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了解DVD:从入门到精通(二)[转]
第五章 拿什么来看DVD?
前文探讨了DVD光盘片的相关常识,本章聊一聊DVD的周边设备。
DVD的周边设备无外乎音频设备(声音)和视频设备(显示)。这章内容涉及很多,从音响到电视到DVD机,凡是与DVD周边设备有关的都带了出来,以求得到全面而确实的概念,以助于理解下一章要谈的千变万化的D版DVD画质。
第一节 音响
前文提到,DVD的音频标准支持AC3和DTS,在家庭影院系统中它们都是以5.1声道为基础的,所以要欣赏DVD最好用5.1声道以上的音响系统。
在DVD上,5.1声道是这样安排的:
左右两个前置音箱负责主要音乐与音响;
中置音箱负责语音对话;
后置两个环绕音箱负责背景声和方位声(比如海浪声、子弹落地声等)。
除了这五个音箱之外,还有一个低音音箱用来表现低频声音(比如恐龙的脚步、鼓点等),俗称“低音炮”,这就是5.1的“.1”。
这六个音箱每个都由一个独立声道来控制,各有各的用处,在AC3中用6CH(Channel)来表示,所以5.1声道也被称为六声道。
DVD机的背后都有这些声道的插孔——“左右主声道,左右环绕,中置,低音”,将DVD中的各声音分离开,并送到各声道去,这个过程被称为音频的“解码”。
一般影业公司出品的DVD碟片,至少有一个语言声道是AC3 6CH,其它的如翻译声道(比如中文配音)或者导演声道(评论声道),这些附加语言声道一般做成AC3 2CH,也就是普通的立体声,这样可以节省空间。
好的碟片另配有DTS的6CH。
一些劣质碟片原声道也只有2CH,效果自然不理想。
不要说枪版碟片,就是所谓的清晰版绝大部分也是2CH,这在DVD上播放时选择“语言”来切换声道便很容易看出。
请注意“语言声道”的“声道”与5.1声道的“声道”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包含着后者。简单地说,我们在以前提过DVD支持八个语言声道,每个语言声道可能是AC3的6CH(六声道),也可能是AC3的2CH(双声道立体声),也可能是DTS 5.1声道。由于空间限制,不可能同时放很多语言声道,所以在D版中最常见的只是一个AC3 6CH(原声)和一个AC3 2CH(翻译或者导演品评),俗称6+2。在D9中,有可能会有一条或以上的DTS。
顺便说一下,白衣曾碰见过啼笑皆非的事——朋友说他的碟片是比DTS更“高级”的THX。这是把不同范畴的概念弄混了。 杜比AC-3或5.1或DTS都是指音频的技术格式,而THX(Tomlinson Holman)并非一种音频格式,它是一种质量控制程序,可以应用在音响系统、影院心理声学、家庭设备和数字控制处理领域,简单地说,可以说是一种质量认证标准。
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所以长了脑袋的厂商为了控制产品质量, 就要弄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厂商要验证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对产品质量管用,并能使其让客户接受,是一个耗时耗钱的事。最经济的做法就是找一权威,给自己证明一下。这就是认证。质量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小的厂家根本搞不了,所以ISO给出一个标准的质量体系ISO9000族(9001,9002,9003,9004)。但各行业间仍嫌不够,又给出行业的标准的质量体系。如汽车行业的QS9000,VDA认证。
卢卡斯影片公司的THX认证开始是针对商业电影院制订的。其目的是要让电影院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反差等级,和声音的声压、声频响应、声道平衡度、房间混响时间、隔音要求等等给出各种具体的规定。后来公司的服务又发展到音响设备的THX认证上,如果设备能达到THX声场对某种设备的要求,就可认证为THX设备。这样就有了THX碟片(包括游戏),THX功放和THX音箱等等。 它主要关心视频质量、音频质量和可靠性。DVD碟片的THX 认证, 主要也是对DVD碟片内容的影音质量的认证,它能保证的是所有THX认证过的DVD碟片能在所有THX认证过的DVD回放设备上完全一致地展现出来。经过THX认证的音响硬件和软件,意味着其品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如果是有THX认证的话,影片中必然会有一些THX的测试项目,包括对视频系统和音频系统的。这个也是判断是否是THX认证的一个方法。
好,言归正传。
有些喜欢在电脑上看DVD的朋友,只注意了故事的内容,忽略了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在这里我还是奉劝一句,尽量配上外接的5.1音箱,然后将DVD的“语言”调到5.1原声道上,你才会知道在2.1音箱中丢掉了什么。如果我们的预算不够,可以买那种组合式免功放的有源音箱。
在个人家庭影院和电脑多媒体系统中,以5.1声道为基础,又出现了6.1、7.1甚至更多的音箱,其本质不过是在加减环绕或者中置等音箱数量而已,比如6.1声道是加了一个环绕中置,7.1声道将先置中置音箱增为左右两个声道,配上功放特殊的解析,以达到更细腻的表现效果。这个前题是你的DVD盘中有6CH的声道,如果是2CH的,用什么音响系统也白搭。
这里还有个让人头疼的情况,在D版中不是所有6CH都是真正的5.1声道,有些劣质的6CH不过是声道的简单复制,并不能达到前面说的各声道管理各音箱的效果。
我们对于音频讨论就点到为止吧,其实以上简单常识对D版盘中的音频可以凑合应付,但要原汁原味的欣赏电影艺术为我们创造的声画幻境,音响的重要性一点都不逊色于画画的重要性,如果仅从投资上来说,音响设备的投资甚至大于画面设备的投资,好在,音响的投资除了看电影,还可以听音乐,所以,白衣认为是值得的。
第二节 显示设备
DVD的显示设备有很多,只要有信号源能呈像的设备几乎都被DVD机支持,比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投影仪等。
电脑显示器在显示设备中可以算是最清晰的,但是一来它的画面太小,二来亮度不够,三来微小的点距使得光点间没有辉度过度,画面过于精确没有模拟感,不符合自然的视觉习惯,用来欣赏电影不是最佳之选。
投影仪普及率太低,反射光的亮度更加不够,对周边光线有要求,也不是上佳之选。
所以电视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普通家庭影院的显示设备,尤其是在大画面的高清电视普及之后。因此电视机的显示好坏对DVD这种特殊的家庭影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那就先说电视机
传统的电视系统分为NTSC制和PAL制两套不同的标准,前者多用于美国、日本等地,后者多用于我国和欧洲等地。DVD在NTSC制的分辨率为720×480,每秒30帧(29.97fps),在PAL制的分辨率为720×576,每秒25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和传统电视的成像原理有关。
1、扫描方式
白衣是那种一听见专业名词就头疼的人,但简单说一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DVD的成像。
传统电视机是由电子枪显像管(CRT)显像的,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将电子流打在荧光屏上会出现一个亮点,电子枪以屏幕的左上角为原点,自左往右打一遍就会有一条横线的内容被显示出来(专业词汇叫电子束的水平偏转,听着就让俺头皮发紧),自上往下的将这动作重复(垂直偏转),一屏幕的内容就出现了,这就是其成像原理。
但是被电子束激亮的荧光点在屏幕上不可能长时间亮着,很快就会消失(衰减),为保持画面的完整和亮度,电子枪需要不断重复地打亮这些点,这个动作被称为扫描(scan),整屏幕的扫描被称为刷新。就好象杂技中一个转盘子的节目,在长长的桌子上摆上几十个盘子,演员从第一个开始转起,到最后一个时第一个盘子已经快停下来了,于是又从头到尾来一遍。
单就打点的过程很类似于针式或者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只不过一页结束时又回到了页首。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较别扭的名词,水平扫描频率(Horizontal frequency)和垂直扫描频率(Vertical frequency),水平频率就是一秒能扫多少行,也被称为行频,垂直频率是一秒能扫多少屏,被称为场频。用场频乘以一屏的行数,自然就是行频。可是在过去,一秒扫多少屏并不如想象的简单。
2、隔行扫描
我们知道电影用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使我们的人眼可以对物体有连续移动的错觉。电视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规格,NTSC(简称N制)的标准规定每秒需要30帧画面,每帧要有525行,在PAL制中规定每帧需要有625行,很明显PAL制比N制内容要多些,所以扫得速度也就慢些,每秒规定要25帧画面。
不管什么制式总要每秒能扫出大于24帧才算合格,这要求有很快的速度。但是传统技术使得电视机来不及一次将五六百行的内容都刷新一遍,电子枪扫描到屏幕下面时,上面的内容已经衰减了。于是采用了奇偶行交替的补救办法。第一遍先刷新奇数行,第二遍再刷新偶数行,第三遍在奇数行刚开始衰减时电子枪又杀回来了,重新刷新奇数行,如此反复。这种扫描方式被称为“隔行扫描”(Interlace scan)。
隔行扫描一次虽然只能扫描一半屏幕,但毕竟不是上半部或者下半部,而是全屏,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会出现“行闪烁”,画面横向上像栅栏一样有稀疏感。因为成本低,效果也不错,所以被电视台广泛采用为电视播出信号,我们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隔行CRT统治了将近半个世纪,这个惯性一直延伸到电脑的显示器领域。八卦一下,据说IBM三个字的商标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当时的隔行显示器,看一眼IBM的商标你就知道过去我们在看怎样的电视了——写到这里,白衣得意地低头看了看键盘,这是白衣拥有唯一的一件IBM设备。
电视机每扫描一遍被称为“一场”,N制每秒要有30帧内容,每帧要扫两场,那么每秒就是60场,所以N制的扫描频率是60HZ。标准的扫描线要求有525行,水平频率是30×525=15750Hz=15.75MHz,DVD只要求N制标准有480行就够了,也就是说真正在电视上显示出来的只有标准扫描线数的92%左右,于是画面就要经过一些计算和修饰,只要前者大于等于后者,显示起来绰绰有余。当然两个数字越接近越不浪费扫描线,过去的VCD只要求有240线,为了配合4:3的比例,画面宽度只有320点,需要经过一些处理才能在电视上“放大”满屏,这个过程使得画面损失了清晰度而变得模糊。
3、逐行扫描
顾名思义,逐行扫描(Progressive scan或者Non-interlace scan)一帧不再需要奇偶行两场扫,只需要一行接一行一次完成。其实逐行扫描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电视标准制定之初就有过讨论,但在同等成本下,电子枪逐行扫描有点“来不及”,扫描频率只有30HZ,闪烁严重,还不如隔行的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逐行扫描的频率提高了一倍也达到了60HZ,虽然逐行扫描不新鲜,但是能扫这么快的逐行才是新技术。现在的逐行已非隔行可比,这样的速度如果扫描隔行图像,可以比普通隔行多扫一倍的密度,也就是多出一倍的扫描线,也可以在相同扫描线密度下对画面进行逐行的两场扫描,使画面稳定不再闪烁。在密实与稳定之间,逐行可以任选其一。
逐行扫描在开始的生产成本很高,一直用在电脑领域,替代了以前的隔行显示器,字体的清晰度大大好转。不过电脑显示器的画面处理复杂程度远非电视可比,但是逐行扫描在电脑领域的成功还是刺激了电视制造商,他们尝试做出低成本的、简化的逐行电视机(比如低扫描频率、低精度、高点距等)。我国逐行电脑显示器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普及,而逐行电视的普及则是2000年后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说逐行扫描是从电脑显示器上衍生出来的电视标准。
逐行扫描的电视相对于隔行,内容更加清晰,如果保持60HZ的刷新频率,那么行频可以达到31.5Khz,N制的525条扫描线是一次完成的。当然这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逐行,如果信号源仍然是隔行信号(比如电视信号),那么就需要一个倍频转换器,实际效果等同于用隔行的方式模拟逐行,将同样的内容奇偶行复制,画面看起来密实了,但画面的真正细节并没有增加,从画质的角度来说,这种逐行被称为假逐行。因此要配合逐行的电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有逐行的信号源,比如逐行DVD机、电脑显示卡或者数字高清信号。
所以,逐行扫描的电视机,是未来的消费方向,但在目前,很多周边设备不配套,电视台播出的普通电视节目也不配套,逐行电视有些大马拉小车。
4、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100HZ与变频
这个名词在电视业非常流行,一问电视必是100HZ逐行。其实这是两个概念混用所致,很难注意到其中有N制与PAL制的区别。
对于逐行电视来说,“100HZ”与“逐行”这两种模式是不会同时出现的。
100HZ这个数字是来自于PAL制电视。前文说过现在的电视扫描技术提升了一倍,普通PAL制是50HZ的,一帧要扫两场,但是有“行闪烁”,画面不稳定,如果将频率提高一倍成为100HZ,那么行闪烁现象就被有效地控制住了,画面非常稳定,但扫描线还是有稀疏感。换成N制的话,逐行技术使得扫描线加倍,而频率依然保持在60HZ。也就是说,100HZ是PAL制隔行时的频率,而逐行是N制下的显示效果。简单推论是,要逐行就到不了100HZ,要100HZ就到成不了逐行,因此,所谓的逐行电视在PAL下是不能逐行的,这实在不为人所注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流行的电视采用了“变频”的技术,不管是N制还是PAL制,都经过数字芯片的处理,转化成60HZ或者75HZ的逐行。75HZ的逐行显示,其画面的密实度与稳定度已经很是可观,当然和显示器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为显示器的指标更高。
我们普通的电脑逐行显示器一般在1024×768下能达到85HZ(扫描频率在够用的情况下不会无缘无故的加大),电视的指标则远远低于此(一般逐行都是以60HZ在显示,部分电视有逻辑优化至75HZ)。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点就越多,扫描一遍就越吃力,衰减也越厉害,所以要求有更高的扫描频率。当我们在用电脑显示器时,会看到最低分辨率640×480下,只有60HZ可以使用,这样低的分辨率不需要太快的刷新就可以应付。但如果调到800×600,就会出现72HZ、75HZ、85HZ之类的选择。如果再往高了调,只要你的显示器和显示卡可以承受,理论上二者的值是一起上升的。好的显示卡可以提升至120Hz以上的刷新率,可惜普通的显示器无法承受。所以这些高的参数只有在液晶显示器里才能试试,因为液晶用的显象原理与CRT根本不同,它的刷新率不过是摆摆样子为了与CRT兼容,实际上你选什么频率对它都没有作用。
