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zzy09

  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笔记:

1.正如你们会看到的,本书的每一章都基于我数年来与杰出的同事们一起做的一些实验。为什么要做实验呢?生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量同时向我们施加影响,这种复杂性使我们难以弄清楚到底其中何种力量、如何形成我们的行为。对于社会科学家而言,实验就好比显微镜和闪光灯,帮助我们把人类行为放慢,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把每种力量单独提取出来,放大开来,仔细加以观察,让我们直接地、明确无误地检测我们行为的原动力。注解: 对问题认真详细的审视是探究问题最有效的方法,罗素那句话吗?

第一章.比较的真相? 相对论

 

 

价格诱饵心里暗示,高明啊 

 

 

三个人中你想和谁约会? A -A   和B ,A 和B 是相同级别的,但是有了-A 的参照我们更倾向与比较,当我们进行比较之后任何不合理的参数都将作为我们比较的因素,战胜自己真是一件很难得事。

 

 

 这个问题深深的击中了我,当进行比较时我们会把比较缩小到离我们近的地址或者人身上。暂时失去“理性的判断” 而不是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一份外卖30 ,想着省3快运费。而300 的价格的午餐却不在意临时添加50 快的凉菜。这种选择表示我们一直在比较里面的价格,确没有更去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章、供求关系得失衡,珍珠为什么无价?

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也许重要得不是珍珠,只是珍珠所赋予得独特得标签,也许由独一无二得狗屎。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或许现在到了清点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印记和锚的时候了。即使它们在某一时间是完全合理的,现在仍然合理吗?一旦对旧的选择作了重新考虑,我们就向新的决定、新的一天、新的机会敞开大门。这似乎是有道理的。

关于锚和幼鹅的这一切,比消费者偏好有更加广阔的内涵。传统经济学假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两股力量的平衡:每一个单位价格的产量(供给)和每一个单位价格的购买欲望(需求)。这两种力量交汇点的价格决定市场价格。

注解: 但是消费者得购买很容易被操控和影响,我来个去啊

 

如同房价一样,价高更加代表购买意愿得强烈。换言之,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当我们把锚调整后可以逐步适应新的价格,但是当锚得价格对于其它事请产生很大影响时我们可能对锚得定义会从基本得需求角度重新出发。锚得范围取决于忍耐度。

对自己得决定问个为什么?

第三章、免费得代价?

原来“零”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价格表示法,它还能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一个非理性兴奋的来源。可以调动人得情绪,掌控你得情绪

坏处。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作出不明智的决定。

 

 注解: 免费勾起人心里本能得趋利避害

 

 免费使人失去基本得判断。免费是相对快感和绝对快感得比较,给予人忽视比较得快感,人性。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

人遵循两种规范,社会规范和自由市场规范。为什么不要向约会对象谈钱,这会让你把关系从社会规范转成自由市场规范,也会导致你得岳母把茅台腌肉- - 

这一实验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你认为你必须不时地严格照章办事——对附加服务额外收费,对不排队的消费者加以管理——那么你可能根本没有必要浪费金钱来打造你们公司亲和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一条简单的价值原则:明确能提供什么,期望什么回报。既然你们没有建立社会规范,甚至对它不抱期望,那也就不可能对它有所触犯——说到底,这只是在商言商。

 

 

开放源代码软件显示出社会规范的潜力。在Linux和其他协作项目中,你可以把关于问题的帖子发表在任何一个论坛里,随后很快就有很多人回应你的帖子,告诉你如何修复软件——他们用的是休闲时间。你能偿付得起这种服务吗?很有可能。但是如果你花钱雇同样水平的人来给你修,他们会狮子大开口,简直是要你的一条胳膊加一条腿。相反,这些网络社区里的人们都乐意把时间贡献给整个社会(他们从中获取的是社会收益,就和我们帮朋友粉刷房子一样)。我们能从这里学到些什么,并且应用到商业环境中去呢?那就是,能够有效激励我们的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奖赏——其中有一种方式最少为公司所采用,那就是鼓励——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

在如何对待本单位雇员的问题上——与对待客户完全一样——公司方面必须懂得他们的长期责任。如果雇员答应加倍努力来赶一个重要项目的工期(为此甚至顾不上家庭),或者他们接到通知马上赶飞机去参加会议,那他们必须得到相应的补偿——例如生病时得到照顾,或者是当市场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威胁的时候,能让他们保住工作。

