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古代君王大事记

 

古代君王大事记

一、三皇五帝

  • 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2.黄帝——涿鹿之战、人文初祖

二、夏

  • 1.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建夏
  • 2.启——禹传启、家天下
  • 3.桀——暴政亡国

三、商

  • 1.汤——鸣条之战、建商
  • 2.盘庚——迁都
  • 3.纣——抚梁易柱、酒池肉林、鹿台

四、周

  • 1.周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
  • 2.周武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 3.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5.周平王——东迁
  • 6.齐桓公——葵丘之盟、长勺之战
  • 7.晋文公——城濮之战
  • 8.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 9.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10.秦孝公——商鞅变法
  • 11.秦昭襄王——完璧归赵、长平之战

五、秦

  • 1.秦始皇嬴政——荆轲刺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 2.秦二世胡亥——指鹿为马
  • 3.西楚霸王项羽——巨鹿之战、四面楚歌

六、汉

  • 1.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垓下之战、建西汉、白登之围
  • 2.汉文帝刘恒——文景之治
  • 3.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
  • 4.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独尊儒术、盐铁官营、金屋藏娇、推恩令、开辟西域、巫蛊之祸
  • 5.汉元帝刘奭——昭君出塞
  • 6.汉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建东汉、光武中兴

七、三国

  • 1.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奸雄”、望梅止渴
  • 2.曹丕——建魏、《典论》
  • 3.刘备——三顾茅庐、建蜀汉、夷陵之战
  • 4.刘禅——乐不思蜀
  • 5.孙权——建吴

八、两晋

  • 1.司马炎——建西晋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 2.司马睿——建东晋 王与马贡天下
  • 3.苻坚——淝水之战 前秦打东晋

九、南北朝

  •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迁都洛阳
  • 平城迁都到洛阳
  • 2.梁武帝萧衍——舍身佛寺、侯景之乱
  • 佛家三宝:佛法僧
  • 宋齐梁陈

十、隋

  • 1.隋文帝杨坚——建隋、开皇之治
  • 杨坚 北周丞相 平南陈灭北齐
  • 2.隋炀帝杨广——开科举、修运河
  • 李密瓦岗军起义

十一、唐

  • 1.唐高祖李渊——建唐
  • 2.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 3.武则天——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举行殿试、开创武举、无字碑
  • 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杨贵妃、安史之乱
  • 马嵬坡兵变
  • 安禄山 史思明

十二、宋

  • 1.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北宋、杯酒释兵权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2.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开卷有益
  • 3.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 1005年
  • 寇准 辽:萧太后 双方议和
  • 4.宋仁宗赵祯——庆历新政
  • 范仲淹 1年后就被废掉
  • 5.宋神宗赵顼(xu)——王安石变法
  • 熙宁变法
  • 6.宋高宗赵构——建南宋
  • 岳飞 连发12到金牌召回岳飞

十三、元

  •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 成吉思 是 大海的意思
  • 2.元世祖忽必烈——建元朝

十四、明

  • 1.明太祖朱元璋——建明
  • 洪武之治
  • 2.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
  • 北京故宫 早于 沈阳故宫 早于 台北故宫
  • 永乐大典 解缙编写 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 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 最远到红海
  • 3.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 被俘 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
  • 于谦:石灰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4.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 万历新政

十五、清

  • 1.努尔哈赤——建后金(女真族)
  • 2.皇太极——改大清 将女真族改为满族
  • 3.康熙——康乾盛世、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
  • 三番之乱: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
  •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 雅克萨之战:中俄尼布楚平等条约
  • 4.雍正——军机处
  •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5.乾隆——《四库全书》 纪昀 修少毁多
  • 6.光绪——戊戌变法
  •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改良 只剩下京师大学堂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 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 金——女真——完颜阿骨打
  • 元——蒙古族——忽必烈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古代君王(笔记)

按朝代顺序,从三皇五帝讲到宋元明清,梳理常考君王的相关考点。比如:

  • (1)历史事件——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 (2)历史典故——约法三章,刘邦先入咸阳,为收买人心规定“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 (3)相关战争——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纣王。
  • (4)开创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一、三皇五帝

  • 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2.黄帝——涿鹿之战、人文初祖

【解析】
1.三皇:有争议,一般不考。一个说法是燧人氏(人工取火)、伏羲式(发明八卦)、神农式(发明农业);另一个是《史记》的说法,天皇、地皇、泰皇。
2.五帝:公认的五位,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宏观上要知道是哪五个人,微观上主要考查黄帝。
3.黄帝:
(1)涿鹿之战:炎黄二帝斗蚩尤,炎黄的地盘土地肥沃,蚩尤的土地不好,蚩尤看上了炎黄这边的土地,为了争夺地盘,击败了炎帝,炎帝找到黄帝求助,便有了炎黄一块斗蚩尤。此处有很多神话色彩,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黄帝请人驱散风雨,蚩尤做大雾,黄帝发明指南车,几个回合下来蚩尤完败,以炎黄的胜利而告终,因此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注意:此处不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打秦军主力。
(2)“人文初祖”细节点:
①炎黄子孙:“黄”指黄帝,而不是黄皮肤、黄土地、黄河。
②轩辕:黄帝,黄帝号轩辕式,是轩辕黄帝。鲁迅有一首诗“我以我血荐轩辕”,用黄帝代指中华民族。
4.嫘祖: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织丝。
5.仓颉:大臣,造字。

