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构造】课程提纲(5)
第七章
1. 健壮性和正确性
(1)健壮性:处理各类情况的能力
(2)正确性:正确实现规格说明的能力
(3)测量: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残余缺陷率(软件发布后留下的bug)
2. Throwable:有两个子类,即error和exception
(1)error:程序无法处理的错误,通常是JVM的问题,不需要catch
·处理策略:预先阻止、错误中恢复、优雅地退出
·处理方式
- 返回中立值
- 替换下一个有效数据
- 返回与前一次相同的答案
- 代替最接近的法律价值
- 将警告消息记录到文件
- 返回错误代码:设置状态值 -> 返回状态值 -> 利用异常机制
- 调用一个错误处理例程/对象
- 显示错误信息
- 在本地处理错误
- 关掉程序
(2)exception:程序自身可以处理,代码可以通过异常机制将错误或异常事件传递给调用它的代码,Java无法以正常方式完成其任务时允许每种方法都有一个替代退出路径
3. Runtime 异常、其他异常
(1)Runtime异常:程序员自己的错误,如空指针、数组越界、类型转换等
(2)其他异常:通常为IOE异常,即找不到文件路径等
4. Checked 异常、Unchecked 异常
(1)Checked 异常:每个调用者都应知道并处理的错误
·处理机制
- 抛出:声明是throws,抛出时throw
- 捕获(try/catch):try出现异常,忽略后面代码直接进入catch;无异常不进入catch;若catch中没有匹配的异常处理,程序退出;若子类重写了父类方法,父类方法没有抛出异常,子类应自己处理全部异常而不再传播;子类从父类继承的方法不能增加或更改异常
- 处理:不能代替简单的测试,尽量苛刻、不过分细化、将正常处理与异常处理分开、利用好层次结构、早抛出晚捕获、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 清理现场、释放资源(finally):finally中语句不论有无异常都执行
(2)Unchecked 异常:JVM抛出,如空指针、数组越界、数据格式、不合法的参数、不合法的状态、找不到类等
5. 自定义异常类:继承自Exception,在构造函数中可通过super(key)修改默认值
6. 断言
(1)作用: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检查自己,测试有关程序逻辑的假设,如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不变量等,可将黑盒测试转换为白盒测试
(2)应用场合
·输入/输出参数落在预期范围内
·程序运行/结束时文件流的打开和关闭
·程序开始(结束)时文件处于开始(结束)
·文件流以只读、只写或读写方式打开
·输入变量的值不被方法改变
·判断指针不是空值
·判断数据结构是否是指定长度
·判断真值表是否初始化
·当一个方法开始执行时(或完成时)容器是空的(或满的)
·高度优化的复杂方法的结果与较慢但清晰编写的例程的结果相匹配
(3)注意
·编译时加入-ea选项运行断言,-da关闭断言
·条件语句或开关没有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最好使用断言来阻止非法事件
·可以在预计正常情况下程序不会到达的地方放置断言:assert false
·在开发和调试阶段设置断言,在软件发布时禁止断言
·断言有代价,需慎用,一般用于验证正确性,处理绝不应该发生的情况
·不能作为公共方法的检查,也不能有边界效应
7. 调试(Debugging)
(1)进攻式编程:在开发阶段让异常显现出来,而在产品运行时让其自我恢复
·产品版与开发版:开发版只要开发顺利可以放肆一些,产品版必须克制
·做好计划,避免调试代码和程序代码纠缠不清
·使用存根例程
·开发中希望错误尽可能明显,发布后希望错误尽可能不明显
·确定程序的哪些部分能够承受未检测出错误而造成的后果,哪些不能,如果后果微不足道,可通过make或版本控制删除检测代码(不是物理删除)
·如果您的程序包含检测潜在致命错误的调试代码,可将代码保留在其中,以使程序稳妥地崩溃