在电脑显示器领域,如果让画面稳定不闪烁,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不闪频率,而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85HZ在1024×768下不闪,那么在1600×1200下就难说了。而且眼睛因人而异,起初800×600下60HZ被定为稳定不闪的标准,后来根据调查发现有5%的人群对这一刷新频率仍然觉得闪烁,所以国际公认的不闪烁标准调整为800×600的模式下85HZ。
电视的技术规格远远小于显示器,一些电视机的广告中称“不闪的才是健康的”这话倒是不假,但100HZ的不闪与逐行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目前电视机在逐行状态下最高只支持到75HZ。逐行电视现在都开始支持VGA接口,VGA的分辨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有电视总在强调不闪和高频,其价格又是主流的话,有可能它支持的分辨率很低。
5、再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高清电视的P与I
高清数字电视是新一代电视标准,这回的催生婆不是美国的电影大亨了,而是日本的电视网。
高清电视的最佳收视效果需要电视台信号与电视机的共同工作,我国号称2005年试播,2010年普及,大大小小那么多电视台要更换设备,无数家庭要更换电视机,想想就头疼,真是浩大的工程。
八大影业公司目前不会明确表态去支持一种电视规格,他们在观望下一代的光贮标准。虽然新一代DVD的战火已经燃起,但现在的DVD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如五到十年)仍然会占据主流地位,这不是技术商的原因,而是内容商(影业公司)所致。如果你有耐心了解一下DVD的制作过程,你就会明白制作DVD是多少不易的一件事,影业公司不会轻易更换这套已经有成熟配套技术和优良市场的摇钱树。但是下一代DVD的发展,甚至未来数码电影的发展,都会与高清电视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就目前来说高清电视机还属于超前消费,鉴于电视这种家电“大件”购买后是轻易不会更换的,这为提前选购高清提供了理由。
高清电视技术最有意思之处,一个是它以16:9为标准,另一个是它的兼容性。它几乎兼容所有的分辨率,从高清电视信号1920×1080,到1280×720,从电脑分辨率1600×1200到640×480。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电视机的发展历史,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小体积到大画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事。CRT显像管电视由于受技术局限,最大只能做到34寸,SONY等少量厂家有38寸产品。所以在34寸走到尽头的时候,球形屏幕被柱形屏幕所取代成为新的技术增长点,紧接着“超平”与“纯平”围绕屏幕形状又产生新的纷争。最终背投式彩电的出现打破了34寸的瓶颈,除了价格因素,其亮度和画质的粗糙一时还不能动摇CRT的地位。此后逐行风暴来临,大有全面替代隔行之势。在逐行刚热乎的时候,高清数字电视标准便已出台,于是一些厂家纷纷将逐行产品向高清产品靠拢,出现了如100MHZ逐行一样似是而非的名词,还有1050线,1250线,720p,1080i等。这都是逐渐向高清电视的最高标准靠近时的过渡产物。这些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逐行的倍频概念,原来的N制是525线,PAL制是625线,将它们乘以2就是所谓的1050线和1250线,细微的区别是,商家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永远是用最大的支持峰值来宣传的,号称1050线的电视只有在N制下才有逐行,1250线则在PAL下也支持了逐行。大部分用户不知道1050与1250间真正的区别,以为是扫描线凭空多了两百线。
高清电视的标准分辨率支持到1280×720,最高分辨率为1920×1080,这是16:9的结果,同时还要兼顾电脑的4:3分辨率,所以高清电视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显示高清电视信号的分辨率,一个是显示电脑VGA信号的分辨率。VGA对我们来说是个通用的概念,指电脑的VGA接口。在电视业中,640×480的分辨率才被称为VGA,800×600是SVGA,1024×768是XVGA,之后再大的分辨率如1024×1024被称为XGA,还有1280×768的XXGA以及增强的UXGA 1600×1200等。隔行的英文是Interlace,用I来表示,逐行是Progressive,用P来表示。在逐行推行的初期,有些电视曾号称支持1280×720i,这是指在隔行扫描下能支持到720线,将它除以2的话,支持逐行的电脑分辨率时,640×480都显得很吃力。因此“i”是有水份的,1920×1080i听上去有很高的分辨率,其实是隔行1080线,只能对付电脑逐行的800×600,经过一些修饰算法最多到1024×768,效果无法与同分辨率的显示器相比。1920×1080i的真正涵义是,就算有最高分辨率的高清电视信号,它也能在隔行状态下支持,现在中低端的电视机都在宣传这个指标。真正逐行的标志是“P”,720×480P(简称480P,适用于DVD),1280×720P(简称720P),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逐行扫描线数,一般1080i的电视可以支持到720P,并向下兼容480P,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款高清数字电视参数有这样的写法“480P/720P/1080i”,而目前高清电视最高的分辨率是1920×1080p。
现在的HDTV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数字电影领域,由于放映面积的增大,其分辨率也会相应增加。更何况投影的技术对于图像放映有先天的优势,它的光斑更大,从而产生更强的辉度,使画面看起来更融为一体。在未来,电影与电视的界限将由于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而越来越模糊,其分别仅限于大家集中看大屏还是一人坐家里看小屏。家里的小屏也可以达到1080P,这个分辨率已经能在数平方米大型银幕上清晰表现,在普通电视上的效果号称是“五倍观看距离等同于实物”。它到底有多细腻呢?用电影胶片来作比较,因为是模拟信号所以在银幕播放时没有严格的分辨率规定,但电影一般都在4000线以上,那可是几十上百平米的银幕,在家用电视上若是能达到1080P,则拥有了相当高的分辨率。当然1080P的电视价格不菲,如果我们只用来看DVD、玩游戏,或者简单应付高清信号的话,用720P兼容1080i就可以了(1080i/720p),这是现在家用电视的主流产品。
6、你要追逐时尚吗——等离子与液晶
常听见“银屏”两字,比如电视栏目《银屏连着我和你》,其实银屏也含着两件事物,银者为影,屏者为视。在电影屏幕中,有一种反射度非常高的“银粉幕”,因表面涂有银粉而得名,后来用铝箔作替代品的降低成本,效果也很好,不过仍然像涂了银粉,因此称为银幕;屏幕当然是指电视机硕大的电子枪前的那块大玻璃荧光屏。虽然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人们很容易将它们混淆。
有两款让人激动的电视产品出现,它们既不属银也不属屏——液晶与等离子。
液晶与等离子用最新的技术展示给人们一种积极的电视显像思维。由于是板式平面成像,所以它们的厚度不但很薄,而且体积可以做到很大。目前厂家已经推出80英寸甚至更大的等离子电视。
液晶从技术上来说更成熟和先进,通过电流控制晶体的排列方向以改变光线,但由于点距过小、没有辉度、速度慢(慢的液晶屏有拖尾现象)、亮度失真等特点,在现阶段,并不适宜用来作DVD电影的显示设备,用作电脑显示器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说起大屏幕电视,其实现在高清背投电视的性价比是相当好的,五六十寸的超大屏幕也够爽,但是“辉度”有点过份了,图像没有了层次感,而且可视角度受限,亮度极差,包括比较新鲜的液晶背投也是如此(所谓液晶背投,究其实质还是背投,只是跟数码像机一样有了成像芯片的控制,亮度与色彩比普通背投要提高很多)。不过背投有个弥补的方法,就是“距离”,因为投射成像的原理,背投电视在与视者有足够的距离后会达到最佳效果,六十英寸的液晶背投要到五六米远的地方才能看出一些效果,其实是视觉忽略细节造成的,离得太近反而不行,连亮度都受影响,这正应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如果你家的客厅没有足够的径深,还是不选为妙,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电器商店里看中的背投,回家以后发现成像效果很差的原因。
当然,如果追求大屏幕又有足够预算的话,等离子是首选。它的辉度介乎于CRT与液晶之间,用来看DVD电影是绝佳选择。最初由于技术的原因,等离子的分辨率都不高,而且等离子屏在用一段时间后(两三万小时)会出现烧蚀现象,使得影像残留在屏上不能消去,寿命缩短,更何况价格高得吓人。现在极品等离子屏幕高清信号支持到1920×1080P,VGA分辨率达到1600×1200,画面通透感、色彩还原以及亮度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超出了CRT的逐行电视效果,看这种等离子电视给人以很爽的视觉享受。当我们有一天拥有了等离子,并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千张DVD光盘来享受时,人生啊,还有什么要求呢?
第三节 该说DVD播放机了
讨论完显示设备,还要说一下DVD碟机。
别看DVD的主控芯片只有少数厂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码后的成像信号的修饰效果,各厂家有很大的不同。
DVD机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双解码”的,如果一些名牌大厂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在促销(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问一句是不是逐行的,这太重要了,许多厂家在甩淘汰了的库存。宝马配好鞍,高清逐行当然要配逐行DVD,否则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电视。
不久前DVD厂家相继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压缩格式的DVD机,使得MPEG4跨出了电脑平台,向家电挺进。这种DVD机得到了像微软这样的巨头支持,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强大很多,所以从简单的序号关系认为MPEG4比MPEG2更优秀,许多商家也在这样宣传。MPEG4的正经名称是ISO/IEC 14496,在图像质量与压缩码率成为鱼与熊掌之势时,MPEG4舍鱼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图像质量不如MPEG2,但是体积要小得多。虽然二者都是720×480分辨率,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码率(4Mbps)来压缩,依然无法与MPEG2的高码率相比。但是MPEG2在码率低于3M后画质便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惨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现适中,与2M时区别不大,在500K还能对付着看,效果与VCD不相上下。这就是MPEG4的本质,为低码率而存在。并非一些兜售压缩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张盘放五部电影,画质可媲美DVD,现在许多新标准都是这个路数。过去人们总习惯于用扫描线的多少来评价画质,这个时代在DVD到来时应该终结了。MPEG4与DVD同为480线,但总体画面质量差了很多。这就好象现在CPU只拼主频是没用的,AMD 64比同主频的INTEL要快很多,整体质量的考量才是根本。
8、那就说说MPEG4的故事
其实MPEG4在MPEG组织公布之初就被微软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里,支持AVI文件,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一开始MPEG4的V1与V2版效果并不好,经过微软V3版的改进后大有改观,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标准。但是微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将V3版只用来支持ASF媒本流格式,并将代码封闭,专而利之。一直与微软战斗的资源共享派当然不干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将V3的内核成功破出,独立开发了全新的MPEG4编解码器并免费流传,成为MPEG4的新一代利器,这便是DivX 3.11,它的来势汹汹,势头很快盖过了微软的MPEG4 V3。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微软要追究DIVX的责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抛弃一些技术,尽最大的可能保留一些关键自主技术并申请了合法化。之后,为了弥补所抛弃的部分,DXN展开了一项OpenDivxCodec软件协作活动,完全开放的代码如同UNIX一样吸引了各地许多高手参与改进,终于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摆脱了微软的阴影。此时的DIVX已经在MPEG4领域红透了半边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现,就在桃子熟透时,DXN一抹脸儿突然改变初衷,像微软当年一样封闭了源代码,并信誓旦旦地拿出了当年的开放式软件条款,开放式软件有两种条款,GPL和LGPL协议,前者是完全开放的,后者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化为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后者。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软件高手大呼上当。紧接着DXN在Encore2的基础上开发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台时,已经要求严格的付款注册了。于是攻守之势再易,转瞬间“几度夕阳红”,新的对抗DIVX的组织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为XVID,誓与DIVX作战到底。在原来OpenDivxcodec的基础上,高手们不久便开发出了XVID,其性能与DIVX5不相上下,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图的话,这样的红旗又能打多久呢?