二、夏

  • 1.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建夏
  • 2.启——禹传启、家天下
  • 3.桀——暴政亡国

【解析】
1.禹: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是鲧,鲧治水的方法是见水就堵,最后没成功,大禹改堵为疏,最后治水成功。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2.夏朝:禹建立夏朝。一开始认为启建立夏朝,根据新版教科书,认为禹建立夏朝,要按照新版的官方说法记忆。
3.禹的儿子启,禹传启、家天下,从禅让制改成世袭制。尧舜禹都是禅让制,看谁是贤能,谁就是最高领导人,禹传启之后,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4.夏桀:宠爱妺喜,行暴政,最终亡国。注意:夏有妺喜、商有妲己、周有 褒姒。

三、商

  • 1.汤——鸣条之战、建商
  • 2.盘庚——迁都
  • 3.纣——抚梁易柱、酒池肉林、鹿台

【解析】
1.商:第一个君主是汤,有名的贤君。《鹿鼎记》中韦小宝拍马屁说“鸟生鱼汤”,实际应该是尧舜禹汤。鸣条之战:商汤灭夏的战争,相关人物是伊尹,伊尹是厨师出身,后官居相位,其理念是“调和五味治天下”,后来该表述被老子借鉴,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2.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后人称商朝为殷商)。商朝最开始定都于亳,后多次迁都,由于盘庚时期政局不稳定,有很多旧贵族、旧势力,盘庚想远离他们,便迁都,盘庚迁都后反对营造宫室,反对大兴土木,崇尚节俭,严惩腐化堕落,在盘庚的励精图治下,商朝呈现出中兴之世。
3.纣王:
(1)抚梁易柱:纣王的力气很大,纣王还是皇子时,一群大臣和王的儿子在商议事情,突然柱子坏了一个,此时房梁可能下落砸死人,纣王一手托住房梁,告知大家“没事,我托着,你们更换柱子吧”,一下就把百官镇住了。
(2)倒曳九牛:纣王的力气很大,可以把九头牛拽过来。小说中形容一个人力气大常说“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
(3)酒池肉林:宠幸妲己,开始荒淫无道。
(4)发明炮烙之刑:如图所示,铜柱子里面放上炭火,烧的滚烫,把犯人绑在上面活活烤死。
(5)鹿台:由于纣王过于残暴,荒淫无道,激起了诸侯们的反对,便有了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最后通过牧野之战推翻了纣王的统治,纣王跑到鹿台自焚而死。考查方式:考查古代君王和相关建筑物的对应关系,鹿台对应纣王,汉武帝刘彻对应思子宫。

四、周

  • 1.周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
  • 2.周武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解析】
1.周文王:姬昌。西伯拘而演《周易》,伏羲开创八卦,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因此事而死,由于父亲被纣王关押,伯邑考去求情,纣王听说姬昌会算卦,便把伯邑考杀死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来试探姬昌会不会算卦,若姬昌会算就不会吃肉饼,会算卦就对纣王有威胁,便杀掉,若姬昌吃掉肉饼,就证明姬昌不会算卦,便可以放走。周文王明知是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饼,还是把饼吃了,纣王觉得不过如此,便放了周文王。
2.周武王:姬发,文王的次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得胜利,成功推翻商朝。牧野之战的典故:阵前倒戈/临阵倒戈,纣王派兵迎战,但纣王不得民心,士兵们认为纣王如此无道,干脆保武王吧,便投向武王反过来攻打纣王。

  • 3.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5.周平王——东迁

【解析】
1.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2.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周厉王派巫师监视百姓,看谁对自己不满便杀死谁,后来大臣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危害还大,后来百姓受不了了,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周公(周公旦的后人,爵位继承)、召公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发生于公元前 841 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褒姒是冷美人,不爱笑,大臣出主意让周幽王把烽火点起来,古代点燃烽火,诸侯们会赶来抵御外敌入侵,诸侯们一来,便热闹了,褒姒一定会笑,随后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纷纷赶来,结果发现没有外敌入侵,便都生气的走了,褒姒因此真的笑了,当犬戎族入侵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再相信周幽王,都没有赶过去,因此犬戎族成功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
4.周平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迁到洛邑(今洛阳),标志东周开始,但地位大不如从前,周王室逐渐衰落,据考证,后来周王室能管的土地只剩下洛阳城方圆 200 公里左右,名存实亡,虽然权势不大,但虚名还在,直到被秦灭掉。

