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小说网 酷文学 深夜书屋 叮当小说网 找小说网 无限小说网 红尘小说网

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内存管理(四)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联系方式
文章出处:http://www.limodev.cn/blog
作者联系方式:李先静 <xianjimli at hotmail dot com>

惯用手法

《POSA(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中根据模式粒度把模式分为三类:架构模式、设计模式和惯用手法。其中把分层模式、管道过滤器和微内核模式等归为 架构模式,把代理模式、命令模式和出版-订阅模式等归为设计模式,而把引用计数等归为惯用手法。这三类模式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的设计模 式可以作为架构模式来用,有的把架构模式也作为设计模式来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架构模式、设计模式和惯用手法,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毕竟整体决策比局部决策的影响面更大。但是任何整体都是局部组成的, 局部的决策也会影响整体。惯用手法的影响虽然通常是局部的,但其所起的作用仍然很重要。本文介绍几种关于内存使用的惯用手法:

1. 预分配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用到了这种手法。在实现了一个动态数组时,当向其中增加元素时,它会自动扩展(缩减)缓冲区的大小,无需要调用者关心。扩展缓冲区的过程如下:

o 先分配一块更大的缓冲区。
o 把数据从老的缓冲区拷贝到新的缓冲区。
o 释放老的缓冲区。

如果你使用realloc来实现,内存管理器可能会做些优化:如果老的缓冲区后面有连续的空闲空间,它只需要简单的扩展老的缓冲区,而跳过后面两个步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要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来完成扩展。

由此可见,扩展缓冲区对调用者来说虽然是透明的,但决不是免费的。它得付出相当大的时间代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产生内存碎片问题。如果每次向vector中增加一个元素,都要扩展缓冲区,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此时我们可以采用预分配机制,每次扩展时,不是需要多大就扩展多大,而是预先分配一大块内存。这一大块可以供后面较长一段时间使用,直到把这块内存全用完了,再继续用同样的方式扩展。

至于一次应该扩展多大,经验值是现有大小的1.5倍。这个经验值基于这样的假设:现在用得多意味着将来会用得更多。

预分配机制多见于一些带buffer的容器实现中,比如像vector和string等。

2. 对象引用计数

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非常复杂。所谓协作其实就调用对象的函数或者向对象发送消息,但不管调用函数还是发送消息,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知道目标对象才行。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保存目标对象的引用(指针)。

对象被别人引用了,但自己可能并不知道。此时麻烦就来了,如果对象被销毁了,对该对象的引用就变成了野针,系统随时可能因此而崩溃。不释放也不行,因为那样会出现内存泄露。怎么办呢?

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对象引用计数,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器,不管谁要引用这个对象,就要把对象的引用计数器加1,如果不再该引用了,就把对象的引用计数 器减1。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器被减为0时,说明没有其它对象引用它,该对象就可以安全的销毁了。这样,对象的生命周期就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还有一种引用称为弱引用,它不增加对象的引用计数,只是要求对象在销毁时通知引用者。实现方法是调用者注册一个回调函数,在对象销毁时调用。

对象引用计数运用相当广泛。像在Windows下COM(组件对象模型)和GNOME的glib里,对象引用计数都是作为对象系统的基本设施之一。

3. 写时拷贝(COW)

OS内核创建子进程的过程是最常见而且最有效的写时拷贝(COW) 例子:创建子进程时,子进程要继承父进程内存空间中的数据。但继承之后,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内存空间,修改各自的数据不会互相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父进程的内存空间拷贝一份。这样做可行,但问题在于拷贝内容太多,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的开销都让人无法接 受。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子进程只会使用少数继承过来的数据,而且多数是读取,只有少量是修改,也就说大部分拷贝的动作白做了。怎么办呢?

此时可以采用写时拷贝(COW),COW代表Copy on Write。最初的拷贝只是个假象,并不是真正的拷贝,只是把引用计数加1,并设置适当的标志。如果双方都只是读取这些数据,那好办,直接读就行了。而任 何一方要修改时,为了不影响另外一方,它要把数据拷贝一份,然后修改拷贝的这一份。也就是说在修改数据时,拷贝动作才真正发生。

当然,在真正拷贝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拷贝一部分数据或者全部数据。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内存通常是按页面来管理的,拷贝时只拷贝相关的页面,而不是拷贝整个内存空间。

写时拷贝(COW)对性能上的贡献很大,差不多任何带MMU的OS都会采用。当然它不限于内核空间,在用户空间也可以使用,比如像一些String类的实现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4. 固定大小分配

频繁的分配大量小块内存是设计内存管理器的挑战之一。

首先是空间利用率上的问题:由于内存管理本身的需要一些辅助内存,假设每块内存需要16字节用作辅助内存,那么即使只要分配4个字节这样的小块内存,仍然要分配16字节的内存。一块小内存不要紧,若存在大量小块内存,所浪费的空间就可观了。

其次是内存碎片问题:频繁分配大量小块内存,很容易造成内存碎片问题。这不但降低内存管理器的效率,同时由于这些内存不连续,虽然空闲却无法使用。

此时可以采用固定大小分配,这种方式通常也叫做缓冲池(pool)分配。缓冲池(pool)先分配一块或者多块连续的大块内存,把它们分成N块大小 相等的小块内存,然后进行二次分配。由于这些小块内存的大小是固定的,内存管理的开销就非常小了,往往只要一个标识位用于标识该单元是否空闲,或者甚至连 标识位都不需要。

缓冲池(pool)中所有这些小块内存分布在一块或者几块连接内存上,所以不会有内存碎片问题。

固定大小分配手法运用比较广泛,差不多所有的内存管理器都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小块内存分配,比如glibc、STLPort和linux的slab等。

5. 会话缓冲池分配(Session Pool)

服务器要长时间运行,内存泄露是它的威胁之一,任何小概率的内存泄露,都可能会累积到具有破坏性的程度。从它们的运行模式来看,它们总是不断的重复某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分配大量(次数)内存。

比如像WEB服务器,它不断的处理HTTP请求,我们把一次HTTP请求,称为一次会话。一次会话要经过多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各种处理,要多次分配内存。由于处理比较复杂,分配内存的地方又比较多,内存泄露可以说防不甚防。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会话缓冲池分配。它基于多次分配一次释放的策略,在过程开始时创建会话缓冲池(Session Pool),这个过程中所有内存分配都通过会话缓冲池(Session Pool)来分配,当这个过程完成时,销毁掉会话缓冲池(Session Pool),即释放这个过程中所分配的全部内存。

因为只需要释放一次,内存泄露的可能大大降低了。会话缓冲池分配并不是太常见,apache采用的这种用法。后来自己用过两次,感觉效果不错。

还有一些关于内存使用的惯用手法,这里不再多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posted on 2009-04-29 08:01  张云临  阅读(13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