了。打斜线向右挥的成分多一些,触球的部位为球体纵轴线偏左一点,但打直线时,首先手腕要向内多屈一些,外观上看就是手背拱起多一些,触球点向中心线靠,动作简单,然后向前挥动多一些,直线打得越直越好。

 

posted on 2017-04-21 11:14  嵌入式操作系统  阅读(21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