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概念和体系

1. Linux开机启动

2. Linux文件管理

3. Linux的架构

4. Linux命令行与命令

5. Linux文件管理相关命令

6. Linux文本流

7. Linux进程基础

8. Linux信号基础

9. Linux进程关系

10. Linux用户

11. Linux从程序到进程

12. Linux多线程与同步

13. Linux进程间通信 

14. Linux文件系统的实现

15. Linux常用命令

 ====================================================================================================

1. Linux开机启动

最初始阶段

  当我们打开计算机电源,计算机会自动从主板的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读取其中所存储的程序。这一程序通常知道一些直接连接在主板上的硬件(硬盘,网络接口,键盘,串口,并口)。现在大部分的BIOS允许你从软盘、光盘或者硬盘中选择一个来启动计算机。

  下一步,计算机将从你所选择的存储设备中读取起始的512 bytes(比如光盘一开是的512 bytes,如果我们从光盘启动的话)。这512 bytes叫做主引导记录MBR (master boot record)。MBR会告诉电脑从该设备的某一个分区(partition)来装载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Boot loader储存有操作系统(OS)的相关信息,比如操作系统名称,操作系统内核 (kernel)所在位置等。常用的boot loader有GRUB和LILO。

  随后,boot loader会帮助我们加载kernel。kernel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操作计算机的程序,它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核,主要的任务是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充当软件和硬件的接口。操作系统上的任何操作都要通过kernel传达给硬件。Windows和Linux各自有自己kernel。狭义的操作系统就是指kernel,广义的操作系统包括kernel以及kernel之上的各种应用。(Linus Torvalds与其说是Linux之父,不如说是Linux kernel之父。他依然负责Linux kernel的开发和维护。至于Ubuntu, Red Hat, 它们都是基于相同的kernel之上,囊括了不同的应用和界面构成的一个更加完整的操作系统版本。)

  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多个分区安装boot loader,每个boot loader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读取MBR的时候选择我们想要启动的boot loader。这就是多操作系统的原理。


  小结:BIOS -> MBR -> boot loader -> kernel

kernel

  如果我们加载的是Linux kernel,Linux kernel开始工作。kernel会首先预留自己运行所需的内存空间,然后通过驱动程序(driver)检测计算机硬件。这样,操作系统就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硬件可用。随后,kernel会启动一个init进程。它是Linux系统中的1号进程(Linux系统没有0号进程)。到此,kernel就完成了在计算机启动阶段的工作,交接给init来管理。

  小结: kernel -> init process

init process

  (根据boot loader的选项,Linux此时可以进入单用户模式(single user mode)。在此模式下,初始脚本还没有开始执行,我们可以检测并修复计算机可能存在的错误)

随后,init会运行一系列的初始脚本(startup scripts),这些脚本是Linux中常见的shell scripts。这些脚本执行如下功能:

设置计算机名称,时区,检测文件系统,挂载硬盘,清空临时文件,设置网络……

当这些初始脚本,操作系统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只是,还没有人可以登录!!!init会给出登录(login)对话框,或者是图形化的登录界面。 

  输入用户名(比如说vamei)和密码,DONE!

  在此后的过程中,你将以用户(user)vamei的身份操作电脑。此外,根据你创建用户时的设定,Linux还会将你归到某个组(group)中,比如可以是stupid组,或者是vamei组。所以你将是用户vamei, 同时是vamei组的组员。(注意,组vamei和用户vamei只是重名而已,就好想你可以叫Dell, 同时还是Dell公司的老板一样。你完全也可以是用户vamei,同时为stupid组的组员)

总结

BIOS -> MBR -> boot loader -> kernel -> init process -> login

用户,组。

 

2. Linux 文件管理

  对于计算机来说,所谓的数据就是0和1的序列。这样的一个序列可以存储在内存中,但内存中的数据会随着关机而消失。为了将数据长久保存,我们把数据存储在光盘或者硬盘中。根据我们的需要,我们通常会将数据分开保存到文件这样一个个的小单位中(所谓的小,是相对于所有的数据而言)。但如果数据只能组织为文件的话,而不能分类的话,文件还是会杂乱无章。每次我们搜索某一个文件,就要一个文件又一个文件地检查,太过麻烦。文件系统(file system)是就是文件在逻辑上组织形式,它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来存放各个文件。

路径与文件简介

  文件被组织到文件系统(file system)中,通常会成为一个树状(tree)结构。Linux有一个根目录/, 也就是树状结构的最顶端。这个树的分叉的最末端都代表一个文件,而这个树的分叉处则是一个目录(directory, 相当于我们在windows界面中看到的文件夹)。在图1中看到的是整个的一个文件树。如果我们从该树中截取一部分,比如说从目录vamei开始往下,实际上也构成一个文件系统。

  要找到一个文件,除了要知道该文件的文件名,还需要知道从树根到该文件的所有目录名。从根目录开始的所有途径的目录名和文件名构成一个路径(path)。比如说,我们在Linux中寻找一个文件file.txt,不仅要知道文件名(file.txt),还要知道完整路径,也就是绝对路径(/home/vamei/doc/file.txt)。从根目录录/, 也就是树状结构的最顶端出发,经过目录home, vamei, doc,最终才看到文件file.txt。整个文件系统层层分级(hierarchy),vamei是home的子目录,而home是vamei的父目录。

  在Linux中,我们用ls命令来显示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比如 $ls /home/vamei/doc

file system

                      图1 文件树

  如该图中所示的文件系统,即绿色构成的树。最顶端的根目录(/),沿红色箭头标出的路径,我们最终找到文件file.txt。

目录

  在Linux系统中,目录也是一种文件。所以/home/vamei是指向目录文件vamei的绝对路径。

这个文件中至少包含有以下条目:

.       指向当前目录

..      指向父目录

除此之外,目录文件中还包含有属于该目录的文件的文件名,比如vamei中就还要有如下条目,指向属于该目录的文件:

doc

movie

photo

  Linux解释一个绝对路径的方式如下:先找到根目录文件,从该目录文件中读取home目录文件的位置,然后从home文件中读取vamei的位置……直到找到目录doc中的file.txt的位置。

  由于目录文件中都有.和..的条目,我们可以在路径中加入.或者..来表示当前目录或者父目录,比如/home/vamei/doc/..与/home/vamei等同。

  此外,Linux会在进程中,维护一个工作目录(present working directory)的变量。在shell中,你可以随时查询到到工作目录(在命令行输入$pwd)。这是为了省去每次都输入很长的绝对路径的麻烦。比如说我们将工作目录更改为/home/vamei ($cd /home/vamei),那么此时我们再去找file.txt就可以省去/home/vamei/ ($ls doc/file.txt),这样得到的路径叫相对路径(relative path),上面的doc/file.txt就是这样一个相对路径。

  当文件出现在一个目录文件中时,我们就把文件接入到文件系统中,我们称建立一个到文件的硬链接(hard link)。一个文件允许出现在多个目录中,这样,它就有多个硬链接。当硬链接的数目(link count)降为0时,文件会被Linux删除。所以很多时候,unlink与remove在Linux操作系统中是一个意思。由于软链接(soft link)的广泛使用(soft link不会影响link count,而且可以跨越文件系统),现在较少手动建立硬连接。

