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用例图
用例图主要用来图示化系统的主事件流程,它主要用来描述客户的需求,即用户希望系统具备的完成一定功能的动作,一般生成于需求分析的时候,通俗理解用例就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所以设计系统分析阶段的起点,设计人员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创建和解释用例图,用来描述软件应具备哪些功能模块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协作调用关系,用例图包含了用例和参与者,用例之间来连接以求把系统的整个结构和功能反映给非技术人员(通常是软件的用户),对应的是软件的结构和功能分解。
用例是从系统外部可见的行为,是系统为某一个或几个参与者(Actor)提供的一段服务。从原则上来讲,用例之间都是独立、并列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包含从属关系。但是为了体现一些用例之间的业务关系,提高客户维护性和一致性,用例之间可以抽象出包含(include)、扩展(extend)和泛(generalization)几种关系。
共性:都是从现有的用例中抽取公共的那部分信息,作为一个单独的用例,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重用公共的用例,以减少模型的工作量
1、包含(include)
包含关系:使用包含(inclusion)用例来封装一组跨越多个用例的相似动作(行为片段),以便多个基(Base)用例复用。基本用例控制与包含用例的关系,以及被包含用例的事件流是否会插入基本用例的事件流中。基本用例可以依赖包含用例执行的结果,但是双方都不能访问对方的属性。
包含关系对典型的就是复用,也即是定义中说的情景。但是有时当某用例的事件流过于复杂时,为了简化用例的描述,我们可以把某一段事件流抽象为一个包含的用例;相反,用力划分太细时,可以抽象出一个基用例,来包含这些细颗粒的用例。这种情况类似于在过程设计语言中,将程序的某一段算法封装成一个子过程,然后再从主程序中调用这一子过程。
例如:业务中,总是存在维护某某信息的功能,如果将它作为一个用例,那么新建、编辑以及修改都要在用例详述过程中描述,过于复杂;如果分成新建用例、编辑用例和删除用例,则规划太细。这时包含关系可以用来理清关系。
2、扩展(extend)
扩展关系:将基用例中一段相对独立的并且可选的动作,用扩展(Extension)用例加以封装,再让它从基用例中声明的扩展点(Extension point)上进行扩展,从而使基用例行为更简练和目标更集中。扩展用例为基用例添加新的行为。扩展用例可以访问基用例添加新的行为。扩展用例可以访问基用例的属性,因此它能根据基用例中扩展点的当前状态判断是否执行自己。但是扩展用例对基用例是不可见的
对于一个扩展用例,可以在基用例上有几个扩展点。
例如:系统中允许用户对查询的结果进行导出、打印。对于查询而言,能不能导出、打印查询都是一样的,导出、打印是不可见的。导入、打印和查询相对对立,而且为查询添加了新行为。因此可以采用扩展关系来描述:
3、泛化(generalization)
泛化关系:子用例和父用例相似,但表现出更特别的行为;子用例将继承父用例的所有结构、行为和关系。子用例可以使用父用例的一段行为,也可以重载它。父用例通常是抽象的。在实际应用中很少使用泛化关系,子用例中的特殊行为都可以作为父用例中的备选流存在。
例如:业务中可能存在许多需要部门领导审核的事情,但是领导审核的过程很相似,这样可以做成泛化关系表示:
UML中扩展和泛化的区别
泛化表示类似OO属于中的”继承“或”多态“。UML中的Use Case泛化过程是将不同的Use Case之间的可合并部分抽象成独立的父Use Case,并将不可合并部分单独成各自的子Use Case;包含以及扩展过程与泛化过程类似,但三者对用例关系的优化侧重点不同的。
1、泛化侧重表示子用例之间的互斥性
2、包含侧重表示包含用例对Actor提供服务的间接性
3、扩展侧重表示扩展用例的出发不定性;
既然用例是系统提供服务的UML表述,那么服务这个过程所有用例场景必然发生的,但发生按照发生条件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无条件发生:肯定发生的
2、有条件发生:未必发生,发生与否取决于系统状态
因此,针对用例的三种关系结合系统状态考虑,泛化与包含用例属与无条件发生的用例,而扩展属于有条件发生用例。进一步,用例的存在是为Action提供服务,但用例提供服务的方式可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种,依据与此,泛化中的子用例提供了的是直接服务,而包含中的包含用例提供的是间接服务。同样,扩展用例提供的也是直接服务,但扩展用例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另外一点需要提及:泛化中的子用例可扩展中的子用例均可以作为基本用例事件的被选择流而存在。
下面看一个在线购物系统的整体描述用例图:
参考:http://www.cnblogs.com/panjun-Donet/archive/2008/10/20/131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