尽管有些在公司与员工建立社会规范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目前难以摆脱追逐短期利润、国外采购、苛刻的成本削减等困扰,这种困扰可能会破坏所有努力成果。在社会规范中,说到底,人们相信,如果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另一方会站出来,保护和帮助他们。这种信念没有写在合同里,但它是一种道义责任,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关怀和帮助。

注解: 企业一直要求员工超出工作时间行使社会规范,但是当他们需要履行社会规范或者道义得时候确闭口不谈。这也导致现在得职员和公司只谈钱得问题,是企业或者征服规定得不合理,或者故意这样。所以公司不能要求雇员忠诚

 

企业等机构应该认真思考人们对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不同反应。你要给雇员价值1 000美元的礼物,还是1 000美元的现金?哪个更好一些?如果你问雇员,大多数人很可能希望得到现金而不是礼物。但是礼物有其本身的价值,尽管有时礼物的真实价值被错估、低估,它却能在维护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社会规范上起推动作用。可以这样想一下:你预料谁能够工作得更努力,对公司更忠诚,更热爱他的本职工作——是得到1 000美元现金的那一个,还是得到礼物的那一个呢

第五章、性兴奋的影响:

言之,抗拒诱惑困难,身陷诱惑之中与之斗争更困难。

他们在平和冷静状态下的反应与荷尔蒙冲上极点时的状态下的反应是不同的
注解:  不要再兴奋状态下下判断,请重新好好审视自己。 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了解情绪的两面性——冷静与激情

第一次怀孕的妇女,在分娩前对医生说拒绝使用任何镇痛剂,这是司空见惯的。她们在冷静状态下作出的决定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她们想象不到伴随分娩而来的疼痛(且不说日后育儿的种种艰辛)。不过到头来,话也说了,孩子也生了,她们可能希望当初还是应该进行半身麻醉才对。

第六章、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对于拖沓得恶习必须要指定相应得计划和惩罚措施,才能慢慢改变这一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再诱惑面前一触即溃。

 

 

最好给人以自设底线得机会,并且时常监督吗?

 

 少数人为多数人得利益让步还是多数人向少数人得利益让步,权力和利益得博弈?还是对普通人得刚好得方式。

对于保健医疗完全自由得方式注定会失败,人知道自己会拖延,如果没有有效工具基本很难抵抗。

当你让人做事时最好能够明确得给出计划和指令,让人有一个清晰得认识否则人很有可能就会拖延。

 

 

 不要把技术搞得那么复杂,在给不懂得人讲述时一定要简化,简化,再简化。

第七章、所有权的个性:

人类本性中得三大非理性怪癖::需要回归事务本身得价值,不让我们得情绪和感情干扰,仔细得审视事务得本质。

第一种怪癖,正如我们在篮球票案例中所看到的,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第二种怪癖,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第三种怪癖,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部分所有权和虚拟所有权,幻想得代价得

如何治疗所有权依恋症?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它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我自己的方法是,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有了这样的努力,我不敢说能像印度托钵僧人那样,奉行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的信条,但至少我可以尝试像禅宗弟子那样,对世间万物,尽量待之以平常心。除了自己得身体 ,这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你得。

第八章、多种选择的困境:

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结果是我们的电脑里有很多功能根本用不到,音响系统的保修费又高又多余。说到孩子,我们和他们都投入了太多时间——为了寻找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否可能有特长,让他们把一大堆活动都体验一下。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工夫。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但是我们偏偏喜欢玩。

新欢与旧爱,应该选择哪一个?

 A B C 三个选择,很多人都想都尝试下,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但是往往我们并没有选择得机会。或者说我们以为自己有多种选择但现实我们并没有。

果断地关上该关的门,需要果断和专注,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写了一本书——《逃避自由》。困扰人得并不是机会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

我并不是在鼓吹用全部时间陪伴孩子而放弃工作,或者为了改善夫妻生活故意选择两地分居(尽管这样做可能有所裨益)。不过,给自己设置一个内在警钟,在一些最重要的“门”即将关闭时提醒我们,难道不是很有好处吗?

