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_学习笔记1

一章:闭环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1.可控直流源(G-M系统,可以四象限运行,G给待调速电机M供电,调节G的励磁改变其输出电压,从而调节M转速)、静止可控整流器(V-M系统,可以不需要大功率控制,动态性能耗;但1不可反向运行,需采用正反两组全控电路,2低速运行时谐波大,电网电压畸变,需要外加无功补偿和滤波装置)、直流斩波/脉宽调制变换器(直流斩波、PWM变换器)
    
    2.V-M系统:
        2.1 用触发脉冲相位角控制整流平均电压(整流、逆变状态;最大相移角);
        2.2 电流脉动(断续与连续,尽量避免断续)
        2.3 抑制电流脉动措施(增加相数、多重化技术、加平波电抗器)
        2.4 机械特性:n=f(Id),电流连续(断续)特性硬(软)
    
        2.5 晶体管装置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Ud=f(Uc),斜率为放大系数,纯滞后环节
    3.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3.1 PWM变换器工作状态、电流波形(左图降压斩波、中图可制动不可逆、右图桥式可逆PWM)
        
        3.2 机械特性
        3.3 数学模型
        3.4 电能回馈与泵升电压:整流器与滤波电容中间加入限流电阻,避免损坏二极管;小负载系统中可以通过电容器限制泵升电压。
    4.反馈控制闭环系统稳态分析
        4.1 转速要求,调速指标(调速范围,静差率:衡量负载变化时转速稳定度,)
        4.3 闭环调速系统(需要电压放大器、检测与反馈装置:测速电机输出电压信号与设定值比较,放大信号差值作为UPE系统输入,输出直流信号作为电动机输入电压)、静态特性(机械特性硬,静差率小,静差率一定调速范围大于开环)
        
        4.5 反馈控制(仅采用比例放大的反馈仍存在静差,具有较好抗扰性,精度依赖于反馈和给定,为提高精度可以采用光电码盘等)
    
        4.7 限流保护(电流截止负反馈:全压起动时,电流冲击大,在起动和堵转时引入电流负反馈):硬件(右上图,在回路中串入小电阻,采集电阻两端电压与比较电压作用决定负反馈二极管的通断)和软件(用微机软件语句实现电流控制)。
            下图给出了带电流截止负反馈闭环以及加入负反馈后的电流特性。电流负反馈相当于在主电路中串入一个大电阻。
    
    5.反馈控制闭环系统动态分析:通过电压及动力方程推导出电压电流、电流电势之间关系,经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传递函数,绘制直流电动机的结构框图(理想空载Ud0、负载电流Idl作为控制输入量和扰动量);再加上反馈控制,得到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推出开环、闭环传递函数,进一步判断系统稳定性
    
        5.3 动态矫正:常用串联矫正和反馈矫正;PD(超前矫正提高稳定裕度、快速,精度差)、PI(滞后矫正,稳定,慢)、PID(性能好,结构复杂);模拟控制时可以用运放实现PI调节器的功能,可以用MATLAB完成PI调节器的参数优化。
    6.PI控制的无静差调速系统: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快(与模电知识结合)。
    7.电压反馈电流补偿调速系统:测速装置要求高,可用电压负反馈代替转速负反馈(高电压需隔离),电流补偿(负载增大时,降速,电流正反馈增加,补偿转速降落)及补偿后的稳定条件。
    

二章 转速、电流双闭环(目的:理想起动
    一章给出了电流负反馈,难以满足较高的动态性能需求;理想起动、制动过程:过度过程保持电流(转矩)为允许最大值(不变),使电机最大加速度起动,达到稳定转速后,电流下降,转矩与负载平衡,进入稳态运行;转速(ASR外环PI)、电流(ACR内环PI)两种负反馈同时作用
        
    1.双闭环静态特性:负载电流小于Idm时转速无静差,转速负反馈其主要作用;电流大于Idm时,转速调节器饱和输出,转速环开环,电流调节器起主要作用变为单环控制
    
    2.数学模型,动态分析:
        2.2启动过程:给出了双闭环起动的三个阶段(1电流上升阶段:加电压后,初期转速上升较慢,电枢电流Id迅速上升至Idm,ASR进入饱和状态;2恒流升速阶段:ASR饱和,转速环开环,电流不变,转速线性增长;3转速调节阶段:(t2-t3)转速上升到给定值后,ASR退出饱和状态,积分作用下转速仍然上升至Id小于负载电流IdL、(t3-t4)ASR不饱和起主导作用调节转速,最终转速进入稳定区)
    
        2.3 抗扰性能(抗负载-转速调节器、电网扰动-电流调节器
    3.工程设计(先选调节器结构:I型(跟随性能好)/ II型系统(抗干扰强)-稳态性能,再确定调节器参数-动态性能)(PID设计,先内环后外环)
        3.6 调节器结构选择:I型(跟随性能好)/ II型系统(抗干扰强),先确定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选择控制类型(I型/II型),最后合理选择调节器形式p73;传函近似处理:高频段小惯性环节、高阶系统的降价近似处理以及低频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4.工程方法设计双闭环调节器:增加了电流、转速采样的低通滤波环节(惯性环节,使交流分量不影响调节器的输入,但延迟了反馈信号),为了平衡延迟作用,在给定信号通道上加入一个同等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给定滤波环节
        4.1 电流调节器设计:1结构框图化简(忽略反电势动态影响、等效为单位负反馈系统、近似处理为小惯性环节),2结构器选择:电流环以跟随性能为主,选用I型系统,根据控制类型选择调节器(此处为PI型调节器,调节器零点与控制对象的大时间常数极点对消);3参数计算:只需要确定比例系数K(根据超调量);4电流调节器的实现(右下图)。
    
        4.2 转速调节器设计:1将电流环等效为闭环传函;2结构器选择:负载扰动作用点前有积分环节(为了实现转速无静差,包含在ASR中),扰动后本身有积分环节,所以设计为II型,ASR采用PI调节器;3调节器参数计算:h取5,按II型系统参数计算;4转速调节器实现(右下图)。
    
        4.3 转速调节器退饱和时转速超调量:计算超调的捷径(需要再看)
    5.转速超调抑制:转速负反馈微分。
    6.弱磁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三章 直流系统的数字控制-微处理器控制(离散化、数字化)(模拟量-采样为离散模拟量-AD-DA)
    1.量化精度、采样频率(合适采样频率,过低精度差、过高累计误差)、输入输出(给定量可以为数字/模拟;转速、电压电流检测(模拟精度不高);输出:可数字,可模拟)
    2.硬件:主回路、检测回路、故障综合、单片机;软件:主程序、初始化子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故障、PWM、检测、数字PI)
    3.数字测速和滤波:旋转编码器(转速转角测量元件)(1绝对式:检测转角,若需要转速则微分处理;2增量式:可测转速)若想获得方向需要加发光与接收装置;测速方法p105:M法(高速)、T法(低速)、M/T法(高速M低速T);精度指标:分辨率(单位计数变化对应转速变化)、测速误差率;M/T法测速软件框图;数字滤波(算数平均值滤波、中值滤波、中值平均滤波):相比于硬件更加便捷
    4.数字PI调节器(传函-时域表达-离散化):位置式、增量式;算法(积分分离算法、分段PI算法、积分量化误差的消除);智能PI调节器(现代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结构、规则)
    5.离散控制设计数字控制器:DA变换的采样开关后设置0阶保持器(红圈,图中开关代表采样)

四章 可逆直流调速和随动系统(调速系统-稳定性;随动系统-快速性)
 
posted @ 2020-06-12 10:34  zrs0815  阅读(13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