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http://blog.csdn.net/daybreak1209/article/details/21986715

大家都说设计模式可根据目的划分为:

1、创建型(creational):主要用于处理对象的创建,实例化对象

2、结构型(structural):处理类或对象间的组合

3、行为型(behavioral):描述类或对象怎样进行交互和职责分配

   但是让我疑问的是,为什么大家都约定俗成的把n个设计模式分门别类到这三个类别中去呢?分类的具体依据呢?创建型就真的用来创建对象?结构型就组合对象吗?它是怎么创建怎么组合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再度整理了一下思绪,提出几个特征明显的给您娓娓道来~至于针对每一类模式的进一步总结,敬请期待接下来的博文。

创建型:

1、简单工厂(本不属于经典模式,列此尽供对比参考):创建一个工厂,通过增加分支语句的方式来增加创建新的对象。

2、工厂方法模式:通过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来对类进行实例化。不用再对客户端代码进行修改,增加新的实例化。

3、抽象工厂模式:通过定义一系列创建对象的接口来对创建对象。当类和操作类不断增多,不止一个时,单纯的创建一个接口实例化对象(工厂方法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时便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一系列接口用于实例化,便可不用指定具体实例化那哪一个类。

4、单例模式:遵循“计划生育”政策,防止超生,单例模式保证让一个类仅拥有一个实例。便可保证只有这一个实例可以被创建,被访问。

5、建造者模式:保证在创建对象时,将产品的内部组成与生成过程隔离开来,使用同样的创建过程便可以创建出胖瘦不同的对象。

6、原型模式:利用原型实例来“克隆”创建新的对象。

结构型:

1、装饰模式:系统需要新的功能时,避免在主类中添加新字段,把某些特殊的功能(装饰物)选择性的单独放到一个类中。这就属于类与类之间的组合结构,怎么组合,那种装饰方式。故属于结构型模式。

2、适配器模式:姚明在NBA需要翻译,老外来中国也需要翻译。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个希望的接口,适配器的作用即在此。 

行为型:

1、观察者模式:当几个对象之间,一个改变需要同时改变多个对象时,利用观察者模式解除耦合,让耦合双方都依赖于抽象。就像老板回来了,偷懒的同事应该依赖的是前台秘书这个抽象类,而不应依赖于具体的名为“小白”的秘书。这都是针对于对象间不同行为的职责分配而使用的模式。

    看到这里,写到这里,貌似巨人们对设计模式进行这样的分类确实是有实际依据的。疑惑的问号也可稍稍远行些了。以上仅为三类模式中部分典型代表,具体各类模式总结,详见下回分解,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