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1 2024141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2024-2025-1 2024141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作业信息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4-2025-1-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2024-2025-1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第九周作业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操作系统责任,内存与进程管理,分时系统,CPU调度,文件、文件系统,文件保护,磁盘调度 |
作业正文 | https://www.cnblogs.com/zhaoshaoning/p/18565817 |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责任:
1. 进程管理
- 进程创建与撤销
- 操作系统负责根据用户请求或系统需要创建新的进程。例如,当用户双击一个应用程序图标时,操作系统会为该应用程序创建一个进程。在进程结束任务后,操作系统要回收进程所占用的资源,如内存空间、打开的文件描述符等,然后撤销这个进程。
- 进程调度
- 操作系统需要在多个进程之间分配CPU时间。它采用不同的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短作业优先(SJF)、时间片轮转(RR)等。例如,在时间片轮转算法中,操作系统会给每个进程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间片,当时间片用完后,就会暂停该进程,转而执行下一个进程,确保每个进程都能得到合理的CPU使用机会。
- 进程同步与通信
- 操作系统要协调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如内存、文件、打印机等)的访问,避免出现冲突。例如,通过信号量机制来控制多个进程对打印机的访问。同时,操作系统还提供进程间通信(IPC)的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使不同进程能够相互交换数据和信息。
2. 内存管理
- 内存分配
- 操作系统要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它有多种分配方式,如连续分配方式(包括单一连续分配、固定分区分配、动态分区分配)和离散分配方式(如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例如,在动态分区分配中,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划分内存分区给进程。
- 内存保护
- 操作系统要防止一个进程非法访问另一个进程的内存空间,以及防止进程对操作系统内核空间的非法访问。它通过设置内存保护机制,如基址寄存器和限长寄存器,来确保每个进程只能在自己的合法内存范围内进行操作。
- 内存扩充
-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采用虚拟存储技术来扩充内存。例如,通过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将部分暂时不用的页面置换到外存(如磁盘)中,当需要访问这些页面时,再将它们调入内存,这样在逻辑上扩充了内存的容量。
3. 文件系统管理
- 文件存储与组织
- 操作系统负责将文件存储在存储设备(如硬盘、U盘等)上。它采用一定的文件组织方式,如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等。例如,在文件系统中,操作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分配一定的磁盘空间,并通过文件目录来组织和管理这些文件,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和访问文件。
- 文件操作支持
- 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文件操作的接口,如文件的创建、打开、读取、写入、关闭、删除等。用户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来操作文件。例如,当用户在文本编辑器中保存文件时,文本编辑器会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写入操作来将文件内容存储到磁盘上。
- 文件安全与保护
- 操作系统要确保文件的安全性,防止文件被非法访问、修改或删除。它可以通过设置文件访问权限(如只读、读写、执行等)来控制不同用户或进程对文件的访问。例如,在多用户系统中,操作系统可以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文件访问权限,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对文件进行操作。
4. 设备管理
- 设备驱动程序管理
- 操作系统要管理各种设备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是操作系统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接口,它使得操作系统能够识别和控制设备。例如,当用户插入一个新的USB设备时,操作系统会自动加载相应的驱动程序,以便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个设备。
- 设备分配与回收
- 操作系统要根据进程的请求分配设备资源。例如,当多个进程都需要使用打印机时,操作系统会按照一定的策略(如先来先服务)来分配打印机。在设备使用完毕后,操作系统要及时回收设备资源,以便其他进程能够使用。
- 设备缓冲与缓存
- 为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操作系统会采用缓冲和缓存技术。例如,在磁盘I/O操作中,操作系统会设置磁盘缓冲区,将从磁盘读取的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冲区中,当后续需要使用这些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缓冲区中获取,而不必再次从磁盘读取,从而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系统性能。
