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内地大学生的视野和实践有问题吗?
近日,新浪微博上某位IT大公司软件部门主管发布了一条校园招聘的感慨:
『我们北京某某软件在某地校园招聘的结果不太理想,这里的学生在视野上、实习实践经验上,跟北京、东部地区的学生有不少差距。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很多岗位没有招够,甚至颗粒无收,准备把某地剩余的这些名额放在北京、天津等接下来的招聘地区。』(为便于讨论,略去具体地名和公司名。“某地”代指内地某大城市。)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教育网的封闭吗,很难想象如果同样都有好奇心的话,怎么会在视野上存在差距?是教师的视野就很窄?还是大学提供的公共资源太少?如果说缺少足够多IT公司提供实践机会的话,那么大量来自于校园的开源软件或网站应用又做何解释?』
应该说排除掉招聘公司的岗位要求、HR要求、软件主管的个人主观等外在因素后,这个“存在即合理”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一个通用提问的。
下面列出若干人的回应(略去大家的id):
『视野开阔与否我觉得不是单单一个网络就能解决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决定了一个人很多方面的表现。能脱出环境限制,靠自己性格和好奇心鹤立鸡群的毕竟是极少数。』
『在现今这样,信息获取方式大大丰富的情况下,说这样的话很武断。我个人认为是成见在做怪,或是见的学生,去的学校太少』
『作为一个在东南沿海上大学的某地人,深感两地的差异。我觉得在思想活跃程度、创新意识、信息量等方面 身居内陆的某地总令我尴尬,也许是那儿的历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了…』
『某地没有北京上海深圳那么多的外企以及国内大IT公司,相应就没有那么多实践机遇。很多学生毕业了都是跑去上海深圳。你从实践经验来评价某地的大学生,等同于用北京的优势来比较某地。公司招人着意考虑这些合理,但不应一杆子打死所有人。』
『好多年没招过毕业生了。不过社招的经历来看,对软件工程师来说,学校的经历实在并不重要,大部分的技能,都是从工作经验中习得的。我们甚至不太考虑应聘者的教育背景。』
『个人理解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就业机会,学生就只有涌向公务员和考研两座独木桥。就业取向会直接影响学习与成长的热情。』(一般大学区区四年,头一年懵懂,后一年谋生存,可能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去探索世界。)
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郑昀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