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桥接模式
更多内容,前往 IT-BLOG
在生活中,一些对象具有两个或多个维度的变化,如用户购买汽车时,既要考虑品牌(奔驰、哈佛)又要考虑类型(轿车、SUV)等等。如果使用继承的方式实现,m 种品牌和 n 种类型就有 m*n 种,不但对应的子类多,而且扩展困难。如果使用桥接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传统方式实现
【1】传统方式:继承实现类图:
【2】传统解决方案问题分析:
● 扩展性问题(类爆炸),如果继续增加品牌,就需要增加各个类型品牌的类,同样如果我们增加一个汽车类型,也要在增加汽车品牌类。
● 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当我们增加汽车类型时,要同时增加所有品牌的汽车,这样增加了代码的维护成本。
二、基本介绍
【1】桥接模式(Bridge模式):将实现与抽象放在两个不同的类层次中,使两个层次可以独立改变。
【2】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
【3】Bridge 模式基于类的最小设计原则,通过使用封装、聚合及继承等行为让不同的类承担不同的职责。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抽象(Abstract)与行为实现(implementation)分离开来,从而可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性以及应对他们的功能扩展。
【4】优点:由于抽象与实现分离,所以扩展能力强,其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5】缺点:由于聚合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化进行设计与编程。增加了系统的理解和设计难度。
三、桥接模式——原理类图
桥接(Bridge)模式包含一下主要角色:
【1】实现化(Implementor)角色【品牌接口类】:定义实现化角色的接口,供扩展抽象化角色调用【将所有品牌的方法进行抽取】
【2】具体实现化(Concrete Implementor)角色【品牌接口实现类】:给出实现化角色接口的具体实现
【3】抽象化(Abstraction)角色:定义抽象类,并包含一个对实现化对象的引用
【4】具体实现化(Concrete Implementor)角色:给出实现化角色接口的具体实现
四、桥接模式代码案例分析
【1】接口类
【3】桥接类(抽象类):将接口组合进来,并调用业务方法。使用桥接后,增加品牌或类型时只需要增加一个实现类。
【4】抽象类的具体实现类(汽车类型的实现类)
五、桥接模式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1)、实现了抽象和实现部分的分离,从而极大的提供了系统的灵活性,让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独立开来,这有助于系统进行分层设计,从而产生更好的结构化系统。
2)、对于系统的高层部分,只需要知道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的接口就可以,其他部分由具体业务来完成。
3)、桥接模式代替多层继承方案,可以减少子类的个数,降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4)、桥接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理解和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行设计和开发。
5)、桥接模式要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的维度,因此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需要有这样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