内存与进程管理
- 内存管理与进程管理的关系
- 进程是程序在计算机中的一次执行过程,每个进程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来存储代码、数据和运行时的堆栈等信息。内存管理和进程管理紧密相关,内存为进程提供了运行的物理空间,而进程管理则决定了如何在内存中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些空间。
- 内存分配给进程的方式
- 连续分配方式
- 单一连续分配:这是最简单的内存分配方式。将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系统区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用户区全部分配给一个用户进程使用。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如早期的DOS操作系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内存空间不会被其他进程抢占,简单高效,但资源利用率较低。
- 固定分区分配:把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装入一个进程。分区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内存为64KB,划分为4个16KB的分区或者2个10KB和2个22KB的分区。当有进程需要运行时,系统按照一定的策略(如最先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将一个空闲分区分配给它。这种方式可以支持多进程,但存在内部碎片问题,即分区划分后,可能会有部分分区由于大小不合适而无法被充分利用。
- 动态分区分配: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划分内存空间。当一个进程申请内存时,系统从空闲内存区域中划分出一块合适大小的内存给它。例如,进程A需要20KB内存,系统就在空闲内存中找到一块至少20KB的区域分配给它。回收内存时,系统将回收的空间与相邻的空闲空间合并,形成更大的空闲区域。这种方式没有内部碎片,但会产生外部碎片,即经过多次分配和回收后,内存中会出现许多分散的小空闲块,难以满足大进程的需求。
- 离散分配方式
- 分页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和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页。例如,内存被划分为每页4KB大小的单元,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也按照同样大小划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以页为单位进行分配。进程的每页可以存储在内存的不同位置,通过页表来记录进程的页与内存页框的映射关系。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碎片,但会产生页内碎片,因为页的大小是固定的,最后一页可能无法被完全利用。
- 分段存储管理:按照程序的逻辑结构,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如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等。每个段的长度可以不同,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增长。例如,一个程序的代码段可能是10KB,数据段是20KB。内存分配时,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通过段表来记录段的起始地址、长度和其他属性。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程序的逻辑需求,但也会产生外部碎片。
- 段页式存储管理:结合了分段和分页的优点。先将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逻辑段划分,然后每个段再划分成若干页。内存同样划分成页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先找到对应的段,再在段内以页为单位进行分配。这种方式管理复杂,但综合性能较好,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应用广泛。
- 连续分配方式
- 进程在内存中的状态变化对内存管理的影响
- 进程在运行过程中有多种状态,如就绪、运行、阻塞等。当进程从就绪状态转变为运行状态时,操作系统需要确保该进程能够正确地访问其所需的内存空间。如果内存不足,可能需要采用页面置换等策略来腾出空间。例如,在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当一个正在运行的进程需要访问一个不在内存中的页面时,就会产生缺页中断。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页面置换算法(如先进先出、最近最少使用等)将内存中的某个页面置换到磁盘交换区,然后将所需页面调入内存,使进程能够继续运行。
- 当进程从运行状态变为阻塞状态(如等待I/O操作完成)时,操作系统可以考虑将该进程占用的部分内存空间暂时换出到磁盘交换区,以腾出空间给其他就绪进程使用。当进程再次变为就绪状态时,再将其换回内存。
- 内存保护与进程隔离
- 内存保护是内存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防止一个进程非法访问另一个进程的内存空间或者操作系统内核空间。操作系统通过硬件支持(如基址寄存器和限长寄存器)和软件机制(如内存访问权限检查)来实现内存保护。
- 例如,在采用基址寄存器和限长寄存器的系统中,基址寄存器存放进程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限长寄存器存放进程的长度。当进程访问内存时,硬件会自动将访问地址与基址寄存器和限长寄存器的值进行比较。如果访问地址超出了进程的合法范围,就会产生越界中断,操作系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终止该进程)来防止非法访问。
- 进程隔离也是通过内存保护机制来实现的,它确保每个进程都在自己独立的内存空间中运行,就好像系统中只有它一个进程一样,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分时系统
-