文件操作

  对于文件,我们可以读取(read),写入(write)和运行(execute)。读取是从已经存在的文件中获得数据。写入是向新的文件或者旧的文件写入数据。如果文件储存的是可执行的二进制码,那么它可以被载入内存,作为一个程序运行。在Linux的文件系统中,如果某个用户想对某个文件执行某一种操作,那么该用户必须拥有对该文件进行这一操作的权限。文件权限的信息保存在文件信息(metadata)中, 见下一节。

文件附加信息 (metadata)

  文件自身包含的只有数据。文件名实际上储存在目录文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操作系统维护的文件附加信息,比如文件类型,文件尺寸,文件权限,文件修改时间,文件读取时间等。可以用ls命令查询文件信息($ls -l file.txt),得到如下结果:

  -rw-r--r-- 1 vamei vamei 8445 Sep  8 07:33 file1.txt

  各个部分的含义如下:

  • 我们先介绍最开始的-,它表示文件类型,说明file1.txt是常规文件(如果是目录文件,则应显示d)。
  • 随后有九个字符,为rw-r--r--,它们用于表示文件权限。这九个字符分为三组,rw-, r--, r--,分别对应拥有者(owner),拥有组(owner group)和所有其他人(other)。回顾Linux开机启动,登录后,我会有一个用户身份和一个组身份, 相当于我的名片。第一组表示,如果我的名片上的用户身份证明我是该文件的拥有者,那么我就可以对该文件有读取(r),写入(w)该文件的权限,但不拥有执行(-,如果拥有执行权限,则为x)该文件的权限。第二组表示,如果我的名片上的组身份证明我所在的组是该文件的拥有组的一员,那么我有从该文件读入的权限。第三组表示,如果我的名片显示我既不是拥有者,也不是拥有组的一员,那么我只有读入的权限。当我想要进行一个读取操作时,Linux会先看我是否是拥有者下文会进一步解释拥有者和拥有组。
  • 后面的1是硬连接(hard link)数目(link count)。
  • 之后的vamei表示用户vamei是文件的拥有者(owner),文件的拥有者有权更改文件权限(比如改为rwxrwxrwx)。而后面的vamei文件的拥有组是组vamei。文件的拥有者和拥有组在文件创建时就附加在文件上(相当于给文件上锁,只有有合适名片的用户才能打开操作)。要注意,Linux有一个超级用户root (也叫做根用户),该用户拥有所有的文件。
  • 随后的8445表示文件大小,单位为字节(byte)。
  • Sep 8 07:33表示文件的上一次写入的时间(modification time)。实际上在文件附加信息中还包含有文件的上一次读取时间(access time),没有显示出来。

软链接 (soft link, or symbolic link)

  如上讨论硬链接时说到的,软链接不会影响文件的link count。如果还记得windows系统的快捷方式的话,Linux的软链接(soft link,也叫做symbolic link)就是linux的快捷方式。软链接本质上是一个文件,它的文件类型是symbolic link。在这个文件中,包含有链接指向的文件的绝对路径。当你从这个文件读取数据时,linux会把你导向所指向的文件,然后从那个文件中读取(就好像你双击快捷方式的效果一样)。软链接可以方便的在任何地方建立,并指向任何一个绝对路径。

  软链接本身也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执行文件所可以进行的操作。当我们对软链接操作时,要注意我们是对软链接本身操作,还是对软链接指向的目标操作。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说该操作跟随链接指引(follow the link)。

umask

  当我们创建文件的时候,比如使用touch,它会尝试将新建文件创建为权限666,也就是rw-rw-rw-。但操作系统要参照权限mask来看是否真正将文件创建为666。权限mask表示操作系统不允许设置的权限位,比如说037(----wxrwx)的权限mask意味着不允许设置设置group的wx位和other的rwx位。如果是这个权限mask的话,最终的文件权限是rw-r----- (group的w位和other的rw位被mask)。

我们可以通过

  $umask 022

的方式改变权限mask。

总结

  计算机本质上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工具,而文件是数据储存的逻辑载体,所以了解Linux文件系统很重要。对于文件系统的了解要结合Linux的其他方面(比如用户管理)进行有机的学习。

文件权限,拥有者,拥有组,超级用户root

硬链接,软链接,follow the link

 

 

3. Linux架构

  以下图为基础,说明Linux的架构(architecture)。

 

  最内层是硬件,最外层是用户常用的应用,比如说firefox浏览器,evolution查看邮件,一个计算流体模型等等。硬件是物质基础,而应用提供服务。但在两者之间,还要经过一番周折。Linux首先启动内核 (kernel),内核是一段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直接管理管理硬件,包括CPU、内存空间、硬盘接口、网络接口等等。所有的计算机操作都要通过内核传递给硬件。

  为了方便调用内核,Linux将内核的功能接口制作成系统调用(system call)。系统调用看起来就像C语言的函数。你可以在程序中直接调用。Linux系统有两百多个这样的系统调用。用户不需要了解内核的复杂结构,就可以使用内核。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一个操作系统,以及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都不可能实现超越系统调用的功能。一个系统调用函数就像是汉字的一个笔画。任何一个汉字都要由基本的笔画(点、横、撇等等)构成。我不能臆造笔画。

  在命令行中输入$man 2 syscalls可以查看所有的系统调用。你也可以通过$man 2 read来查看系统调用read()的说明。在这两个命令中的2都表示我们要在2类(系统调用类)中查询 (具体各个类是什么可以通过$man man看到)。

  系统调用提供的功能非常基础,所以使用起来很麻烦。一个简单的给变量分配内存空间的操作,就需要动用多个系统调用。Linux定义一些库函数(library routine)来将系统调用组合成某些常用的功能。上面的分配内存的操作,可以定义成一个库函数(像malloc()这样的函数)。再比如说,在读取文件的时候,系统调用要求我们设置好所需要的缓冲。我可以使用Standard IO库中的读取函数。这个读取函数既负责设置缓冲,又负责使用读取的系统调用函数。使用库函数对于机器来说并没有效率上的优势,但可以把程序员从细节中解救出来。库函数就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它由笔画组成,但使用偏旁部首更容易组成字,比如"铁"。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使用库函数,而直接调用系统函数,就像“人”字一样,不用偏旁部首。

  (实际上,一个操作系统要称得上是UNIX系统,必须要拥有一些库函数,比如ISO C标准库,POSIX标准等。)

  shell是一个特殊的应用。很多用户将它称为命令行。shell是一个命令解释器(interpreter),当我们输入“ls -l”的时候,它将此字符串解释为

  1. 在默认路径找到该文件(/bin/ls),
  2. 执行该文件,并附带参数"-l"。

  我之前用>表示重新定向,用|表示管道,也是通过shell解释&或者|的含义。Shell接着通过系统调,用指挥内核,实现具体的重定向或者管道。在没有图形界面之前,shell充当了用户的界面,当用户要运行某些应用时,通过shell输入命令,来运行程序。shell是可编程的,它可以执行符合shell语法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叫做shell脚本(script)。可以在架构图中看到,shell下通系统调用,上通各种应用,同时还有许多自身的小工具可以使用。Shell脚本可以在寥寥数行中,实现复杂的功能。