不管怎么说,作为DVD厂家,MPEG4这三家谁也得罪不起,它们都有一定的用户群,所以只好来个“全兼容”。这应该感谢为DVD机写MPEG4支持的OS厂家。可以告诉大家,虽然支持MPEG4的DVD机有许多种,但其OS只有两种。如果我们以界面形式为界定的话,一种是在屏幕左面列文件名的,代表DVD厂家是新科、厦新、金正等,一种则是在右边列出文件名,代表厂家是Philips、万利达和现代。左列式的图像色彩好,并且支持画面的缩小与放大四倍,但因为MPEG4的格式太多,极个别的不能支持;右列式的图像偏亮,画面不能缩小只能放大两倍,但兼容性极高,几乎支持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
DVD厂家们将支持MPEG4的这些AVI影视文件称为“网际电影”。其实网上最多的是RM文件,体积更小,可惜还没有这样的DVD机。但DVD机播放MPEG4的这一功能实用性并不高,一个原因是DVD机在播放AVI文件时会有范围误差,内容超出电视屏幕,如果字幕行位置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另一个MPEG4不适用播放DVD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持MPEG4的DVD机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电影大部分都是宽银幕,这会造成画面不匹配,横向丢失严重,放大失真等连锁反映。所以MPEG4画质媲美DVD是无稽之谈。
9、DVD机的选购
如果不兼顾MPEG4功能,只需要选购名牌大厂的产品即可,它们对色彩还原等细节上把握比较好。国产DVD机中有九大厂家值得一提(它们的联盟在折腾EVD产品):上广电(sva)、新科(shinco)、厦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万利达(malata)、金裕兴、创维(skyworth)、长虹(changhong)。另外还有宏图(hiteker)不错。最大的DVD厂家是新科,上广电也是请它做的OEM。
顺便提一下EVD吧,不然的话,再过几年,说到EVD都没有知道了。所谓EVD,是中国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光贮技术,应该说,在现阶段,EVD是比DVD更先进的技术,但是,现在请回想一下,白衣在本组文章最开始提到的DVD的前世今生,您就会明白,如果没有八大影业公司的支持,如果没有索尼、飞利浦、松下、东芝这些行业霸王的点头,一个最终以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为目的的电子产品,是不会有真正的商业前景的。说白了吧——八大影业公司不给你片源,家用电子业巨头们不接受也不兼容你的产品标准,那么,谁会买一台无碟可播的影碟机呢?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当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处于劣势之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好了,接着说DVD吧。
10、DVD机的视频输出方式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种视频输出方式,普通的AV视频输出、S端子输出、隔行分量输出、逐行分量输出和VGA输出。前三种已经是隔行时代的产物了,后两种输出对于DVD的画质很重要。
色差分量输出是指将视频信号以蓝(B)、红(R)以及色差值(Y)输出到电视上,所以它包括三个输出头,是普通的AV“莲花头”,在隔行时是Y/Cb/Cr,逐行时是Y/Pb/Pr。有的DVD机将逐行分量与隔行分量分别输出,这在老机器中常见,效果最好。现在为了降低成本合二为一了。逐行分量的特点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实,缺点是会有少许的信号偏差,看文字时有扭曲感,看画面时很“锐”(sharp),这个缺点却恰恰成为看DVD电影时的优点,人物的通透感极强。
VGA是电脑的显示标准,它是以RGB三原色来传输,接头为15针梯型口,从原理上来说它的信号最保真,看文字等信号时非常平滑,逐点柔和,但也由于太过精细,使得画面整体偏柔,对比度差,与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电影时缺乏层次感。
以上两种输出是DVD画质最好的输出。一些DVD机偏偏在这两种输出时出现问题,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输出时对比度异常,不但色彩不饱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调也无济于事,这种现象最常见,有的在VGA方式时色彩过于浓艳、亮度低,甚至出现套红不准或者白平衡失调的现象。在众多的DVD机中同时两种输出都表现出色的几乎没有,这又成了鱼与熊掌的问题了。所以要强调大厂名牌,像新科、宏图等国产品牌,二者的协调上比较适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现出现,很适于播放DVD电影。
在普通的家电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这些端口在色彩、亮度和对比度上都不会有问题,但画质较差,所以在选购DVD机时,一定要让商家试试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这些是针对逐行电视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机都在用隔行电视,连个接线头都没有,回家一定要好好试试才行。
既然说到了接口,顺例提一下未来比较流行的高保真接口DVI。适用于高分辨率多色彩的纯数字传输,也兼容模拟接口,带宽可达1.65Gbps,用于高清分辨率输入(1920×1080)完全没有问题。电脑高端显卡都配有此接口,虽然大部分用户都没有DVI的显示设备,只有部分高档高清电视才支持这个接口,但它确实给VGA带来了冲击。不过这和我们讨论的重点没有关系,因为目前的DVD不需要用到这么高的带宽。
11、DVD图像的最佳播放组合
在图像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是个头儿越小越“清晰”,这是由于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对细节的错觉造成的。在电脑上也是如此,一张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缩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会比原来要“清楚”。同样的,小屏幕比大屏幕显得清楚,也就是说小屏幕使人忽略掉的细节更多,容易藏污纳垢,使人无法真正判断一张DVD的画质。
朋友们知道白衣碟藏尚算丰富,就经常问白衣借一些最新的电影,白衣说没有,有的朋友就热情地说,我买到了,你看看吧,很不错的。白衣说要等好版出来再看,朋友就急了,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但只需要看一两眼白衣就已知道这是下载版或清晰版了,比枪版好点有限,用RM翻成MPEG2后做的DVD,这如何能接受?
第六章 终于该说DVD光盘了
市场上的DVD光盘有很多,正版、盗版,碟版、清晰版,各种版本让人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预备知识铺垫,一切都是为了选购高品质的DVD光盘服务的!
白衣呕心沥血写了这么多,您现在终于明白一二了吧?如果你没有耐心看到这里,损失的不是白衣,而是没有坚持读到这里的您。
第一节 DVD画质的四个要素
1、清晰度
画面清晰度很难用白话来描述,有人说是锐利度,有人说是细腻度,总之画面看上去不够清晰甚至稍有模糊都是不正确的,DVD不同于VCD和录像带,它的清晰度在逐行条件下很接近自然实物。要想准确地表述清晰度的概念,需要借助摄影中的名词“聚焦”,清晰的画面一定是聚焦正确的画面,相反,不清楚的画面就好象照片聚焦不准一样,摄影中称为“失焦”。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不会出现失焦这种低级错误,画面不清完全是由于片源不正和压缩算法不当造成的。清晰度是衡量DVD画质的第一要素,看不清楚的DVD电影还不如不看。
2、色彩
色彩指标里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色彩还原准确、色彩饱和适当、曝光准确,抱歉一连串引用了三个摄影中的名词。通俗地讲,色彩还原准确就是指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红是红,绿是绿。这不废话吗?其实不然,有很多影片在制成DVD后都出现了色彩失真的现象,与影院中的效果大相径庭。
色彩饱和适当是指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由于光照和器材等原因,成功的电影在拍摄后会出现比自然影像和景观更美好的画面。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不怎么样的景区或者院落,经过拍摄在银幕上分外诱人,树更绿了,天更蓝了,优于自然视觉的色彩饱和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曝光正确当然是指电影制成DVD后的画面效果,拍摄时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这也是拜压缩过度所赐,当然片源不正(比如枪版)更不用说了。压缩不合理会使DVD的图像看起来有如曝光不正确,有白花花的过曝或者灰暗得看不清的欠曝现象。
除了以上三个要素,还有合适的对比度,亮度等因素,决定着一盘DVD的色彩质量。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来衡量,DVD的色彩各要素至少不应低于电视节目。这应该很容易对比出来吧?
3、压缩度
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一部90分钟的DVD在没有任何压缩的情况下应该占用多大容量呢?