分时系统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 分时系统是一种多用户交互式操作系统。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通过终端设备(如显示器、键盘)连接到计算机系统上,并且每个用户在感觉上好像独占整个计算机系统。系统把CPU时间划分成很短的时间片(例如,几十毫秒),轮流地分配给各个联机用户使用。
- 例如,假设有三个用户A、B、C正在使用一个分时系统。系统会将CPU时间划分为时间片,先把一个时间片分配给用户A的进程,让其执行一部分任务;然后把下一个时间片分配给用户B的进程;接着再分配给用户C的进程,如此循环往复。由于时间片的切换速度非常快,每个用户都感觉自己的程序是在连续地运行。
-
分时系统的特点
- 多路性: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同时连接多个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程序都可以在系统中运行。例如,在一个大型的分时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同时连接几十甚至上百个终端,这些终端的用户可以同时进行文本编辑、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操作。
- 独立性:每个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感觉不到其他用户的存在,好像自己独占整个系统一样。每个用户的程序在各自分配到的时间片内独立运行,不会受到其他用户程序的干扰。例如,用户A在编写程序时,不会因为用户B的程序出现错误而受到影响。
- 及时性: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一般来说,系统对用户命令的响应时间应该在几秒钟之内。例如,当用户在终端上输入一个命令后,系统会在短时间内执行这个命令并返回结果,让用户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
- 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用户可以随时输入命令、数据等,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输入及时做出响应。例如,用户在文本编辑过程中,可以随时输入文字、修改内容、保存文件等操作,系统会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
分时系统的实现原理
-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这是分时系统实现的核心算法。系统把CPU时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的长度通常根据系统的性能和用户的需求来确定。例如,时间片长度可以是10 - 100毫秒。所有就绪进程按照先来先服务的顺序排成一个队列,系统将时间片依次分配给队列中的进程。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后,系统会暂停这个进程,将其放到队列的末尾,然后把下一个时间片分配给队列中的下一个进程。
- 进程切换机制:当时间片用完或者进程由于其他原因(如等待I/O操作)需要暂停时,系统需要进行进程切换。进程切换涉及到保存当前进程的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寄存器内容等),然后加载下一个进程的上下文,使下一个进程能够从上次暂停的地方继续执行。这个过程需要操作系统和硬件的配合,并且会产生一定的系统开销。例如,在每次进程切换时,需要将当前进程的状态信息保存到内存中的特定区域,然后从另一个区域读取下一个进程的状态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CPU时间和内存空间。
-
分时系统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多用户计算机环境,如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企业办公网络等。在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同时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课程学习、编程实践等活动。在企业办公网络中,员工们可以使用终端设备访问公司内部的分时系统,进行文档处理、财务数据处理等工作。
- 优势:
- 资源共享高效:多个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磁盘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例如,通过分时系统,多个用户可以共享一台高性能服务器的资源,而不必为每个用户都配备一台独立的计算机。
- 用户体验良好:由于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用户能够方便地与系统进行交互,并且能够及时得到系统的反馈,提供了较好的用户体验。例如,用户在进行图形设计时,可以随时调整设计参数,系统会及时显示调整后的效果。
-
CPU调度的基本概念
- CPU调度是指操作系统决定哪个进程可以在CPU上运行以及运行多长时间的过程。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多个进程处于就绪状态等待CPU资源,CPU调度程序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就绪进程中选择一个进程,并将CPU分配给它。
- 例如,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有进程A、B、C都处于就绪状态。CPU调度算法会根据一定的规则来选择其中一个进程(如选择进程A),然后将CPU的使用权交给进程A,使得进程A能够执行它的指令序列。
-
CPU调度的目标
- 提高CPU利用率:CPU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关键的资源之一,通过合理的调度,尽量减少CPU的空闲时间。例如,在一个繁忙的服务器系统中,通过高效的CPU调度,可以使CPU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
- 提高系统吞吐量:系统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完成的进程数量。良好的CPU调度可以让更多的进程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例如,在一个批处理系统中,通过合理的调度,可以使更多的作业在一天内完成。
