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中介者模式
更多内容,前往 IT-BLOG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好多对象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常常是 “网状结构”,它要求每个对象都必须知道它需要交互的对象。例如,班长和团支书等干部需要记住同学们的电话,且同学中如果有人的电话修改了,需要告诉所有干部,自己的手机号修改了,这叫作 “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常复杂。如果把这种 “网状结构” 改为 “星形结构” 的话,将大大降低它们之间的 “耦合性”,这时只要找一个 “中介者” 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说的问题,只要在网上建立一个每个干部都可以访问的 “通信录”(中介)就解决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你刚刚工作想租房,可以找 “房屋中介”;或者,自己刚刚到一个陌生城市找工作,可以找 “人才交流中心 ”帮忙。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在 MVC 框架中,控制器(C)就是模型(M)和视图(V)的中介者,它将大大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一、中介者模式的定义与优缺点
【1】中介者模式(Mediator):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些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他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代表。
【2】中介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模式,其主要优点如下:①、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性,使得对象易于独立地被复用。②、将对象间的一对多关联转变为一对一的关联,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使得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
【3】中介者模式主要缺点如下:①、当同事类太多时,中介者的职责将很大,它会变得复杂而庞大,以至于系统难以维护。②、中介者承担了较多的责任,一旦中介者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4】使用场景: 1、系统中对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引用关系,导致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构混乱而且难以复用该对象。 2、想通过一个中间类来封装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
【5】注意事项:不应当在职责混乱的时候使用。
二、中介者模式的结构与类图
中介者模式的关键点是找出 “中介者”,中介者模式包含一下主要角色:
【1】抽象中介者(Mediator)角色:它是中介者的接口,提供了同事对象注册与转发同事对象信息的抽象方法。
【2】具体中介者(ConcreteMediator)角色:实现中介者接口,定义一个 List 来管理同事对象,协调各个同事角色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它依赖于同事角色。
【3】抽象同事类(Colleague)角色:定义同事类的接口,保存中介者对象,提供同事对象交互的抽象方法,实现所有相互影响的同事类的公共功能。
【4】具体同事类(Concrete Colleague)角色:是抽象同事类的实现者,当需要与其他同事对象交互时,由中介者对象负责后续的交互。
三、中介者模式案例分析
【1】抽象中介者(Mediator)角色:包含将租客注入到集合中的方法 register 和 租客发送需求后需要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调用其他租客的信息或房东信息进行匹配)的方法 getMessage
1 public interface Mediator { 2 //注册同事类 3 public void register(Colleague colleague); 4 //获取消息 5 public void getMessage(Colleague colleague); 6 }
【2】具体中介者(ConcreteMediator)角色:对中介者接口的实现,这里存储租客对象的集合为 Map 将租客类名作为 Key 存储,并在 getMessage 方法中,将与请求租客信息相符的需求进行反馈。
【3】抽象同事类(Colleague)角色:租客对象的抽象接口,将租客的共同点抽取。sendMessage 方法是通过调用中介的 getMessage 方法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返回符合用户需求的房屋信息或房客信息。needs 则为用户的需求。
【4】具体同事类(Concrete Colleague)角色:租客的具体信息,我们距离用创建了两个租客A与B,实现租客接口 Colleague 并调用中介的业务逻辑处理方法 getMessage 进行房屋信息匹配。如下:租客A
【5】租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