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一、变量分类
局部变量和环境变量,局部变量只适用于当前shell,而环境变量是全局的,它适用于所有当前shell以及其派生出来的任意子进程,有些变量是用户创建的,其他的则是专用的shell变量。
二、局部变量
局部变量的作用域被限定在创建它们的shell中。local函数可以用来创建局部变量,但仅限于函数内使用。局部变量可以通过简单的赋予它一个值或一个变量名来设置,用declare内置函数来设置,或者省略也可。
格式:
变量名=值
declare 变量名=值
以下来示范一个局部变量的例子:
[root@centos ~]# echo $$
8836
[root@centos ~]# round=world
[root@centos ~]# echo $round
world
[root@centos ~]# bash
[root@centos ~]# echo $$
8920
[root@centos ~]# echo $round
[root@centos ~]# exit
exit
[root@centos ~]# echo $$
8836
[root@centos ~]# echo $round
world
在上面的岩石中可以看出,当启动一个bash程序,相当于创建一个子shell后,round变在这个子shell中没有被赋值,exit退出子shell后,可以看到父shell中变量round仍有值。
三、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通常又称全局变量,以区别于局部变量,通常,环境变量应该大写,环境变量是已经用export内置命令导出的变量。子shell继承当前父shell的环境变量,并能一直传承下去,但是不可逆向传递。
格式:
export 变量=值
declare -x 变量=值
我们做个示范:
[root@centos ~]# export NAME=”yuan faxiang”
[root@centos ~]# echo $NAME
yuan faxiang
[root@centos ~]# echo $$
8836
[root@centos ~]# bash
[root@centos ~]# echo $$
8958
[root@centos ~]# echo $NAME
yuan faxiang
[root@centos ~]# declare -x NAME=”Arvin”
[root@centos ~]# echo $NAME
Arvin
[root@centos ~]# exit
exit
[root@centos ~]# echo $$
8836
[root@centos ~]# echo $NAME
yuan faxiang
上述例子中,父shell中定义的NAME环境变量传递到了子shell中,在子shell中定义的NAME环境变量没有被带到父shell中。
环境变量按生存周期可分为:
1. 永久的:需要修改配置文件,export变量永久生效。
2. 临时的:使用export命令行声明即可,变量在关闭shell时失效。
2.设置变量的三种方法
1) 在/etc/profile文件中添加变量【对所有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文件/etc/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该变量将会对Linux下所有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etc/profile文件,添加CLASSPATH变量
# vi /etc/profile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etc/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2) 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对单一用户生效(永久的)】
用VI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profile文件中增加变量,改变量仅会对当前用户有效,并且是“永久的”。
例如:编辑guok用户目录(/home/guok)下的.bash_profile
$ vi /home/guok/.bash.profile
添加如下内容: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jre/lib
注:修改文件后要想马上生效还要运行$ source /home/guok/.bash_profile不然只能在下次重进此用户时生效。
3) 直接运行export命令定义变量【只对当前shell(BASH)有效(临时的)】
在shell的命令行下直接使用[export变量名=变量值]定义变量,该变量只在当前的shell(BASH)或其子shell(BASH)下是有效的,shell关闭了,变量也就失效了,再打开新shell时就没有这个变量,需要使用的话还需要重新定义。
借鉴url:http://blog.csdn.net/hdutigerkin/article/details/668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