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实战总结(转)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作者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认识,是作者实际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的认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有关质量计划编制、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有关理论;文章也描述了进行质量管理责任分配、质量管理实施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过程管理,软件度量

  第一章 引言

  许多IT项目开发的系统应用在生死攸关的场合。例如,1981年,由计算机程序改变而导致的1/67的时间偏差,使航天飞机上的5台计算机不能同步运行,这个错误导致了航天飞机发射失败。1986年,1台Therac25机器泄露致命剂量的辐射,致使两名医院病人死亡。造成惨剧的原因是一个软件出现了问题,导致这台机器忽略了数据校验。这些惨痛的教训说明,在软件开发项目中认真抓好质量管理,并加强有关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质量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过程域,它主要结合各个公司的质量方针,产品描述以及质量标准和规则通过收益、成本分析和流程设计等工具制定出来实施方略,其内容全面反应用户的要求,为质量小组成员有效工作提供了指南,为项目小组成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了解在项目进行中如何实施质量保证和控制提供依据,为确保项目质量得到保障提供坚实的基础。质量保证则是贯穿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经常性地针对整个项目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与改进等工作,向管理者、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确保项目质量与计划保持一致。质量控制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它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第二章 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的认识

  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指的是保证项目满足其目标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它包括编制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等过程。

  2.1 质量计划编制

  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是:“质量出自计划,而非出自检查”。只有做出精准的质量计划,才能指导项目的实施、做好质量控制。

  编制项目的质量计划,首先必须确定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然后明确关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有关规定、标准,确定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并找出能够确保高效满足相关规定、标准的过程方法。编制质量计划通常采用流程图、因果分析图等方法对项目进行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合理的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并制定质量标准:

  1) 流程图:

  显示系统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相互关系的,帮助我们预测在何处可能发生何种质量问题,并由此帮助开发处理他们的办法。

  2) 因果分析图(也称鱼刺图):

  对于复杂的项目,编制质量计划时可以采用因果分析图,描述相关的各种原因和子原因如何产生潜在问题或影响,将影响质量问题的“人员、设备、参考资料、方法、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解,方便地在质量计划中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其次,质量计划中还必须确定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监理人员对项目质量负责和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权限。戴明环(又名PDCA循环法)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采用计划——执行——检查——措施的质量环,质量计划中必须将质量环上各环节明确落实到各责任单位,才能保证质量计划的有效实施。

2.2 按照质量计划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

  质量计划确定后,按照其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各责任单位就必须按照PDCA质量环的要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它可分为监测和控制两个阶段:监测的目的就是收集、记录和汇报有关项目质量的数据信息;控制就是使用质量监测提供的数据,进行控制,确保项目质量与计划保持一致。

  在质量监测过程中,对于质量计划中设置的见证点、停工待检点,质量监测人员要按照作业程序及时进行测量检查(其中对于停工待检点必须由监理人员签字认可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以确定项目成果(或阶段成果)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对于见证点或停工待检点要防止跳过检查,因为避免错误的成本总是大大低于补救错误的成本。对质量监测的结果应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如帕累托图法(按发生频率排序的直方图,它显示了可识别原因的种类和所造成的结果的数量)等。通过统计分析对人员、设备、参考资料、方法、环境等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控,确定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在控制之中,同时进行趋势分析,对一些偏向于不合格的趋势及早进行控制。质量控制阶段应根据验收数据做出验收决定,确定是否进入下一步工序。对于质量监测中发现的不合格,应及时利用“因果分析图”等方法分析原因,并进行适宜的处置,保证不合格得到识别和有效的控制。不合格处置包括返工、返修、降级、让步放行、报废等形式。

  质量监测分析时,对于已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应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消除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制定后,应对质量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收尾包括项目评估和项目终止两个阶段。项目收尾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忽视的内容。

  项目质量评估不仅仅是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还包括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的质量评估。项目质量评估看起来属于事后控制,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试图抓住项目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精髓,以使将来的项目质量管理能从中获益。

  项目终止阶段,是在决策项目终止后,检查项目文件资料完备,包括项目施工质量验评表、竣工报告等,同时进行项目总结。项目总结是一个把实际运行情况与项目计划不断比较以提炼经验教训的过程。通过项目质量计划和总结,项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得到完整的记录和升华,成为“组织财富”。

