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中SecondaryNameNode和HA(高可用)区别

在Hadoop2.0之前,NameNode只有一个,存在单点问题(虽然Hadoop1.0有SecondaryNameNode,CheckPointNode,BackupNode这些,但是单点问题依然存在),在hadoop2.0引入了HA机制。Hadoop2.0的HA机制官方介绍了有2种方式,一种是NFS(Network File System)方式,另外一种是QJM(Quorum Journal Manager)方式。

一、SecondaryNameNode介绍

Secondary NameNode名字给人感觉像是NameNode的备份,实际不是。在深入了解Secondary NameNode之前,我们先来看看NameNode是做什么的。

NameNode

NameNode主要用来保存HDFS的元数据信息,比如命名空间信息,块信息等。当它运行的时候,这些信息在内存,也可以持久化到磁盘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展示了NameNode怎么把元数据保存到磁盘上。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文件:

1、fsimage:它是在NameNode启动时,对整个文件系统的快照。

2、edit logs:它是在NameNode启动后,对文件系统的改动序列。

只有在NameNode重启时,edit logs才会合并到fsimage文件中,从而得到一个文件系统的最新快照。但是在产品集群(比如Ambari或ClouderManager)中NameNode是很少重启的,这也意味着当NameNode运行了很长时间后,edit logs文件会变得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

1、edit logs文件会变的很大,怎么去管理这个文件是一个挑战。

2、NameNode的重启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有很多改动(在edit logs中)要合并到fsimage文件上。

3、如果NameNode挂掉了,那我们就丢失了很多改动,因为此时的fsimage文件非常旧。

因此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易于管理的机制来帮助我们减小edit logs文件的大小和得到一个最新的fsimage文件,这样也会减小在NameNode上的压力。这跟Windows的恢复点是非常像的,Windows的恢复点机制允许我们对OS进行快照,这样当系统发生问题时,我们能够回滚到最新的一次恢复点上。

现在我们明白了NameNode的功能和所面临的挑战 :保持文件系统最新的元数据。那么,这些跟Secondary NameNode又有什么关系呢?

Secondary NameNod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econdaryNameNode就是来帮助解决上述问题的,它的职责是合并NameNode的edit logs到fsimage文件中。

上图展示了Secondary NameNode是怎么工作的:

1、首先,它定时到NameNode去获取edit logs,并更新到fsimage上。(Secondary NameNode自己的fsimage)

2、一旦它有了新的fsimage文件,它将其拷贝回NameNode中。

3、NameNode在下次重启时会使用这个新的fsimage文件,从而减少重启的时间。

Secondary NameNode的整个目的是在HDFS中提供一个检查点,它只是NameNode的一个助手节点,帮助NameNode更好的工作,这也是它在社区内被认为是检查点节点的原因。它不是要取代掉NameNode也不是NameNode的备份。所以从现在起,让我们养成一个习惯,称呼它为检查点节点吧。

二、HA(高可用)介绍

Hadoop2.0的HA 机制有两个NameNode,一个是Active状态,另一个是Standby状态。两者的状态可以切换,但同时最多只有1个是Active状态。只有Active Namenode提供对外的服务。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之间通过NFS或者JN(JournalNode,QJM方式)来同步数据。

Active NameNode会把最近的操作记录写到本地的一个edits文件中(edits file),并传输到NFS或者JN中。Standby NameNode定期的检查,从NFS或者JN把最近的edit文件读过来,然后把edits文件和fsimage文件合并成一个新的fsimage,合并完成之后会通知Active NameNode获取这个新fsimage。Active NameNode获得这个新的fsimage文件之后,替换原来旧的fsimage文件。

这样,保持了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的数据实时同步,Standby NameNode可以随时切换成Active NameNode(譬如Active NameNode挂了)。而且还有一个原来Hadoop1.0的SecondaryNameNode,CheckpointNode,BackupNode的功能:合并edits文件和fsimage文件,使fsimage文件一直保持更新。所以启动了hadoop2.0的HA机制之后,SecondaryNameNode,CheckpointNode,BackupNode这些都不需要了。

数据同步方式:NFS与 QJM(Quorum Journal Manager )

1、NF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FS作为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之间数据共享的存储。Active NameNode会把最近的edits文件写到NFS,而Standby NameNode从NFS中把数据读过来。这个方式的缺点是,如果Active NameNode或者Standby Namenode有一个和NFS之间网络有问题,则会造成他们之前数据的同步出问题。

2、 QJM(Quorum Journal Manager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JM的方式可以解决上述NFS容错机制不足的问题。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之间是通过一组JournalNode(数量是奇数,可以是3,5,7…,2n+1)来共享数据。Active NameNode把最近的edits文件写到2n+1个JournalNode上,只要有n+1个写入成功就认为这次写入操作成功了,然后Standby NameNode就可以从JournalNode上读取了。可以看到,QJM方式有容错机制,可以容忍n个JournalNode的失败。

Active和Standby两个NameNode之间的数据交互流程为:

1)NameNode在启动后,会先加载FSImage文件和共享目录上的EditLog Segment文件;

2)Standby NameNode会启动EditLogTailer线程和StandbyCheckpointer线程,正式进入Standby模式;

3)Active NameNode把EditLog提交到JournalNode集群;

4)Standby NameNode上的EditLogTailer 线程定时从JournalNode集群上同步EditLog;

5)Standby NameNode上的StandbyCheckpointer线程定时进行Checkpoint,并将Checkpoint之后的FSImage文件上传到Active NameNode。(在Hadoop 2.0中不再有Secondary NameNode这个角色了,StandbyCheckpointer线程的作用其实是为了替代 Hadoop 1.0版本中的Secondary NameNode的功能。)

QJM方式有明显的优点,一是本身就有fencing的功能,二是通过多个Journal节点增强了系统的健壮性,所以建议在生产环境中采用QJM的方式。JournalNode消耗的资源很少,不需要额外的机器专门来启动JournalNode,可以从Hadoop集群中选几台机器同时作为JournalNode。

主备NameNode切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可以随时切换,可以人工和自动。人工切换是通过执行HA管理命令来改变NameNode的状态,从Standby到Active,或从Active到Standby。自动切换则在Active NameNode挂掉的时候,Standby NameNode自动切换成Active状态。

主备NameNode的自动切换需要配置Zookeeper。Active NameNode和Standby NameNode把他们的状态实时记录到Zookeeper中,Zookeeper监视他们的状态变化。当Zookeeper发现Active NameNode挂掉后,会自动把Standby NameNode切换成Active NameNode。

完毕。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202377/article/details/93831839

posted @ 2020-05-22 00:06  Q1Zhen  阅读(2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