- 减少进程的等待时间:每个进程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CPU资源进行运行。减少进程的等待时间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例如,在一个交互式系统中,用户希望自己的操作(如打开文件、运行程序)能够快速得到响应,这就需要减少进程等待CPU的时间。
- 保证公平性:对每个就绪进程提供公平的机会获取CPU资源。例如,在一个多用户分时系统中,每个用户的进程都应该有机会在CPU上运行,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使得某些进程一直无法得到CPU资源。
-
CPU调度算法的类型
-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调度算法。按照进程到达就绪队列的先后顺序来分配CPU资源。例如,有进程A、B、C依次到达就绪队列,那么先将CPU分配给进程A,当进程A完成或者阻塞后,再将CPU分配给进程B,以此类推。这种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易于实现;缺点是对短进程不利,如果长进程先到达,那么短进程可能会等待很长时间。
- 短作业优先(SJF)调度算法
- 根据进程的预计运行时间来分配CPU资源,优先选择预计运行时间最短的进程。例如,在就绪队列中有进程A预计运行时间为10秒,进程B预计运行时间为5秒,进程C预计运行时间为15秒,那么先将CPU分配给进程B。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系统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吞吐量;缺点是长进程可能会出现“饥饿”现象,即长时间得不到CPU资源,而且难以准确预估进程的运行时间。
- 时间片轮转(RR)调度算法
- 把CPU时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时间片,每个进程轮流使用一个时间片。例如,时间片长度为20毫秒,就绪进程按照顺序轮流在CPU上运行,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后,就将CPU分配给下一个进程。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保证每个进程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CPU资源,适用于分时系统;缺点是时间片大小的选择比较关键,如果时间片太小,会导致进程切换过于频繁,增加系统开销;如果时间片太大,就会退化成先来先服务算法。
- 优先级调度算法
- 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优先级,优先级高的进程优先获得CPU资源。例如,系统进程的优先级通常高于用户进程,在就序队列中有高优先级的进程A和低优先级的进程B,那么先将CPU分配给进程A。优先级可以是静态的(在进程创建时就确定),也可以是动态的(根据进程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灵活地根据进程的重要性来分配资源;缺点是可能会出现低优先级进程“饥饿”的现象,并且确定优先级的标准比较复杂。
-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
CPU调度的上下文切换
- 当CPU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上下文(包括程序计数器、寄存器内容、栈指针等),并加载下一个进程的上下文。这个过程称为上下文切换。例如,当进程A正在运行,CPU要切换到进程B时,需要将进程A的程序计数器(记录当前执行到的指令位置)、寄存器内容(如通用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等保存到进程A的进程控制块(PCB)中,然后从进程B的PCB中读取相应的上下文信息加载到CPU中,使进程B能够从上次暂停的地方继续执行。上下文切换会带来一定的系统开销,包括保存和加载上下文信息的时间以及内存访问的时间等。
-
文件的概念
- 文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这些信息可以是程序代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例如,一个Word文档是一个文件,它包含了文字、格式、图片等信息;一个可执行程序也是一个文件,存储着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执行的指令序列。
- 文件通常由文件名和文件内容两部分组成。文件名用于标识文件,方便用户和系统进行识别和管理。文件名一般包括主文件名和扩展名,扩展名可以帮助用户和系统快速了解文件的类型,如“.txt”表示文本文件,“.exe”表示可执行文件。
-
文件的属性
- 文件类型:通过文件扩展名或文件内部的格式标识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件。常见的文件类型有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例如,文本文件可以用记事本等工具直接打开和编辑,二进制文件(如可执行文件)则需要特定的程序来解释和执行。
- 文件大小:表示文件所包含的数据量,通常以字节(Byte)为单位。文件大小会影响文件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例如,一个大型的视频文件可能有几个GB大小,而一个简单的文本文件可能只有几KB。
- 文件的创建时间、修改时间和访问时间:这些时间戳记录了文件从创建到后续操作的时间信息。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时间来进行文件的排序、备份等操作。例如,在文件管理器中,用户可以按照文件的修改时间来查看文件的更新顺序。
- 文件所有者和权限:文件所有者是创建文件的用户或者被指定的用户。文件权限规定了哪些用户或用户组可以对文件进行读、写、执行等操作。例如,在多用户系统中,一个用户可能对自己创建的文件有读写权限,而其他用户只有读权限。
-
文件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组织、存储和管理文件的软件模块。它提供了一种逻辑结构,将存储设备(如硬盘、U盘等)的物理空间划分为一个个文件和目录,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和操作这些文件。
