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学习笔记(二) —— 使用Dockerfile 定制镜像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文件,其内包含了一条条的 指令(Instruction),每一条指令构建一层,因此每一条指令的内容,就是描述该层应当如何构建。
Dockerfile 指令
FROM 指定基础镜像
ROM 就是指定 基础镜像,Dockerfile 中 FROM 是必备的指令,并且必须是第一条指令。
FROM scratch 表示一个空白镜像。所以 scratch 为基础镜像的话,意味着你不以任何镜像为基础,接下来所写的指令将作为镜像第一层开始存在。
RUN 执行命令
RUN 指令是用来执行命令行命令的。由于命令行的强大能力,RUN 指令在定制镜像时是最常用的指令之一。其格式有两种:
- shell 格式:RUN <命令>,就像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的命令一样。刚才写的 Dockerfile 中的 RUN 指令就是这种格式
- exec 格式:RUN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这更像是函数调用中的格式。
需要注意的是,Dockerfile 中每一个指令都会建立一层,所以每个Run都会创建一层镜像,如果有多个命令可以尽量写在一个RUN里面。可以使用&&
串联起来
COPY 复制文件
- COPY [--chown=
: ] <源路径>... <目标路径> - COPY [--chown=
: ] ["<源路径1>",... "<目标路径>"]
<目标路径> 可以是容器内的绝对路径,也可以是相对于工作目录的相对路径(工作目录可以用 WORKDIR 指令来指定)。目标路径不需要事先创建,如果目录不存在会在复制文件前先行创建缺失目录。
使用 COPY 指令,源文件的各种元数据都会保留。比如读、写、执行权限、文件变更时间等。
在使用该指令的时候可以加上 --chown=
COPY --chown=55:mygroup files* /mydir/
COPY --chown=bin files* /mydir/
COPY --chown=1 files* /mydir/
COPY --chown=10:11 files* /mydir/
ADD 更高级的复制
ADD 和 COPY 的格式和性质都是基本一致的。区别在于:
- 比如 <源路径> 可以是一个 URLDocker 引擎会试图去下载这个链接的文件放到 <目标路径> 去。下载后的文件权限自动设置为 600。
- <源路径> 为一个 tar 压缩文件的话,压缩格式为 gzip, bzip2 以及 xz 的情况下,ADD 指令将会自动解压缩这个压缩文件到 <目标路径> 去
如果权限需要调整的话就需要另外的一层RUN,所以并不推荐使用。
对于复制文件,应该尽可能的使用COPY。
CMD 容器启动命令
与RUN相似,有两种格式:
- shell 格式:CMD <命令>
- exec 格式:CMD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
容器就是进程,所以在启动容器的时候需要指定所运行的程序及参数。CMD 指令就是用于指定默认容器主进程的启动命令的。
在运行时可以指定新的命令来替代镜像设置中的这个默认命令。
需要注意的是 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中的命令都应该以前台执行而不是像虚拟机、物理机里面那样,用 systemd 去启动后台服务,容器内没有后台服务的概念。
对于容器而言,其启动程序就是容器应用进程,容器就是为了主进程而存在的,主进程退出,容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退出,其它辅助进程不是它需要关心的东西。
栗子:
- 错误的写法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 正确的写法
CMD ["nginx", "-g", "daemon off;"]
ENTRYPOINT 入口点
ENTRYPOINT 的目的和 CMD 一样,都是在指定容器启动程序及参数。ENTRYPOINT 在运行时也可以替代,不过比 CMD 要略显繁琐,需要通过 docker run 的参数 --entrypoint 来指定。
当指定了 ENTRYPOINT 后,CMD 的含义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直接的运行其命令,而是将 CMD 的内容作为参数传给 ENTRYPOINT 指令,换句话说实际执行时,将变为:
<ENTRYPOINT> "<CMD>"
ENTRYPOINT的作用:
- 应用运行前的准备工作,比如mysql镜像在启动时执行相关的sql,可以写一个脚本,然后放入 ENTRYPOINT 中去执行,这个脚本会将接到的参数(也就是
)作为命令,在脚本最后执行。
ENV 设置环境变量
格式:
- ENV
- ENV
= = ...
支持环境变量的指令:ADD、COPY、ENV、EXPOSE、LABEL、USER、WORKDIR、VOLUME、STOPSIGNAL、ONBUILD。
ARG 构建参数
格式:ARG <参数名>[=<默认值>]
构建参数和 ENV 的效果一样,都是设置环境变量。所不同的是,ARG 所设置的构建环境的环境变量,在将来容器运行时是不会存在这些环境变量的。但是不要因此就使用 ARG 保存密码之类的信息,因为 docker history 还是可以看到所有值的。
Dockerfile 中的 ARG 指令是定义参数名称,以及定义其默认值。该默认值可以在构建命令 docker build 中用 --build-arg <参数名>=<值> 来覆盖。
VOLUME 定义匿名卷
格式:
- VOLUME ["<路径1>", "<路径2>"...]