720 (像素)×480(行)×3(RGB三原色)×10(bits)×24(帧)×60 (秒)×90(分钟)=1343692800000比特,要转换为字节再除以8,大约需要有170G的容量!如果加上声音信息和片头,DVD电影在不压缩的情况下200G总是需要的,更不用说一些长达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了。现在将这些信息存放在一张4.7G的D5或者8.5G的D9中,必须经过数十倍的有损压缩,画质损失在所难免。MPEG2虽然是一种很优秀的压缩算法,它能尽量减少画质的损失,但我们早就介绍过,它是一种动态压缩算法,码率可高可低,多大的码率或者说压缩率,可以使画面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画质,是非常难以权衡的事情。每个DVD制作者对此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谁权衡与实现得最好,在空间与画质上拿捏得最准,既不造成浪费又能保持清晰,谁才是真正的高手,这也是DVD制作者应有的态度。
在JPEG静态图像压缩算法中,对大面积同色调的画面(比如墙壁、天空)压缩率最大,压狠了会出现水渍般花纹效果,如尿坑一般,常用PHOTOSHOP的人都会有体会。MPEG2处理大面积同色的原理大同小异,也是有损压缩,只是每帧画面的花纹位置不同,连续播放时就会出现“雪花”般的效果。注意观察雪花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一张盘画质的压缩度。
4、拉丝现象
这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现象,因为它是一个动态中的效果。
拉丝现象经常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在隔行与逐行以及制式转换中,一种是在压缩制作中,其中后者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在翻版复制的二次制作中。MPEG2的压缩率除了体现在码率大小之外,有的压缩工具还提供几档压缩时间,最佳画质的压缩时间当然最长,一般来说一张90分钟标准DVD被重新压缩编码成MPEG2的耗时需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部DVD的压缩。某些D商为了加快制作DVD母盘的速度,在压缩时选用了普通甚至快速的压缩方法,在码率不变的情况下会牺牲画质,造成拉丝的后果。一般在连续播放下错觉会将拉丝效果掩饰起来,考察一张DVD盘是否用了快速压缩,可以用DVD机的SKIP跳节方式来检查,注意观察节与节之间画面切换时的一瞬间是否出现短暂的拉丝现象。
不同的DVD机在还原逐行时对拉丝效果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由电视机、DVD机和DVD盘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链,有的DVD机可以避免因为逐行转换造成的这一现象,比如PHILIPS等,它可以兼容PAL制下的逐行,一般DVD机都只在N制下逐行,这就对DVD光盘的制作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第二节 画质的评判范围
有了上面四大要素,我们可以来评测画质了。
评测画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象香水业的鼻子、音响业的耳朵、葡萄酒业的舌头一样,影像业中优秀的视觉辨察力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把这种特殊人才称为金眼睛(Golden eyes)。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DVD爱好者都有火眼金睛,任意几段画面便能辨出其中三味。因此我们基于一般视觉能力,找几处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如果你想评判你的DVD,尽量挑选这些段落来观察。
1、人脸
有关科学统计,人类大脑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存贮和识别其它同类的面部,也只有人类对其它同类的面部特征最为敏感。人的面部不但长相不同,表情也不同,传达着无数的信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对人类面部的捕捉更为重视,可以说电影就是用不同的人脸来讲故事。人的面部是有光泽和纹理的,经过镜头聚焦以及灯光照射,在电影中可以反应出最佳状态,其细腻程度大于我们的自然视觉。相比观察景物或者静物,仔细观察人脸更容易捕捉画面清晰度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半身左右的人脸镜头,超大特写画面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掩盖了精度损失,让我们产生“还不错”的错觉。这也是许多彩色喷墨打印机展示样张时的高招,A4幅面的特写照看上去一定比五寸的合影照要精细得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其实精度并没有提升。
注意观察DVD电影中角色的面部,还有助于我们判断画质的色彩饱和度,太冷偏暗的肤色是不正常的。另外,压缩过度的影片,人物还会出现阴阳脸效果,显得曝光不准。
2、强光源
一些强光源比如太阳、火焰等会产生光晕,在数字化压缩算法中,光晕的渐变过程是灰度等级的体现,压缩过重会使光晕过渡不自然导致失真。在电影中,最常见的光源除了太阳与火焰,还有夜晚的霓红灯,它们应该具备自然和谐的光晕过渡。美国大片中最重要也是重常见的光源是汽车金属漆的反光,请在DVD中仔细观察,它的清亮与否是DVD画质压缩率的重要旁证。压缩失当的DVD会在强光下产生曝光过度的现象,甚至渐变失真,出现同心圆效果。
3、天空和墙壁
观察天空或者墙壁等镜头,实际是在观察大面积同色下的处理效果。经过MPEG2的压缩,墙壁、天空等地方是否有雪花现象,轻重程度如何,这都关系着DVD的画质。因为大面积同色下出现雪花的概率要比其它场景大得多,这和MPEG2的压缩算法有关。如果雪花轻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用肉眼难以察觉,这便是DVD的上佳之作。数字合成电影在这方面表现最抢眼,其DVD效果甚至超越影院效果。
4、暗光
在电影中黑夜的镜头会使画面整体偏暗,MPEG2的动态压缩率会自动增大,这个特性与大面积同色不同,它是动态压缩的必然产物。MPEG2的压缩特性有两点,一是重静轻动,静止画面压缩小,动态画面压缩大,二是重明轻暗,光线好的画面压缩小,暗光或者黑色画面压缩大,包括大面积阴影部分,画质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有的影片在白天的画面表现几乎完美,可是一到夜晚画面就会出现许多雪花。评测一张DVD一定要尽量找些黑夜镜头来看,如果有的话。
观察完四个要素在四种画面的表现之后,我们就其结果为一张DVD画质打分了。
第三节 DVD的画质等级
第一级:最佳画质,无可挑剔
要求图像清澈干净,色彩生动,各处细节包括人物面部清晰,反光表现突出,整部影片没有雪花现象,效果超过自然视觉。无论是D5还是D9,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都是收藏首选佳品。
在这一级上,D5与D9的画质是没有区别的,虽然D9的容量比D5大一些。当然,有的D9爱好者喜欢收藏盘中的彩蛋和花絮等,这个另当别论。一般来说,符合第一级标准的DVD盘大部分是近年新片,也就是DVD标准发布(1995年)之后的影片,这部分影片大多采用2.35:1的画面比例。这时候的电影商已经注重了影院与DVD的双渠道发行,所以在影片拍摄时就为DVD的制作做好了准备,DVD的画质表现当然超强,比如《指环王》等。即便是电影本身画质极佳,但在制作DVD时想要达到一级的效果并不容易,对制作过程要求十分严格,大部分一级影片都是八大影业的产品,当然少数欧洲和亚洲DVD也有例外。
第一级的画质堪称DVD的典范,是现行家用视频中的极品,你可以尽情地紧盯着屏幕,用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最终你会发出“怎么会这样清楚”的感叹。一级影片不管你看没看过,不管你喜爱与否,就画质而言都值得收藏。看过这样的光盘你才会知道DVD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级:清晰画质,不够完美
第二级画质的要求是要足够清晰,但允许有少量或者轻微的雪花。主观地说,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来看DVD,觉得大体不错但不知为何稍有不满时,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具体来说,大部分画面清晰(聚焦准确)、色彩绚丽(色彩正确、饱和),人物面部反光细腻,但偶尔出现少量雪花,或者全程都有极轻微的雪花者,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再通俗些说,你一看就知道是DVD级的画质,但在雪花和颜色等方面有些欠缺,这便是二级画质。
另外,还有三种情况可以归入第二级:
第一、整张DVD或者大部分画面都有雪花,但极轻微。极轻微的标准是,在三倍于电视对角线长度的观看距离下不明显。这类影片一般出自大影业公司的近作,利用了后期数字技术合成,影片本身没问题,但由于在压缩制作DVD时以画质换取空间,产生了少许遗憾。虽然不影响整体效果,但比起第一级来,明显少了清澈感,这种情况在D5与D9盘中都会发生。当然也有D商进行二次翻片时为照顾D5的容量而强行使用高压缩率的情况,但这是少数。这类影片主要还是源自好莱坞,也包括部分欧洲、香港还有日韩。
第二、色彩出众,画质没有明显雪花,但有轻微的失焦感觉(与第一级对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影业公司的经典老电影上,老电影从陈年胶片中修复翻制,其效果焕然一新,色彩比原先的胶片还要出色,达到这样的质量实属难得,绝佳收藏。
第三、除了八大影业等庞大电影公司外,一些小影业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的电影,由于在DVD制作过程中设备与技术的欠缺,使得画质较好莱坞产品稍逊,虽然无雪花而且色彩亮丽,画面稳定,但是人物面部反光迟钝,构图没有层次感,有失焦的感觉,只能达到录像带的广播级效果,还有绝大部分港产经典片。他们使用了比较落后的“胶转磁”技术制成,对胶片的修复性较差,画质的失焦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除了以上三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画面在室内和强光源下画质优秀,到室外后就出现雪花的情况;也有总体画质不错,但人物面部出现轻微花斑等颜色失真情况,都可归入二级。
第三级:画质勉强,内容出众
白衣称这一级为鸡肋级,从画质来说,第三级不推荐收藏,具体表现为清晰度明显不行,失焦严重,雪花过多,颜色有显著偏差。虽然如此,但因为下列三种情况,有时也只得勉强接受:
1、非八大影业出品的电影。一般来讲,八大影业出品的DVD电影质量都能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如果拿到了画质不佳的好莱坞电影,则大部分情况是没有找对版本,应该等更好画质版本出现,不必急于收藏,尤其是半年之内的新片,更需要耐心等待DVD正片的发行周期。
2、内容出众,久觅不得的电影。比如一些欧洲经典电影,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DVD产品画质不很考究,像法国禁演的最受争议的影片《强我》,雪花已经严重干扰观看,但版本难得,只得收下。
3、寻找不到画质更好的版本。比如前苏联的一些经典电影,电影胶片档案都已经面目全非,在我国只能找到当年作为译制片引进的录像带,用它们制作的DVD,不可能期望有多好的效果,比如《办公室的故事》,效果已经是家庭录像带的质量了,不但完全失焦模糊,而且也有过曝现象,PAL制4:3的电视版,本应该淘汰才对。可是除了俄国人,不会有人再对这部电影进行重新修复了,所以这样的版本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佳版了。有总比没有强,先收下再说。这些片子很难再找到二级以上画质的版本了,这和DVD的制作与片源有关。
除了八大影业之外,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亚洲比如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及港台等地,他们出品的电影在制作DVD时技术都比较传统,大部分画质逊于好莱坞电影。另外,独立制片人或者小制片商,他们没有实力对DVD版本精工细作,加之一些D商水平有限,这样的DVD在画质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所以我们对欧洲和亚洲电影的收藏尺度可以放宽一些,三级画质也可以收录。
第四级:垃圾画质,绝对淘汰
第四级根本不是DVD该有的画质,从一些光盘内容来看,连VCD级都达不到。这一级影片已经不需要什么辨察力,很容易看出来。单纯的技术原因无论再怎么差,压缩得再狠,只要片源清楚,绝不会出现第四级的画质,这一定是D商的片源不正造成,为求利润不择手段。有的D商甚至从网上下载RM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片源,这样的版本大多出现在新片中。网上电影大部分就来自于DVD,经过缩小和强烈压缩上传,下载后再制作DVD,相当于用照相机翻拍文件,缩小压缩后,再放大着用打印机打出来,其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抱着摄像机去影院偷拍,然后像录像结果翻制成DVD,这类版本被称为“枪版”,臭名昭著。不要小看小小的DVD光盘,其中门道甚多,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一定要选对DVD片源。
说明:一些人振振有词的说,新版虽然没有好版,但是也能凑合看,至少先睹为快,把故事看完,然后再找合适的等好版。可是,你知道看差版时你损失了什么吗?让那么恶劣的画面污染你的眼睛,降低的是你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格!你是一个能忍受自己没有基本的审美能力的人吗?能把白衣的帖子看到这里的,绝不会是那样的人!