  • 6.齐桓公——葵丘之盟、长勺之战
  • 7.晋文公——城濮之战
  • 8.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 9.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解析】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2.春秋五霸:此处有争议,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五霸之首。称霸的标志是葵丘之盟,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名臣管仲,管仲对内改革(相地而崔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不同的税收),对外提出尊王攘夷(尊崇周天子,抵抗外敌入侵,挟天子以伐不敬,占据道德制高点,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管仲被称为法家先驱。长勺之战:齐国打鲁国,齐国将领鲍叔牙,鲁国将领曹刿,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以此取得胜利。
(2)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文公是姬重耳,晋文公的儿子叫姬黑臀(据说出生时屁股是黑色的),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流亡到楚国时,楚王说“我凭什么帮你”,重耳说“如果你帮我,我当上王,两国一旦交战,我会主动后退九十里”,后来晋文公当王时和楚国交战,重耳信守承诺主动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但实际是为了诱敌深入,最后晋文公大胜。
(3)楚庄王:
①一鸣惊人:楚庄王一开始继位时三年不问政事,大臣说“有一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怎么回事”,楚庄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楚庄王亲政,立刻诛杀了五位大奸臣,励精图治,最终使楚国成为强国。
②问鼎中原:楚庄王到处征伐,野心膨胀,便询问周王室鼎的大小、轻重,鼎在古代是王权的象征,因此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周王室的大夫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为天命还没改,你不能问多重,楚庄王觉得有道理,便撤兵了。
(4)越王勾践:勾践当时被吴王夫差灭国,勾践一开始想死,但被劝住了,便假意服侍夫差,后来被放了回去,为一雪前耻,睡在柴草上面,每天舔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耻辱,卧薪尝胆、终得复国。范蠡:典故兔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但深知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便和当时的另一个大臣文仲说“兔死狗烹,赶紧走吧”,最后文仲没走,而范蠡携美人西施泛舟而去,通过经商成为一代巨富,人称“商圣”,是文财神之一。注意: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有关羽、赵公明,范蠡是文财神之一。

  • 10.秦孝公——商鞅变法
  • 11.秦昭襄王——完璧归赵、长平之战

【解析】
1.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孝公叫嬴渠梁,《大秦帝国》第一部就演了嬴渠梁和商鞅通过变法使得秦国变强。相关典故:立木为信/徙木立信,百姓一开始不相信商鞅的变法,为了表达政府的诚信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能够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很多金子,一开始没人相信,便加重赏金,后来有人完成后,政府真的履行承诺,给予了很多赏金,以此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2.秦武王嬴荡,历史上的秦武王不是《芈月传》中演的草包形象,而是野心勃勃的,只是过于崇尚武力,因举鼎被砸,因此而死。
3.秦武王死后,王位传到昭襄王手里,即芈月的儿子嬴稷。
(1)完璧归赵:嬴稷想拿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经过斗智斗勇,成功的把和氏璧完整地拿回了赵国。
(2)长平之战:秦国打赵国,秦国由昭襄王手下著名的战神白起指挥,人称“人屠”,白起一生共打了大小七十余战,全部取得胜利,白起指挥的战役共杀掉敌军超过 100 万人,整个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大约有 200 万人。赵国一开始是老将廉颇(负荆请罪),策略是坚守不出,后赵国中了反间计,将廉颇换成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改为主动出击,后白起取得胜利,赵括被白起坑兵 40 万,经此一战,直接改变了战国的局势。

五、秦

  • 1.秦始皇嬴政——荆轲刺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 2.秦二世胡亥——指鹿为马
  • 3.西楚霸王项羽——巨鹿之战、四面楚歌

【解析】 1.秦: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秦国连续六代都是明主,最后一统天下。
(1)荆轲刺秦:典故图穷匕见,燕太子丹想通过暗杀这种方式救国,把地图、樊於期的人头交给荆轲,匕首藏在地图里,“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荆轲没有刺到秦王,反被秦王嬴政砍翻在地。
(2)统一六国: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书同文:小篆,由李斯开创,是官方的统一文字。注意:秦始皇统一文字后,除了小篆之外,另外一种文字是隶书。官方文字是小篆,小篆推行后,底层官员程邈主要从事文书工作,觉得小篆虽然比以前好一些,但仍然不好写,便创出新字体,后呈现给秦始皇,秦始皇觉得不错,当时小官称为“隶”,便取名隶书。文字的发展顺序:甲金篆隶草楷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4)车同轨:车的轮距统一改为六尺。
(5)度量衡:“度”指长度,“量”指容积(可通过量杯记忆),“衡”指轻重(记忆方式:天平两边平衡才能称重)。
2.秦二世胡亥:指鹿为马,相关人物奸臣赵高,赵高为了验证谁是自己人,牵了一头鹿,说这是马,大臣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记下后,日后好打击报复。
3.典故所对应的秦王:
(1)完璧归赵:昭襄王嬴稷。
(2)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秦始皇嬴政。
(3)指鹿为马:秦二世胡亥。
(4)奇货可居:嬴异人,嬴政的父亲,吕不韦觉得嬴异人有发展,能像奇货一样卖个好价钱,便辅佐嬴异人,后嬴异人当了秦王。
4.西楚霸王项羽:
(1)巨鹿之战:项羽率领起义军攻打秦军主力,秦军主要将领是章邯、王离。典故:破釜沉舟,把锅砸掉、船凿沉,置之死地而后生,后项羽取得大胜。
(2)楚汉争雄时期,最后进入垓下之战,典故四面楚歌,刘邦采用十面埋伏的计策,为了瓦解军心,唱起楚歌,让楚军以为楚地尽失,项羽觉得大势已去,虞姬自刎,即霸王别姬,后项羽乌江自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作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六、汉

  • 1.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垓下之战、建西汉、白登之围
  • 2.汉文帝刘恒——文景之治
  • 3.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

