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笔记01:网络分层模型
分层模型
一、分层模型--OSI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了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参考模型很快成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
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提供了不同厂商之间的兼容性;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结构上进行了分层;易于学习和操作。
OSI参考模型各个层次的基本功能如下:
物理层: 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MAC地址
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供路由器确定路径。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我们通常说的,TCP UDP就是在这一层。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二、分层模型--TCP/IP
TCP/IP模型同样采用了分层结构,层与层相对独立但是相互之间也具备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
TCP/IP模型将网络分为四层。TCP/IP模型不关注底层物理介质,主要关注终端之间的逻辑数据流转发。
TCP/IP模型的核心是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层解决网络之间的逻辑转发问题,传输层保证源端到目的端之间的可靠传输。最上层的应用层通过各种协议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应用。
TCP/IP体系结构分为五层,层次相对要简单得多,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比OSI/RM更具有实用性,所以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大多是TCP/IP体系结构。
Q:为什么有些人会说TCP/IP有四层,而不是五层?
有时候人们会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统称为“网络接口层”,这样更简化了TCP/IP的五层模型。因此说TCP/IP是四层或者五层,都是正确的。
三、数据封装过程简要介绍
数据单元(data unit)指许多信息单元。常用的数据单元有服务数据单元(SDU)、协议数据单元(PDU)。
数据链路层的PDU叫做Frame(帧);
网络层的PDU叫做Packet(数据包);
TCP的叫做Segment(数据段);
UDP的叫做Datagram(数据报)——在网络层中的传输单元(例如IP)。一个Datagram可能被封装成一个或几个Packets,在数据链路层中传输。
应用数据需要经过TCP/IP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每一层上都使用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彼此交换信息。不同层的PDU中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因此PDU在不同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上层数据在传输层添加TCP报头后得到的PDU被称为Segment(数据段 );数据段被传递给网络层,网络层添加IP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包被传递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链路层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Frame(数据帧);最后,帧被转换为比特,通过网络介质传输。这种协议栈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报尾的过程称为封装。
留坑:数据封装和解封装的详细过程,将会在以后慢慢说明。
四、协议地图
协议地图列举了TCP/IP模型各层所有的协议,其中MPLS层的协议称为2.5层。由于该层协议(如ARP)同时处理数据链路层(二层)的MAC地址和网络层(三层)的IP地址,所以会将这类协议称为2.5层协议。
参考链接:
https://blog.csdn.net/delavpeng/article/details/77505983
https://www.cnblogs.com/qishui/p/5428938.htm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443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