- VOLUME <路径>
容器运行时,应该尽量保持容器存储层不发生写操作,对于数据库类需要保存动态数据的应用,其数据库文件应该保存于卷(VOLUME)中。在Dockerfile中,可以事先指定某些目录为挂载为你命卷,这样在运行时如果用户不指定挂载,其应用也可以正常运行,不会向容器存储层写入大量数据。
VOLUME /data
这里的 /data 目录就会在运行时自动挂载为匿名卷,任何想 /data 中写入的信息都不会记录进容器存储层,从而保证了容器存储层的无状态化。当然,运行时可以覆盖这个挂载设置。比如:
docker run -d -v mydata:/data xxxx
在这行命令中,就使用了 mydata 这个命名卷挂载到了 /data 这个位置,替代了 Dockerfile 中定义的匿名卷的挂载配置。
EXPOSE 声明端口
格式:
- EXPOSE <端口1> [<端口2>...]。
EXPOSE 指令是声明运行时容器提供服务端口,这只是一个声明,在运行时并不会因为这个声明应用就会开启这个端口的服务。
WORKDIR 指定工作目录
格式:WORKDIR <工作目录路径>
使用 WORKDIR 指令可以来指定工作目录(或者称为当前目录),以后各层的当前目录就被改为指定的目录,如该目录不存在,WORKDIR 会帮你建立目录。
如果需要改变以后各层的工作目录的位置,应该使用 WORKDIR 指令。
USER 指定当前用户
格式:
- USER 指定当前用户
USER 指令和 WORKDIR 相似,都是改变环境状态并影响以后的层。WORKDIR 是改变工作目录,USER 则是改变之后层的执行 RUN, CMD 以及 ENTRYPOINT 这类命令的身份。
和 WORKDIR 一样,USER 只是切换到指定的用户而已,这个用户必须是事先建立好的,否则无法切换。
HEALTHCHECK 健康检查
格式:
- HEALTHCHECK [选项] CMD <命令>:设置检查容器健康状况的命令
- HEALTHCHECK NONE:如果基础镜像有健康检查指令,使用这行可以屏蔽掉其健康检查指令
当在一个镜像指定了 HEALTHCHECK 指令后,用其启动容器,初始状态会为 starting,在 HEALTHCHECK 指令检查成功后变为 healthy,如果连续一定次数失败,则会变为 unhealthy。
HEALTHCHECK 支持下列选项:
- --interval=<间隔>:两次健康检查的间隔,默认为 30 秒;
- --timeout=<时长>:健康检查命令运行超时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本次健康检查就被视为失败,默认 30 秒;
- --retries=<次数>:当连续失败指定次数后,则将容器状态视为 unhealthy,默认 3 次。
和 CMD, ENTRYPOINT 一样,HEALTHCHECK 只可以出现一次,如果写了多个,只有最后一个生效。
ONBUILD 为他人做嫁衣裳
格式:
- ONBUILD <其它指令>。
ONBUILD 是一个特殊的指令,它后面跟的是其它指令,比如 RUN, COPY 等,而这些指令,在当前镜像构建时并不会被执行。只有当以当前镜像为基础镜像,去构建下一级镜像的时候才会被执行。
docker build 构建命令
格式:
docker build [OPTIONS] PATH | URL | -
参数:
-
-build-arg=[] :设置镜像创建时的变量;
-
--cpu-shares :设置 cpu 使用权重;
-
--cpu-period :限制 CPU CFS周期;
-
--cpu-quota :限制 CPU CFS配额;
-
--cpuset-cpus :指定使用的CPU id;
-
--cpuset-mems :指定使用的内存 id;
-
--disable-content-trust :忽略校验,默认开启;
-
-f :指定要使用的Dockerfile路径;
-
--force-rm :设置镜像过程中删除中间容器;
-
--isolation :使用容器隔离技术;
-
--label=[] :设置镜像使用的元数据;
-
-m :设置内存最大值;
-
--memory-swap :设置Swap的最大值为内存+swap,"-1"表示不限swap;
-
--no-cache :创建镜像的过程不使用缓存;
-
--pull :尝试去更新镜像的新版本;
-
--quiet, -q :安静模式,成功后只输出镜像 ID;
-
--rm :设置镜像成功后删除中间容器;
-
--shm-size :设置/dev/shm的大小,默认值是64M;
-
--ulimit :Ulimit配置。
-
--tag, -t: 镜像的名字及标签,通常 name:tag 或者 name 格式;可以在一次构建中为一个镜像设置多个标签。
-
--network: 默认 default。在构建期间设置RUN指令的网络模式
镜像构建上下文(Context)
docker build 命令最后有一个 .。. 表示当前目录,而 Dockerfile 就在当前目录,因此不少初学者以为这个路径是在指定 Dockerfile 所在路径,这么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如果对应上面的命令格式,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在指定 上下文路径。那么什么是上下文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 docker build 的工作原理。Docker 在运行时分为 Docker 引擎(也就是服务端守护进程)和客户端工具。Docker 的引擎提供了一组 REST API,被称为 Docker Remote API,而如 docker 命令这样的客户端工具,则是通过这组 API 与 Docker 引擎交互,从而完成各种功能。因此,虽然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在本机执行各种 docker 功能,但实际上,一切都是使用的远程调用形式在服务端(Docker 引擎)完成。也因为这种 C/S 设计,让我们操作远程服务器的 Docker 引擎变得轻而易举。
当我们进行镜像构建的时候,并非所有定制都会通过 RUN 指令完成,经常会需要将一些本地文件复制进镜像,比如通过 COPY 指令、ADD 指令等。而 docker build 命令构建镜像,其实并非在本地构建,而是在服务端,也就是 Docker 引擎中构建的。那么在这种客户端/服务端的架构中,如何才能让服务端获得本地文件呢?
这就引入了上下文的概念。当构建的时候,用户会指定构建镜像上下文的路径,docker build 命令得知这个路径后,会将路径下的所有内容打包,然后上传给 Docker 引擎。这样 Docker 引擎收到这个上下文包后,展开就会获得构建镜像所需的一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