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吴军.浪潮之巅

2007年的书,竟然才读到,如果07年在南方潮湿寒冷的大学里踽踽独行的傻不啦叽的少年多把心思放一些在这上边,而不是那些无所谓的花花草草风花雪月,人生轨迹会有不同吗?

  --17.12.08和师弟聊,发现成长路上就是有很多坑,不在前边踩到就会在后边踩到,所以没有什么如果,道理什么时候明白都不算晚。


 “在 2000 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将公司的一部分拆了卖无疑挣钱最快。 ”

“半年后,AT&T 的香农实验室也几乎解散了。在AT&T 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身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宾纳,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他根本无力扭转 AT&T 实验室的困境。这也许是命运。 “

和当下大量创业公司的运作模式何其相似!

“互联网的崛起,对原贝尔实验室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语音的自动识别,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现在随着电话时代的过去变得不重要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语音识别公司只剩下 Nuance 一家,美国整个语音识别市场的规模一年不到五亿美元,相当于谷歌两个星期的收入。而同时,世界上对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断增加。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时的谁会想科大迅飞现在的身价?(查了下,科大迅飞是99年成立的)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 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

想到个人的人生选择:创业or就业?产业化or科研理论?不管选了哪个,就别叽叽歪歪,两边都难,两边的好处你不能全占了。

”机械革命从三百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

放在十年后的今天仍旧成立: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一切一样。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发明的。 “
在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主要的三个人应当是冯·诺伊曼、毛奇莱和艾科特,应该讲冯·诺伊曼是今天运行程序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构(architechture)的主要提出者,这个被称为冯·诺伊曼的系统结构影响至今。毛奇莱和艾科特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 研制的总负责人(很遗憾,它其实并不是今天计算机的祖先,因为它不能加载程序,指令要重复地输入进去)在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现代计算机 EDVAC 的设计方案时,他们三个人共同参与了,最后由冯· 诺伊曼起草并交给了军方,军方的负责人拿到方案后随手在上面写上了冯·诺伊曼的名字,从此毛奇莱和艾科特的贡献就被淡忘了。后来,毛奇莱和艾科特认为计算机的产权应该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单位宾西法尼亚大学。两个人和大学闹翻了,出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公司 艾科特-毛奇莱公司。该公司研制出一种叫UNIVAC 的计算机,提供给美国统计局和军方用。但是因为艾科特和毛奇莱都是不会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赔钱关门了 。”

胳膊拗不过大腿的典型案例,当然,牛到可以超越时代的人例外。

“我们前面讲过,IBM 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 IBM 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如果前者成功了,IBM 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 ”

一如今天英伟达祭出开源DLA

“IBM 由于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于高福利的舒适环境,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和内耗严重等等。IBM AT&T 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和一群贪婪的短期投机者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别。

现在,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因此一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不得不离开。对 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十年后,中国的电子工业部主持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攻关,研制出了被称为中华学习机的Apple 的兼容机,当时售价也只有 400 人民币,而当时一台 IBM PC 要两万人民币,所以中华学习机不到两年就卖掉了十万台,超过其它微机同期在中国销售的总和。很遗憾,中国的这家公司,也是我工作的公司,非常不会经营,作风上很像个政府机关而不是商业公司,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

 

想反,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便名气再大,才高八斗,在硅谷也很难混下去。大多数时候,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而不太看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名气。在 2000 年,由于互联网泡沫导致硅谷过度繁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找不到人,那时找工作很大程度上凭一张嘴。很多经常跳槽而不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跳来跳去跳到一个主管的位置。2001 年以后,用人不当的公司很多倒闭或被迫大量裁员,真正的高手或者还呆在原来的公司,或者被别的公司录用,或者转到了学术界。而一大群各个级别的混混都到了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这些人中很多原本是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旦养尊处优时间长了,名不符实了,便很难再在硅谷生存了。偶尔会有一两个小公司到那里去找人做事,常常一下子围上一大堆人。如果问他们会做什么,大部分给你的答案都相同,如果你给我一个团队,我一定能替你管好。这里面虽然不乏真正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是眼高手低的高手。招人的公司显然不傻,它们需要干活的而不是养老的。

今日励志。

 

后边都是碎片时间在读,和作者批判的一位女高管一样,从小走来自己都是耳根子极软,没有主心骨,这一点在很多时候是硬伤,平常人的工作、学习中也是一样,牢记自己有这个毛病,每次行动之前提醒自己一次。

------------------第三版下册----------------

“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什么用处,因为博士生不一定能自由选择课题,也未必非常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大学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像公司员工被绑在上司交给的任务上,但是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因此,大学教授天天围着经费转,政府有什么任务他们就不得不申请什么课题“

原来全世界都是这样。

未完,有空继续。

 

posted @ 2017-11-19 14:09  tszs_song  阅读(4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