在重要的门上安装警钟。《乱世佳人》中的一个情节:白瑞德要走的那一幕,斯嘉丽抱住他:“我到哪里去?我该怎么办?”很久以来白瑞德对斯嘉丽的忍耐到了极限,已经忍无可忍,他回答道:“坦率地说,亲爱的,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我们有必要退出一些浪费时间的委员会,不要再给一些朋友寄送节日贺卡,因为他们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朋友。我们需要确定是否有时间去看篮球,是否能同时打高尔夫球和壁球,又能和家人在一起。我们或许应该把其中某些运动放一下。我们有必要把这些门关掉,因为这些事既费时费力还挤占了我们的参与机会,使我们无法顾及那些有价值的选择,还会使我们疲惫不堪。

第九章、预期的效应:

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于是,它一般就会好(我们认为它不好,它也就会不好)。但是,这种影响到底有多深?它只是改变我们的信念,还是连实际体验的心理也一起改变?换句话说,人们的预知能够改变辨别味道吗?我们预期某种东西味道好(或者不好),于是它就果真变成那样吗?

预期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务真正得判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针对事务本身来分析,或者引入第三方。

 

第十章、价格的魔力:

条件反射,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十一章、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对“什么是诚实”这个问题,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回答:“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他两种本质欲望,一种是取悦他的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对此他补充说:“多数人的成功……多数情况下要依靠他们的邻居和同伴的帮助与善意,而帮助和善意在没有被人们接受的行为下是难以获得的。因此,‘凡事诚实为上’这句古老的谚语,在这种情况下,是千真万确的。”

另一条途径是,当自己处在某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道德标准发生对立,我们容易向现实“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从而变得不诚实——这时我们能保持清醒,至少认识到这种可能。那么,答案是什么?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我们可以禁止医生通过给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从中获利的行为,我们可以禁止公司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兼任该公司的财务顾问,我们可以禁止国会议员给自己制定工资标准等。

第十二章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对现实的观察令人担心。我们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心地善良、遵守道德的人,但我们必须现实一些。即使是好人也难免被自己的思维所蒙蔽,他们可能采取行动,在通往金钱报酬的道路上绕开道德准则。从根本上来说,动机带来的刺激可能愚弄我们,不管我们是不是好人,是不是奉行道德准则。

 正如作家、记者厄普顿·辛克莱尔曾经指出的:“如果一个人就是靠不理解某些事情来挣钱,那么让他理解这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可以引申为:如果一个人习惯与非现金货币打交道,让他理解诚实就非常困难。

注解:由于货币得得特殊性和严肃性,我们在涉及货币得问题上心里防线会提升几个等级,但是不直接涉及得话我们会放松自己得防线。

第十三章、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

当你第一眼看到别人得处事和为人时很有可能不是他们原本得模样,千万不要轻易得对一个人下结论,也不要随意得去评价别人。

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人们选择食品和饮料时好像有两个目标:或者给自己带来最大享受,或者希望在朋友心目中留下自己某些正面的人格特质印象。问题在于,一旦他们作出选择,例如,点了菜,他们就必须勉强食用自己本来不喜欢的东西,陷入一种后悔莫及的境地。说到底,人们,特别是那些独特需求旺盛的人们,更有可能牺牲个人需求去换取名声需求。

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人们实际行为的基础上,而非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基础上,岂不是更有意义?正如我在本书的引言里指出的,简单说来,行为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主旨(非常直观地)集中到一个概念上,即人们经常不能理性地作为,他们在决策中经常失误。本书中叙述的那些实验只是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主要不同点之一涉及“免费午餐”这一概念。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假定,人类的一切决定都是理性的、根据可靠信息作出的,受到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以及该决定可能带来的幸福指数的共同驱动。在这一组假定之下,市场上人人力图将收益最大化并尽力把体验最优化。结果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断言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如果有的话,早就会被人发现并且榨干了它的价值。

正相反,行为经济学家相信人们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我们称之为情境效应)中无关的情绪、短视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理性因素(参见本书各章里的实例)的影响。认识到这一切会带来什么好消息呢?好消息就是,这些错误同时提供了改进的机会。如果我们在决策中总是出现有规律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不发展新策略、新工具、新方法来优化我们的决策过程,改善我们全体的福祉呢?这正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赋予“免费午餐”的意义——这一观念就是,我们大家可以借助工具、方法和政策,改善我们的决策过程,减少决策失误,以使我们心想事成。