  UNIX的一条哲学是让每个程序尽量独立的做好一个小的功能。而shell充当了这些小功能之间的"胶水",让不同程序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接口(文本流)协同工作,从而增强各个程序的功能。这也是Linux老鸟鼓励新手多用shell,少用图形化界面的原因之一。

(shell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bash, 另外还有sh, csh, tcsh, ksh。它们出现的年代不同,所支持的功能也有差异。)

  一个使用bash shell的终端

  一个shell对应一个终端 (terminal)。曾经来说,终端是一个硬件设备,用来输入并显示输出。如今,由于图形化界面的普及,终端往往就像上图一样,是一个图形化的窗口。你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输入或者输出文本。这个文本直接传递给shell进行分析解释,然后执行。

最后,我们进入一般的应用。应用是一个程序,它可以

  1. 直接调用系统函数
  2. 调用库函数
  3. 运行shell脚本

这些应用可以由多种语言开发。最常见的是C语言。

 

总结 

Linux利用内核实现软硬件的对话。

通过系统调用的这个接口,Linux将上层的应用与下层的内核分离,隐藏了底层的复杂性,也提高了上层应用的可移植性。

库函数利用系统调用创造出模块化的功能,

Shell则提供了一个用户界面,并让我们可以利用shell的语法编写脚本,以整合程序。

 

4. Linux命令行与命令

  我们通常所说的Linux命令行是运行在终端(terminal)的shell 

  所谓的命令,是我们在命令行输入的一串字符。shell负责理解并执行这些字符串。shell命令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可执行文件(executable file)

  2)shell内建函数(built-in function)

  3) 别名(alias)。

  可执行文件为经过编译的程序文件,我们输入这些文件的路径来让shell运行,比如$/bin/ls。有些可执行文件被放在特殊的目录(默认路径)下面,从而使得操作系统可以通过文件名找到,而不用总是输入该文件的绝对路径(absolute path)。比如说$ls(实际上,shell自动帮我们补齐ls的路径)。随后,这些可执行文件中包含的程序运行,并成为进程。shell的内建函数与上面类似,只是其对应的程序被保存在shell的内部。别名是指我们给以上两种命令起一个简称,以便减少输入的工作量。

我们可以通过type命令来了解命令的类型:

$type ls

$type cd

命令的构成

当我们在命令行输入命令的时候,往往由一下方式构成:

$ls -l /home

整个一行命令由空格分为三个部分(注意, $是自动出现的提示符,有时还会在此之前出现计算机名)。第一个为命令的名字ls,这个命令ls的功能是列出目录中所有文件,第二个-l是关键字,它告诉ls要列出每个文件的详细信息,第三个/home为参数,表示我所要列出的目录是/home。实际上关键字是一种特殊的参数,大部分情况下用来开关程序的某些特殊功能 (用来选择做出的是拿铁咖啡还是黑咖啡)。而参数是用来传递给程序的一般的变量。ls经过处理之后,将在终端输出/home下面包含的各个文件名 (该文件系统见:http://www.cnblogs.com/vamei/archive/2012/09/09/2676792.html):

vamei another

关键字和参数可以不止有一个,比如:

$ls -l -a /home /bin

$ls -la /home /bin

(上面两个命令等价)

列出/home和/bin目录下的文件,-a表示列出全部文件(即使是隐藏文件也要列出), -l表示列出每个文件的详细信息。

(如果命令没有被放在默认路径中,你也可以输入绝对路径来执行)

   每个文件能否被执行要根据用户所拥有的权限。命令实际上是可执行文件,也是如此。系统相关的命令,或者某个命令中的定义的操作,往往会要求超级用户root的身份才能使用。如果你是用户vamei,那么你就无法使用这些命令。但以root的身份登录是个糟糕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你可以以vamei的身份登录,但在执行命令之前加上sudo, 以便临时以root的身份执行某条命令。比如$sudo ls  

  对于大多数的shell来说,都有命令补齐的功能。当你在$的后面输入命令的一部分时,比如rmdir的rmd的时候,按Tab键,Linux会帮你打剩下的字符,补充成为rmdir。不止是命令,如果你输入的是文件名,Linux也可以帮你补齐。比如说, $ls a.txt。当你输入到$ls a.t的时候,按Tab键,Linux会帮你补齐该文件名,成为$ls a.txt。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输入到rmd的时候,默认路径下能和它相符的命令只有一个rmdir了。如果有多个相符的命令,连按两下Tab,Linux会显示所有的相符的命令。

多使用命令的好处

  实际上,许多命令的功能都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来实现,学习这些命令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UNIX发育的大部分历史上,用户都是通过shell来工作的。大部分命令都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良,功能强大,性能稳定。Linux继承自UNIX,自然也是如此。此外Linux的图形化界面并不好,并不是所有的命令都有对应的图形按钮。更别说在图形化界面崩溃的情况下,你就要靠shell输入命令来恢复计算机了。

  命令本身是一个函数 (function),是一个小的功能模块。当我们想要让计算机做很复杂的事情 (比如说: 在晚上12:00下载某个页面的所有链接,然后复制到移动硬盘)的时候,不断地去按各个图形化按钮并不是个很聪明的事情 (1. 要点很多下,2. 必须等到12:00)。我们通常是通过shell编程来实现这样一些复杂任务,这时,就可以把命令作为函数,嵌入到我们的shell程序中, 从而让不同命令协同工作 (比如使用date来查询时间,再根据时间来使用wget下载等等)。

如何了解一个陌生的命令?

有一些命令可以用来了解某个命令本身的情况,比如这个命令的绝对路径。

$which ls

which 在默认路径中搜索命令,返回该命令的绝对路径。

$whereis ls

whereis 在相对比较大的范围搜索命令,返回该命令的绝对路径。

$whatis ls

whatis 用很简短的一句话来介绍命令。

$man ls

man 查询简明的帮助手册。对于大部分的Linux自带的命令来说,当作者编写它的时候,都会带有一个帮助文档,告诉用户怎么使用这个命令。

(man可以说是我们了解Linux最好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可以告诉你Linux自带的命令的功能,还可以查询Linux的系统文件和系统调用。如果想要深入学习Linux,就必须要懂得如何用man来查询相关文档。)

$info ls

info 查询更详细的帮助信息

 

此外,在shell中,你还可以用向上箭头来查看之前输入运行的命令。

你也可以用

$history

来查询之前在命令行的操作。

当一个命令运行时,你中途想要停止它时,可以用Ctrl + c。如果你只是想暂时停止,使用Ctrl + z。具体机制与信号(signal)有关,我们将在以后介绍

总结

命令行: 使用shell解释输入的字符串,以运行程序

type

sudo

which, whereis, whatis, man, info

使用Tab自动补齐,向上箭头查询历史,history

 Ctrl + c, Ctrl + z

 

5. Linux文件管理相关命令

文件操作相关

有一些命令可以帮助我们"修剪"之前看到的文件树。

$touch a.txt

如果a.txt不存在,生成一个新的空文档a.txt。如果a.txt存在,那么只更改该文档的时间信息。(这个命令实际上用得并不广泛,但可以帮我们创建一个空文件来实验下面操作)

$ls .