【解析】
1.汉高祖刘邦:
(1)约法三章:刘邦和项羽有约定,谁先入咸阳者为王,秦军主力都去打项羽了,刘邦捡漏先入咸阳,刘邦明知自己做不成王,为收买人心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即约法三章。
(2)垓下之战:刘邦前期是弱小的,一步步转败为胜,最终一战取得胜利,建立西汉。
(3)白登之围:西汉(刘邦)抗击匈奴,匈奴当时的单于是冒顿单于,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后陈平出奇计,向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最终解围,从此西汉王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嫁公主换来和平),一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北击匈奴。
2.汉文帝刘恒:文帝、景帝开创文景之治,当时采取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为当时的百姓经过战国、秦朝、起义、战乱、楚汉争雄,汉朝的百姓苦不堪言,便采取该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
3.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汉朝有很多诸侯王,诸侯割据地盘,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景帝手下的大臣晁错建议收回诸王封地,各诸侯不同意便开始造反,以吴王刘濞为首,口号“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这边一开始一筹莫展,即便杀掉晁错,各诸侯还是拒绝和谈,最后在武将周亚夫的运筹帷幄下平定七国之乱。

  • 4.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独尊儒术、盐铁官营、金屋藏娇、推恩令、开辟西域、巫蛊之祸
  • 5.汉元帝刘奭——昭君出塞
  • 6.汉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建东汉、光武中兴

【解析】
1.汉武帝刘彻:
(1)北击匈奴:马邑之谋,马邑是地名,想把匈奴引到这个地方,是诱敌之计,但最后计谋失败,便主动出击。此处常考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霍去病北击匈奴,一路打到狼居胥山(今外蒙境内),筑坛祭天,山往南都是大汉的疆域,封狼居胥是中华武将的至高追求。
(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前是百家争鸣。
(3)盐铁官营:盐和铁由中央垄断,来获得高额的财政收入,相关人物桑弘羊(提出很多经济政策),国库里有钱才能够北击匈奴。
(4)金屋藏娇:馆陶长公主的女儿叫阿娇,刘彻当时4岁,长公主问刘彻愿意不愿意娶阿娇当妻子,刘彻说“当然愿意,我会造一座金屋给她住”。
(5)推恩令:相关人物主父偃,为削弱诸侯的权势,颁布推恩令“推私恩,分封子弟”。诸侯之前是嫡长子继承,现在是有几个儿子,几个儿子就平分封地,使得诸侯无法和中央抗衡,不动刀兵就彻底解决了诸侯权势过大的问题,且通过此让诸侯内部瓦解掉了,因为除了嫡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非常愿意实行这个政策,若本地诸侯不同意,其他儿子就会造反。
(6)张骞开辟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被司马迁评价为“凿空之旅”。“丝绸之路”的提出者是德国人李希霍芬。
(7)巫蛊之祸:武帝晚年有奸臣江充,当时宫中有人玩巫蛊(在小人身上写上八字,拿针扎),江充以此为由诬陷太子刘据,最终逼得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自杀,后来武帝发现自己上当了,便夷了江充的三族,造宫殿思子宫,以此思念他的太子刘据。刘彻觉得自己有很多罪过,下轮台罪己诏,忏悔自己一生的罪过。
2.汉元帝刘奭:昭君出塞。昭君别称明妃、青冢。
(1)明妃:“生长明妃尚有村”。司马炎的上一代是司马昭,司马炎为了避讳司马昭的“昭”,把王昭君改为王明君。
(2)青冢:昭君死后,她墓上的草是青色的(周围的草是白色的),因此昭君墓又称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
(3)四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西施,西施浣纱,西施到河边洗衣服,河里的鱼看到西施这么美,忘记游水,便下沉了;落雁指王昭君,昭君出塞;闭月指貂蝉,貂蝉拜月,有一天貂蝉在看月亮,有一片云把月亮遮住,貂蝉的义父王允便说自己的女儿太美了,连月亮都要躲起来;羞花指杨贵妃,贵妃赏花。
3.汉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刘秀有 1 万多人,王莽有 42 万人,刘秀一战成名,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刘秀击溃王莽后,平定赤眉、绿林起义军,建立东汉,史称光武中兴,“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七、三国

  • 1.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奸雄”、望梅止渴
  • 2.曹丕——建魏、《典论》

【解析】
1.三国时期是从后汉开始,即汉朝末年。
2.曹操:本身没有称帝,但是常考。
(1)官渡之战:曹操打袁绍。袁绍本人的评价不高,评价其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一开始袁绍占据优势,由于出现了著名的许攸投曹,曹操一听许攸投奔来了,高兴地连鞋都没穿,光脚出去迎接,许攸提出要烧袁绍在乌巢的粮草,曹操于是带人火烧了乌巢,袁绍的粮草一被烧,其局势急转直下,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许攸也没落下好下场,总是居功自傲,每次一看到曹操就说“曹老板,你有今天是谁的功劳呀”,曹操回答“是你许先生的功劳”,但是许攸总是提,曹操就烦了,就派大将许褚一怒之下将许攸砍死了,可见做人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有点功劳就总是挂在嘴边。考点:人物是袁绍、许攸。地点在乌巢,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里面有“乌巢”的,就考查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刘两家联合抗曹。
①常考人物:羽扇纶巾指周瑜(周公瑾),不指诸葛亮。
②历史意义: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奸雄”指曹操,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典故:望梅止渴。曹操某次领兵打仗,士兵没有水喝,曹操想到一个主意,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想到梅子是酸的就开始流口水,口中分泌唾液,就不渴了。
3.曹丕:曹操本人没有称帝,其儿子曹丕正式称帝建魏。著作:《典论》是文艺理论批判专著。