  项目质量管理的难点

  每个项目的实施总是拥有同样的总体目标: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一项目标变化,都会引起另两个目标变化,并受其制约。如何合理的保证项目质量,正确处理质量与时间、成本之间的矛盾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难点,这需要整合项目所有方面的内容,保证按时、低成本地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

  根据侧重点不同,项目可分为质量倾斜型、工期倾斜型及成本倾斜型体系。我们在编制项目计划时,一般而言是时间、成本、质量标准均已确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需在从客观因素、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将要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按切合实际的原则,使项目进展平衡有节奏地进行,以求达到预期目标。避免出现工期紧张或成本减少,导致质量降低的现象,而质量下降又往往造成返工等后果而导致延长工期和增加成本。

  2.3 对软件质量保证的认识

  2.3.1 有关SQA的理论

  我们都知道一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成本、进度、质量;良好的项目管理就是综合三方面的因素,平衡三方面的目标,最终依照目标完成任务。项目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有时对这三方面的平衡策略甚至成为一个企业级的要求,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我们知道 IBM的软件是以质量为最重要目标的,而微软的“足够好的软件”策略更是耳熟能详,这些质量目标其实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用于进行质量保证的SQA 工作也应当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思考SQA,形成对SQA的理论认识。

  软件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影响软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因素主要是 “人、过程、技术”。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三个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

现在许多实施 CMM的人员沉溺于CMM的理论过于强调“过程”,这是很危险的倾向。这个思想倾向在国外受到了猛烈抨击,从某种意义上各种敏捷过程方法的提出就是对强调过程的一种反思。 “XP”中的一个思想“人比过程更重要”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个人的意见在进行过程改进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和人的和谐。

  根据现代软件工程对众多失败项目的调查,发现管理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的重要性在于说明了 “要保证项目不失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管理”,注意这个事实没有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良好的管理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现在很多人基于一种粗糙的逻辑,从一个事实反推到的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形成了更加错误的做法,这点在SQA的理解上是体现较深。

  如果我们考证一下历史的沿革,应当更加容易理解 CMM的本质。CMM首先是作为一个“评估标准”出现的,主要评估的是美国国防部供应商保证质量的能力。CMM关注的软件生产有如下特点:

  (1)质量重要

  (2)规模较大

  这是 CMM产生的原因。它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尤其侧重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过程方法”,并且引入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可以说这两个思想是CMM背后的基础。

  上面这些内容形成了我们对软件过程地位、价值的基本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引申讨论 SQA。

  2.3.2 生产线的隐喻

  如果将一个软件生产类比于一个工厂的生产。那么生产线就是过程,产品按照生产线的规定过程进行生产。 S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的执行,也就是保证生产线的正常执行。

  抽象出管理体系模型的如下,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过程体系至少应当包含 “决策、执行、反馈”三个重要方面。

  QA的职责就是确保过程的有效执行,监督项目按照过程进行项目活动;它不负责监管产品的质量,不负责向管理层提供项目的情况,不负责代表管理层进行管理,只是代表管理层来保证过程的执行。2.3.3 SQA和其他工作的组合

  在很多企业中,将 SQA的工作和QC、SEPG、组织级的项目管理者的工作混合在一起了,有时甚至更加注重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没有做好SQA 的本职工作。

  国内现在基本有三种QA(按照工作重点不同来分):一是过程改进型,一是配置管理型,一是测试型。个人认为是因为SQA工作和其他不同工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下面根据经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说明。

  QA和QC ,两者基本职责;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审计过程的质量,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是过程质量审计者;

  注意区别检查和审计的不同,检查:就是我们常说的找茬,是挑毛病的;

  审计:来确认项目按照要求进行的证据;仔细看看CMM中各个KPA中SQA的检查采用的术语大量用到了“证实”,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过程的;对照 CMM看一下项目经理和高级管理者的审查内容,他们更加关注具体内容。

  对照上面的管理体系模型,QC进行质量控制,向管理层反馈质量信息;QA则确保QC按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过程将检查结果向管理层汇报。这就是QA和QC工作的关系。

  在这样的分工原则下, 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如果企业原来具有 QC人员并且QA人员配备不足,可以先确定由QC兼任QA工作。但是只能是暂时的,独立的QA人员应当具备,因为QC工作也是要遵循过程要求的,也是要被审计过程的,这种混合情况,难以保证QC工作的过程质量。