是list的简写,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名

$ls -l a.txt

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cp a.txt b.txt 

cp是copy的简写,用来复制文件。在工作目录下,将a.txt复制到文件b.txt

$cp a.txt ..

将a.txt复制到父目录的a.txt

 

$mv a.txt c.txt

mv是move的简写,用来移动文件。将a.txt移动成为c.txt (相当于重命名rename)

$mv c.txt /home/vamei

将c.txt移动到/home/vamei目录

 

$rm a.txt

rm是remove的缩写,用于删除文件。删除a.txt

$rm -r /home/vamei 

删除从/home/vamei向下的整个子文件系统。-r表示recursive, 是指重复删除的操作,/home/vamei文件夹为空,然后删除/home/vamei文件夹本身。

(程序员总是对这个命令很感兴趣,   $rm -rf /   它会删除整个文件树。f的目的是告诉rm放心干,不用再确认了…… 一般情况下,应该没有人会用这个命令。)

 

$mkdir /home/vamei/good

创建一个新的目录

$rmdir /home/vamei/good

删除一个空的目录

文件权限相关

$chmod 755 a.txt

(你必须是文件a.txt的拥有者才能运行此命令。或者以$sudo chmod 755 a.txt的方式,以超级用户的身份运行该命令。)

change mode 改变a.txt的读、写以及执行权限。还记得每个文件都有九位的读写执行权限,分为三组,分别对应拥有者(owner),拥有组(owner group)中的用户和所有其他用户(other)。在这里,我们也有三个数字,755,对应三个组。7被分配给拥有者,5被分配给拥有组,最后一个5分配给其它用户。Linux规定: 4为有读取的权利,2为有写入的权利,1为有执行的权利。我们看到的7实际上是4 + 2 + 1,表示拥有者有读、写、执行三项权利。(想想5 意味着什么)

这时,运行$ls -l a.txt, 你应该看到九位的权限变成了rwxr-xr-x。根据自己的需要,你可以用比如444, 744代替755,来让文件有不同的权限。

 

$sudo chown root a.txt

change owner 改变文件的拥有者为root用户。这个命令需要有超级用户权限才能执行,所以我们在命令之前加上sudo。

$sudo chgrp root a.txt

change group 改变文件的拥有组为root组

 

Linux文件名通配表达式

(wild card, 也叫filename pattern matching)

 

之前所讲的命令,比如ls, mv, cp都可以接收多个参数,比如:

$ls -l a.txt b.txt c.txt

就可以列出这三个文件的所有信息。

 

有时候,我们想列出工作目录下所有的以.txt结尾的文件的信息,可以用下面的方式:

$ls -l *.txt

*.txt的写法就运用了Linux通配表达式。它与正则表达式相类似,但语法有所不同。

 

Filename Pattern Matching       对应含义 

 

*                               任意多个任意字符

 

?                               任意一个字符

[kl]                            字符k或者字符l

 

[0-4]                           数字0到4字符中的一个

 

[b-e]                           b到e字符中的一个

 

[^mnp]                          一个字符,这个字符不是m,n,p

Linux会找到符合表达式的文件名,然后用这些文件名作为参数传递给命令。注意,当使用rm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下面两个命令,只相差一个空格,但效果大为不同:

$rm * .txt

$rm *.txt

第一个命令会删除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

总结

touch, ls, mv, cp, rm, mkdir, rmdir

chmod, chown, chgrp

wild card

 

6. Linux文本流

  文件用于数据的存储,相当于一个个存储数据的房子。我们之前说,所谓的数据是0或者1的序列,但严格来说,Linux以字节(byte)来作为数据的单位,也就是说这个序列每八位(bit)为一个单位(八位二进制对应的十进制范围为0到255)。使用ASCII编码,可以将这样一个字节转换成为字符。所以,在Linux中,我们所说的数据,完全可以用字符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文本(text)的形式。

  实际上,如果以bit为单位处理字符的话,机器会更容易读懂和传输,效率会更高。但为什么Linux依然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处理呢?原因在于,相对于以bit为单位处理数据,以byte为单位可以更容易将数据转化为字符。相对于枯燥的0和1,字符更容易被人读懂 (human readable)。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设计来让人读懂的,比如可执行文件包含的各种字符对于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可执行文件是为了让机器读懂的)。但Linux依然以字节为单位处理所有文件,这是为了让所有文件能够共用一套接口 (virtual file system),从而减少Linux设计的复杂度。

  ("everything is a file"是通常所流传的UNIX设计的哲学之一,但Linus对此作出纠正,改为"everything is a stream of bytes"。)

  然而,数据不是在找到了自己的房子(file)之后就永远的定居下来。它往往要被读入到内存 (就像是到办公室上班),或者被传送到外部设备(好像去酒店休假),或者搬到别的房子中。在这样的搬迁过程中,数据像是一个个排着队走路的人流,我们叫它文本流(text stream,或者byte stream)。然而,计算机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差异很大,从内存到文件的连接像是爬山,从内存到外设像是游过一条河。为此,Linux还定义了流 (stream),以此作为修建连接各处的公路的标准。Stream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是从内存到外设,还是从内存到文件,所有的公路都是相同的 (至于公路下面是石头还是土地,都可以不用操心)。

  我们再回味一下“everything is a stream of bytes”这句话。信息包含在文本流中,不断在计算机的各个组件之间流动,不断地接受计算机的加工,最终成为用户所需要的某种服务。

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与重新定向

  当Linux执行一个程序的时候,会自动打开三个流,标准输入(standard input),标准输出(standard output),标准错误(standard error)。比如说你打开命令行的时候,默认情况下,命令行的标准输入连接到键盘,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都连接到屏幕。对于一个程序来说,尽管它总会打开这三个流,但它会根据需要使用,并不是一定要使用。

想象一下敲击一个

$ls

键盘敲击的文本流("ls\n",\n是回车时输入的字符,表示换行)命令行 (命令行实际上也是一个程序)。命令行随后调用/bin/ls得到结果("a.txt"),最后这个输出的文本流("a.txt")流到屏幕,显示出来,比如说:

a.txt

假设说我们不想让文本流流到屏幕,而是流到另一个文件,我们可以采用重新定向(redirect)的机制。

$ls > a.txt

重新定向标准输出。这里的>就是提醒命令行,让它知道我现在想变换文本流的方向了,我们不让标准输出输出到屏幕,而是要到a.txt这个文件 (好像火车轨道换轨)。此时,计算机会新建一个a.txt的文件,并将命令行的标准输出指向这个文件。

有另一个符号:

$ls >> a.txt

这里>>的作用也是重新定向标准输出。如果a.txt已经存在的话,ls产生的文本流会附加在a.txt的结尾,而不会像>那样每次都新建a.txt。

 

我们下面介绍命令echo:

$echo IamVamei

echo的作用是将文本流导向标准输出。在这里,echo的作用就是将IamVamei输出到屏幕上。如果是

$echo IamVamei > a.txt

a.txt中就会有IamVamei这个文本。

 

我们也可以用<符号来改变标准输入。比如cat命令,它可以从标准输入读入文本流,并输出到标准输出:

$cat < a.txt

我们将cat标准输入指向a.txt,文本会从文件流到cat,然后再输出到屏幕上。当然,我们还可以同时重新定向标准输出:

$cat < a.txt > b.txt

这样,a.txt的内容就复制到了b.txt中。

 

我们还可以使用>&来同时重新定向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假设我们并没有一个目录void。那么

$cd void > a.txt

会在屏幕上返回错误信息。因为此时标准错误依然指向屏幕。当我们使用:

$cd void >& a.txt

错误信息被导向a.txt。

 

如果只想重新定向标准错误,可以使用2>:

$cd void 2> a.txt > b.txt

标准错误对应的总是2号,所以有以上写法。标准错误输出到a.txt,标准输出输出到b.txt。

 

管道 (pipe)

理解了以上的内容之后,管道的概念就易如反掌。管道可以将一个命令的输出导向另一个命令的输入,从而让两个(或者更多命令)像流水线一样连续工作,不断地处理文本流。在命令行中,我们用|表示管道:

$cat < a.txt | wc 

wc命令代表word count,用于统计文本中的行、词以及字符的总数。a.txt中的文本先流到cat,然后从cat的标准输出流到wc的标准输入,从而让wc知道自己要处理的是a.txt这个字符串。

 

Linux的各个命令实际上高度专业化,并尽量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只专注于一个小的功能。但通过pipe,我们可以将这些功能合在一起,实现一些复杂的目的。

 

总结

文本流,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

cat, echo, wc

>, >>, <, |

 

7. Linux 进程

  计算机实际上可以做的事情实质上非常简单,比如计算两个数的和,再比如在内存中寻找到某个地址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计算机动作被称为指令(instruction)。所谓的程序(program),就是这样一系列指令的所构成的集合。通过程序,我们可以让计算机完成复杂的操作。程序大多数时候被存储为可执行的文件。这样一个可执行文件就像是一个菜谱,计算机可以按照菜谱作出可口的饭菜。

  那么,程序和进程(process)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进程是程序的一个具体实现。只有食谱没什么用,我们总要按照食谱的指点真正一步步实行,才能做出菜肴。进程是执行程序的过程,类似于按照食谱,真正去做菜的过程。同一个程序可以执行多次,每次都可以在内存中开辟独立的空间来装载,从而产生多个进程。不同的进程还可以拥有各自独立的IO接口。

  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进程提供方便,比如说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管理进程的相关信息等等,就好像是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个精美的厨房。

看一眼进程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ps命令来查询正在运行的进程,比如$ps -eo pid,comm,cmd,下图为执行结果:

(-e表示列出全部进程,-o pid,comm,cmd表示我们需要PID,COMMAND,CMD信息)

  每一行代表了一个进程。每一行又分为三列。第一列PID(process IDentity)是一个整数,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个唯一的PID来代表自己的身份,进程也可以根据PID来识别其他的进程。第二列COMMAND是这个进程的简称。第三列CMD是进程所对应的程序以及运行时所带的参数。

  (第三列有一些由中括号[]括起来的。它们是kernel的一部分功能,被打扮成进程的样子以方便操作系统管理。我们不必考虑它们。)

  我们看第一行,PID为1,名字为init。这个进程是执行/bin/init这一文件(程序)生成的。当Linux启动的时候,init是系统创建的第一个进程,这一进程会一直存在,直到我们关闭计算机。这一进程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会不断提到它。

如何创建一个进程

  实际上,当计算机开机的时候,内核(kernel)只建立了一个init进程。Linux kernel并不提供直接建立新进程的系统调用。剩下的所有进程都是init进程通过fork机制建立的。新的进程要通过老的进程复制自身得到,这就是fork。fork是一个系统调用。进程存活于内存中。每个进程都在内存中分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 (address space)。当进程fork的时候,Linux在内存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内存空间给新的进程,并将老的进程空间中的内容复制到新的空间中,此后两个进程同时运行。

  老进程成为新进程的父进程(parent process),而相应的,新进程就是老的进程的子进程(child process)。一个进程除了有一个PID之外,还会有一个PPID(parent PID)来存储的父进程PID。如果我们循着PPID不断向上追溯的话,总会发现其源头是init进程。所以说,所有的进程也构成一个以init为根的树状结构

  如下,我们查询当前shell下的进程:

root@vamei:~# ps -o pid,ppid,cmd
  PID  PPID CMD
16935  3101 sudo -i
16939 16935 -bash
23774 16939 ps -o pid,ppid,cmd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进程bash是第一个进程sudo的子进程,而第三个进程ps是第二个进程的子进程。

 

还可以用$pstree命令来显示整个进程树:

复制代码
init─┬─NetworkManager─┬─dhclient
     │                └─2*[{NetworkManager}]
     ├─accounts-daemon───{accounts-daemon}
     ├─acpid
     ├─apache2─┬─apache2
     │         └─2*[apache2───26*[{apache2}]]
     ├─at-spi-bus-laun───2*[{at-spi-bus-laun}]
     ├─atd
     ├─avahi-daemon───avahi-daemon
     ├─bluetoothd
     ├─colord───2*[{colord}]
     ├─console-kit-dae───64*[{console-kit-dae}]
     ├─cron
     ├─cupsd───2*[dbus]
     ├─2*[dbus-daemon]
     ├─dbus-launch
     ├─dconf-service───2*[{dconf-service}]
     ├─dropbox───15*[{dropbox}]
     ├─firefox───27*[{firefox}]
     ├─gconfd-2
     ├─geoclue-master
     ├─6*[getty]
     ├─gnome-keyring-d───7*[{gnome-keyring-d}]
     ├─gnome-terminal─┬─bash
     │                ├─bash───pstree
     │                ├─gnome-pty-helpe
     │                ├─sh───R───{R}
     │                └─3*[{gnome-terminal}]
复制代码

  fork通常作为一个函数被调用。这个函数会有两次返回,将子进程的PID返回给父进程,0返回给子进程。实际上,子进程总可以查询自己的PPID来知道自己的父进程是谁,这样,一对父进程和子进程就可以随时查询对方。

  通常在调用fork函数之后,程序会设计一个if选择结构。当PID等于0时,说明该进程为子进程,那么让它执行某些指令,比如说使用exec库函数(library function)读取另一个程序文件,并在当前的进程空间执行 (这实际上是我们使用fork的一大目的: 为某一程序创建进程);而当PID为一个正整数时,说明为父进程,则执行另外一些指令。由此,就可以在子进程建立之后,让它执行与父进程不同的功能。

子进程的终结(termination)

  当子进程终结时,它会通知父进程,并清空自己所占据的内存,并在kernel里留下自己的退出信息(exit code,如果顺利运行,为0;如果有错误或异常状况,为>0的整数)。在这个信息里,会解释该进程为什么退出。父进程在得知子进程终结时,有责任对该子进程使用wait系统调用。这个wait函数能从kernel中取出子进程的退出信息,并清空该信息在kernel中所占据的空间。但是,如果父进程早于子进程终结,子进程就会成为一个孤儿(orphand)进程。孤儿进程会被过继给init进程,init进程也就成了该进程的父进程。init进程负责该子进程终结时调用wait函数。

  当然,一个糟糕的程序也完全可能造成子进程的退出信息滞留在kernel中的状况(父进程不对子进程调用wait函数),这样的情况下,子进程成为僵尸(zombie)进程。当大量僵尸进程积累时,内存空间会被挤占。