  • 3.刘备——三顾茅庐、建蜀汉、夷陵之战
  • 4.刘禅——乐不思蜀
  • 5.孙权——建吴

【解析】
1.刘备:
(1)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建蜀汉。
(3)夷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猇”指猛虎的怒吼声)。刘备攻打东吴,东吴派出陆逊,陆逊一开始坚守不出来,一直耗着,等到天气变热了,刘备一看就把营寨扎到了树林里,之后陆逊火烧连营(易错点,注意对应夷陵之战,而不是赤壁之战),把刘备烧得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跑到白帝城托孤。
2.刘禅(shan):
(1)“禅”字在佛家用语中念“chan”,如坐禅,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别人比赛,比的就是坐禅。而在皇权中念“shan”,如皇帝要泰山封禅。刘备的义子叫刘封,亲儿子叫刘禅,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加在一起就是“封禅”,可见刘备早就有称帝之意,总说恢复大汉皇室等都是瞎扯,他就是想当皇帝。
(2)考点:乐不思蜀。后来蜀汉被灭,司马昭抓住了刘禅,封其为安乐公,司马昭问“安乐公,你想不想蜀地啊”,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其实刘禅一点都不傻,阿斗刘禅是个聪明人,如果他说“我思蜀地,我想打回老家去”,那刘禅就完蛋了,他必须要说“不思蜀也”,这样才能保命,最终阿斗刘禅也真的得以善终了,这绝对是大智若愚的典范。
3.孙权:没有考点,知道建东吴即可。

八、两晋

  • 1.司马炎——建西晋
  • 2.司马睿——建东晋
  • 3.苻坚——淝水之战

【解析】 1.两晋:指西晋、东晋。
2.司马炎:西晋的开创者,建西晋。
3.西晋的两个考点:
(1)八王之乱:在司马炎死亡之后,八个姓司马的王爷相互征伐,史称八王之乱。
(2)五胡乱华:经过八王之乱之后,江南这一带非常乱,然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乘机南下,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4.司马睿:建东晋。考点:王与马共天下,指王导与司马睿一起接受群臣的朝拜。
5.苻坚:淝水之战。苻坚是前秦的君王,前秦统一了北方,然后攻打东晋,史称淝水之战。当时的局势,中国的北方是前秦,南方是东晋,前秦攻打东晋,即淝水之战。
(1)相关人物:前秦是苻坚;东晋有三个人,前方将领是谢石、谢玄,后方是谢安坐镇。
(2)相关典故:风声鹤唳(听见风声、鹤的叫声,以为是敌兵)、草木皆兵(看到草木,以为是敌兵)、投鞭断流(把马鞭投入河中,可以截断河流)。

九、南北朝

  •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迁都洛阳
  • 2.梁武帝萧衍——舍身佛寺、侯景之乱

【解析】
南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之后分为东魏、西魏。朝代更迭频繁,常考两个皇帝: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①汉化改革(常考):北魏是鲜卑族政权。拓跋宏非常推崇汉文化,实行汉化改革,全方面的向汉文化学习,穿汉人的服装、说汉人的语言、改汉族的姓氏,也将自己改姓为元,叫自己元宏,总之各方面向汉文化学习。
②迁都洛阳: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国考曾经考查问从平城迁都到洛阳是哪个皇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梁武帝萧衍:南朝有宋齐梁陈,其中的梁朝中有一任皇帝就是梁武帝萧衍。
①舍身佛寺(常考):萧衍本身挺不错的,早期是比较英明的君主,一般叫“武帝”的都不太差。但是晚年犯糊涂,过分地信奉佛教,曾说“舍身甘为三宝奴”,三宝指佛家三宝(考点),即佛(指佛家的神佛,如菩萨等各种佛)、法(指宗教教义)、僧(指僧人),曾经考过。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说这个意思。梁武帝特别地信奉佛教,曾经四次去寺庙出家为僧,即舍身佛寺。大臣们一看皇帝不能出家,就捐巨资给寺庙来赎回皇帝,这样来回四次,国家一顿折腾,最后引发了侯景之乱。
②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在侯景之乱中,最后被活活饿死,实在是令人叹息。最终侯景之乱被平定,不过梁朝经过梁武帝四次去寺庙折腾、经侯景之乱后,基本已经不行了,最后被陈霸先取而代之,建立陈朝,再往后被隋朝所统一了。