  QA 和SEPG,两者基本职责。SEPG:制定过程,实施过程改进;QA:确保过程被正确执行。SEPG应当提供过程上的指导,帮助项目组制定项目过程,帮助项目组进行策划;从而帮助项目组有效的工作,有效的执行过程。如果项目和QA对过程的理解发生争持,SEPG作为最终仲裁者。为了进行有效过程改进,SEPG必须分析项目的数据。QA本也要进行过程规范,那么所有QA中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的QA可以参加SEPG,但是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企业的 SEPG人员具有较为深厚的开发背景,可以兼任SQA工作,这样利于过程的不断改进;但是由于立法、执法集于一身也容易造成SQA过于强势,影响项目的独立性。

  管理过程比较成熟的企业,因为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机制已经健全, SQA职责范围的工作较少,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明确重点的SQA计划,这样SQA的审计工作会大大减少,从而可以同时审计较多项目。

  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细致化,管理体系的复杂化,往往需要专职的 SEPG人员,这些人员要求了解企业的所有管理过程和运作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统筹全局的进行过程改进,这时了解全局的SQA人员就是专职SEPG的主要人选;这些SQA人员将逐渐的转化为SEPG人员,并且更加了解管理知识,而SQA工作渐渐成为他们的兼职工作。这种情况在许多 CMM5企业比较多见,往往有时看不见SQA人员在项目组出现或者很少出现,这种SEPG和SQA的融合特别有利于组织的过程改进工作。SEPG确定过程改进内容,SQA计划重点反映这些改进内容,从保证有效的改进,特别有利于达到CMM5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国外的SQA人员为什么高薪就不难理解了,也决定了当前中国SQA人员比较被轻视的原因;因为管理过程还不完善,我国的SQA人员还没有产生这么大的价值。

现在许多实施 CMM的人员沉溺于CMM的理论过于强调“过程”,这是很危险的倾向。这个思想倾向在国外受到了猛烈抨击,从某种意义上各种敏捷过程方法的提出就是对强调过程的一种反思。 “XP”中的一个思想“人比过程更重要”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个人的意见在进行过程改进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和人的和谐。

  根据现代软件工程对众多失败项目的调查,发现管理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的重要性在于说明了 “要保证项目不失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管理”,注意这个事实没有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良好的管理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现在很多人基于一种粗糙的逻辑,从一个事实反推到的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形成了更加错误的做法,这点在SQA的理解上是体现较深。

  如果我们考证一下历史的沿革,应当更加容易理解 CMM的本质。CMM首先是作为一个“评估标准”出现的,主要评估的是美国国防部供应商保证质量的能力。CMM关注的软件生产有如下特点:

  (1)质量重要

  (2)规模较大

  这是 CMM产生的原因。它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尤其侧重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过程方法”,并且引入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可以说这两个思想是CMM背后的基础。

  上面这些内容形成了我们对软件过程地位、价值的基本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引申讨论 SQA。

  2.3.2 生产线的隐喻

  如果将一个软件生产类比于一个工厂的生产。那么生产线就是过程,产品按照生产线的规定过程进行生产。 S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的执行,也就是保证生产线的正常执行。

  抽象出管理体系模型的如下,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过程体系至少应当包含 “决策、执行、反馈”三个重要方面。

  QA的职责就是确保过程的有效执行,监督项目按照过程进行项目活动;它不负责监管产品的质量,不负责向管理层提供项目的情况,不负责代表管理层进行管理,只是代表管理层来保证过程的执行。

2.3.3 SQA和其他工作的组合

  在很多企业中,将 SQA的工作和QC、SEPG、组织级的项目管理者的工作混合在一起了,有时甚至更加注重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没有做好SQA 的本职工作。

  国内现在基本有三种QA(按照工作重点不同来分):一是过程改进型,一是配置管理型,一是测试型。个人认为是因为SQA工作和其他不同工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下面根据经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说明。

  QA和QC ,两者基本职责;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审计过程的质量,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是过程质量审计者;

  注意区别检查和审计的不同,检查:就是我们常说的找茬,是挑毛病的;

  审计:来确认项目按照要求进行的证据;仔细看看CMM中各个KPA中SQA的检查采用的术语大量用到了“证实”,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过程的;对照 CMM看一下项目经理和高级管理者的审查内容,他们更加关注具体内容。