进程与线程(thread)

  尽管在UNIX中,进程与线程是有联系但不同的两个东西,但在Linux中,线程只是一种特殊的进程。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共享内存空间和IO接口。所以,进程是Linux程序的唯一的实现方式。

总结

程序,进程,PID,内存空间

子进程,父进程,PPID,fork, wait

 

8. Linux信号

  Linux以进程为单位来执行程序。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看作一个大楼,内核(kernel)是大楼的管理员,进程是大楼的房客。每个进程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属于进程的内存空间),而每个房间都是不允许该进程之外的人进入。这样,每个进程都只专注于自己干的事情,而不考虑其他进程,同时也不让别的进程看到自己的房间内部。这对于每个进程来说是一种保护机制。(想像一下几百个进程总是要干涉对方,那会有多么混乱,或者几百个进程相互偷窥……)

  然而,在一些情况,我们需要打破封闭的房间,以便和进程交流信息。比如说,内核发现有一个进程在砸墙(硬件错误),需要让进程意识到这样继续下去会毁了整个大楼。再比如说,我们想让多个进程之间合作。这样,我们就需要一定的通信方式。信号(signal)就是一种向进程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信号想象成大楼的管理员往房间的信箱里塞小纸条。随后进程取出小纸条,会根据纸条上的内容来采取一定的行动,比如灯坏了,提醒进程使用手电。(当然,也可以完全无视这张纸条,然而在失火这样紧急的状况下,无视信号不是个好的选择)。相对于其他的进程间通信方式(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比如说pipe, shared memory)来说,信号所能传递的信息比较粗糙,只是一个整数。但正是由于传递的信息量少,信号也便于管理和使用。信号因此被经常地用于系统管理相关的任务,比如通知进程终结、中止或者恢复等等。

  信号是由内核(kernel)管理的。信号的产生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内核自身产生的,比如出现硬件错误(比如出现分母为0的除法运算,或者出现segmentation fault),内核需要通知某一进程;也可以是其它进程产生的,发送给内核,再由内核传递给目标进程。内核中针对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个表存储相关信息(房间的信箱)。当内核需要将信号传递给某个进程时,就在该进程相对应的表中的适当位置写入信号(塞入纸条),这样,就生成(generate)了信号。当该进程执行系统调用时,在系统调用完成后退出内核时,都会顺便查看信箱里的信息。如果有信号,进程会执行对应该信号的操作(signal action, 也叫做信号处理signal disposition),此时叫做执行(deliver)信号。从信号的生成到信号的传递的时间,信号处于等待(pending)状态(纸条还没有被查看)。我们同样可以设计程序,让其生成的进程阻塞(block)某些信号,也就是让这些信号始终处于等待的状态,直到进程取消阻塞(unblock)或者无视信号。

常见信号

  信号所传递的每一个整数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有一个信号名对应该整数。常见的信号有SIGINT, SIGQUIT, SIGCONT, SIGTSTP, SIGALRM等。这些都是信号的名字。你可以通过

$man 7 signal

来查阅更多的信号。

上面几个信号中,

SIGINT   当键盘按下CTRL+C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中断 (INTERRUPT) 该进程。

SIGQUIT  当键盘按下CTRL+\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退出 (QUIT) 该进程。

SIGTSTP  当键盘按下CTRL+Z从shell中发出信号,信号被传递给shell中前台运行的进程,对应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暂停 (STOP) 该进程。

SIGCONT  用于通知暂停的进程继续。

SIGALRM  起到定时器的作用,通常是程序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生成该信号。

在shell中使用信号

下面我们实际应用一下信号。我们在shell中运行ping:

$ping localhost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CTRL+Z来将SIGTSTP传递给该进程。shell中显示:

[1]+  Stopped                 ping localhost

我们使用$ps来查询ping进程的PID (PID是ping进程的房间号), 在我的机器中为27397

我们可以在shell中通过$kill命令来向某个进程发出信号:

$kill -SIGCONT  27397

来传递SIGCONT信号给ping进程。

信号处理 (signal disposition)

在上面的例子中,所有的信号都采取了对应信号的默认操作。但这并不绝对。当进程决定执行信号的时候,有下面几种可能:

  1) 无视(ignore)信号,信号被清除,进程本身不采取任何特殊的操作

  2) 默认(default)操作。每个信号对应有一定的默认操作。比如上面SIGCONT用于继续进程。

  3) 自定义操作。也叫做获取 (catch) 信号。执行进程中预设的对应于该信号的操作。

进程会采取哪种操作,要根据该进程的程序设计。特别是获取信号的情况,程序往往会设置一些比较长而复杂的操作(通常将这些操作放到一个函数中)。

信号常常被用于系统管理,所以它的内容相当庞杂。深入了解信号,需要一定的Linux环境编程知识。

总结

信号机制; generate, deliver, pending, blocking

signal action/dispositon; ignore, default action, catch signal

$kill

 

9. Linux进程关系

  Linux的进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每个进程都有父进程,而所有的进程以init进程为根,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我们在这里讲解进程组和会话,以便以更加丰富的方式了管理进程。

进程组 (process group)

  每个进程都会属于一个进程组(process group),每个进程组中可以包含多个进程。进程组会有一个进程组领导进程 (process group leader),领导进程的PID (PID见Linux进程基础)成为进程组的ID (process group ID, PGID),以识别进程组。

$ps -o pid,pgid,ppid,comm | cat

  PID  PGID  PPID COMMAND
17763 17763 17751 bash
18534 18534 17763 ps
18535 18534 17763 cat

PID为进程自身的ID,PGID为进程所在的进程组的ID, PPID为进程的父进程ID。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出如下关系:

  图中箭头表示父进程通过fork和exec机制产生子进程。ps和cat都是bash的子进程。进程组的领导进程的PID成为进程组ID。领导进程可以先终结。此时进程组依然存在,并持有相同的PGID,直到进程组中最后一个进程终结。

  我们将一些进程归为进程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可以将信号发送给一个进程组。进程组中的所有进程都会收到该信号。我们会在下一部分深入讨论这一点。

会话 (session)

  更进一步,在shell支持工作控制(job control)的前提下,多个进程组还可以构成一个会话 (session)。bash(Bourne-Again shell)支持工作控制,而sh(Bourne shell)并不支持。

  会话是由其中的进程建立的,该进程叫做会话的领导进程(session leader)。会话领导进程的PID成为识别会话的SID(session ID)。会话中的每个进程组称为一个工作(job)。会话可以有一个进程组成为会话的前台工作(foreground),而其他的进程组是后台工作(background)。每个会话可以连接一个控制终端(control terminal)。当控制终端有输入输出时,都传递给该会话的前台进程组。由终端产生的信号,比如CTRL+Z, CTRL+\,会传递到前台进程组。

  会话的意义在于将多个工作囊括在一个终端,并取其中的一个工作作为前台,来直接接收该终端的输入输出以及终端信号。 其他工作在后台运行。

一个命令可以通过在末尾加上&方式让它在后台运行:

$ping localhost > log &

此时终端显示:

[1] 10141

括号中的1表示工作号,而10141为PGID

我们通过如下方式查询更加详细的信息:

$ps -o pid,pgid,ppid,sid,tty,comm

(tty表示控制终端)

 

信号可以通过kill

$kill -SIGTERM -10141

或者

$kill -SIGTERM %1

的方式来发送给工作组。上面的两个命令,一个是发送给PGID(通过在PGID前面加-来表示是一个PGID而不是PID),一个是发送给工作1(%1),两者等价。

 

一个工作可以通过$fg从后台工作变为前台工作:

$cat > log &

$fg %1

当我们运行第一个命令后,由于工作在后台,我们无法对命令进行输入,直到我们将工作带入前台,才能向cat命令输入。在输入完成后,按下CTRL+D来通知shell输入结束。

 

进程组(工作)的概念较为简单易懂。而会话主要是针对一个终端建立的。当我们打开多个终端窗口时,实际上就创建了多个终端会话。每个会话都会有自己的前台工作和后台工作。这样,我们就为进程增加了管理和运行的层次。在没有图形化界面的时代,会话允许用户通过shell进行多层次的进程发起和管理。比如说,我可以通过shell发起多个后台工作,而此时标准输入输出并不被占据,我依然可以继续其它的工作。如今,图形化界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需求,但工作组和会话机制依然在Linux的许多地方应用。

 

总结

process group, pgid

session, sid, job, forground, background

fg, kill -pid, &, %

 

10. Linux用户

  Linux的用户在登录(login)之后,就带有一个用户身份(user ID, UID)和一个组身份(group ID, GID)。在Linux文件管理背景知识中,我们又看到,每个文件又有九位的权限说明,用来指明该文件允许哪些用户执行哪些操作(读、写或者执行)。

  一般来说,Linux的用户信息保存在/etc/passwd中,组信息保存在/etc/group中,文件的每一行代表一个用户/组。早期的Linux将密码以名码的形式保存在/etc/passwd中,而现在则多以暗码(也就是加密之后的形式)的形式保存在/etc/shadow中。将密码存储在/etc/shadow中提高了密码的安全性,因为/etc/passwd允许所有人查看,而/etc/shadow只允许root用户查看。

进程权限

  但是,在Linux中,用户的指令是在进程的范围内进行的。当我们向对某个文件进行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进程中运行一个程序,在进程中对文件打开,并进行读、写或者执行的操作。因此,我们需要将用户的权限传递给进程,以便进程真正去执行操作。例如我们有一个文件a.txt, 文件中为一个字符串:

Hello world!

我以用户Vamei的身份登录,并在shell中运行如下命令:

$cat a.txt

整个运行过程以及文件读取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中我们会有两个进程,一个是shell本身(2256),一个是shell复制自身,再运行/bin/cat (9913)。图中的fork, exec, PID可参看Linux进程基础。第二个进程总共对文件系统进行了两次操作,一次是执行(x)文件/bin/cat,另外一次是读取(r)文件a.txt。使用$ls -l 查看这两个文件的权限:

$ls -l /bin/cat

-rwxr-xr-x 1 root root 46764 Apr  1  2012 /bin/cat


$ls -l a.txt

-rw-rw-r-- 1 Vamei Vamei 14 Oct  7 09:14 a.txt

/bin/cat让所有用户都享有执行的权利,而Vamei作为a.txt的拥有者,对a.txt享有读取的权利。

 

让我们进入更多的细节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在进行这两次操作的时候,尽管用户Vamei拥有相应的权限,但我们发现,真正做工作的是进程9913。我们要让这个进程得到相应的权限。实际上,每个进程会维护有如下6个ID:

真实身份: real UID,       real GID

有效身份: effective UID,  effective GID

存储身份:saved UID,      saved GID

其中,真实身份是我们登录使用的身份,有效身份是当该进程真正去操作文件时所检查的身份,存储身份较为特殊,我们等一下再深入。当进程fork的时候,真实身份和有效身份都会复制给子进程。大部分情况下,真实身份和有效身份都相同。当Linux完成开机启动之后,init进程会执行一个login的子进程。我们将用户名和密码传递给login子进程。login在查询了/etc/passwd和/etc/shadow,并确定了其合法性之后,运行(利用exec)一个shell进程,shell进程真实身份被设置成为该用户的身份。由于此后fork此shell进程的子进程都会继承真实身份,所以该真实身份会持续下去,直到我们登出并以其他身份再次登录(当我们使用su成为root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以root身份再次登录,此后真实身份成为root)。

 

最小权限原则

  每个进程为什么不简单地只维护真实身份,却选择费尽麻烦地去维护有效身份和存储身份呢?这牵涉到Linux的“最小特权”(least priviledge)的原则。Linux通常希望进程只拥有足够完成其工作的特权,而不希望赋予更多的特权给它。从设计上来说,最简单的是赋予每个进程以super user的特权,这样进程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然而,这对于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漏洞,特别是在多用户环境下,如果每个用户都享有无限制的特权,就很容易破坏其他用户的文件或者系统本身。“最小特权”就是收缩进程所享有的特权,以防进程滥用特权。

  然而,进程的不同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特权。比如一个进程最开始的有效身份是真实身份,但运行到中间的时候,需要以其他的用户身份读入某些配置文件,然后再进行其他的操作。为了防止其他的用户身份被滥用,我们需要在操作之前,让进程的有效身份变更回来成为真实身份。这样,进程需要在两个身份之间变化。

  存储身份就是真实身份之外的另一个身份。当我们将一个程序文件执行成为进程的时候,该程序文件的拥有者(owner)和拥有组(owner group)可以被,存储成为进程的存储身份。在随后进程的运行过程中,进程就将可以选择将真实身份或者存储身份复制到有效身份,以拥有真实身份或者存储身份的权限。并不是所有的程序文件在执行的过程都设置存储身份的。需要这么做的程序文件会在其九位(bit)权限的执行位的x改为s。这时,这一位(bit)叫做set UID bit或者set GID bit。

$ls -l /usr/bin/uuidd
-rwsr-sr-x 1 libuuid libuuid 17976 Mar 30  2012 /usr/sbin/uuidd

  当我以root(UID), root(GID)的真实身份运行这个程序的时候,由于拥有者(owner)有s位的设定,所以saved UID被设置成为libuuid,saved GID被设置成为libuuid。这样,uuidd的进程就可以在两个身份之间切换。

  我们通常使用chmod来修改set-UID bit和set-GID bit:

$chmod 4700 file

  我们看到,这里的chmod后面不再只是三位的数字。最前面一位用于处理set-UID bit/set-GID bit,它可以被设置成为4/2/1以及或者上面数字的和。4表示为set UID bit, 2表示为set GID bit,1表示为sticky bit (暂时不介绍)。必须要先有x位的基础上,才能设置s位。

  作为一个Linux用户来说,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关心上面的机制。但是,当我们去编写一个Linux应用程序的时候,就要注意在程序中实现以上切换(有必要的前提下),以便让我们的程序符合"最小权限"的原则,不给系统留下可能的安全隐患。给你的程序过度的权限的话,就像是吃下去下面的汉堡:

总结

real/effective/saved UID/GID

saved UID/GID bit

“最小权限”原则

 

