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并行算法的设计

Posted on 2018-11-17 11:39  MwingFly  阅读(56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并行算法的设计基础

并行算法的定义和分类

  • 并行算法:一些可同时执行的诸进程的集合,这些进程互相作用和协调动作从而达到给定问题的求解。

并行算法分类

  • 数值计算与非数值计算
  • 同步算法和异步算法
  • 分布算法
  • 确定算法和随机算法

并行算法的表达

描述语言

  • 可以使用类Algol、类Pascal等。
  • 在描述语言中引入并行语句。

并行算法的复杂性度量

串行算法的复杂性度量

  • 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Worst-CASE Complexity)
  • 期望复杂度(Expected Complexity)

并行算法的复杂性度量

  • 运行时间t(n):包含计算时间和通信时间,分别用计算时间步和选路时间步作单位。n为问题实例的输入规模。
  • 处理器数p(n)
  • 并行算法成本c(n):c(n)=t(n)p(n)
  • 总运算量W(n):并行算法求解问题时所完成的总的操作步数。

Brent定理

  令W(n)是某并行算法A在运行时间T(n)内所执行的运算量,则A使用p台处理器可在t(n)=O(W(n)/p+T(n))时间内执行完毕。

  • W(n)和c(n)密切相关
  • P=O(W(n)/T(n))时,W(n)和c(n)两者是渐进一致的
  • 对于任意的p,c(n)>W(n)

并行算法中的同步和通讯

同步

  • 同步是在时间上强使各执行进程在某一点必须互相等待
  • 可用软件、硬件和固件的方法来实现

通讯

  • 共享存储多处理器使用:global read(X,Y)和global write(X,Y)
  • 分布存储多计算机使用:send(X,i)和receive(Y,j)

并行计算模型

PRAM模型

PRAM(Parallel Random Access Machine)模型是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并行机中的一种具有共享存储的模型。

基本概念

  • 由Fortune和Wyllie于1978年提出,又称SIMD-SM模型。有一个集中的共享存储器和一个指令控制器,通过SM(流多处理器)的R/W交换数据,隐式同步计算。

结构图

分类

(1)PRAM-CRCW并发度并发写

  • CPRAM-CRCW(Common PRAM-CRCW):仅允许写入相同数据
  • PPRAM-CRCW(Priority PRAM-CRCW):仅允许优先级最高的处理器写入
  • APRAM-CRCW(Arbitrary PRAM-CRCW):允许任意处理器自由写入

(2)PRAM-CREW并发读互斥写

(3)PRAM-EREW互斥读互斥写

计算能力比较

  • PRAM-CRCW是最强的计算模型,PRAM-EREW可logp倍模拟PRAM-CREW和PRAM-CRCW

优缺点

  •  适合并行算法表示和复杂性分析,易于使用,隐藏了并行机的通讯、同步等细节
  • 不适合MIMD并行机,忽略了SM的竞争、通讯延迟等因素。

异步APRAM模型

基本概念

  • 又称分相(Phase)PRAM或MIMD-SM。每个处理器有其局部存储器、局部时钟、局部程序;无全局时钟,各处理器异步执行;处理器通过SM进行通讯;处理器间依赖关系,需在并行程序中显式地加入同步路障。

指令类型

  1. 全局读
  2. 全局写
  3. 局部操作
  4. 同步

计算过程

由同步障分开全局相组成

计算时间

  • 设局部操作位单位时间;全局读/写平均时间为d,d随着处理器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同步路障时间为B=B(p)非降函数。
  • 满足关系2≤d≤B≤p;B=B(n)=O(dlogp)或O(dlogp/logd)令tph为全局相内各处理器执行时间最长者,则APRAM上的计算时间为:T=∑tph+B×同步障次数

优缺点

  • 易编程和分析算法的复杂度。
  • 但与现实相差较远,其上并行算法非常有限,也不适合MIMD-DM模型。

BSP模型

基本概念

  由Valiant(1990)提出的,“块”同步模型,是一种异步MIMD-DM模型,支持消息传递系统,块内异步并行,块间显式同步。

模型参数

  • p:处理器数(带有存储器)
  • l:同步障时间(Barrier synchronization time)
  • g:带宽因子(time steps/packet)=1/bandwidth