免费午餐的基本概念就在这里——让有关各方都能获益,做到“共赢”。要注意的是,这些免费午餐并不一定是没有成本(使用自我控制信用卡和实施“明天多储蓄”不可避免会涉及成本)。但只要这些机制换来的利益大于成本,我们应该把它们当做免费午餐——给各方都带来净效益的机制。

如果让我从本书中叙述的研究结论里浓缩出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后续

我有何建议?要懂得相对论无处不在,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观察都必然通过它的镜头,玫瑰色也好,其他色也罢。如果你在其他国家、其他城市遇到某人,他(她)似乎对你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你要明白这种魅力可能仅限于特定的环境。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使日后魅力消失你也不会感到失望。

这就是说,从金钱角度来看礼品的效能很低,但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它可以帮助我们结交朋友,建立长远的关系,帮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有时候,这种金钱上的浪费,后来却证明了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

这一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礼品。许多雇主,为了显示他们如何优待自己的雇员,在他们的工资单上增加了不少明细备注,逐一列出公司在员工的医疗保险、退休保险、工间健身、免费餐饮等福利方面付出的金额。这些项目都是合法的,确实能反映出雇主的真实成本,但是把它们逐一向雇员标明,就把公司里社会规范下紧密依存的劳资关系,转变成了市场规范下的买卖关系。公开列出这些福利项目的等值金额,同时会削弱雇员的幸福感,上进心和对公司的忠诚,对劳资关系、雇员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礼品和员工福利,用资源配置标准来衡量,似乎可有可无,而且无效率可言。不过,要是真正懂得它在创建长远关系和互利互惠、良好向上的感情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司方面应该尽力把福利和礼品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

 

说到底,买主买的是房子,而不是我们的家,他们脑子里有自己的家。我为此交了昂贵的学费,希望我们都能对装修有个更全面的考虑,那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卖房子,买主会怎么看。

 

以我们在第九章中了解到的内容为基础,答案很简单。环境与预期能够大大地增强我们的愉悦感。我们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不会有很高的预期,因为就餐环境是卡车休息区,我们实际体验到的愉悦就会大打折扣,尽管你在两个地方吃到的奶油干鹅肝片是一样的。同样,如果你知道了大部分鹅肥肝是用普通养殖鹅的肝和奶油制成[10],而不是什么特别的高级配方秘制,你就觉得它不如想象中那么令人垂涎三尺了。

事实说明,正面预期增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欣赏,改善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力。不抱预期的危险在于,到头来,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我和苏米几个月前刚搬进新家。我本人刚刚经历了贷款过程,因此看法和戴夫不一样。进行购房预算时,我请教了我认识的一些专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位财政、金融教授,还有几位投资银行经理——我问的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就我们夫妻俩目前的财产收入状况来说,应该花多少钱买房?按30年分期还款来算,我们应该从银行贷多少钱?

我问到的每个人给我的回答都一样——我们每个月还款的总额最多不能超过我们两个人共同收入的38%,这一金额加上利率方面的考虑,就可以推算出我们最多应该贷款的额度。

 

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人人都想发财致富,市场被这样一种欲望驱动,人们具有难以置信的能力去歪曲现实,并按自己的想象加以塑造,这就是我们的麻烦所在。股票市场使用大量界限模糊的金钱符号和象征物。例如,银行经理们经常用“码”这个术语代表10亿,“杆”代表100万,“多少点”指1%的百分比等宏大的计数单位代号。上面列举的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使银行经理们扭曲现实的本能膨胀起来,把造假欺骗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注解: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多少W ,多少米得现象不正是这样吗?模糊了金钱符号,扭曲了现实,让人膨胀了起来。

当然,重要的问题是:这一切给我们解决问题留下了什么教训?如果你相信好人、坏人的说法,你只需要弄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只雇用那些好人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如果你相信,正如我们研究结果表明的那样,大多数人面对利益冲突时都有可能造假和作弊,那么,最终解决问题就只有消除利益冲突。