11. Linux从程序到进程

  计算机如何执行进程呢?这是计算机运行的核心问题。即使已经编写好程序,但程序是死的。只有活的进程才能产出。我们已经从Linux进程基础中了解了进程。现在我们看一下从程序到进程的漫漫征程。

一段程序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C程序,假设该程序已经编译好,生成可执行文件vamei.exe。

复制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glob=0;                                             /*global variable*/

void main(void) {
  int main1=5;                                          /*local variable of main()*/
  int main2;                                            /*local variable of main()*/
  main2 = inner(main1);                                 /* call inner() function */
  printf("From Main: glob: %d \n", glob);
  printf("From Main: main2: %d \n", main2);
}

int inner(int inner1) {                                 /*inner1 is an argument, also local to inner()*/
  int inner2=10;                                        /*local variable of inner()*/
  printf("From inner: glob: %d \n", glob);
  return(inner1+inner2);
}
复制代码

  (选取哪一个语言或者具体的语法并不是关键,大部分语言都可以写出类似上面的程序。在看Python教程的读者也可以利用Python的函数结构和print写一个类似的python程序。当然,还可以是C++,Java,Objective-C等等。选用C语言的原因是:它是为UNIX而生的语言。)

  main()函数中调用了inner()函数。inner()中调用一次printf()以输出。最后,在main()中进行了两次printf()。

  注意变量的作用范围。简单地说,变量可以分为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在所有函数之外声明的变量为全局变量,比如glob,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在函数内定义的变量为局部变量,只能在该函数的作用域(range)内使用,比如说我们在inner()工作的时候不能使用main()函数中声明的main1变量,而在main()中我们无法使用inner()函数中声明的inner2变量。

 

不用太过在意这个程序的具体功能。要点是这个程序的运行过程。下图为该程序的运行过程,以及各个变量的作用范围:

          运行流程

进程空间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面程序的运行,我们还需要知道,进程如何使用内存。当程序文件运行为进程时,进程在内存中获得空间。这个空间是进程自己的小屋子。

  每个进程空间按照如下方式分为不同区域:

                                      内存空间

  Text区域用来储存指令(instruction),说明每一步的操作。Global Data用于存放全局变量,栈(Stack)用于存放局部变量,堆(heap)用于存放动态变量 (dynamic variable. 程序利用malloc系统调用,直接从内存中为dynamic variable开辟空间)。Text和Global data在进程一开始的时候就确定了,并在整个进程中保持固定大小。

  栈(Stack)以帧(stack frame)为单位。当程序调用函数的时候,比如main()函数中调用inner()函数,stack会向下增长一帧。帧中存储该函数的参数和局部变量,以及该函数的返回地址(return address)。此时,计算机将控制权从main()转移到inner(),inner()函数处于激活(active)状态。位于栈最下方的帧,和全局变量一起,构成了当前的环境(context)。激活函数可以从环境中调用需要的变量。典型的编程语言都只允许你使用位于stack最下方的帧 ,而不允许你调用其它的帧 (这也符合stack结构“先进后出”的特征。但也有一些语言允许你调用栈的其它部分,相当于允许你在运行inner()函数的时候调用main()中声明的局部变量,比如Pascal)。当函数又进一步调用另一个函数的时候,一个新的帧会继续增加到栈的下方,控制权转移到新的函数中。当激活函数返回的时候,会从栈中弹出(pop,读取并从栈中删除)该帧,并根据帧中记录的返回地址,将控制权交给返回地址所指向的指令(比如从inner()函数中返回,继续执行main()中赋值给main2的操作)。

  下图是栈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化。箭头表示栈的增长方向。每个方块代表一帧。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为main()服务的帧,随着调用inner(),我们为inner()增加一个帧。在inner()返回时,我们再次只有main()的帧,直到最后main()返回,其返回地址为空,所以进程结束。

                                        stack变化

  在进程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调用和返回函数,控制权不断在函数间转移。进程可以在调用函数的时候,原函数的帧中保存有在我们离开时的状态,并为新的函数开辟所需的帧空间。在调用函数返回时,该函数的帧所占据的空间随着帧的弹出而清空。进程再次回到原函数的帧中保存的状态,并根据返回地址所指向的指令继续执行。上面过程不断继续,栈不断增长或减小,直到main()返回的时候,栈完全清空,进程结束。

  当中使用malloc的时候,堆(heap)会向上增长,其增长的部分就成为malloc从内存中分配的空间。malloc开辟的空间会一直存在,直到我们用free系统调用来释放,或者进程结束。一个经典的错误是内存泄漏(memory leakage), 就是指我们没有释放不再使用的堆空间,导致堆不断增长,而内存可用空间不断减少。

  栈和堆的大小则会随着进程的运行增大或者变小。当栈和堆增长到两者相遇时候,也就是内存空间图中的蓝色区域(unused area)完全消失的时候,再无可用内存。进程会出现栈溢出(stack overflow)的错误,导致进程终止。在现代计算机中,内核一般会为进程分配足够多的蓝色区域,如果清理及时,栈溢出很容易避免。即便如此,内存负荷过大,依然可能出现栈溢出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增加物理内存了。

  Stack overflow可以说是最出名的计算机错误了,所以才有IT网站(stackoverflow.com)以此为名。

  在高级语言中,这些内存管理的细节对于用户来说不透明。在编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上一节中的变量作用域就可以了。但在想要写出复杂的程序或者debug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相关的知识了。

进程附加信息

  除了上面的信息之外,每个进程还要包括一些进程附加信息,包括PID,PPID,PGID(参考Linux进程基础以及Linux进程关系)等,用来说明进程的身份、进程关系以及其它统计信息。这些信息并不保存在进程的内存空间中。内核会为每个进程在内核自己的空间中分配一个变量(task_struct结构体)以保存上述信息。内核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空间中的各个进程的附加信息就能知道进程的概况,而不用进入到进程自身的空间 (就好像我们可以通过门牌就可以知道房间的主人是谁一样,而不用打开房门)。每个进程的附加信息中有位置专门用于保存接收到的信号

fork & exec

  现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fork和exec的机制了。当一个程序调用fork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将上面的内存空间,包括text, global data, heap和stack,又复制出来一个,构成一个新的进程,并在内核中为改进程创建新的附加信息 (比如新的PID,而PPID为原进程的PID)。此后,两个进程分别地继续运行下去。新的进程和原有进程有相同的运行状态(相同的变量值,相同的instructions...)。我们只能通过进程的附加信息来区分两者。

  程序调用exec的时候,进程清空自身内存空间的text, global data, heap和stack,并根据新的程序文件重建text, global data, heap和stack (此时heap和stack大小都为0),并开始运行。(现代操作系统为了更有效率,改进了管理fork和exec的具体机制,但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差别。 

  这一篇写了整合了许多东西,所以有些长。这篇文章主要是概念性的,许多细节会根据语言和平台乃至于编译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大体上,以上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的计算机进程(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更加深入的内容,包括线程(thread)、进程间通信(IPC)等,都依赖于这里介绍的内容。

总结

函数,变量的作用范围,global/local/dynamic variables

global data, text,

stack, stack frame, return address, stack overflow

heap, malloc, free, memory leakage

进程附加信息, task_struct

fork & exec

 

posted @ 2015-08-31 14:59  zxqstrong  阅读(15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