- 文件存储与组织:文件系统会将文件存储在存储设备的特定位置。它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如树形结构。在树形结构的文件系统中,有一个根目录,从根目录开始可以有多个子目录和文件,每个子目录又可以包含自己的子目录和文件。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C:\”是根目录,下面有“Program Files”“Users”等目录,这些目录中又包含各种应用程序文件和用户文件。
- 文件操作支持:文件系统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文件操作接口,如文件的创建、打开、读取、写入、关闭和删除等。当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如文本编辑器)进行文件操作时,应用程序会调用文件系统提供的这些接口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例如,当用户在文本编辑器中保存文件时,文本编辑器会调用文件系统的写入操作将文件内容存储到存储设备中。
- 文件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通过设置文件权限来保护文件的安全。它可以根据用户身份、用户组等因素来限制对文件的访问。例如,在Linux系统中,可以使用“chmod”命令来设置文件的权限,确保文件只能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和修改。
- 文件的空间管理:文件系统要负责管理存储设备的空间。它会跟踪哪些空间已经被文件占用,哪些是空闲的。当需要存储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会寻找合适的空闲空间来分配给文件。例如,采用磁盘碎片整理技术来优化磁盘空间的利用,将分散的空闲空间合并成较大的空闲块。
-
磁盘调度的基本概念
- 磁盘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磁盘调度是指操作系统决定磁盘I/O请求(读或写操作)的执行顺序的过程。由于磁盘的机械特性,读写头在磁盘盘片上移动需要时间,而且不同的磁盘调度策略会对磁盘I/O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 例如,当有多个进程同时向磁盘发出读写请求时,如进程A请求读取磁盘扇区100的数据,进程B请求读取磁盘扇区200的数据,磁盘调度程序就需要决定先处理哪个请求,以达到较好的性能。
-
磁盘的结构与磁盘I/O操作特点
- 磁盘主要由盘片、读写头、电机等部件组成。盘片是存储数据的介质,被划分为多个同心圆环,称为磁道,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多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读写头负责在盘片上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 磁盘I/O操作包括寻道时间、旋转延迟和传输时间。寻道时间是指读写头从当前位置移动到目标磁道所需的时间,这是磁盘I/O操作中最长的延迟部分。旋转延迟是指盘片旋转到目标扇区位于读写头下方所需的时间。传输时间是指将数据从磁盘传输到内存或从内存传输到磁盘所需的时间。
- 例如,当需要读取磁盘上的一个文件时,首先读写头要移动到文件所在磁道(寻道时间),然后等待文件所在扇区旋转到读写头下方(旋转延迟),最后进行数据传输(传输时间)。
-
常见的磁盘调度算法
- 先来先服务(FCFS)磁盘调度算法
- 按照磁盘I/O请求到达的先后顺序进行处理。例如,有请求序列为R1(读取扇区10)、R2(读取扇区30)、R3(读取扇区20),如果按照FCFS算法,就先处理R1,然后R2,最后R3。这种算法简单公平,但性能较差,因为它没有考虑磁盘读写头的移动距离,可能会导致频繁的长距离寻道,增加寻道时间。
-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磁盘调度算法
- 每次选择离当前读写头位置最近的磁盘I/O请求进行处理。例如,读写头当前位于磁道10,有请求读取磁道20、磁道5和磁道30的请求,那么会先处理磁道20的请求,因为它离当前位置最近。这种算法可以减少寻道时间,提高磁盘I/O性能,但可能会导致某些请求长时间得不到处理,产生“饥饿”现象。
- 扫描(SCAN)磁盘调度算法(电梯算法)
- 读写头从磁盘的一端开始,向另一端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处理经过的磁盘I/O请求。当到达磁盘的另一端时,读写头改变移动方向,继续处理请求。例如,读写头从磁盘最内层磁道开始向外层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处理请求,到达最外层磁道后,再从外向内移动处理请求。这种算法避免了SSTF算法的饥饿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寻道时间。
- 循环扫描(C - SCAN)磁盘调度算法
- 与扫描算法类似,但读写头只在一个方向上移动进行扫描,当到达磁盘的一端后,读写头直接回到磁盘的另一端,而不是反向扫描。例如,读写头从磁盘最内层磁道开始向外层移动,处理请求,到达最外层磁道后,直接回到最内层磁道,重新开始向外层移动处理请求。这种算法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等待时间,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
- 先来先服务(FCFS)磁盘调度算法
-
磁盘调度算法的性能评估与应用场景
- 性能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平均寻道长度、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平均寻道长度是指所有磁盘I/O请求的寻道距离的平均值,寻道长度越短,磁盘I/O性能越好。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磁盘I/O操作数量。响应时间是指从发出磁盘I/O请求到请求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 应用场景: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FCFS算法适用于磁盘I/O请求较少且对性能要求不高的简单系统。SSTF算法适用于磁盘读写操作比较频繁,对寻道时间敏感的系统,但要注意防止饥饿现象。SCAN和C - SCAN算法适用于磁盘负载较重,对性能和公平性都有要求的系统,如大型服务器系统。
教材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 问题1:分时系统有什么优势?
