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我知道许多人对毛太祖有微词,但没有办法,我就是喜欢他,喜欢他说的许多话,比如——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有打瞌睡的英雄,没有不读书的豪杰;
还有这句——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我带的孩子们月考完了,许多同学的成绩惨不忍睹,于是沉痛反思,立志愤发,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精神可嘉,其心可慰,但我担心这些同学的计划陷入到了另外一个误区——操之过急。
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衢,自然是值得赞扬的,但这样又很容易陷入到两个误区:一是冲动之下,制定的计划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违反了客观规律,比如不去食堂吃饭,进一步压缩睡眠时间,打疲劳战;二是虽然制定好了计划,但热度只有三分钟,前几天还能坚持着,几天后懒病又犯了,又不动了,计划就变成了躺在纸面上嘲笑自己的粒粒黑字。
要知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以渐变的形式出现的,而这种渐变,就是“恒”,大多数的时间,靠蛮力的一时冲动是不行的,可以想想,细雨如丝,绵绵不断,连续数日,可以滋养大地,润物细无声,如果把这些雨量变成暴雨瓢泼而下,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威势自然是很足的,但注定难以长久,大量的水变成洪水流走,不但不能很好的滋润大地,反而会给大地带来灾难,所以自古以来“洪水”与“猛兽”并称。
曾国藩曾说:“凡人作一事,便领全部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鲁迅也说:人生需要“韧性的战斗”,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出了“恒”的意义,既然是“恒”,就得始终专一,不能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或松或紧,更不能半途而废,见异思迁,那样只能是一事无成;慨然是“韧”,就得有足够的硬度与弹性,遇到困顿,遇到磨难,遇到迷茫,遇到沮丧,甚至遇到绝望,你都得挺住,能咬得紧,能抓得牢,这才叫真汉子。就连我们熟悉的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不也能体现“恒”字的重要性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谓立志之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谓追求之恒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谓成功之俶然。若无中间的恒久执着,那伊人怎么会蓦然出现在“灯火阑珊处“?“一日曝十日寒”式的“奋斗”,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无非是想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恒心无毅力,以此来向别人(特别是父母)来诉苦——你看,我多努力啊,这样都不能成功,说明这真不是我的错。所以老实巴交(其实也是过于疼爱孩子)的父母相信了,也学着你们发出了“我孩子这么努力,怎么就不行呢”的哀叹!你们只让他们看到你们“三更眠五更起”,却不会让他们知道你们的“一日曝十日寒”……
丰子恺在《渐》一文中这样精辟地说出了“恒”的意义——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看到了没有——“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想发现意趣与价值吗?不就是想得到确实的肯定吗?不就是想到圆滑的进行吗?
最后,送给“恒久”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但会不时地受到一些困扰的同学一句鲁迅说的话——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