十、隋

  • 1.隋文帝杨坚——建隋、开皇之治
  • 2.隋炀帝杨广——开科举、修运河

【解析】
1.隋文帝杨坚:
(1)建隋:杨坚一开始是北周的丞相。南北朝到了后期,呈现三家鼎立的状态,南边是宋齐梁陈的陈朝,北边是北周、北齐,北周的丞相是杨坚。北周先灭掉了北齐,杨坚大权在握,于是当时北周的皇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杨坚,杨坚一开始坚决不当,玩了一出三让,最后还是当了改国号为隋。当时北齐已经被灭,只剩下南陈,杨坚之后也灭掉了南陈,一统天下,建立了隋朝,小说、评书常表述为“平南陈,灭北齐”,杨坚结束了近 300 年的分裂状态,从晋之后分裂300年,到杨坚这里才一统天下。
(2)开皇之治:杨坚的统治称之为开皇之治。常考开皇之治是哪个皇帝的统治,知道对应杨坚即可。
2.隋炀帝杨广:杨广是一名争议很大的君王,他也做过好事,大家不要以为杨广完全是一个昏君,其实并不是。杨广也做过好事,比如曾经开科举。
(1)开科举: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进士科,从此科举才正式确立,是很伟大的成就。
(2)修运河:小说里描写杨广某天突然要去扬州看琼花,于是命人去修条运河,其实没有那么夸张。修运河对于当时的经济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这件事虽然有利,但是利在千秋,苦在当代,把当时的百姓逼苦了,百姓一看没法活了,于是各地开始闹起义,有名的是李密的瓦岗军起义,《隋唐演义》主要写的就是瓦岗军,之后瓦岗军也是不成气候,最后李渊那一方势力夺取了天下。杨广最后也没得善终,最后被手下宇文化及派人给勒死了。

十一、唐

  • 1.唐高祖李渊——建唐
  • 2.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解析】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建唐。隋朝末年,由于杨广修运河的政策,苦在当代,各地都在闹起义,李渊一看也不想闲着。李渊当时被称为唐国公,一看也想割据一方,然后建唐,之后逐步一统天下,建立大唐王朝。
2.唐太宗李世民:
(1)玄武门之变(考查多次):李世民在唐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功劳最大,他带着手下很多将领到处南征北讨,他的功劳远远超过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太子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关系很好,二人看到李世民的功劳很大,担心李建成以后的皇帝不保,二人想要把李世民弄死,李世民那边也得到了消息,然后某天在玄武门搞了一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被尉迟恭(尉迟敬德)杀死了。然后李世民进宫找皇帝李渊说“父亲啊,我这兄弟俩不省心啊,不过不用担心,我已经把他们弄死了,你看着办吧”,李渊一看没办法了,最后封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一看斗不过儿子,于是在两个月之后正式传位给李世民,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李世民登基了,史称贞观之治。可见李渊还是有自知之明,他明知道朝中文武多数是李世民的人,现在干掉李建成、李元吉,自己的这个皇位就让给儿子吧,好歹最后能得个善终。
(2)贞观之治:李世民是个好皇帝,虽然上位很血腥,但是皇帝当得很好,史称贞观之治。
3.注意: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都是小说中瞎编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些人。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如李靖、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程咬金都是真实存在的。大家不要看到程咬金就以为他是个草包,那是小说形象,历史上的程咬金是个名将、猛将,很了不起,绝不是草包形象。
4.门神的由来:李世民总睡不着觉、做噩梦,梦到李建成、李元吉变成鬼魂来找自己算账,就让秦琼、尉迟恭给自己看门站岗,果然睡了个好觉,后来一想两位爱将都年纪大了,不能总看门,于是就把二人的画像贴在了门上,后人就把秦琼、尉迟恭封为门神。

  • 3.武则天——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举行殿试、开创武举、无字碑

【解析】
1.大唐王朝,李世民之后,也传了好几代,如李治、李显等,但是他们没有考点。 2.武则天:有考点。
(1)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其他某些比较强势的女性,比如吕后、慈禧,但是真正史学界承认的正统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人。
(2)举行殿试、开创武举:科举的发展历程。隋炀帝杨广正式开科举,武则天增加了殿试、武举,往前推动了一下
(3)无字碑:武则天死后立了无字碑(陕西乾陵),她说“千秋功过,后人评说”,自己的碑就不写字了。最终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可见武则天心中还是爱着李治的,决定死后与李治合葬在一起。

  • 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杨贵妃、安史之乱

【解析】
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死后,也是经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有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都是当时的一些争权夺利的人,且以女人居多,发现唐朝的女性总喜欢争权夺利,不过最终还是唐玄宗李隆基干掉了所有对手,成功上位。
(1)开元盛世:李隆基前期是个好皇帝,励精图治,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后期开始好色,宠幸杨贵妃,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2)杨贵妃:相关考点有马嵬坡之变/马嵬坡兵变。爆发安史之乱后,杨贵妃走到马嵬坡,士兵闹兵变,最终杀掉杨国忠、勒死杨贵妃,才算平息了士兵的怒气,李隆基也成为了太上皇,李亨继位。
(3)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叛乱。这二人也没落好,最终都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杀死了安禄山,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杀死了史思明。大唐王朝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隆基非常思念杨贵妃,命人将杨贵妃的墓葬给迁葬,找二人当年的定情信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当时的人回禀李隆基“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可想这个画面多么凄美,可见也是真爱。

十二、宋

  • 1.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北宋、杯酒释兵权
  • 2.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开卷有益
  • 3.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

