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加载器使用场景、设计与实现的进一步思考

不知道上下文的,请先阅读这篇博客:模块加载器获取 URL 的原理

使用场景

为了便于讨论,先做一些约定:

模块原始代码为 S(ource)
压缩打包后的模块代码为 C(ompressed)
独立文件为 F(ile)
内嵌到页面中为 P(page)
独立文件中是原始代码时,记为 SF;独立文件中是压缩打包后的代码时,记为 CF
内嵌的原始代码记为 SP;内嵌的压缩打包后的代码记为 CP

压缩打包是指代码压缩、模块信息补全、编译、合并等操作。

使用场景可概况为一句话:

SF, CF, SP 和 CP 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并可同时存在。

几点说明:

  1. 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这点很重要。对前端开发来说,浏览器即编译器。增加一层服务端来做编译、转换等工作,是很大的诱惑,但这会增加使用者的复杂度。好想法要变成好产品,在给用户带去新功能、去除用户坏习惯的同时,还得尽可能避免剥夺用户现有的便利。
  2. 允许内嵌,这是脚本代码的现有特性:模块代码与存储位置无关。可存储为文件,也可内嵌到页面。保持该特性,除了能延续旧有的便利,还可使得通过内嵌来减少 HTTP 链接数的性能优化方案继续可用。
  3. 源码和压缩打包后的代码可并存。这一点的背后,是模块代码与存储形式无关。做到这一点,可以让代码调试和新功能的开发等工作更简单。

第一点决定模块加载器的战场在浏览器端,要尽量避免增加对服务端的依赖。第二点决定不能采用 XHR + eval 等方式来实现,而需要采用包裹形式来定义模块。第三点决定模块转换格式要尽可能和模块定义格式兼容,最好的一种兼容方式是:模块转换格式就是模块定义格式。这种一致性还可以给优化打包等工具带来方便和简洁性。

模块定义格式

模块的定义格式为: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id 是模块标识,经过解析后是唯一的。可以是:绝对路径(http://x.com/path/to/a)、系统路径(xxx/z)、相对路径(../a/c)和根路径(/root/path/to/a)。这种分法是从 id 字串的形式来分的,代表的真正路径,还需要根据所在的上下文环境来确定。比如:对于相对路径,有一种策略是,如果 define 代码在文件中,则相对的是所在文件的绝对路径;如果在页面中,则相对的是页面地址。SeaJS 1.0 目前就是这个策略,这个策略违背了“模块代码与存储位置无关”的假设,在 SeaJS 1.1 中将调整回来。

为了做到“模块代码与存储位置无关”,模块可分为两种:

  1. 匿名模块:定义格式为 define(dependencies?, factory)
  2. 具名模块:定义格式为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匿名模块无论放在文件里,还是内嵌在页面中,其功能都只是定义了一个匿名模块。定义在文件中的匿名模块,可以通过文件路径来引用(这是文件的特性,不是匿名模块的特性)。内嵌在页面中的匿名模块,则因为其匿名而无法调用(就如我们在 JavaScript 中定义了一个匿名函数一样,在匿名函数外面,无法调用该匿名函数)。

具名模块是定义格式里有 id 的模块。从“模块代码与存储位置无关”出发,id 可分为:

  1. 页面路径:包括绝对路径、根路径、相对路径。这些路径,除了可以省略 .js 后缀,其解析规则与页面中 <script src=”…”> 中 src 的解析规则一致。
  2. 系统路径:这是相对 base 的路径,解析规则是在前面加上 base. 比如 base 如果是 http://a.tbcdn.cn/libs, 则 “jquery” 会被解析成 “http://a.tbcdn.cn/libs/jquery.js&#8221;

模块定义格式中的 id 就这两种,无论代码在何处,含义都不会变化。

与上下文环境相关的 id,只有 require 和 require.async 的 id 参数。require 的 id 参数是相对路径时,相对的是当前所在模块。比如:

// http://a.tbcdn.cn/app/x.js
define(function(require) {
  var a = require('./biz/a'); // 等价 require('http://a.tbcdn.cn/app/biz/a.js');
});

 
自然,dependencies 中的相对 id, 也是相对当前所在模块的。

理想与现实

模块书写格式和 id 解析规则确定后,对模块加载器来说,设计方案就大局已定了。由于浏览器本身有很多限制,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在完全确定 API 前,还必须得考虑技术上是否可以实现。

期望中的最佳实践是:

  1. 开发时,文件和模块是一对一的,且模块最好是匿名模块,这样能遵守 DRY 原则,可以让名称冲突的概率理论上降为 0.
  2. 压缩打包后,模块加载器能够按照预期 100% 正确的工作。在打包前,出错的概率也要尽可能小,以便在各种浏览器下调试。
  3. 压缩打包规则尽可能简单,这样可以方便各种衍生工具的开发。

要容纳的现实情况有:

  1. 多个匿名模块存在于同一个文件中。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有所取舍,目前是最后一个匿名模块生效。
  2. 具名模块可以多个并存在文件或页面中。这种情况要完全容纳,能正常运行。
  3. 匿名模块存在于页面中。这种情况,除了该匿名模块无法引用,不能破坏其他模块的加载和运行。

以上几点,对开发者的习惯有着合理的容忍,同时也能让压缩打包很简单:只需将匿名模块转化为具名模块,然后合并在一个文件就行。

技术难点

异步回调的可靠性

对于异步操作来说,异步回调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假设加载 t.js 时,代码执行时间是 T, onload 回调时间是 t. 理想情况下,T 应该永远先于 t. 很不幸的是,在 army 的测试 中,发现 IE 下有万分之一的概率 T 会大于 t. 如果 IE 下(包括 IE9)真有这个问题,对于线上应用来说,这概率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真有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 onload 发生时,使用 setTimeout 将 callback 再排列到队列尾,然后再测试出错概率,或者用 army 说的二次幂延等算法来降低错误概率,如果概率依旧比较高,则需要通过打包部署工具来做一些去 onload 依赖的处理。进一步的测试验证还在进行中,明后天可见分晓,敬请期待。

注意:目前市面上所有加载器都依赖 T < t 这一特性。希望明天的测试结果,能证明 T < t 的绝对可靠性。

匿名模块的URL获取方案

在这篇博客 模块加载器获取 URL 的原理 里已详述,再次就不赘述了。希望明天的测试结果能证明 Army 方案的可靠性,这样,就可以去掉 getInteractiveScript 等针对 IE 的 hack 代码。

除掉以上两个技术关键点,其他的特性,比如异步并行加载、上下文环境管理、alias 与 map 等等功能,实现上不依赖 DOM,非常可靠。

小结

好的业务产品,需要有好的愿景、理念,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要有梦想,也有要面对现实的取舍。技术产品也一样,想清楚并定位好使用场景至关重要。需求分析 – 可行性分析 – 代码实现与优化 – 推广应用,是一个螺旋式的周期,转过好几轮后,才能站得更高,做得更好。

2011-11-17:

后续测试与结果,请跟进:模块加载器的可靠性测试与思考

posted @ 2013-05-15 11:59  zhepama  阅读(1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