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脑》读书笔记(一)

时隔这么多年,再次拿起了“第一推动系列”。

第一次读这个系列的书应该是在初中了,我还记得当年班上很多同学有买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虽然我非常怀疑当时能不能看懂,有没有人看。

 

那时,我被书中的很多观点激发出了源源思维,很多观点耳目一新(当然,我现在早已经忘记了我当年都读了什么了。),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写在随笔中。

 

前言中提到了“科学精神”,这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现在的中国,国家对于科研,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可是,就我的切身感受,大家都是“好像在做科研”,而实际上呢,不过都是在赚钱而已。科技部每天要审核的到款数目何止几十万。看着自然基金的申报表,我觉得等5年以后,这些项目结题了,中国也就超过美国了。

 

科研没能广泛的和市场联系起来,国家拨的款,最后用于科研的寥寥无几。

“科学精神”已经没人再提了,大家都是埋着头研究着怎么报销,怎么结题了。

 

 

电脑能不能取代人脑?

这个问题太深刻了,我不想讨论,但是,现在,我们都是在强调算法,强调用怎么样确定的关系来操作电脑。那么电脑怎么去理解呢?电脑怎么去思考呢?

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最开始就错了?我觉得人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思维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每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种不同是建立在广泛的可能性上的,然后在实践中固定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是现在研究人工智能都是一种确定的关系,一种确定或者说可以预见的算法。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我不懂,抽个空可以了解了解。

 

算法本身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在广泛的不确定的前提下,结合大数据,形成电脑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就像“蝴蝶效应”,把“人类不能控制和预见”这种模式应用于电脑或许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这个时代的脚步本来就是在“必然的趋势下,偶然进步的。”很多思维的革命造就了一个时代。

 

就像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一样。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发表了《致命的自负》,书中他提到:高度计划经济的追求是理性主义者的一次“致命的自负”。

“在未设计的情况下生成的秩序,能够大大超越人们自觉追求的计划”。

那么如何实现呢?我觉得“大数据”是最关键的key。

 

虽然这个世界每一个物体都是受自然法则约束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人类可以知道很多物体组成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单因素决定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各种因素的组合,而且这两者也只是具有“相关关系”而已,不是“因果关系”

 

posted @ 2014-03-24 12:51  此去经年  阅读(30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