【解析】
1.宋太祖赵匡胤:
(1)陈桥兵变、建北宋:也叫黄袍加身。赵匡胤领着部队来到陈桥,手下的将领拿件黄袍让其披上当皇帝,赵匡胤一开始推辞,手下说你不当我们不同意,后来经过几番的推脱,最终还是同意了,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可见古代君王都得装作推辞的样子,不推辞的话会显得太积极了,这样不好。
(2)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建北宋后,某次和部下喝酒,说“当年你们给我黄袍加身,以后你们的部下也这样对你们,你们该怎么办?”部下吓坏了,说“请皇上明示”,赵匡胤说“这事好办,你们干嘛不回乡饮酒享乐,这样多好”,第二天手下将领纷纷上表,内容都一样“我们有病,我们老了,要回家”,赵匡胤痛快地批准了,史称杯酒释兵权。可见赵匡胤的手段很高超,没有杀他们,让他们回乡饮酒享乐,已经很不错了,对比朱元璋当时大肆屠杀功臣,赵匡胤很不错了。
2.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
(1)烛影斧声:据传说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史称烛影斧声。某天赵光义找赵匡胤,屏退了下人,一看烛影下有两人谈话的身影,后来还听到用斧子敲地的声音,之后赵光义走了,最后发现赵匡胤死亡,人们怀疑可能是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这也是一出悬案,没有最终结论,史称烛影斧声。
(2)开卷有益:赵光义说多读书有好处。
3.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
(1)朝代:北宋。
(2)相关人物:北宋方是宋真宗御驾亲征,带领大臣寇准(小说中常出现),辽方是萧太后,最终辽宋双方达成和议,即双方为以兄弟之国,北宋和辽是好兄弟,但是北宋有钱得意思一下,要每年给辽支付岁币 10 万两、捐 20 万匹,北宋答应了,之后真的换来了和平,澶渊之盟之后的 100 余年,双方没有大的战事。很多人觉得这样有些屈辱,但是从经济来看的话,北宋一点也不亏,因为当时的北宋很有钱,经济很发达,这点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真的打仗的话,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可能是当时的皇帝一算账发现挺合适的,就答应了澶渊之盟。

  • 4.宋仁宗赵祯——庆历新政
  • 5.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变法
  • 6.宋高宗赵构——建南宋

【解析】
1.宋仁宗赵祯:
(1)宋仁宗赵祯以“仁”称著于史书,历史上能够称之为“仁”的皇帝不多。
(2)庆历新政(常考):大臣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岳阳楼记》。可惜的是,庆历新政仅仅一年多就被废了,它的改革其实是不彻底的。
(3)宋仁宗在当时很受百姓的尊敬,甚至受到敌国的尊敬,后来宋仁宗去世的消传到了辽国,辽国皇帝签着送信人的手都哭了,可见宋仁宗的仁是多么的深得民心。
2.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变法。北宋到了这个时期已经积贫积弱,王安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开始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也叫熙宁变法。常见的举措有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3.靖康之耻:北宋一直到徽、钦二宗的时期,金兵南下掳走徽、钦二宗,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岳飞的《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这件事确实是莫大的耻辱,当时的皇帝、后宫、财产、百姓等全让金兵一卷而空。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二人的名字就是取自靖康之耻。
4.宋高宗赵构: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本来打仗打得挺好,直捣黄龙,想要迎回徽、钦二宗,但是皇帝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了,因为如果迎回了徽、钦宗,那谁来当皇帝是个问题,天无二主,因此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这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岳飞的口号有点欠斟酌,最终赵构命秦桧害死了岳飞。

十三、元

  •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 2.元世祖忽必烈——建元

【解析】
1.天下被元统一:当时北方是辽,南方是北宋,然后北方是金取代辽,金兵南下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最终蒙古族异军突起,然后元灭掉金和南宋,一统天下。
2.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注意成吉思汗并没有建立元朝。
3.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正式建立元朝。
4.细节考点:“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汗”是王的意思,“成吉思汗”指这个王拥有海洋四方。这道题曾考过,当时很多人做错了,因为选项给的是大海、天空、草原、高山,很多人都选了草原,觉得是蒙古对应草原,因此一定要注意“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

十四、明

  • 1.明太祖朱元璋——建明
  • 2.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

【解析】
1.由于元朝采取民族歧视,将百姓分为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造成了内部总是爆发起义,因此不足百年,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了,建立大明王朝。 2.明太祖朱元璋:
(1)明朝的开国皇帝,建明。朱元璋的长相有争议,有人说他就长图上的样子,有人说这是假的,但不管怎么说,虽然后人觉得朱元璋的长相比较奇特,但是人家有作为,成功推翻了大元的统治,建立明朝。
(2)洪武之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抑制豪强、减轻税赋,当时社会很不错,史称洪武之治。
3.明成祖朱棣:
(1)靖难之役: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因为太子朱标早死了。问题是朱允炆太小上位,其叔叔朱棣不服,搞了靖难之役,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要平息国难,把君王身边的奸臣都清除掉,其实朱棣想要取而代之。
(2)永乐盛世: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成为明成祖,史称永乐大帝。朱棣开创的盛世是永乐盛世(非常著名的盛世,一般来说,夺权成功的皇帝都是有作为的)。
(3)迁都:朱棣夺权后,将都城从南京(朱元璋起初在南京称帝)迁到了北京。因为朱棣是当时的燕王,管的是北京的一片,在自己的地盘上肯定更利于统治。
(4)北京故宫:朱棣在北京修建了北京故宫。曾考查几个故宫的排序:北京故宫(明朝朱棣修建)、沈阳故宫(满清在关外修建)、台北故宫(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其手下修建)。现在北京故宫的文物都是蒋介石挑剩下的,当年民国时期,蒋介石把好的文物、精品都挑走拉到了台湾,比如翡翠玉白菜、红烧肉玉石等好的东西拉到了台湾,修建了一个故宫,即台北故宫。
(5)永乐大典: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命令解晋来主持编撰《永乐大典》,西方评价这本书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大到全书达到11095册,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不全了,现在大概能找到 400 本左右。
(6)郑和下西洋:传说由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命令郑和七次下西洋寻找朱允炆。
①时间:1405年-1433年。
②地点:最远到红海。
③与哥伦布的对比: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哥伦布早了将近 100 年,且规模也比哥伦布大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只有 3 艘船,一共 88 人,非常酸,而郑和的队伍,有 200 多艘船,一共 2 万多人,二者不是一个量级,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大的航海团队。不过中国没有对外开拓的传统,仅仅只是扬我国威,没有去开发海外,不然的话中国可能像英国一样,在海外有殖民地了,中国一直都是以和为贵,不像西方野蛮、搞扩张、到处搞屠杀。

