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学中的M0,M1,M2,M3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货币供应量M0、M1、M2、M3
货币供应量 按流动性划分为 M0、M1、M2、M3四个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
M2 --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余额宝算M几?
余额宝的诞生,让很多地方搞起了“无现金城市”,这就减少了M0;我们用余额宝的时候,感觉它像活期银行卡一样方便,似乎是M1;但是按照以上的定义,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该算M3。对比美联储对美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基金被划分到M3,这么看来,余额宝是M3没错了。但是,根据今年央行新修改的统计方法,余额宝被纳入M2。
这是今年2月12日,央行照例公布月度金融统计数据初值时悄悄加入的一条注释,在“注2”中明确提到“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意思就是把“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全部纳入了M2,这其中就包括余额宝。
央行这样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基于2013年马云把余额宝从T+1变成了T+0,大大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算作M1呢?因为在我国,M1和M2是以是否反映现实的购买力来区分的,余额宝虽然变成T+0,但人们还是出于“存款”的初衷把钱放进余额宝的,它代表了人们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力。央行的这种调整,也算是“有中国特色”吧。经过央行这波调整,M2的队伍大大壮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