计算过程

  由若干超级步组成,每个超级步计算模式为下图:

优缺点

  • 强调了计算和通讯的分离,提供了一个编程环境,易于程序复杂性分析。
  • 但是需要显式同步机制,限制至多h条消息的传递等。

logP模型

基本概念

  由Culler(1993)年提出的,是一种分布存储的、点到点通讯的多处理机模型,其中通讯由一组参数描述,实行隐式同步。

模型参数

  • l:network latency
  • o:communication overhead
  • g:gap=1/bandwidth
  • P:#processors

注:l和g反映了通讯网络的容量

优缺点

  • 捕捉了MPC的通讯瓶颈,隐藏了并行机的网络拓扑、路由、协议,可以应用到共享存储、消息传递、数据并行的编程模型中。
  • 但难以进行算法描述、设计和分析。

BSP vs. logP

  • BSP→logP:BSP块同步→BSP子集同步→BSP进程对同步=logP
  • BSP可以常数因子模拟logP,logP可以对数因子模拟BSP
  • BSP=logP+Barriers-Overhead
  • BSP提供了更方便的程设环境,logP更好地利用了机器资源
  • BSP似乎更简单、方便和符合结构化编程

并行算法的一般设计方法

串行算法的直接并行化

算法设计方法描述

方法描述

  • 发掘和利用现有串行算法中的并行性,直接将串行算法改造为并行算法。

评注

  • 由串行算法直接并行化的方法是并行算法设计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 不是所有的串行算法都可以直接并行化的
  • 一个好的串行算法并不能并行化为一个好的并行算法
  • 许多数值串行算法可以并行化为有效的数值并行算法

例:快排序算法的并行化

算法:PRAM-CRCW上的快排序二叉树构造算法

输入:序列(A1,...,An)和n个处理器

输出:供排序用的一颗二叉排序数

从问题描述开始设计并行算法

方法描述

  • 从问题本身描述出发,不考虑相应的串行算法,设计一个全新的并行算法。

评注

  • 挖掘问题的固有特性与并行的关系
  • 设计全新的并行算法是一个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 利用串的周期性的PRAM-CRCW算法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借用已有的算法求解新问题

方法描述

  • 找出求解问题和某个已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
  • 改造或利用已知算法应用到求解问题上

评注

  • 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 使用矩阵乘法算法求解所有点对间最短路径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利用矩阵乘法求所有点对间最短路径

计算原理

并行算法的基本设计技术

划分设计技术

  • 均匀划分技术
  • 方根划分技术
  • 对数划分技术
  • 功能划分技术

分治设计技术

并行分治设计步骤

  • 将输入划分成若干个规模相等的子问题
  • 同时(并行地)递归求解这些子问题
  • 并行地归并子问题的解,直至得到原问题的解

双调归并网络

平衡数设计技术

设计思想

  • 以树的叶节点为输入,中间节点为处理节点,由叶向根或由根向叶逐层进行并行处理。

倍增设计技术

设计思想

  • 又称指针跳跃(pointer jumping)技术,特别适合于处理链表或有向树之类的数据结构
  • 当递归调用时,所要处理数据之间的距离逐步加倍,经过k步后即可完成距离为2k的所有数据的计算

流水线设计技术

设计思想

  • 将算法流程划分成p个前后衔接的任务片段,每个任务片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任务片段的输入
  • 所有任务片段按同样的速率产生出结果

评注

  • 流水线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并行处理中的技术
  • 脉动算法(Systolic algorithm)是其中一种流水线技术

并行算法的一般设计过程

PCAM设计方法学

设计并行算法的四个阶段:

  • 划分(Partitioning):分解成小的任务,开拓并发性
  • 通讯(Communication):确定诸任务间的数据交换,监测划分的合理性
  • 组合(Agglomeration):依据任务的局部性,组合成更大的任务
  • 映射(Mapping):将每个任务分配到处理器上,提高算法的性能

