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聚类算法
1.原文:http://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4/06/2006910.html
K-means也是聚类算法中最简单的一种了,但是里面包含的思想却是不一般。最早我使用并实现这个算法是在学习韩爷爷那本数据挖掘的书中,那本书比较注重应用。看了Andrew Ng的这个讲义后才有些明白K-means后面包含的EM思想。
聚类属于无监督学习,以往的回归、朴素贝叶斯、SVM等都是有类别标签y的,也就是说样例中已经给出了样例的分类。而聚类的样本中却没有给定y,只有特征x,比如假设宇宙中的星星可以表示成三维空间中的点集。聚类的目的是找到每个样本x潜在的类别y,并将同类别y的样本x放在一起。比如上面的星星,聚类后结果是一个个星团,星团里面的点相互距离比较近,星团间的星星距离就比较远了。
K-means算法是将样本聚类成k个簇(cluster),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 随机选取k个聚类质心点(cluster centroids)为。 2、 重复下面过程直到收敛 { 对于每一个样例i,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 对于每一个类j,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心 } |
K是我们事先给定的聚类数,代表样例i与k个类中距离最近的那个类,的值是1到k中的一个。质心代表我们对属于同一个类的样本中心点的猜测,拿星团模型来解释就是要将所有的星星聚成k个星团,首先随机选取k个宇宙中的点(或者k个星星)作为k个星团的质心,然后第一步对于每一个星星计算其到k个质心中每一个的距离,然后选取距离最近的那个星团作为,这样经过第一步每一个星星都有了所属的星团;第二步对于每一个星团,重新计算它的质心(对里面所有的星星坐标求平均)。重复迭代第一步和第二步直到质心不变或者变化很小。
下图展示了对n个样本点进行K-means聚类的效果,这里k取2。
K-means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收敛,前面的算法中强调结束条件就是收敛,可以证明的是K-means完全可以保证收敛性。下面我们定性的描述一下收敛性,我们定义畸变函数(distortion function)如下:
J函数表示每个样本点到其质心的距离平方和。K-means是要将J调整到最小。假设当前J没有达到最小值,那么首先可以固定每个类的质心,调整每个样例的所属的类别来让J函数减少,同样,固定,调整每个类的质心也可以使J减小。这两个过程就是内循环中使J单调递减的过程。当J递减到最小时,和c也同时收敛。(在理论上,可以有多组不同的和c值能够使得J取得最小值,但这种现象实际上很少见)。
由于畸变函数J是非凸函数,意味着我们不能保证取得的最小值是全局最小值,也就是说k-means对质心初始位置的选取比较感冒,但一般情况下k-means达到的局部最优已经满足需求。但如果你怕陷入局部最优,那么可以选取不同的初始值跑多遍k-means,然后取其中最小的J对应的和c输出。
下面累述一下K-means与EM的关系,首先回到初始问题,我们目的是将样本分成k个类,其实说白了就是求每个样例x的隐含类别y,然后利用隐含类别将x归类。由于我们事先不知道类别y,那么我们首先可以对每个样例假定一个y吧,但是怎么知道假定的对不对呢?怎么评价假定的好不好呢?我们使用样本的极大似然估计来度量,这里是就是x和y的联合分布P(x,y)了。如果找到的y能够使P(x,y)最大,那么我们找到的y就是样例x的最佳类别了,x顺手就聚类了。但是我们第一次指定的y不一定会让P(x,y)最大,而且P(x,y)还依赖于其他未知参数,当然在给定y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调整其他参数让P(x,y)最大。但是调整完参数后,我们发现有更好的y可以指定,那么我们重新指定y,然后再计算P(x,y)最大时的参数,反复迭代直至没有更好的y可以指定。
这个过程有几个难点,第一怎么假定y?是每个样例硬指派一个y还是不同的y有不同的概率,概率如何度量。第二如何估计P(x,y),P(x,y)还可能依赖很多其他参数,如何调整里面的参数让P(x,y)最大。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篇章里回答。
这里只是指出EM的思想,E步就是估计隐含类别y的期望值,M步调整其他参数使得在给定类别y的情况下,极大似然估计P(x,y)能够达到极大值。然后在其他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重新估计y,周而复始,直至收敛。
上面的阐述有点费解,对应于K-means来说就是我们一开始不知道每个样例对应隐含变量也就是最佳类别。最开始可以随便指定一个给它,然后为了让P(x,y)最大(这里是要让J最小),我们求出在给定c情况下,J最小时的(前面提到的其他未知参数),然而此时发现,可以有更好的(质心与样例距离最小的类别)指定给样例,那么得到重新调整,上述过程就开始重复了,直到没有更好的指定。这样从K-means里我们可以看出它其实就是EM的体现,E步是确定隐含类别变量,M步更新其他参数来使J最小化。这里的隐含类别变量指定方法比较特殊,属于硬指定,从k个类别中硬选出一个给样例,而不是对每个类别赋予不同的概率。总体思想还是一个迭代优化过程,有目标函数,也有参数变量,只是多了个隐含变量,确定其他参数估计隐含变量,再确定隐含变量估计其他参数,直至目标函数最优。
原文:http://www.cnblogs.com/moondark/archive/2012/03/08/2385770.html
聚类算法——K-means(上)