同样的道理,我们从来不曾梦想建立一种制度,允许法官从他们审理的案件金额里抽取5%,我也很明白,我们不想让医生销售他参与开发的药品,或者银行经理被自己的奖金所左右。只要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杜绝利益冲突的金融制度,2008年金融海啸及紧随其后的可怕后果还会重演。

我认识到这样做既需要时间、成本又高,但我同时还察觉到,一些专家受到利益冲突的强烈驱使而提出的建议往往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对专家们的建议言听计从,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金融计划的谬误与蝴蝶效应

坐在回普林斯顿的火车上,我总结着,这一经历令人愤慨,却又给人以启迪。我得到的教训是,你一旦在金钱方面出了问题,十有八九面临着一连串的罚款,各种烦琐的手续,还有经济方面一些其他的障碍。我还算幸运,麻烦不太大:请了一天假、不得不支付来回车费、贷款申请费、贷款本身的费用,还有增加了的保费——必须现金预付。我在想,如果这事发生在请不起一天假或处在经济困境边缘的人身上会怎么样?他到哪里去弄钱来支付这些费用和金额被提高了的保险费呢?如果我已经被现有的债务弄得焦头烂额,又没有积蓄之类作为缓冲,这件事无疑要把我推向窘迫极限,使我陷入更大的困境、更加捉襟见肘、压力更大、生活更艰难。我将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付汽车保险,进一步借钱来还贷款,着手偿还信用卡的提现,开始偿付特别贷款的申请费和高额利息等。

我后来知道了保险业和银行业大都这样运作,从那些已经身处债务困境的人身上获利。我们可以拿银行慷慨提供给我们的免费支票这一“外快”举例。你可能认为银行让我们免费使用支票是赔钱的,因为他们管理账户需要成本。实际上,他们从客户的过失上赚取巨大利润:对空头支票和透支退票,以及借记卡消费金额超过账户余额加收高额罚款。实质上,银行用这些罚款来补贴另一些人的“免费支票”,这些人账户里有充足金额,而不可能开空头支票或者借记卡透支。换言之,靠工资生活的“月光族”到头来是在补贴为别人服务的制度:穷人为富人买单,银行从中赚得数十亿美元。

报复是一种看似毫无意义的人类倾向,也不在理性基本定义的范畴之内,但它实际上却作为有用的机制在运行。它未必总是对我们有利,但它无论如何确实含有某些有益的逻辑与作用。

 

****************************事实证明,针对问题作出回答,这一举动本身就会起到正面影响。毫无疑问这是正确得*****************************************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恶化问题

事实证明,针对问题作出回答,这一举动本身就会起到正面影响。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处于外界事物无法认知的环境下总是作出负面反应。当外界对我们作出莫名其妙、无法预测的惩罚,以及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学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这个经济“穿梭箱”是不是有点儿似曾相识呢?所有这些未作解释、朝三暮四的经济行为摧毁了我们对于周围因果关系的理解和信心,使公众成为经济上的“轭”狗。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人们隔三差五,被形形色色不可理解的冲击搞得不知所措,难怪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萧条景象四处弥漫。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怎样从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中解脱出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潘尼贝克所作的研究给我们出了一个主意。潘尼贝克的研究反复表明,主动地、有意识地对难解、困惑以至受伤的事件进行正确解读,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从中摆脱出来。潘尼贝克在很多案例中,要求病人把自己的反思写在日记里,发现这种做法非常有帮助。这就是说,即使外部事件不可理解,我们只要尝试从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解读,就可以从尝试本身获益。

潘尼贝克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多数人却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一天24个小时从电视、广播、互联网上获得新闻——很大一部分由一闪而过的现场采访音像片断组成,这些东西是用来煽情的,而不是供人思考的。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句行话:“要想上头条,轰动加血腥。”就是说,头条新闻总是骇人听闻或者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在我看来多数新闻主持人好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表情庄重、发型不变。听上去他们都受过标准训练,擅长于播、报这些随手拈来、轰动的音像片断,每隔几分钟重复一次。他们大肆渲染人们如何艰苦挣扎,如何失去家园,如何付不起房贷和保险,故事催人泪下,把严峻的经济形势用这样一幅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并不是说这些故事、无关紧要、毫无用处,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或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危机。如果我们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沉浸在令人沮丧的、煽情的音像片断之中(想一想我们一遍一遍地耳闻目睹这些东西会学到什么),我们的悲观情绪会越来越重。要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应该按潘尼贝克的建议改变我们对新闻的消化方式,从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对信息加以思考,进行正确的解读。