  对照上面的管理体系模型,QC进行质量控制,向管理层反馈质量信息;QA则确保QC按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过程将检查结果向管理层汇报。这就是QA和QC工作的关系。

  在这样的分工原则下, 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如果企业原来具有 QC人员并且QA人员配备不足,可以先确定由QC兼任QA工作。但是只能是暂时的,独立的QA人员应当具备,因为QC工作也是要遵循过程要求的,也是要被审计过程的,这种混合情况,难以保证QC工作的过程质量。

  QA 和SEPG,两者基本职责。SEPG:制定过程,实施过程改进;QA:确保过程被正确执行。SEPG应当提供过程上的指导,帮助项目组制定项目过程,帮助项目组进行策划;从而帮助项目组有效的工作,有效的执行过程。如果项目和QA对过程的理解发生争持,SEPG作为最终仲裁者。为了进行有效过程改进,SEPG必须分析项目的数据。QA本也要进行过程规范,那么所有QA中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的QA可以参加SEPG,但是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企业的 SEPG人员具有较为深厚的开发背景,可以兼任SQA工作,这样利于过程的不断改进;但是由于立法、执法集于一身也容易造成SQA过于强势,影响项目的独立性。

  管理过程比较成熟的企业,因为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机制已经健全, SQA职责范围的工作较少,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明确重点的SQA计划,这样SQA的审计工作会大大减少,从而可以同时审计较多项目。

  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细致化,管理体系的复杂化,往往需要专职的 SEPG人员,这些人员要求了解企业的所有管理过程和运作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统筹全局的进行过程改进,这时了解全局的SQA人员就是专职SEPG的主要人选;这些SQA人员将逐渐的转化为SEPG人员,并且更加了解管理知识,而SQA工作渐渐成为他们的兼职工作。这种情况在许多 CMM5企业比较多见,往往有时看不见SQA人员在项目组出现或者很少出现,这种SEPG和SQA的融合特别有利于组织的过程改进工作。SEPG确定过程改进内容,SQA计划重点反映这些改进内容,从保证有效的改进,特别有利于达到CMM5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国外的SQA人员为什么高薪就不难理解了,也决定了当前中国SQA人员比较被轻视的原因;因为管理过程还不完善,我国的SQA人员还没有产生这么大的价值。

2.3.4 QA和组织级的监督管理

  有的企业为了更好的监督管理项目,建立了一个角色,我取名为 “组织级的监督管理者”,他们的职责是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的跟踪、监督、适当的管理,来保证管理层对所有项目的可视性、可管理性。为了有效管理项目, “组织级的监督管理者” 必须分析项目的数据。 他们的职责对照上图的模型,就是执行 “反馈”职能。

  QA本身不进行反馈工作,最多对过程执行情况的信息进行反馈。SQA职责最好不要和“组织级的项目管理者” 的职责混合在一起,否则容易出现SQA困境:一方面SQA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过程执行者对SQA人员抱有较大戒心。

  如果建立了较好的管理过程,那么就会增强项目的可视性,从而保证企业对所有项目的较好管理;而 QA来确保这个管理过程的运行。

  2.3.5 SQA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2.3.5.1 计划

  针对具体项目制定 SQA计划,确保项目组正确执行过程。制定SQA计划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有重点:依据企业目标以及项目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

  明确审计内容:明确审计哪些活动,那些产品。

  明确审计方式:确定怎样进行审计。

  明确审计结果报告的规则:审计的结果报告给谁。

  2.3.5.2 审计/证实

  依据 SQA计划进行SQA审计工作,按照规则发布审计结果报告。 注意审计一定要有项目组人员陪同,不能搞突然袭击。双方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对。 审计的内容: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产品。

  2.3.5.3 问题跟踪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项目组改进,并跟进直到解决。

  2.3.5.4 SQA的素质

  过程为中心:应当站在过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保证了过程, QA就尽到了责任。

  服务精神:为项目组服务,帮助项目组确保正确执行过程。

  了解过程:深刻了解企业的工程,并具有一定的过程管理理论知识。

  了解开发:对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了解,能够理解项目的活动。

  沟通技巧:善于沟通,能够营造良好的气氛,避免审计活动成为一种找茬活动。

posted @ 2011-04-17 20:37  郑文亮  阅读(15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