首先要来了解的一个概念就是聚类,简单地说就是把相似的东西分到一组,同 Classification (分类)不同,对于一个 classifier ,通常需要你告诉它“这个东西被分为某某类”这样一些例子,理想情况下,一个 classifier 会从它得到的训练集中进行“学习”,从而具备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这种提供训练数据的过程通常叫做 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而在聚类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某一类是什么,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只是把相似的东西聚到一起,因此,一个聚类算法通常只需要知道如何计算相似 度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因此 clustering 通常并不需要使用训练数据进行学习,这在 Machine Learning 中被称作 unsupervised learning (无监督学习)。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聚类分析,一般都是数值聚类,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同时提取 N 种特征,将它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 N 维向量,从而得到一个从原始数据集合到 N 维向量空间的映射——你总是需要显式地或者隐式地完成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基于某种规则进行分类,在该规则下,同组分类具有最大的相似性。
假设我们提取到原始数据的集合为(x1, x2, …, xn),并且每个xi为d维的向量,K-means聚类的目的就是,在给定分类组数k(k ≤ n)值的条件下,将原始数据分成k类
S = {S1, S2, …, Sk},在数值模型上,即对以下表达式求最小值:
这里μi 表示分类Si 的平均值。
那么在计算机编程中,其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其算法步骤一般如下:
1、从D中随机取k个元素,作为k个簇的各自的中心。
2、分别计算剩下的元素到k个簇中心的相异度,将这些元素分别划归到相异度最低的簇。
3、根据聚类结果,重新计算k个簇各自的中心,计算方法是取簇中所有元素各自维度的算术平均数。
4、将D中全部元素按照新的中心重新聚类。
5、重复第4步,直到聚类结果不再变化。
6、将结果输出。
用数学表达式来说,
设我们一共有 N 个数据点需要分为 K 个 cluster ,k-means 要做的就是最小化
这个函数,其中 在数据点 n 被归类到 cluster k 的时候为 1 ,否则为 0 。直接寻找 和 来最小化 并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采取迭代的办法:先固定 ,选择最优的 ,很容易看出,只要将数据点归类到离他最近的那个中心就能保证 最小。下一步则固定 ,再求最优的 。将 对 求导并令导数等于零,很容易得到 最小的时候 应该满足:
亦即 的值应当是所有 cluster k 中的数据点的平均值。由于每一次迭代都是取到 的最小值,因此 只会不断地减小(或者不变),而不会增加,这保证了 k-means 最终会到达一个极小值。虽然 k-means 并不能保证总是能得到全局最优解,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像 k-means 这种复杂度的算法,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首先 3 个中心点被随机初始化,所有的数据点都还没有进行聚类,默认全部都标记为红色,如下图所示:
然后进入第一次迭代:按照初始的中心点位置为每个数据点着上颜色,重新计算 3 个中心点,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由于初始的中心点是随机选的,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很好,接下来是下一次迭代的结果:
可以看到大致形状已经出来了。再经过两次迭代之后,基本上就收敛了,最终结果如下: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 k-means 也并不是万能的,虽然许多时候都能收敛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但是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会收敛到一个让人不满意的局部最优解,例如选用下面这几个初始中心点:
最终会收敛到这样的结果:
整体来讲,K-means算法的聚类思想比较简单明了,并且聚类效果也还算可以,算是一种简单高效应用广泛的 clustering 方法,接下来,我将讨论其代码实现过程。
聚类算法——K-means(下)
K-means的源码实现
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C++/Matlab/Python等语言进行实现K-means算法,结合近期我刚刚学的C++,先从C++实现谈起,C++里面我们一般采用的是OpenCV库中写好的K-means函数,即cvKmeans2,首先来看函数原型:
从OpenCV manual看到的是:
int cvKMeans2(const CvArr* samples, int nclusters,
CvArr* labels, CvTermCriteria termcrit,
int attempts=1, CvRNG* rng=0,int flags=0,
CvArr* centers=0,double* compactness=0);
由于除去已经确定的参数,我们自己需要输入的为:
void cvKMeans2(
const CvArr* samples, //输入样本的浮点矩阵,每个样本一行。
int cluster_count, //所给定的聚类数目
* labels, //输出整数向量:每个样本对应的类别标识
CvTermCriteria termcrit //指定聚类的最大迭代次数和/或精度(两次迭代引起的聚类中心的移动距离)
);
其使用例程为:
1 #ifdef _CH_
2 #pragma package <opencv>
3 #endif
4
5 #define CV_NO_BACKWARD_COMPATIBILITY
6
7 #ifndef _EiC
8 #include "cv.h"
9 #include "highgui.h"