四级画质的DVD是不值得看的,除非不是电影,而是一些翻制的电视节目,或者一些非常古怪的内容,全这与我们谈的电影收藏就不相干了。比如一些国内地下导演的作品,或者一些民间影像工作者拍摄的记录片,导演本身就是用普通DV拍摄而成,画质还不如电视节目,但情况特殊,也就认了。再如一些电视连续剧或电视讲座,由于是电视版本,就不细究了。至于一看就是VCD级的,甚至像转录过N次的录像带的DVD画质,白衣每次看到都会痛苦地大骂一声,这样的出版商简直是对DVD的亵渎!!!——要知道DVD不是一种简单的介质!DVD代表着一种影像的品质!消费什么样的DVD则代表着一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审美气质!比最最最令人发指的是:正规的国营音像出版单位发行的“正版DVD”,现在是全世界最烂的DVD!!!他们应该学习D版商高尚的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第四节 认清DVD盘上的各种标志
购买DVD-Video影片并不像买VCD盘或是录像那么简单,因为每片DVD影音光盘上都有多种图标,说明各种不同的规格,若是糊里糊涂就买下某部DVD影片,轻则可能没有中文字幕可看,重则根本不能播放,因此,作为消费者需要了解光盘片上有哪些常见的符号
一、DVD Video标志
标准DVD-Video激光视盘片 。在每个DVD激光视盘片的包装上,一定会看到这个标志,表示这张DVD盘片里面存储的是符合DVD-Video规范的影音资料,所有的功能均遵守规格书的定义。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确定它是一片“DVD-Video激光视盘片”,可以在DVD影碟机上播映。
二、DOLBY DIGITAL Dolby
这个符号代表光盘内的声音信号已使用AC-3编码处理,您只要拥有AC-3解码设备就可以享受数数码声音效果。与之相类的,是DTS、MPEG2等标识。
三、NTSC OR PAL
视频系统标识。多数情况下,视频系统与区码限制通常都标示在一起,不过有些情况下会分开标示,一般视频系统的标识有两个,NTSC是美国所采用的视频输出系统,欧洲跟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PAL系统。另外,在旁边还标有相应的区码限制,All表示全区未锁码,数字则表示可观赏该部影片的区域(相关内容请参阅上文)。
四、Subtitle
多字幕播放。若是您很喜欢欣赏国外影片,却又不熟悉英文的话,这个符号您一定要记得!这处图标表示此张光盘提供多种不同的字幕播出。其中的数字用来声明字幕的数量。不过有的DVD光盘并不采用此种字幕表示,所以需要留意外包装上文字,才能确定是否有中文字幕可看。有关多种字幕的知识,白衣在后面的文章中还,会有详细的说明。
五、Aspect ratio
视频格式。如果标示为4:3视频画面,就说明影像画面已经外理为4:3的画面,适合在传统电视机上输出,若光盘包装上影片画面比例为16:9,而您又在4:3的电视上放映时就必须以Letterbox域Pan&Scan模式观看,观赏质量多少会受影响。相关知识白衣在本文的前后有关章节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六、RESTRICTED
影片分级标示。原版DVD-Video的影片大多采用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将影片区分成G、PG、PG-13、R、NC-17几级。
这些标识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在选购D版的碟时,你还要注意的是很多封面上的介绍真实,其实,盘片的内容和其翻录的原盘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比如,有些DVD是采用VCD翻刻而成的,这当然就没有DVD的质量,但其外包装说明还是沿用正宗DVD产品的包装。这些都是值得你注意的地方。
前文探讨了DVD光盘片的相关常识,本章聊一聊DVD的周边设备。
DVD的周边设备无外乎音频设备(声音)和视频设备(显示)。这章内容涉及很多,从音响到电视到DVD机,凡是与DVD周边设备有关的都带了出来,以求得到全面而确实的概念,以助于理解下一章要谈的千变万化的D版DVD画质。
第一节 音响
前文提到,DVD的音频标准支持AC3和DTS,在家庭影院系统中它们都是以5.1声道为基础的,所以要欣赏DVD最好用5.1声道以上的音响系统。
在DVD上,5.1声道是这样安排的:
左右两个前置音箱负责主要音乐与音响;
中置音箱负责语音对话;
后置两个环绕音箱负责背景声和方位声(比如海浪声、子弹落地声等)。
除了这五个音箱之外,还有一个低音音箱用来表现低频声音(比如恐龙的脚步、鼓点等),俗称“低音炮”,这就是5.1的“.1”。
这六个音箱每个都由一个独立声道来控制,各有各的用处,在AC3中用6CH(Channel)来表示,所以5.1声道也被称为六声道。
DVD机的背后都有这些声道的插孔——“左右主声道,左右环绕,中置,低音”,将DVD中的各声音分离开,并送到各声道去,这个过程被称为音频的“解码”。
一般影业公司出品的DVD碟片,至少有一个语言声道是AC3 6CH,其它的如翻译声道(比如中文配音)或者导演声道(评论声道),这些附加语言声道一般做成AC3 2CH,也就是普通的立体声,这样可以节省空间。
好的碟片另配有DTS的6CH。
一些劣质碟片原声道也只有2CH,效果自然不理想。
不要说枪版碟片,就是所谓的清晰版绝大部分也是2CH,这在DVD上播放时选择“语言”来切换声道便很容易看出。
请注意“语言声道”的“声道”与5.1声道的“声道”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包含着后者。简单地说,我们在以前提过DVD支持八个语言声道,每个语言声道可能是AC3的6CH(六声道),也可能是AC3的2CH(双声道立体声),也可能是DTS 5.1声道。由于空间限制,不可能同时放很多语言声道,所以在D版中最常见的只是一个AC3 6CH(原声)和一个AC3 2CH(翻译或者导演品评),俗称6+2。在D9中,有可能会有一条或以上的DTS。
顺便说一下,白衣曾碰见过啼笑皆非的事——朋友说他的碟片是比DTS更“高级”的THX。这是把不同范畴的概念弄混了。 杜比AC-3或5.1或DTS都是指音频的技术格式,而THX(Tomlinson Holman)并非一种音频格式,它是一种质量控制程序,可以应用在音响系统、影院心理声学、家庭设备和数字控制处理领域,简单地说,可以说是一种质量认证标准。
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所以长了脑袋的厂商为了控制产品质量, 就要弄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厂商要验证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对产品质量管用,并能使其让客户接受,是一个耗时耗钱的事。最经济的做法就是找一权威,给自己证明一下。这就是认证。质量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小的厂家根本搞不了,所以ISO给出一个标准的质量体系ISO9000族(9001,9002,9003,9004)。但各行业间仍嫌不够,又给出行业的标准的质量体系。如汽车行业的QS9000,VDA认证。
卢卡斯影片公司的THX认证开始是针对商业电影院制订的。其目的是要让电影院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反差等级,和声音的声压、声频响应、声道平衡度、房间混响时间、隔音要求等等给出各种具体的规定。后来公司的服务又发展到音响设备的THX认证上,如果设备能达到THX声场对某种设备的要求,就可认证为THX设备。这样就有了THX碟片(包括游戏),THX功放和THX音箱等等。 它主要关心视频质量、音频质量和可靠性。DVD碟片的THX 认证, 主要也是对DVD碟片内容的影音质量的认证,它能保证的是所有THX认证过的DVD碟片能在所有THX认证过的DVD回放设备上完全一致地展现出来。经过THX认证的音响硬件和软件,意味着其品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如果是有THX认证的话,影片中必然会有一些THX的测试项目,包括对视频系统和音频系统的。这个也是判断是否是THX认证的一个方法。
好,言归正传。
有些喜欢在电脑上看DVD的朋友,只注意了故事的内容,忽略了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在这里我还是奉劝一句,尽量配上外接的5.1音箱,然后将DVD的“语言”调到5.1原声道上,你才会知道在2.1音箱中丢掉了什么。如果我们的预算不够,可以买那种组合式免功放的有源音箱。
在个人家庭影院和电脑多媒体系统中,以5.1声道为基础,又出现了6.1、7.1甚至更多的音箱,其本质不过是在加减环绕或者中置等音箱数量而已,比如6.1声道是加了一个环绕中置,7.1声道将先置中置音箱增为左右两个声道,配上功放特殊的解析,以达到更细腻的表现效果。这个前题是你的DVD盘中有6CH的声道,如果是2CH的,用什么音响系统也白搭。
这里还有个让人头疼的情况,在D版中不是所有6CH都是真正的5.1声道,有些劣质的6CH不过是声道的简单复制,并不能达到前面说的各声道管理各音箱的效果。
我们对于音频讨论就点到为止吧,其实以上简单常识对D版盘中的音频可以凑合应付,但要原汁原味的欣赏电影艺术为我们创造的声画幻境,音响的重要性一点都不逊色于画画的重要性,如果仅从投资上来说,音响设备的投资甚至大于画面设备的投资,好在,音响的投资除了看电影,还可以听音乐,所以,白衣认为是值得的。
第二节 显示设备
DVD的显示设备有很多,只要有信号源能呈像的设备几乎都被DVD机支持,比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投影仪等。
电脑显示器在显示设备中可以算是最清晰的,但是一来它的画面太小,二来亮度不够,三来微小的点距使得光点间没有辉度过度,画面过于精确没有模拟感,不符合自然的视觉习惯,用来欣赏电影不是最佳之选。
投影仪普及率太低,反射光的亮度更加不够,对周边光线有要求,也不是上佳之选。
所以电视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普通家庭影院的显示设备,尤其是在大画面的高清电视普及之后。因此电视机的显示好坏对DVD这种特殊的家庭影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那就先说电视机
传统的电视系统分为NTSC制和PAL制两套不同的标准,前者多用于美国、日本等地,后者多用于我国和欧洲等地。DVD在NTSC制的分辨率为720×480,每秒30帧(29.97fps),在PAL制的分辨率为720×576,每秒25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和传统电视的成像原理有关。
1、扫描方式
白衣是那种一听见专业名词就头疼的人,但简单说一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DVD的成像。
传统电视机是由电子枪显像管(CRT)显像的,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将电子流打在荧光屏上会出现一个亮点,电子枪以屏幕的左上角为原点,自左往右打一遍就会有一条横线的内容被显示出来(专业词汇叫电子束的水平偏转,听着就让俺头皮发紧),自上往下的将这动作重复(垂直偏转),一屏幕的内容就出现了,这就是其成像原理。
但是被电子束激亮的荧光点在屏幕上不可能长时间亮着,很快就会消失(衰减),为保持画面的完整和亮度,电子枪需要不断重复地打亮这些点,这个动作被称为扫描(scan),整屏幕的扫描被称为刷新。就好象杂技中一个转盘子的节目,在长长的桌子上摆上几十个盘子,演员从第一个开始转起,到最后一个时第一个盘子已经快停下来了,于是又从头到尾来一遍。
单就打点的过程很类似于针式或者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只不过一页结束时又回到了页首。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较别扭的名词,水平扫描频率(Horizontal frequency)和垂直扫描频率(Vertical frequency),水平频率就是一秒能扫多少行,也被称为行频,垂直频率是一秒能扫多少屏,被称为场频。用场频乘以一屏的行数,自然就是行频。可是在过去,一秒扫多少屏并不如想象的简单。
2、隔行扫描
我们知道电影用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使我们的人眼可以对物体有连续移动的错觉。电视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规格,NTSC(简称N制)的标准规定每秒需要30帧画面,每帧要有525行,在PAL制中规定每帧需要有625行,很明显PAL制比N制内容要多些,所以扫得速度也就慢些,每秒规定要25帧画面。
不管什么制式总要每秒能扫出大于24帧才算合格,这要求有很快的速度。但是传统技术使得电视机来不及一次将五六百行的内容都刷新一遍,电子枪扫描到屏幕下面时,上面的内容已经衰减了。于是采用了奇偶行交替的补救办法。第一遍先刷新奇数行,第二遍再刷新偶数行,第三遍在奇数行刚开始衰减时电子枪又杀回来了,重新刷新奇数行,如此反复。这种扫描方式被称为“隔行扫描”(Interlace scan)。
隔行扫描一次虽然只能扫描一半屏幕,但毕竟不是上半部或者下半部,而是全屏,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会出现“行闪烁”,画面横向上像栅栏一样有稀疏感。因为成本低,效果也不错,所以被电视台广泛采用为电视播出信号,我们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隔行CRT统治了将近半个世纪,这个惯性一直延伸到电脑的显示器领域。八卦一下,据说IBM三个字的商标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当时的隔行显示器,看一眼IBM的商标你就知道过去我们在看怎样的电视了——写到这里,白衣得意地低头看了看键盘,这是白衣拥有唯一的一件IBM设备。
电视机每扫描一遍被称为“一场”,N制每秒要有30帧内容,每帧要扫两场,那么每秒就是60场,所以N制的扫描频率是60HZ。标准的扫描线要求有525行,水平频率是30×525=15750Hz=15.75MHz,DVD只要求N制标准有480行就够了,也就是说真正在电视上显示出来的只有标准扫描线数的92%左右,于是画面就要经过一些计算和修饰,只要前者大于等于后者,显示起来绰绰有余。当然两个数字越接近越不浪费扫描线,过去的VCD只要求有240线,为了配合4:3的比例,画面宽度只有320点,需要经过一些处理才能在电视上“放大”满屏,这个过程使得画面损失了清晰度而变得模糊。
3、逐行扫描
顾名思义,逐行扫描(Progressive scan或者Non-interlace scan)一帧不再需要奇偶行两场扫,只需要一行接一行一次完成。其实逐行扫描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电视标准制定之初就有过讨论,但在同等成本下,电子枪逐行扫描有点“来不及”,扫描频率只有30HZ,闪烁严重,还不如隔行的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逐行扫描的频率提高了一倍也达到了60HZ,虽然逐行扫描不新鲜,但是能扫这么快的逐行才是新技术。现在的逐行已非隔行可比,这样的速度如果扫描隔行图像,可以比普通隔行多扫一倍的密度,也就是多出一倍的扫描线,也可以在相同扫描线密度下对画面进行逐行的两场扫描,使画面稳定不再闪烁。在密实与稳定之间,逐行可以任选其一。
逐行扫描在开始的生产成本很高,一直用在电脑领域,替代了以前的隔行显示器,字体的清晰度大大好转。不过电脑显示器的画面处理复杂程度远非电视可比,但是逐行扫描在电脑领域的成功还是刺激了电视制造商,他们尝试做出低成本的、简化的逐行电视机(比如低扫描频率、低精度、高点距等)。我国逐行电脑显示器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普及,而逐行电视的普及则是2000年后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说逐行扫描是从电脑显示器上衍生出来的电视标准。
逐行扫描的电视相对于隔行,内容更加清晰,如果保持60HZ的刷新频率,那么行频可以达到31.5Khz,N制的525条扫描线是一次完成的。当然这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逐行,如果信号源仍然是隔行信号(比如电视信号),那么就需要一个倍频转换器,实际效果等同于用隔行的方式模拟逐行,将同样的内容奇偶行复制,画面看起来密实了,但画面的真正细节并没有增加,从画质的角度来说,这种逐行被称为假逐行。因此要配合逐行的电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有逐行的信号源,比如逐行DVD机、电脑显示卡或者数字高清信号。
所以,逐行扫描的电视机,是未来的消费方向,但在目前,很多周边设备不配套,电视台播出的普通电视节目也不配套,逐行电视有些大马拉小车。
4、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100HZ与变频
这个名词在电视业非常流行,一问电视必是100HZ逐行。其实这是两个概念混用所致,很难注意到其中有N制与PAL制的区别。
对于逐行电视来说,“100HZ”与“逐行”这两种模式是不会同时出现的。