- 问题1解决方案:
-
高效的资源共享
- 硬件资源利用最大化:分时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系统,使得昂贵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磁盘等)能够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例如,在一个企业的分时系统中,通过分时共享,一台高性能服务器的CPU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员工的任务,如文字处理、数据分析等。这避免了为每个用户单独配置计算机,从而降低了硬件成本,提高了硬件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 软件资源共享便捷:多个用户可以共享系统中的软件资源。例如,在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学校购买的专业软件(如绘图软件、编程工具等)可以通过分时系统供多个学生同时使用。用户只需通过终端登录系统,就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些软件,无需在每个终端设备上都安装软件副本,这不仅节省了软件购买成本,还便于软件的管理和更新。
-
良好的用户交互体验
- 及时性响应用户需求:分时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操作。系统将CPU时间划分为很短的时间片,并快速地在多个用户之间轮流分配,使得每个用户的请求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处理。例如,当用户在终端输入一个命令(如查询文件、编辑文档等)后,系统会在几秒内(通常响应时间在1 - 3秒)返回结果。这种及时性让用户感觉自己独占计算机系统,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 支持多任务处理:用户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例如,用户可以在一个终端窗口中编辑文档,同时在另一个窗口中运行数据查询程序,还可以在第三个窗口中进行文件传输操作。系统通过合理的调度,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片,让用户能够高效地进行多种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
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 系统容错性较好:由于分时系统是多用户共享,当某个用户的程序出现错误(如程序崩溃、陷入死循环等)时,一般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例如,在一个有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分时系统中,如果用户A的程序出现异常,系统可以暂停该用户的进程,而继续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这种隔离性使得系统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减少因单个用户程序故障导致系统整体瘫痪的风险。
- 易于扩展和调整:分时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根据用户数量和需求进行扩展。例如,当企业规模扩大,需要增加新的用户接入分时系统时,只需增加终端设备和相应的用户账号即可。同时,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灵活地调整资源分配,如为对性能要求较高的用户分配更多的CPU时间片或内存空间。
- 问题2:分时系统什么缺陷?
- 问题2解决方案:
- 性能方面的局限
- 响应时间的波动:尽管分时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提供快速响应,但在系统负载较高时,响应时间可能会显著增加。因为系统是将CPU时间划分成时间片分配给多个用户进程,当用户数量增多或者某些进程执行复杂任务占用较多时间片时,每个用户能够获得的CPU时间相对减少。例如,在一个同时有几十个用户运行大型计算任务的分时系统中,每个用户可能会感觉到系统响应变得迟缓,之前可能在1 - 2秒内得到响应的操作,现在可能需要5 - 10秒甚至更长时间。
- 整体性能受硬件限制:分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硬件资源。如果硬件配置较低,如CPU处理速度慢、内存容量小或者磁盘I/O速度慢,那么在多用户环境下,系统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采用了高效的调度算法,也难以弥补硬件性能的不足。例如,一个老旧的分时系统服务器,其CPU频率较低,当用户数量稍微增加时,就会出现系统卡顿的现象。
- 资源分配的问题
- 资源竞争导致效率降低:多个用户共享系统资源(如CPU、内存、I/O设备等)会导致资源竞争。当多个用户同时请求使用同一资源(如打印机)或者对资源的需求超过系统实际可提供的资源量时,就需要排队等待。这种等待会浪费时间,降低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例如,在一个办公室的分时系统中,多个员工同时提交打印任务,打印机只能逐个处理,后面的任务就需要等待,而且在等待过程中可能会占用其他系统资源,影响其他进程的运行。
- 公平性难以绝对保证:虽然分时系统的调度算法(如时间片轮转)旨在保证公平性,即每个用户都有机会使用CPU,但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例如,一些用户进程可能因为优先级设置(如系统进程优先级高于普通用户进程)或者时间片分配策略的细微差异,导致部分用户在资源分配上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其他用户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 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隐患
- 用户间数据安全风险:由于多个用户共享系统,存在用户数据被其他用户非法访问的风险。尽管操作系统会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如设置文件访问权限),但如果安全机制被突破或者配置不当,一个用户可能会访问到其他用户的敏感数据。例如,在一个分时系统中,如果一个恶意用户通过系统漏洞获取了其他用户的文件访问权限,就可以读取甚至篡改其他用户的文件内容。
- 系统安全维护复杂:分时系统需要维护多个用户的安全,相比单用户系统,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系统管理员需要不断更新安全策略、安装安全补丁、监控用户行为等,以防止系统被入侵。例如,要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同时还要确保内部用户不会滥用权限,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安全维护。
- 问题3:常见的文件保护方法有哪些?