10 #include <stdio.h>
11 #endif
12
13 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 )
14 {
15 #define MAX_CLUSTERS 5 //设置类别的颜色,个数(《=5)
16 CvScalar color_tab[MAX_CLUSTERS];
17 IplImage* img = cvCreateImage( cvSize( 500, 500 ), 8, 3 );
18 CvRNG rng = cvRNG(-1);
19 CvPoint ipt;
20
21 color_tab[0] = CV_RGB(255,0,0);
22 color_tab[1] = CV_RGB(0,255,0);
23 color_tab[2] = CV_RGB(100,100,255);
24 color_tab[3] = CV_RGB(255,0,255);
25 color_tab[4] = CV_RGB(255,255,0);
26
27 cvNamedWindow( "clusters", 1 );
28
29 for(;;)
30 {
31 char key;
32 int k, cluster_count = cvRandInt(&rng)%MAX_CLUSTERS + 1;
33 int i, sample_count = cvRandInt(&rng)%1000 + 1;
34 CvMat* points = cvCreateMat( sample_count, 1, CV_32FC2 );
35 CvMat* clusters = cvCreateMat( sample_count, 1, CV_32SC1 );
36 cluster_count = MIN(cluster_count, sample_count);
37
38 /** generate random sample from multigaussian distribution */
39 for( k = 0; k < cluster_count; k++ )
40 {
41 CvPoint center;
42 CvMat point_chunk;
43 center.x = cvRandInt(&rng)%img->width;
44 center.y = cvRandInt(&rng)%img->height;
45 cvGetRows( points, &point_chunk, k*sample_count/cluster_count,
46 k == cluster_count - 1 ? sample_count :
47 (k+1)*sample_count/cluster_count, 1 );
48
49 cvRandArr( &rng, &point_chunk, CV_RAND_NORMAL,
50 cvScalar(center.x,center.y,0,0),
51 cvScalar(img->width*0.1,img->height*0.1,0,0));
52 }
53
54 /** shuffle samples */
55 for( i = 0; i < sample_count/2; i++ )
56 {
57 CvPoint2D32f* pt1 = (CvPoint2D32f*)points->data.fl + cvRandInt(&rng)%sample_count;
58 CvPoint2D32f* pt2 = (CvPoint2D32f*)points->data.fl + cvRandInt(&rng)%sample_count;
59 CvPoint2D32f temp;
60 CV_SWAP( *pt1, *pt2, temp );
61 }
62
63 printf( "iterations=%d\n", cvKMeans2( points, cluster_count, clusters,
64 cvTermCriteria( CV_TERMCRIT_EPS+CV_TERMCRIT_ITER, 10, 1.0 ),
65 5, 0, 0, 0, 0 ));
66
67 cvZero( img );
68
69 for( i = 0; i < sample_count; i++ )
70 {
71 int cluster_idx = clusters->data.i[i];
72 ipt.x = (int)points->data.fl[i*2];
73 ipt.y = (int)points->data.fl[i*2+1];
74 cvCircle( img, ipt, 2, color_tab[cluster_idx], CV_FILLED, CV_AA, 0 );
75 }
76
77 cvReleaseMat( &points );
78 cvReleaseMat( &clusters );
79
80 cvShowImage( "clusters", img );
81
82 key = (char) cvWaitKey(0);
83 if( key == 27 || key == 'q' || key == 'Q' ) // 'ESC'
84 break;
85 }
86
87 cvDestroyWindow( "clusters" );
88 return 0;
89 }
90
91 #ifdef _EiC
92 main(1,"kmeans.c");
93 #endif
至于cvKmeans2函数的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见OpenCV源码
下面是Python的实现代码(网上所找):
1 #!/usr/bin/python
2
3 from __future__ import with_statement
4 import cPickle as pickle
5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6 from numpy import zeros, array, tile
7 from scipy.linalg import norm
8 import numpy.matlib as ml
9 import random
10
11 def kmeans(X, k, observer=None, threshold=1e-15, maxiter=300):
12 N = len(X)