100HZ这个数字是来自于PAL制电视。前文说过现在的电视扫描技术提升了一倍,普通PAL制是50HZ的,一帧要扫两场,但是有“行闪烁”,画面不稳定,如果将频率提高一倍成为100HZ,那么行闪烁现象就被有效地控制住了,画面非常稳定,但扫描线还是有稀疏感。换成N制的话,逐行技术使得扫描线加倍,而频率依然保持在60HZ。也就是说,100HZ是PAL制隔行时的频率,而逐行是N制下的显示效果。简单推论是,要逐行就到不了100HZ,要100HZ就到成不了逐行,因此,所谓的逐行电视在PAL下是不能逐行的,这实在不为人所注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流行的电视采用了“变频”的技术,不管是N制还是PAL制,都经过数字芯片的处理,转化成60HZ或者75HZ的逐行。75HZ的逐行显示,其画面的密实度与稳定度已经很是可观,当然和显示器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为显示器的指标更高。
我们普通的电脑逐行显示器一般在1024×768下能达到85HZ(扫描频率在够用的情况下不会无缘无故的加大),电视的指标则远远低于此(一般逐行都是以60HZ在显示,部分电视有逻辑优化至75HZ)。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点就越多,扫描一遍就越吃力,衰减也越厉害,所以要求有更高的扫描频率。当我们在用电脑显示器时,会看到最低分辨率640×480下,只有60HZ可以使用,这样低的分辨率不需要太快的刷新就可以应付。但如果调到800×600,就会出现72HZ、75HZ、85HZ之类的选择。如果再往高了调,只要你的显示器和显示卡可以承受,理论上二者的值是一起上升的。好的显示卡可以提升至120Hz以上的刷新率,可惜普通的显示器无法承受。所以这些高的参数只有在液晶显示器里才能试试,因为液晶用的显象原理与CRT根本不同,它的刷新率不过是摆摆样子为了与CRT兼容,实际上你选什么频率对它都没有作用。
在电脑显示器领域,如果让画面稳定不闪烁,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不闪频率,而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85HZ在1024×768下不闪,那么在1600×1200下就难说了。而且眼睛因人而异,起初800×600下60HZ被定为稳定不闪的标准,后来根据调查发现有5%的人群对这一刷新频率仍然觉得闪烁,所以国际公认的不闪烁标准调整为800×600的模式下85HZ。
电视的技术规格远远小于显示器,一些电视机的广告中称“不闪的才是健康的”这话倒是不假,但100HZ的不闪与逐行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目前电视机在逐行状态下最高只支持到75HZ。逐行电视现在都开始支持VGA接口,VGA的分辨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有电视总在强调不闪和高频,其价格又是主流的话,有可能它支持的分辨率很低。
5、再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高清电视的P与I
高清数字电视是新一代电视标准,这回的催生婆不是美国的电影大亨了,而是日本的电视网。
高清电视的最佳收视效果需要电视台信号与电视机的共同工作,我国号称2005年试播,2010年普及,大大小小那么多电视台要更换设备,无数家庭要更换电视机,想想就头疼,真是浩大的工程。
八大影业公司目前不会明确表态去支持一种电视规格,他们在观望下一代的光贮标准。虽然新一代DVD的战火已经燃起,但现在的DVD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如五到十年)仍然会占据主流地位,这不是技术商的原因,而是内容商(影业公司)所致。如果你有耐心了解一下DVD的制作过程,你就会明白制作DVD是多少不易的一件事,影业公司不会轻易更换这套已经有成熟配套技术和优良市场的摇钱树。但是下一代DVD的发展,甚至未来数码电影的发展,都会与高清电视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就目前来说高清电视机还属于超前消费,鉴于电视这种家电“大件”购买后是轻易不会更换的,这为提前选购高清提供了理由。
高清电视技术最有意思之处,一个是它以16:9为标准,另一个是它的兼容性。它几乎兼容所有的分辨率,从高清电视信号1920×1080,到1280×720,从电脑分辨率1600×1200到640×480。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电视机的发展历史,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小体积到大画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事。CRT显像管电视由于受技术局限,最大只能做到34寸,SONY等少量厂家有38寸产品。所以在34寸走到尽头的时候,球形屏幕被柱形屏幕所取代成为新的技术增长点,紧接着“超平”与“纯平”围绕屏幕形状又产生新的纷争。最终背投式彩电的出现打破了34寸的瓶颈,除了价格因素,其亮度和画质的粗糙一时还不能动摇CRT的地位。此后逐行风暴来临,大有全面替代隔行之势。在逐行刚热乎的时候,高清数字电视标准便已出台,于是一些厂家纷纷将逐行产品向高清产品靠拢,出现了如100MHZ逐行一样似是而非的名词,还有1050线,1250线,720p,1080i等。这都是逐渐向高清电视的最高标准靠近时的过渡产物。这些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逐行的倍频概念,原来的N制是525线,PAL制是625线,将它们乘以2就是所谓的1050线和1250线,细微的区别是,商家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永远是用最大的支持峰值来宣传的,号称1050线的电视只有在N制下才有逐行,1250线则在PAL下也支持了逐行。大部分用户不知道1050与1250间真正的区别,以为是扫描线凭空多了两百线。
高清电视的标准分辨率支持到1280×720,最高分辨率为1920×1080,这是16:9的结果,同时还要兼顾电脑的4:3分辨率,所以高清电视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显示高清电视信号的分辨率,一个是显示电脑VGA信号的分辨率。VGA对我们来说是个通用的概念,指电脑的VGA接口。在电视业中,640×480的分辨率才被称为VGA,800×600是SVGA,1024×768是XVGA,之后再大的分辨率如1024×1024被称为XGA,还有1280×768的XXGA以及增强的UXGA 1600×1200等。隔行的英文是Interlace,用I来表示,逐行是Progressive,用P来表示。在逐行推行的初期,有些电视曾号称支持1280×720i,这是指在隔行扫描下能支持到720线,将它除以2的话,支持逐行的电脑分辨率时,640×480都显得很吃力。因此“i”是有水份的,1920×1080i听上去有很高的分辨率,其实是隔行1080线,只能对付电脑逐行的800×600,经过一些修饰算法最多到1024×768,效果无法与同分辨率的显示器相比。1920×1080i的真正涵义是,就算有最高分辨率的高清电视信号,它也能在隔行状态下支持,现在中低端的电视机都在宣传这个指标。真正逐行的标志是“P”,720×480P(简称480P,适用于DVD),1280×720P(简称720P),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逐行扫描线数,一般1080i的电视可以支持到720P,并向下兼容480P,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款高清数字电视参数有这样的写法“480P/720P/1080i”,而目前高清电视最高的分辨率是1920×1080p。
现在的HDTV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数字电影领域,由于放映面积的增大,其分辨率也会相应增加。更何况投影的技术对于图像放映有先天的优势,它的光斑更大,从而产生更强的辉度,使画面看起来更融为一体。在未来,电影与电视的界限将由于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而越来越模糊,其分别仅限于大家集中看大屏还是一人坐家里看小屏。家里的小屏也可以达到1080P,这个分辨率已经能在数平方米大型银幕上清晰表现,在普通电视上的效果号称是“五倍观看距离等同于实物”。它到底有多细腻呢?用电影胶片来作比较,因为是模拟信号所以在银幕播放时没有严格的分辨率规定,但电影一般都在4000线以上,那可是几十上百平米的银幕,在家用电视上若是能达到1080P,则拥有了相当高的分辨率。当然1080P的电视价格不菲,如果我们只用来看DVD、玩游戏,或者简单应付高清信号的话,用720P兼容1080i就可以了(1080i/720p),这是现在家用电视的主流产品。
6、你要追逐时尚吗——等离子与液晶
常听见“银屏”两字,比如电视栏目《银屏连着我和你》,其实银屏也含着两件事物,银者为影,屏者为视。在电影屏幕中,有一种反射度非常高的“银粉幕”,因表面涂有银粉而得名,后来用铝箔作替代品的降低成本,效果也很好,不过仍然像涂了银粉,因此称为银幕;屏幕当然是指电视机硕大的电子枪前的那块大玻璃荧光屏。虽然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人们很容易将它们混淆。
有两款让人激动的电视产品出现,它们既不属银也不属屏——液晶与等离子。
液晶与等离子用最新的技术展示给人们一种积极的电视显像思维。由于是板式平面成像,所以它们的厚度不但很薄,而且体积可以做到很大。目前厂家已经推出80英寸甚至更大的等离子电视。
液晶从技术上来说更成熟和先进,通过电流控制晶体的排列方向以改变光线,但由于点距过小、没有辉度、速度慢(慢的液晶屏有拖尾现象)、亮度失真等特点,在现阶段,并不适宜用来作DVD电影的显示设备,用作电脑显示器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说起大屏幕电视,其实现在高清背投电视的性价比是相当好的,五六十寸的超大屏幕也够爽,但是“辉度”有点过份了,图像没有了层次感,而且可视角度受限,亮度极差,包括比较新鲜的液晶背投也是如此(所谓液晶背投,究其实质还是背投,只是跟数码像机一样有了成像芯片的控制,亮度与色彩比普通背投要提高很多)。不过背投有个弥补的方法,就是“距离”,因为投射成像的原理,背投电视在与视者有足够的距离后会达到最佳效果,六十英寸的液晶背投要到五六米远的地方才能看出一些效果,其实是视觉忽略细节造成的,离得太近反而不行,连亮度都受影响,这正应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如果你家的客厅没有足够的径深,还是不选为妙,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电器商店里看中的背投,回家以后发现成像效果很差的原因。
当然,如果追求大屏幕又有足够预算的话,等离子是首选。它的辉度介乎于CRT与液晶之间,用来看DVD电影是绝佳选择。最初由于技术的原因,等离子的分辨率都不高,而且等离子屏在用一段时间后(两三万小时)会出现烧蚀现象,使得影像残留在屏上不能消去,寿命缩短,更何况价格高得吓人。现在极品等离子屏幕高清信号支持到1920×1080P,VGA分辨率达到1600×1200,画面通透感、色彩还原以及亮度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超出了CRT的逐行电视效果,看这种等离子电视给人以很爽的视觉享受。当我们有一天拥有了等离子,并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千张DVD光盘来享受时,人生啊,还有什么要求呢?
第三节 该说DVD播放机了
讨论完显示设备,还要说一下DVD碟机。
别看DVD的主控芯片只有少数厂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码后的成像信号的修饰效果,各厂家有很大的不同。
DVD机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双解码”的,如果一些名牌大厂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在促销(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问一句是不是逐行的,这太重要了,许多厂家在甩淘汰了的库存。宝马配好鞍,高清逐行当然要配逐行DVD,否则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电视。
不久前DVD厂家相继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压缩格式的DVD机,使得MPEG4跨出了电脑平台,向家电挺进。这种DVD机得到了像微软这样的巨头支持,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强大很多,所以从简单的序号关系认为MPEG4比MPEG2更优秀,许多商家也在这样宣传。MPEG4的正经名称是ISO/IEC 14496,在图像质量与压缩码率成为鱼与熊掌之势时,MPEG4舍鱼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图像质量不如MPEG2,但是体积要小得多。虽然二者都是720×480分辨率,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码率(4Mbps)来压缩,依然无法与MPEG2的高码率相比。但是MPEG2在码率低于3M后画质便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惨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现适中,与2M时区别不大,在500K还能对付着看,效果与VCD不相上下。这就是MPEG4的本质,为低码率而存在。并非一些兜售压缩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张盘放五部电影,画质可媲美DVD,现在许多新标准都是这个路数。过去人们总习惯于用扫描线的多少来评价画质,这个时代在DVD到来时应该终结了。MPEG4与DVD同为480线,但总体画面质量差了很多。这就好象现在CPU只拼主频是没用的,AMD 64比同主频的INTEL要快很多,整体质量的考量才是根本。
8、那就说说MPEG4的故事
其实MPEG4在MPEG组织公布之初就被微软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里,支持AVI文件,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一开始MPEG4的V1与V2版效果并不好,经过微软V3版的改进后大有改观,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标准。但是微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将V3版只用来支持ASF媒本流格式,并将代码封闭,专而利之。一直与微软战斗的资源共享派当然不干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将V3的内核成功破出,独立开发了全新的MPEG4编解码器并免费流传,成为MPEG4的新一代利器,这便是DivX 3.11,它的来势汹汹,势头很快盖过了微软的MPEG4 V3。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微软要追究DIVX的责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抛弃一些技术,尽最大的可能保留一些关键自主技术并申请了合法化。之后,为了弥补所抛弃的部分,DXN展开了一项OpenDivxCodec软件协作活动,完全开放的代码如同UNIX一样吸引了各地许多高手参与改进,终于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摆脱了微软的阴影。此时的DIVX已经在MPEG4领域红透了半边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现,就在桃子熟透时,DXN一抹脸儿突然改变初衷,像微软当年一样封闭了源代码,并信誓旦旦地拿出了当年的开放式软件条款,开放式软件有两种条款,GPL和LGPL协议,前者是完全开放的,后者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化为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后者。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软件高手大呼上当。紧接着DXN在Encore2的基础上开发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台时,已经要求严格的付款注册了。于是攻守之势再易,转瞬间“几度夕阳红”,新的对抗DIVX的组织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为XVID,誓与DIVX作战到底。在原来OpenDivxcodec的基础上,高手们不久便开发出了XVID,其性能与DIVX5不相上下,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图的话,这样的红旗又能打多久呢?