- 问题三解决:
- 访问控制列表(ACL)
- 概念及原理: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基于用户或用户组来控制对文件访问权限的方法。它详细地列出了每个用户或用户组对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包括读(Read)、写(Write)、执行(Execute)权限。例如,在Linux系统中,通过“ls -l”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权限信息,其中包含了文件所有者、所属组以及其他用户的权限位。
- 应用场景和优势:在多用户环境下非常有用,如企业的文件服务器或者共享存储系统。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用户角色来精细地分配文件访问权限。例如,财务部门的文件可以设置为只有财务人员有读写权限,其他部门人员只有读权限,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敏感信息。而且ACL可以灵活地修改,适应组织内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变化。
- 用户认证与授权
- 用户认证:
- 概念及原理:这是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能够访问文件系统。常见的认证方法包括用户名/密码组合、智能卡、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例如,当用户登录操作系统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会将其与存储在认证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成功,则允许用户进入系统。
- 应用场景和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保护文件安全的系统。使用用户名/密码方式简单易行,智能卡和生物识别技术则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例如,在银行的文件系统中,对于高安全级别的文件访问,可能会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用户认证,以确保只有授权的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访问客户的财务信息。
- 授权:
- 概念及原理:在用户认证成功后,授权过程决定了用户能够访问哪些文件以及进行何种操作。授权通常基于用户的角色、权限级别等因素。例如,在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中,项目负责人可能被授权可以修改所有项目文件,而普通开发人员只能修改自己负责的部分文件。
- 应用场景和优势:在复杂的组织架构和系统环境中,能够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合理地分配权限。通过明确的授权机制,可以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文件,提高文件系统的安全性。
- 用户认证:
- 加密技术
- 文件加密:
- 概念及原理:通过加密算法将文件内容从明文转换为密文,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用户才能将密文还原为明文。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例如,在使用对称加密时,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文件进行加密和解密。发送方用密钥将文件加密后发送,接收方收到密文后,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解密,从而恢复文件的原始内容。
- 应用场景和优势:适用于需要高度保密的文件,如企业的商业机密、个人的隐私文件等。即使文件被非法获取,如果没有密钥,也无法查看文件内容。例如,一些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允许用户对存储在云端的文件进行加密,这样即使用户的账户被攻破,文件内容依然是安全的。
- 密钥管理:
- 概念及原理:密钥管理涉及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环节。良好的密钥管理是保证加密技术有效性的关键。例如,在企业环境中,可能会使用密钥管理系统(KMS)来集中管理密钥,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 应用场景和优势:可以有效防止密钥丢失、泄露等情况。通过安全的密钥存储方式(如硬件安全模块)和严格的密钥分发流程,可以提高整个加密系统的安全性。
- 文件加密:
- 备份与恢复策略
- 备份策略:
- 概念及原理:定期对文件进行备份,以防止文件因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恶意攻击等原因丢失或损坏。备份可以采用完全备份(备份所有文件)、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修改过的文件)或差异备份(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修改过的文件)等方式。例如,企业的文件服务器可能会每天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每周进行一次完全备份,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文件。
- 应用场景和优势:在各种文件系统中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的关键业务文件、数据库文件等,备份策略可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即使发生灾难事件,如服务器硬盘损坏,也可以通过备份文件快速恢复数据。
- 恢复策略:
- 概念及原理:恢复策略是指在文件丢失或损坏后,如何利用备份文件将其恢复到可用状态的方法。它包括确定恢复的顺序、验证恢复后的文件完整性等步骤。例如,在从备份中恢复文件时,需要按照备份的时间顺序和备份类型(完全备份、增量备份)进行恢复操作,并且要检查恢复后的文件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 应用场景和优势:和备份策略紧密配合,是保证文件可用性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恢复策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文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因文件丢失造成的损失。
- 备份策略:
基于AI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