13 labels = zeros(N, dtype=int)
14 centers = array(random.sample(X, k))
15 iter = 0
16
17 def calc_J():
18 sum = 0
19 for i in xrange(N):
20 sum += norm(X[i]-centers[labels[i]])
21 return sum
22
23 def distmat(X, Y):
24 n = len(X)
25 m = len(Y)
26 xx = ml.sum(X*X, axis=1)
27 yy = ml.sum(Y*Y, axis=1)
28 xy = ml.dot(X, Y.T)
29
30 return tile(xx, (m, 1)).T+tile(yy, (n, 1)) - 2*xy
31
32 Jprev = calc_J()
33 while True:
34 # notify the observer
35 if observer is not None:
36 observer(iter, labels, centers)
37
38 # calculate distance from x to each center
39 # distance_matrix is only available in scipy newer than 0.7
40 # dist = distance_matrix(X, centers)
41 dist = distmat(X, centers)
42 # assign x to nearst center
43 labels = dist.argmin(axis=1)
44 # re-calculate each center
45 for j in range(k):
46 idx_j = (labels == j).nonzero()
47 centers[j] = X[idx_j].mean(axis=0)
48
49 J = calc_J()
50 iter += 1
51
52 if Jprev-J < threshold:
53 break
54 Jprev = J
55 if iter >= maxiter:
56 break
57
58 # final notification
59 if observer is not None:
60 observer(iter, labels, centers)
61
62 if __name__ == '__main__':
63 # load previously generated points
64 with open('cluster.pkl') as inf:
65 samples = pickle.load(inf)
66 N = 0
67 for smp in samples:
68 N += len(smp[0])
69 X = zeros((N, 2))
70 idxfrm = 0
71 for i in range(len(samples)):
72 idxto = idxfrm + len(samples[i][0])
73 X[idxfrm:idxto, 0] = samples[i][0]
74 X[idxfrm:idxto, 1] = samples[i][1]
75 idxfrm = idxto
76
77 def observer(iter, labels, centers):
78 print "iter %d." % iter
79 colors = array([[1, 0, 0], [0, 1, 0], [0, 0, 1]])
80 pyplot.plot(hold=False) # clear previous plot
81 pyplot.hold(True)
82
83 # draw points
84 data_colors=[colors[lbl] for lbl in labels]
85 pyplot.scatter(X[:, 0], X[:, 1], c=data_colors, alpha=0.5)
86 # draw centers
87 pyplo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s=200, c=colors)
88
89 pyplot.savefig('kmeans/iter_%02d.png' % iter, format='png')
90
91 kmeans(X, 3, observer=observer)
matlab的kmeans实现代码可直接参照其kmeans(X,k)函数的实现源码。
Matlab函数kmeans:K-均值聚类
转自:http://www.aiseminar.cn/html/93/t-693.html
K-means聚类算法采用的是将N*P的矩阵X划分为K个类,使得类内对象之间的距离最大,而类之间的距离最小。
使用方法:
Idx=Kmeans(X,K)
[Idx,C]=Kmeans(X,K)
[Idx,C,sumD]=Kmeans(X,K)
[Idx,C,sumD,D]=Kmeans(X,K)
[…]=Kmeans(…,’Param1’,Val1,’Param2’,Val2,…)
各输入输出参数介绍:
X N*P的数据矩阵
K 表示将X划分为几类,为整数
Idx N*1的向量,存储的是每个点的聚类标号
C K*P的矩阵,存储的是K个聚类质心位置
sumD 1*K的和向量,存储的是类间所有点与该类质心点距离之和
D N*K的矩阵,存储的是每个点与所有质心的距离
[…]=Kmeans(…,'Param1',Val1,'Param2',Val2,…)
这其中的参数Param1、Param2等,主要可以设置为如下:
1. ‘Distance’(距离测度)
‘sqEuclidean’ 欧式距离(默认时,采用此距离方式)
‘cityblock’ 绝度误差和,又称:L1
‘cosine’ 针对向量
‘correlation’ 针对有时序关系的值
‘Hamming’ 只针对二进制数据
2. ‘Start’(初始质心位置选择方法)
‘sample’ 从X中随机选取K个质心点
‘uniform’ 根据X的分布范围均匀的随机生成K个质心
‘cluster’ 初始聚类阶段随机选择10%的X的子样本(此方法初始使用’sample’方法)
matrix 提供一K*P的矩阵,作为初始质心位置集合
3. ‘Replicates’(聚类重复次数) 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