PCAM设计过程

划分

划分的方法描述

  • 充分开拓算法的并发性和可扩展性
  • 先进行数据分解(称域分解),再进行计算功能的分解(称功能分解)
  • 使数据集和计算集互不相交
  • 划分阶段忽略处理器数目和目标机器的体系结构
  • 能分为两类划分:①域分解(domain decomposition);②功能分解(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域分解

  • 划分的对象是数据,可以是算法的输入数据、中间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
  • 将数据分解成大致相等的小数据片
  • 划分时考虑数据上的相应操作
  • 如果一个任务需要别的任务中的数据,则会产生任务间的通讯

功能分解

  • 划分的对象是计算,将计算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其出发点不同于域分解
  • 划分后,研究不同任务所需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不相交的,则划分是成功的;如果数据有相当的重叠,意味着要重新进行域分解和功能分解
  • 功能分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分解

划分依据

  • 划分是否具有灵活性?
  • 划分是否避免了冗余计算和存储?
  • 划分任务尺寸是否大致相当?
  • 任务数与问题尺寸是否成比例?
  • 功能分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分解,是否合理?

通讯

通讯方法描述

  • 通讯是PCAM设计过程的重要阶段
  • 划分产生的诸任务,一般不能完全独立执行,需要在任务间进行数据交流;从而产生了通讯
  • 功能分解确定了诸任务之间的数据流
  • 诸任务是并发执行的,通讯则限制了这种并发性

四种通讯模式

  • 局部/全局通讯
  • 结构化/非结构化通讯
  • 静态/动态通讯
  • 同步/异步通讯

通讯判据

  • 所有任务是否执行大致相当的通讯?
  • 是否尽可能的局部通讯?
  • 通讯操作是否能并行执行?
  • 同步任务的计算能否并行执行?

组合

方法描述

  • 组合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将组合的任务能在一类并行机上有效的执行
  • 合并小尺寸任务,减少任务数。如果任务数恰好等于处理器数,则也完成了映射过程
  • 通过增加任务的粒度和重复计算,可以减少通讯成本
  • 保持映射和扩展的灵活性,降低软件工程成本

表面-容积效应

  • 通讯量与任务子集的表面成正比,计算量与任务子集的体积成正比
  • 增加重复计算有可能减少通讯量

重复计算

  • 重复计算减少通讯量,但增加了计算量,应保持恰当的平衡
  • 重复计算的目标应减少算法的总运算时间

组合判据

  • 增加粒度是否减少了通讯成本?
  • 重复计算是否已权衡了其得益?
  • 是否保持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组合的任务数是否与问题尺寸成比例?
  • 是否保持了类似的计算和通讯?
  • 有没有减少并行执行的机会?

映射

方法描述

  • 每个任务要映射到具体的处理器,定位到运行机器上
  • 任务数大于处理器数时,存在负载平衡和任务调度问题
  • 映射的目标:减少算法的执行时间(并行的任务→不同的处理器;任务之间存在高通讯的→同一处理器)
  • 映射实际是一种权衡,属于NP完全问题

负载平衡算法

  • 静态的:事先确定
  • 概率的:随机确定
  • 动态的:执行期间动态负载
  • 基于域分解的:递归对剖;局部算法;概率方法;循环映射

任务调度算法

  • 任务放在集中的或分散的任务池中,使用任务调度算法将池中的任务分配给特定的处理器

映射判据

  • 采用集中式负载平衡方案,是否存在通讯瓶颈?
  • 采用动态负载平衡方案,调度策略的成本如何?

 

参考文献

https://wenku.baidu.com/view/b183017a1ed9ad51f01df2d7.html?rec_flag=default&sxts=1542421861193

 https://wenku.baidu.com/view/17709aca3186bceb19e8bbd4.html?rec_flag=default&sxts=1542421875283

https://wenku.baidu.com/view/b994bbf6998fcc22bcd10dd7.html?rec_flag=default&sxts=154242188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