不管怎么说,作为DVD厂家,MPEG4这三家谁也得罪不起,它们都有一定的用户群,所以只好来个“全兼容”。这应该感谢为DVD机写MPEG4支持的OS厂家。可以告诉大家,虽然支持MPEG4的DVD机有许多种,但其OS只有两种。如果我们以界面形式为界定的话,一种是在屏幕左面列文件名的,代表DVD厂家是新科、厦新、金正等,一种则是在右边列出文件名,代表厂家是Philips、万利达和现代。左列式的图像色彩好,并且支持画面的缩小与放大四倍,但因为MPEG4的格式太多,极个别的不能支持;右列式的图像偏亮,画面不能缩小只能放大两倍,但兼容性极高,几乎支持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
DVD厂家们将支持MPEG4的这些AVI影视文件称为“网际电影”。其实网上最多的是RM文件,体积更小,可惜还没有这样的DVD机。但DVD机播放MPEG4的这一功能实用性并不高,一个原因是DVD机在播放AVI文件时会有范围误差,内容超出电视屏幕,如果字幕行位置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另一个MPEG4不适用播放DVD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持MPEG4的DVD机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电影大部分都是宽银幕,这会造成画面不匹配,横向丢失严重,放大失真等连锁反映。所以MPEG4画质媲美DVD是无稽之谈。
9、DVD机的选购
如果不兼顾MPEG4功能,只需要选购名牌大厂的产品即可,它们对色彩还原等细节上把握比较好。国产DVD机中有九大厂家值得一提(它们的联盟在折腾EVD产品):上广电(sva)、新科(shinco)、厦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万利达(malata)、金裕兴、创维(skyworth)、长虹(changhong)。另外还有宏图(hiteker)不错。最大的DVD厂家是新科,上广电也是请它做的OEM。
顺便提一下EVD吧,不然的话,再过几年,说到EVD都没有知道了。所谓EVD,是中国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光贮技术,应该说,在现阶段,EVD是比DVD更先进的技术,但是,现在请回想一下,白衣在本组文章最开始提到的DVD的前世今生,您就会明白,如果没有八大影业公司的支持,如果没有索尼、飞利浦、松下、东芝这些行业霸王的点头,一个最终以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为目的的电子产品,是不会有真正的商业前景的。说白了吧——八大影业公司不给你片源,家用电子业巨头们不接受也不兼容你的产品标准,那么,谁会买一台无碟可播的影碟机呢?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当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处于劣势之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好了,接着说DVD吧。
10、DVD机的视频输出方式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种视频输出方式,普通的AV视频输出、S端子输出、隔行分量输出、逐行分量输出和VGA输出。前三种已经是隔行时代的产物了,后两种输出对于DVD的画质很重要。
色差分量输出是指将视频信号以蓝(B)、红(R)以及色差值(Y)输出到电视上,所以它包括三个输出头,是普通的AV“莲花头”,在隔行时是Y/Cb/Cr,逐行时是Y/Pb/Pr。有的DVD机将逐行分量与隔行分量分别输出,这在老机器中常见,效果最好。现在为了降低成本合二为一了。逐行分量的特点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实,缺点是会有少许的信号偏差,看文字时有扭曲感,看画面时很“锐”(sharp),这个缺点却恰恰成为看DVD电影时的优点,人物的通透感极强。
VGA是电脑的显示标准,它是以RGB三原色来传输,接头为15针梯型口,从原理上来说它的信号最保真,看文字等信号时非常平滑,逐点柔和,但也由于太过精细,使得画面整体偏柔,对比度差,与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电影时缺乏层次感。
以上两种输出是DVD画质最好的输出。一些DVD机偏偏在这两种输出时出现问题,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输出时对比度异常,不但色彩不饱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调也无济于事,这种现象最常见,有的在VGA方式时色彩过于浓艳、亮度低,甚至出现套红不准或者白平衡失调的现象。在众多的DVD机中同时两种输出都表现出色的几乎没有,这又成了鱼与熊掌的问题了。所以要强调大厂名牌,像新科、宏图等国产品牌,二者的协调上比较适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现出现,很适于播放DVD电影。
在普通的家电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这些端口在色彩、亮度和对比度上都不会有问题,但画质较差,所以在选购DVD机时,一定要让商家试试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这些是针对逐行电视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机都在用隔行电视,连个接线头都没有,回家一定要好好试试才行。
既然说到了接口,顺例提一下未来比较流行的高保真接口DVI。适用于高分辨率多色彩的纯数字传输,也兼容模拟接口,带宽可达1.65Gbps,用于高清分辨率输入(1920×1080)完全没有问题。电脑高端显卡都配有此接口,虽然大部分用户都没有DVI的显示设备,只有部分高档高清电视才支持这个接口,但它确实给VGA带来了冲击。不过这和我们讨论的重点没有关系,因为目前的DVD不需要用到这么高的带宽。
11、DVD图像的最佳播放组合
在图像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是个头儿越小越“清晰”,这是由于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对细节的错觉造成的。在电脑上也是如此,一张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缩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会比原来要“清楚”。同样的,小屏幕比大屏幕显得清楚,也就是说小屏幕使人忽略掉的细节更多,容易藏污纳垢,使人无法真正判断一张DVD的画质。
朋友们知道白衣碟藏尚算丰富,就经常问白衣借一些最新的电影,白衣说没有,有的朋友就热情地说,我买到了,你看看吧,很不错的。白衣说要等好版出来再看,朋友就急了,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但只需要看一两眼白衣就已知道这是下载版或清晰版了,比枪版好点有限,用RM翻成MPEG2后做的DVD,这如何能接受?
第六章 终于该说DVD光盘了
市场上的DVD光盘有很多,正版、盗版,碟版、清晰版,各种版本让人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预备知识铺垫,一切都是为了选购高品质的DVD光盘服务的!
白衣呕心沥血写了这么多,您现在终于明白一二了吧?如果你没有耐心看到这里,损失的不是白衣,而是没有坚持读到这里的您。
第一节 DVD画质的四个要素
1、清晰度
画面清晰度很难用白话来描述,有人说是锐利度,有人说是细腻度,总之画面看上去不够清晰甚至稍有模糊都是不正确的,DVD不同于VCD和录像带,它的清晰度在逐行条件下很接近自然实物。要想准确地表述清晰度的概念,需要借助摄影中的名词“聚焦”,清晰的画面一定是聚焦正确的画面,相反,不清楚的画面就好象照片聚焦不准一样,摄影中称为“失焦”。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不会出现失焦这种低级错误,画面不清完全是由于片源不正和压缩算法不当造成的。清晰度是衡量DVD画质的第一要素,看不清楚的DVD电影还不如不看。
2、色彩
色彩指标里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色彩还原准确、色彩饱和适当、曝光准确,抱歉一连串引用了三个摄影中的名词。通俗地讲,色彩还原准确就是指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红是红,绿是绿。这不废话吗?其实不然,有很多影片在制成DVD后都出现了色彩失真的现象,与影院中的效果大相径庭。
色彩饱和适当是指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由于光照和器材等原因,成功的电影在拍摄后会出现比自然影像和景观更美好的画面。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不怎么样的景区或者院落,经过拍摄在银幕上分外诱人,树更绿了,天更蓝了,优于自然视觉的色彩饱和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曝光正确当然是指电影制成DVD后的画面效果,拍摄时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这也是拜压缩过度所赐,当然片源不正(比如枪版)更不用说了。压缩不合理会使DVD的图像看起来有如曝光不正确,有白花花的过曝或者灰暗得看不清的欠曝现象。
除了以上三个要素,还有合适的对比度,亮度等因素,决定着一盘DVD的色彩质量。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来衡量,DVD的色彩各要素至少不应低于电视节目。这应该很容易对比出来吧?
3、压缩度
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一部90分钟的DVD在没有任何压缩的情况下应该占用多大容量呢?