  • 3.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 4.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解析】
1.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皇位传到明英宗这里,明朝开始衰落了。
(1)土木堡之变(常考):当时的明英宗热血澎湃,脑子一抽,开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以当时明英宗的部队条件来说,御驾亲征有点冒险,后人评价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后被瓦剌活捉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2)北京保卫战:瓦剌压着明英宗朱祁镇一路往南打,打到了北京城,大明王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就换了一个皇帝,继续和瓦剌打,最后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北京城,瓦剌那边一看没机会,就撤兵了,之后也把明英宗放回来了。
(3)夺门之变: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蛰伏几年,搞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开始打听是谁主张换的皇帝,最后把一代功臣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人物给杀掉了。于谦有《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改革,也称为万历新政。常考一条鞭法,指把当时的田赋、徭役等各种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即一条鞭法,以此防止地方官员贪污作弊,可以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减轻百姓的负担。据考证张居正死于痔疮,可惜当年没有肛泰。

十五、清

  • 1.努尔哈赤——建后金
  • 2.皇太极——改大清
  • 3.康熙——康乾盛世、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

【解析】
1.明朝最后的皇帝是崇祯皇帝,虽然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励精图治,但是无力回天,明朝内忧外患,后来内部起义军李自成李闯王攻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真的可以说是“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死后,离开北京城,天下归了大清朝。其中吴三桂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清朝一直在关外,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领清兵入关,最终天下归了清朝。
2.努尔哈赤:建后金(女真族)。
3.皇太极(努尔哈赤的儿子):将女真族改为满族,改国号为大清,“满清”一词出现于此。
4.几个常见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是契丹族,开创者是耶律阿保机;金是女真族,开创者是完颜阿骨打;元是蒙古族,开创者是忽必烈。
5.康熙:
(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的统治时期。
(2)三藩之乱:“三藩”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的典故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常考),当年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吴三桂没反应,吴三桂的老爸吴襄被抓,吴三桂没反应,当美人陈圆圆被抓,吴三桂不干了,领清兵入山海关,即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后爆发了三藩之乱,最终康熙通过分化瓦解来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就逮着吴三桂一个揍,别人都可以招安,都可以给更高的优待,最终成功的分化瓦解。
(3)雅克萨之战:康熙攻打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注意这是一个平 等条约。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

  • 4.雍正——军机处
  • 5.乾隆——《四库全书》
  • 6.光绪——戊戌变法

【解析】
1.雍正胤禛:军机处。
(1)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常考)。在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个反复斗争的历史,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才真正的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王掌握军政大权。
(2)军机处说白了就是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处。所谓的军机大臣都是兼职,比如某侍郎、某尚书,被皇帝看上了,就兼职当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本身没有俸禄,任命没有制度,说白了由君主随意选拔,即君王看上某个大臣了,某个大臣就给皇帝当秘书来跑跑腿,意味着整个军机处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因此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乾隆:
(1)乾隆被称为“十全老人”。
(2)《四库全书》:乾隆的手下纪昀(纪晓岚)奉旨编修《四库全书》,分成经史子集。这部书的评价是修少毁多,看起来《四库全书》收了很多书,其实清朝实行文字狱,很多书籍在收录的同时被毁掉了。
3.光绪: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主张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受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持续了 103 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后来除了京师大学堂以外,其他政策全部被废止,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外逃,光绪皇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也是非常惨的结局,光绪皇帝一直被囚禁到死,据传说光绪皇帝被慈禧毒死了,这也是一个历史迷题。再往后是清朝的宣统皇帝溥仪,登基没几年,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的帝王史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注意】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 吞吴。 破釜沉舟发生在项羽攻打巨鹿之战中,项羽攻打秦军的主力章邯、王离;卧薪尝胆对应越王勾践。希望大家能拿出这样的信心、恒心和努力,最终可以像项羽、勾践一样实现梦想,实现人生抱负!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Be your better self!

本文来自粉笔公开课,仅为了解古代君王所用!

谢谢!

posted @ 2021-04-29 17:55  宝山方圆  阅读(6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