·考虑在产品代码中留下调试代码,但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适合生产版本
(2)Bug的状态
·被发现提出(New)-> 被审核批准(Open)-> 被分配给开发者(Assign)-> 被解决/修正/测试(Resolved/Fixed/Test)-> 重新测试(Retest)-> 通过测试(Verified)-> 修复后仍存在问题(Reopen)-> 成功修复(close)
·若bug优先级低,推迟到下一个版本,有时可能需要无限推迟
·如果开发人员认为系统的特定行为(测试人员报告为错误的行为)必须相同,并且错误无效,那么该错误将被拒绝并标记为“等待拒绝”
·如果bug无法通过QA的报告中给出的步骤重现,则开发人员可以将该错误标记为“CNR”, QA需要采取措施来检查是否重现了bug,并且可以向开发人员分配详细的重现步骤
(3)基本过程:重现问题 -> 找到原因(95%) -> 进行修正 -> 反思
(4)方法
·重现问题
- 找到一个产生失败的小的可重复测试用例(保持复现bug的前提下降低输入规模)
- 消除因版本、环境、配置等不同引起的差异(通过构建软件实现),确定bug出现的环境(通过程序模拟硬件平台的细节,实现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
- 利用逆向设计推断导致错误的输入
- 若无法重现,则无法观察以证明分析和修补的正确性
·诊断错误(插桩、分治、VCS、寻找特例、学习他人)
- 从假设开始,构造实验,证明它是对的或者错的
- 从不符合理论的观察结果开始,修正理论
- 查看导致错误的测试输入,以及错误的结果,失败的断言以及由此导致的堆栈跟踪
- 提出一个与所有数据一致的假设,说明错误发生的位置或错误发生的位置,设计实验测试假设
- 收集实验数据,减少错误可能出现的范围,做出新的假设
- 设计不同的实验:检查内部状态、修改运行方式、改变本身逻辑
- 每次只做一个修改、做好记录、不忽略细节、运行不同的测试用例、设置断点、用可实现相同功能并且被证实无问题的组件替代当前组件
·修复bug
- 确保从干净的源代码树开始
- 运行现有的测试,并证明它们通过
- 添加一个或多个新测试,或修复现有测试,以演示错误
- 修复错误、发现可改进之处
- 证明你的修复工作正常且没有引入回归(以前通过的测试现在失败)
- 如果引入回归,通过回顾以前的版本来找出确切的变化
(4)调试工具
·语法和逻辑检查
·源代码比较器
·内存堆转储
·打印调试/记录
·堆栈跟踪
·编译器警告消息
·调试器
·执行分析器
·测试框架
8.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
(1)黑盒测试:在没有任何内部实现知识的情况下检查功能,而无需查看源代码
(2)测试用例:围绕规范和要求构建,一般来自软件的外部描述,包括规范,要求和设计参数,主要是功能性的
(3)等价类划分:将程序的输入域划分为可导出测试用例的数据类
·若一组对象自反、对称、传递,则为等价类
·可产生相似结果的输入集合中的一个可代替整个集合
·同理,对输出也可以划分等价类
·两个极端:每个分区只有一个测试用例,覆盖所有分区
(4)边界值分析:错误通常隐藏在边界中,如一位偏移、边界值需单独处理等
9. 以注释的形式撰写测试策略
(1)在测试类的顶端写策略
(2)在每个测试方法前说明测试用例是如何选择的
10. JUnit 测试用例写法
(1)@Before:每个测试方法前执行一次
(2)@After:每个测试方法后执行一次
(3)@Test:表明测试方法,内含Assert语句
·@Test(expected=*.class):对错误的测试,expected的属性值是一个异常
·@Test(timeout=xxx):测试方法在制定的时间之内没有运行完则失败
(4)@ignore:忽略测试方法
11. 测试覆盖度
(1)通常无法完全覆盖,因此只需尽量提高
(2)代码覆盖率高的程序在测试期间执行了更多的源代码,与低代码覆盖率的程序相比,包含未检测到的软件错误的可能性较低
(3)基本覆盖标准:函数、语句、决策或分支、条件或谓词、路径
(4)覆盖强度:路径 > 分支 > 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