也许有那么一天,新闻工作人员、亨利·保尔森、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巴拉克·奥巴马,或者其他政府机构的新领导人会更珍视我们的福祉,能够向我们解释清楚我们到底面临什么问题,他们作出决策的合理依据是什么。这一天来得越早越好,因为我说不上我们还能再经得起多少次这样的打击。

金融市场全球化更容易诱发经济危机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统一的大市场怎么会变得缺乏效率,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迈克尔·克里顿在《失落的世界》中的几段话。电影中一个叫马尔科姆的角色(影片中的混沌理论科学家,由杰夫·戈德布拉姆扮演)面对信息世界的慷慨陈词——他指出,把所有人都联系到一起的世界,最后导致的是发明、创新以及进化的终结。

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这个主意就是集体死亡。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知道孤立环境中的小物种进化最快。你把1 000只鸟放到大洋中的岛屿上,它们会非常快地进化。你把10 000只鸟放到一片大陆上,进化速度就降下来了。
而我们本身这个物种——人类,进化主要是通过行为进行。我们通过行为的创新适应环境。世界上人人都知道创新只在少数人中产生。用3个人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很快就会干成事。有10个人,事情就难办一些。30个人,什么也干不成。
300万人,连想也别想。这就是所谓大众传媒的效应——有了它,什么事也别指望。大众传媒把多样性淹没了。它把世界弄得千篇一律——不管是曼谷,东京还是伦敦:这个路口拐角上是家麦当劳,那个角落是贝纳通,路对面是盖普服装店。
地区差别消失了,所有的差别都消失了。在大众传媒的世界里,除了排行榜上的10大畅销书、10大流行音像、10大票房电影、10大黄金创意,很少有什么别的。人们担心热带雨林多样物种会消失,但是我们最需要的资源——知识多样化呢?它会比树木消失得还快。
时至今日,我们还不明白这一点,反倒要把50亿人一块儿弄进信息世界里去。到那个时候,我们这个物种的进化就被完全冻结了,一切都停止下来,死掉了。所有人时时刻刻想的完全一样。大同世界,世界大同……

 

很显然,马尔科姆是一个极端的角色,他的话也显得过于偏激,不过,即使我们认为把全世界都纳入信息世界不会使一切陷入停顿,但细想一下也很有道理:世界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实际上必定会减少思想的多样性和金融产品的数量,结果减少竞争,降低效率。

 

高额奖金是把双刃剑:激励与压力

我们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金钱奖励经常是把双刃剑。它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奖金数额过大,反而会事与愿违地影响实际业绩。如果我们的实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那就说明高额奖金不但加大了雇主的成本,而且妨碍管理人员发挥他们最大的工作能力。

公众愤怒的情绪此起彼伏。离上任还有几个星期,巴拉克·奥巴马提出了关于公司管理人员的“常识性”的指导方针——起码是针对那些接受政府救助的公司。这些措施要求管理人员的工资50万美元封顶,高出部分必须以股票方式支付,在还清政府救助资金之前,这些股票不得出售。这毫无疑问使纳税人的情绪有所缓和,但问题在于,它能行得通吗?

我认为不能。为什么?如果我们从零开始计划建立股票市场,并许诺年薪50万美元外加股票奖励,我敢肯定不计其数的合格人才都会冲着这一薪酬不怕打破头争着到大银行当经理。他们会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工资,而且为维持和稳定我们所依赖的金融系统提供重要服务。不幸的是,我们并非从头做起。相反,我们对付的是业已存在的银行经理们,他们拿惯了数百万美元的年薪,外加数百万美元的股票和奖金。多年来,企业高管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条件,他们为自己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高额报酬天经地义。说到底,你认识的人里有几个会承认自己工资太高而能力不够? 马斯克开除twitter 员工这样😄

 

承认非理性的存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posted on 2022-12-03 13:34  zzzzy09  阅读(2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