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导读 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2019级数字媒体191 李名顺
美学,是黑格尔将自己的哲学体系放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组合方式,勾勒出艺术发展的轮廓,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象征型艺术
内涵:象征型艺术指,用纯粹的自然物体作为感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所谓“象征”就是形式(直观感性形象)大于内容(理念)的象征关系。例如,在表达“坚硬”这一内容时,用“石头”作其感性形式,但“石头”除具有“坚硬”的属性外,还有“光滑”的属性(鹅卵石)。因此,“石头”大于“坚硬”,即形式大于内容。所谓“坚硬得像石头”就构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象征关系。
产生原因:远古时代,初民对理念(或曰理性内容)只有朦胧的认知,因而也找不到合适的感性形式来表达,于是只好用符号来象征。例如,用“玉”这一符号象征温柔敦厚。
典型代表:印度、埃及、中国等文明古国的建筑,如神庙、金字塔、天安门等。
特征: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某些抽象的理想,所产生的印象往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谐和的美,而是巨量物质压倒心灵的那种“崇高风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P481)例如,中国的皇宫体积极大,用来象征皇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霸气。而皇宫给人的直感绝不是静穆和悦的和谐,而是巨量物质压倒心灵的那种崇高风格。
由于象征型艺术中朦胧的、抽象的理念,没能找到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达自身,因此象征型艺术不符合美的理想,也必将在自身的发展中被扬弃,过渡到更高级的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内涵:古典型艺术指,用“人的形象”作为感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人体形状用在古典型艺术里,并不只是作为感性的存在,而是完全作为心灵的外在存在和自然形态,因此它没有纯然感性的事物的一切欠缺以及现象的偶然性与有限性。(黑格尔《美学》P98)这种形象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形象,因为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人的面孔、眼睛、姿势和仪表等方面的表现固然还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之所以为精神的东西,但是在这种形体本身之内,人的外在方面不像动物那样只是生命的和自然的,而是肉体在本身上反映出精神。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而通过人的全体构造,他的精神性格一半也表现出来了。所以肉体如果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而属于精神,精神也就是肉体的内在方面,而不是对外在形象不相干的内在方面,所以这里的物质(肉体)并不包含或暗示出另一种意义。人的形象固然与一般动物有许多共同处,但是人的躯体与动物的躯体的全部差异就只在于按照人体的全部构造,它显得是精神的住所,而且是精神的唯一可能的自然存在。(黑格尔《美学》P165-166)这就是说“相由心生,心如其相”,通过人的外形这一表象,能看出人的精神内里。
产生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明确、清晰。
典型代表:希腊雕刻。
特征:在这一阶段,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达到完满的和谐一致,内容中没有未被表现出的东西,形式中也没有不是表现内容的东西。在希腊雕刻里,神总是作为人而被表现出来。每一件雕塑都完整地表达了它所要表达的一切理性内容,这些内容也只有在某一特定的雕刻中才能表达。例如,宙斯的雕像表达了众神之父的一切特征,即威力、权势等等;雅典娜的雕像则表达了智慧女神的一切特征,即智慧与威力。而雅典娜的雕塑无法表达众神之父的特征,宙斯的雕塑也无法表达智慧女神的特征。
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总是无限的、自由的,而古典型艺术的雕塑是静止的、有限的、不自由的。因而,精神要发展,就必然冲破这一物质外壳的束缚,于是便导致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和浪漫型艺术的产生。
浪漫型艺术
内涵:浪漫型艺术指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以来的文学艺术。在浪漫性艺术里,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无限的心灵,于是使其达到一个与象征型艺术相反的极端——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而浪漫型艺术是精神溢出物质。
特征:由于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溢出物质而回到它的自身,即有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所以,浪漫型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自我”抬到很高的地位,特别突出艺术的主体性、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由于沉没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就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了起来,对外在世界采取了藐视的态度,完全凭创作主体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摆弄客观的感性形象,于是便造成了浪漫型艺术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
主要种类:绘画、音乐和诗歌,它们所使用的物质外壳分别是颜色、声音和符号。这些物质外壳只对感觉和观念起暗示作用,属于观念性的东西,因而较之雕刻的物质外壳更具体化、非物质化。绘画中的每一种颜色都能引起特定的感受;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一定的声调和长度;至于诗歌中的语言符号,不仅仅有固定的含义,而且同一符号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因而符号本身更观念化、非物质化,而其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更纷纭复杂。
其中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便是其研究的重点,也是哲学发展史以来的一个重大的命题。
简单说来,在黑格尔以前,哲学家都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认为外物不可知;或者是以简单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来认识客观世界与我们的主观思维之间的关系的。
他开始让人们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并不是分割开来的,因为思维本身也是存在。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微妙的关系共生的。
那我们要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巨大的鸿沟呢?
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思维-存在-思维的不断循环,而且最终是以思维作为结束的。
不管最后是不是以思维作为结束,但他对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发展过程分析确实没有问题的。
思维与存在之间刚开始是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是一切都不是静止不变的。
思维想要理解存在,于是会去实践,实践会给我们的思维一个反馈,之后不断循环。在这段时间里,思维与存在不断变化,但是大的趋势是不断靠拢,形成统一。
在刚开始,一切只是抽象的,思维与存在都是抽象的。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双方都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彼此靠近,形成一个不再是抽象,而是具体统一的一个关系。
最后,会形成一个非常丰富的思维,存在也是十分丰富。
至于思维的丰富是第一性,还是存在的丰富是第一性,这个是由马克思来解决的。
话说回来,梦想对应思维,现实对应存在。
那其实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我们拥有梦想,并实现梦想之间的问题。
我们梦想着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和我们的梦想太遥远了。
而我们要做的,是将他们二者进行统一,不断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困难,从而最终实现梦想。
就是去实践你的梦想,并不断反思,让这一切“思维”变成“存在”,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越向前发展,精神因素的比重越上升,物质因素的比重越下降。也就是说,整个美学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理念发展的历史,是理念摆脱物质外壳的束缚逐渐走向复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