720 (像素)×480(行)×3(RGB三原色)×10(bits)×24(帧)×60 (秒)×90(分钟)=1343692800000比特,要转换为字节再除以8,大约需要有170G的容量!如果加上声音信息和片头,DVD电影在不压缩的情况下200G总是需要的,更不用说一些长达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了。现在将这些信息存放在一张4.7G的D5或者8.5G的D9中,必须经过数十倍的有损压缩,画质损失在所难免。MPEG2虽然是一种很优秀的压缩算法,它能尽量减少画质的损失,但我们早就介绍过,它是一种动态压缩算法,码率可高可低,多大的码率或者说压缩率,可以使画面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画质,是非常难以权衡的事情。每个DVD制作者对此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谁权衡与实现得最好,在空间与画质上拿捏得最准,既不造成浪费又能保持清晰,谁才是真正的高手,这也是DVD制作者应有的态度。
在JPEG静态图像压缩算法中,对大面积同色调的画面(比如墙壁、天空)压缩率最大,压狠了会出现水渍般花纹效果,如尿坑一般,常用PHOTOSHOP的人都会有体会。MPEG2处理大面积同色的原理大同小异,也是有损压缩,只是每帧画面的花纹位置不同,连续播放时就会出现“雪花”般的效果。注意观察雪花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一张盘画质的压缩度。
4、拉丝现象
这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现象,因为它是一个动态中的效果。
拉丝现象经常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在隔行与逐行以及制式转换中,一种是在压缩制作中,其中后者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在翻版复制的二次制作中。MPEG2的压缩率除了体现在码率大小之外,有的压缩工具还提供几档压缩时间,最佳画质的压缩时间当然最长,一般来说一张90分钟标准DVD被重新压缩编码成MPEG2的耗时需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部DVD的压缩。某些D商为了加快制作DVD母盘的速度,在压缩时选用了普通甚至快速的压缩方法,在码率不变的情况下会牺牲画质,造成拉丝的后果。一般在连续播放下错觉会将拉丝效果掩饰起来,考察一张DVD盘是否用了快速压缩,可以用DVD机的SKIP跳节方式来检查,注意观察节与节之间画面切换时的一瞬间是否出现短暂的拉丝现象。
不同的DVD机在还原逐行时对拉丝效果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由电视机、DVD机和DVD盘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链,有的DVD机可以避免因为逐行转换造成的这一现象,比如PHILIPS等,它可以兼容PAL制下的逐行,一般DVD机都只在N制下逐行,这就对DVD光盘的制作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第二节 画质的评判范围
有了上面四大要素,我们可以来评测画质了。
评测画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象香水业的鼻子、音响业的耳朵、葡萄酒业的舌头一样,影像业中优秀的视觉辨察力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把这种特殊人才称为金眼睛(Golden eyes)。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DVD爱好者都有火眼金睛,任意几段画面便能辨出其中三味。因此我们基于一般视觉能力,找几处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如果你想评判你的DVD,尽量挑选这些段落来观察。
1、人脸
有关科学统计,人类大脑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存贮和识别其它同类的面部,也只有人类对其它同类的面部特征最为敏感。人的面部不但长相不同,表情也不同,传达着无数的信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对人类面部的捕捉更为重视,可以说电影就是用不同的人脸来讲故事。人的面部是有光泽和纹理的,经过镜头聚焦以及灯光照射,在电影中可以反应出最佳状态,其细腻程度大于我们的自然视觉。相比观察景物或者静物,仔细观察人脸更容易捕捉画面清晰度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半身左右的人脸镜头,超大特写画面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掩盖了精度损失,让我们产生“还不错”的错觉。这也是许多彩色喷墨打印机展示样张时的高招,A4幅面的特写照看上去一定比五寸的合影照要精细得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其实精度并没有提升。
注意观察DVD电影中角色的面部,还有助于我们判断画质的色彩饱和度,太冷偏暗的肤色是不正常的。另外,压缩过度的影片,人物还会出现阴阳脸效果,显得曝光不准。
2、强光源
一些强光源比如太阳、火焰等会产生光晕,在数字化压缩算法中,光晕的渐变过程是灰度等级的体现,压缩过重会使光晕过渡不自然导致失真。在电影中,最常见的光源除了太阳与火焰,还有夜晚的霓红灯,它们应该具备自然和谐的光晕过渡。美国大片中最重要也是重常见的光源是汽车金属漆的反光,请在DVD中仔细观察,它的清亮与否是DVD画质压缩率的重要旁证。压缩失当的DVD会在强光下产生曝光过度的现象,甚至渐变失真,出现同心圆效果。
3、天空和墙壁
观察天空或者墙壁等镜头,实际是在观察大面积同色下的处理效果。经过MPEG2的压缩,墙壁、天空等地方是否有雪花现象,轻重程度如何,这都关系着DVD的画质。因为大面积同色下出现雪花的概率要比其它场景大得多,这和MPEG2的压缩算法有关。如果雪花轻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用肉眼难以察觉,这便是DVD的上佳之作。数字合成电影在这方面表现最抢眼,其DVD效果甚至超越影院效果。
4、暗光
在电影中黑夜的镜头会使画面整体偏暗,MPEG2的动态压缩率会自动增大,这个特性与大面积同色不同,它是动态压缩的必然产物。MPEG2的压缩特性有两点,一是重静轻动,静止画面压缩小,动态画面压缩大,二是重明轻暗,光线好的画面压缩小,暗光或者黑色画面压缩大,包括大面积阴影部分,画质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有的影片在白天的画面表现几乎完美,可是一到夜晚画面就会出现许多雪花。评测一张DVD一定要尽量找些黑夜镜头来看,如果有的话。
观察完四个要素在四种画面的表现之后,我们就其结果为一张DVD画质打分了。
第三节 DVD的画质等级
第一级:最佳画质,无可挑剔
要求图像清澈干净,色彩生动,各处细节包括人物面部清晰,反光表现突出,整部影片没有雪花现象,效果超过自然视觉。无论是D5还是D9,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都是收藏首选佳品。
在这一级上,D5与D9的画质是没有区别的,虽然D9的容量比D5大一些。当然,有的D9爱好者喜欢收藏盘中的彩蛋和花絮等,这个另当别论。一般来说,符合第一级标准的DVD盘大部分是近年新片,也就是DVD标准发布(1995年)之后的影片,这部分影片大多采用2.35:1的画面比例。这时候的电影商已经注重了影院与DVD的双渠道发行,所以在影片拍摄时就为DVD的制作做好了准备,DVD的画质表现当然超强,比如《指环王》等。即便是电影本身画质极佳,但在制作DVD时想要达到一级的效果并不容易,对制作过程要求十分严格,大部分一级影片都是八大影业的产品,当然少数欧洲和亚洲DVD也有例外。
第一级的画质堪称DVD的典范,是现行家用视频中的极品,你可以尽情地紧盯着屏幕,用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最终你会发出“怎么会这样清楚”的感叹。一级影片不管你看没看过,不管你喜爱与否,就画质而言都值得收藏。看过这样的光盘你才会知道DVD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级:清晰画质,不够完美
第二级画质的要求是要足够清晰,但允许有少量或者轻微的雪花。主观地说,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来看DVD,觉得大体不错但不知为何稍有不满时,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具体来说,大部分画面清晰(聚焦准确)、色彩绚丽(色彩正确、饱和),人物面部反光细腻,但偶尔出现少量雪花,或者全程都有极轻微的雪花者,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再通俗些说,你一看就知道是DVD级的画质,但在雪花和颜色等方面有些欠缺,这便是二级画质。
另外,还有三种情况可以归入第二级:
第一、整张DVD或者大部分画面都有雪花,但极轻微。极轻微的标准是,在三倍于电视对角线长度的观看距离下不明显。这类影片一般出自大影业公司的近作,利用了后期数字技术合成,影片本身没问题,但由于在压缩制作DVD时以画质换取空间,产生了少许遗憾。虽然不影响整体效果,但比起第一级来,明显少了清澈感,这种情况在D5与D9盘中都会发生。当然也有D商进行二次翻片时为照顾D5的容量而强行使用高压缩率的情况,但这是少数。这类影片主要还是源自好莱坞,也包括部分欧洲、香港还有日韩。
第二、色彩出众,画质没有明显雪花,但有轻微的失焦感觉(与第一级对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影业公司的经典老电影上,老电影从陈年胶片中修复翻制,其效果焕然一新,色彩比原先的胶片还要出色,达到这样的质量实属难得,绝佳收藏。
第三、除了八大影业等庞大电影公司外,一些小影业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的电影,由于在DVD制作过程中设备与技术的欠缺,使得画质较好莱坞产品稍逊,虽然无雪花而且色彩亮丽,画面稳定,但是人物面部反光迟钝,构图没有层次感,有失焦的感觉,只能达到录像带的广播级效果,还有绝大部分港产经典片。他们使用了比较落后的“胶转磁”技术制成,对胶片的修复性较差,画质的失焦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除了以上三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画面在室内和强光源下画质优秀,到室外后就出现雪花的情况;也有总体画质不错,但人物面部出现轻微花斑等颜色失真情况,都可归入二级。
第三级:画质勉强,内容出众
白衣称这一级为鸡肋级,从画质来说,第三级不推荐收藏,具体表现为清晰度明显不行,失焦严重,雪花过多,颜色有显著偏差。虽然如此,但因为下列三种情况,有时也只得勉强接受:
1、非八大影业出品的电影。一般来讲,八大影业出品的DVD电影质量都能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如果拿到了画质不佳的好莱坞电影,则大部分情况是没有找对版本,应该等更好画质版本出现,不必急于收藏,尤其是半年之内的新片,更需要耐心等待DVD正片的发行周期。
2、内容出众,久觅不得的电影。比如一些欧洲经典电影,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DVD产品画质不很考究,像法国禁演的最受争议的影片《强我》,雪花已经严重干扰观看,但版本难得,只得收下。
3、寻找不到画质更好的版本。比如前苏联的一些经典电影,电影胶片档案都已经面目全非,在我国只能找到当年作为译制片引进的录像带,用它们制作的DVD,不可能期望有多好的效果,比如《办公室的故事》,效果已经是家庭录像带的质量了,不但完全失焦模糊,而且也有过曝现象,PAL制4:3的电视版,本应该淘汰才对。可是除了俄国人,不会有人再对这部电影进行重新修复了,所以这样的版本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佳版了。有总比没有强,先收下再说。这些片子很难再找到二级以上画质的版本了,这和DVD的制作与片源有关。
除了八大影业之外,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亚洲比如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及港台等地,他们出品的电影在制作DVD时技术都比较传统,大部分画质逊于好莱坞电影。另外,独立制片人或者小制片商,他们没有实力对DVD版本精工细作,加之一些D商水平有限,这样的DVD在画质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所以我们对欧洲和亚洲电影的收藏尺度可以放宽一些,三级画质也可以收录。
第四级:垃圾画质,绝对淘汰
第四级根本不是DVD该有的画质,从一些光盘内容来看,连VCD级都达不到。这一级影片已经不需要什么辨察力,很容易看出来。单纯的技术原因无论再怎么差,压缩得再狠,只要片源清楚,绝不会出现第四级的画质,这一定是D商的片源不正造成,为求利润不择手段。有的D商甚至从网上下载RM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片源,这样的版本大多出现在新片中。网上电影大部分就来自于DVD,经过缩小和强烈压缩上传,下载后再制作DVD,相当于用照相机翻拍文件,缩小压缩后,再放大着用打印机打出来,其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抱着摄像机去影院偷拍,然后像录像结果翻制成DVD,这类版本被称为“枪版”,臭名昭著。不要小看小小的DVD光盘,其中门道甚多,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一定要选对DVD片源。
说明:一些人振振有词的说,新版虽然没有好版,但是也能凑合看,至少先睹为快,把故事看完,然后再找合适的等好版。可是,你知道看差版时你损失了什么吗?让那么恶劣的画面污染你的眼睛,降低的是你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格!你是一个能忍受自己没有基本的审美能力的人吗?能把白衣的帖子看到这里的,绝不会是那样的人!
四级画质的DVD是不值得看的,除非不是电影,而是一些翻制的电视节目,或者一些非常古怪的内容,全这与我们谈的电影收藏就不相干了。比如一些国内地下导演的作品,或者一些民间影像工作者拍摄的记录片,导演本身就是用普通DV拍摄而成,画质还不如电视节目,但情况特殊,也就认了。再如一些电视连续剧或电视讲座,由于是电视版本,就不细究了。至于一看就是VCD级的,甚至像转录过N次的录像带的DVD画质,白衣每次看到都会痛苦地大骂一声,这样的出版商简直是对DVD的亵渎!!!——要知道DVD不是一种简单的介质!DVD代表着一种影像的品质!消费什么样的DVD则代表着一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审美气质!比最最最令人发指的是:正规的国营音像出版单位发行的“正版DVD”,现在是全世界最烂的DVD!!!他们应该学习D版商高尚的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第四节 认清DVD盘上的各种标志
购买DVD-Video影片并不像买VCD盘或是录像那么简单,因为每片DVD影音光盘上都有多种图标,说明各种不同的规格,若是糊里糊涂就买下某部DVD影片,轻则可能没有中文字幕可看,重则根本不能播放,因此,作为消费者需要了解光盘片上有哪些常见的符号
一、DVD Video标志
标准DVD-Video激光视盘片 。在每个DVD激光视盘片的包装上,一定会看到这个标志,表示这张DVD盘片里面存储的是符合DVD-Video规范的影音资料,所有的功能均遵守规格书的定义。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确定它是一片“DVD-Video激光视盘片”,可以在DVD影碟机上播映。
二、DOLBY DIGITAL Dolby
这个符号代表光盘内的声音信号已使用AC-3编码处理,您只要拥有AC-3解码设备就可以享受数数码声音效果。与之相类的,是DTS、MPEG2等标识。
三、NTSC OR PAL
视频系统标识。多数情况下,视频系统与区码限制通常都标示在一起,不过有些情况下会分开标示,一般视频系统的标识有两个,NTSC是美国所采用的视频输出系统,欧洲跟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PAL系统。另外,在旁边还标有相应的区码限制,All表示全区未锁码,数字则表示可观赏该部影片的区域(相关内容请参阅上文)。
四、Subtitle
多字幕播放。若是您很喜欢欣赏国外影片,却又不熟悉英文的话,这个符号您一定要记得!这处图标表示此张光盘提供多种不同的字幕播出。其中的数字用来声明字幕的数量。不过有的DVD光盘并不采用此种字幕表示,所以需要留意外包装上文字,才能确定是否有中文字幕可看。有关多种字幕的知识,白衣在后面的文章中还,会有详细的说明。
五、Aspect ratio
视频格式。如果标示为4:3视频画面,就说明影像画面已经外理为4:3的画面,适合在传统电视机上输出,若光盘包装上影片画面比例为16:9,而您又在4:3的电视上放映时就必须以Letterbox域Pan&Scan模式观看,观赏质量多少会受影响。相关知识白衣在本文的前后有关章节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六、RESTRICTED
影片分级标示。原版DVD-Video的影片大多采用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将影片区分成G、PG、PG-13、R、NC-17几级。
这些标识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在选购D版的碟时,你还要注意的是很多封面上的介绍真实,其实,盘片的内容和其翻录的原盘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比如,有些DVD是采用VCD翻刻而成的,这当然就没有DVD的质量,但其外包装说明还是沿用正宗DVD产品的包装。这些都是值得你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