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231n spring 2017 lecture5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1. 之前课程里,一个32*32*3的图像被展成3072*1的向量,左乘大小为10*3072的权重矩阵W,可以得到一个10*1的得分,分别对应10类标签。
在Convolution Layer里,图像保持原样,依旧是32*32*3,把它和一个5*5*3的filter进行卷积运算(filter和原图像有相同的通道数,比如这里都是3)。这里的“卷积”并不是严格按照信号处理里先把图像翻转,这里只是对应像素乘积累加,可以按照fully connected layer的写法,把5*5*3的filter展开成75*1,原图像也抠出同样大小的一块并展开成一维,然后线性运算wTx+b。如此运算后,最终得到28*28*1的结果(32-5+1=28),名字叫activation map。每一个filter实际代表一种特征,通过卷积查看原图的各个局部位置与这个特征的匹配程度。实际处理中会用好多个不同的filter,如果用了6个,则得到28*28*6的“新图像”。卷积是线性运算,所以之后还要再跟一个非线性的激活函数(比如ReLU)。几个卷积层之后,还会再用一个POOL(池化层:池化层的输入一般来源于上一个卷积层,主要作用是增强鲁棒性,并且减少了参数的数量,防止过拟合现象的发生)。
卷积神经网络实际就是一系列的类似卷积层的堆叠。从底层到高层的卷积层对应的特征越来越复杂。
2. 上一部分的卷积过程是每次平移一个像素(stride=1),可以移动几个像素,最终输出大小是(N-F)/stride+1,这里假设图像是N*N,filter是F*F。输出大小必须是整数,如果不是的话,stride就不能取这个数。
还有两个问题:1)每次卷积会缩小图片,对于卷积层很多的深度学习网络,图片会很快缩的非常小。2)丢失了边缘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操作中,会在图像周边补0,这时候输出大小是(N+2*P-F)/stride+1,这里P是两边各补的0的个数。
总结一下:
输入图片大小是W1*H1*D1。
Hyperparameters:1)filter的数量K,一般取2的指数个,比如32,64,128,512。
2)filter的大小F,一般取1,3,5。(边长为1的filter是有意义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对每个像素的各个通道加权求和。)
3)步长stride S,一般取1,2。stride有降低图片分辨率的作用,或者说降采样。
4)单边补零的个数P。
输出图片大小是W2*H2*D2:
1)W2=(W1-F+2P)/S+1.
2)H2=(H1-F+2P)/S+1.
3)D2=K。
一共F*F*D1*K个权重参数,K个bias参数。
3. Pooling Layer:对图片降采样。
最常用的是Max pooling:降采样时取一个小区域里的最大值。可以这么直观理解,比如我们想在一个小区域里找某个特征,这个小区域内任何一处的值很高,都代表我们在这个小区域找到了这个特征,所以用它来表征这个区域。
卷积过程的步长stride大于1和pooling都是为了降采样,二者并不是必须有的,根据实际问题调整架构。
总结一下:
输入图片大小是W1*H1*D1。
Hyperparameters:1)pooling的大小F,一般取2,3。
2)步长stride S,一般取2。
输出图片大小是W2*H2*D2:
1)W2=(W1-F)/S+1.
2)H2=(H1-F)/S+1.
3)D2=D1。
不引入新的参数,并且一般不会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