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时代,书的阅读与未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生活习惯、思维以及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以前盛行的纸质读物时代,进入了网络浏览的风起云涌的“读屏”时代,“读”手机信息、“读”电子书等等,这些网络时代的新技术产物,以携带使用方便、资源获取便利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被誉为“掌上图书馆”的电子书,不仅能够随身携带,随时阅读,而且容量惊人,一本“掌上图书馆”藏书,往往就可以藏数千册书。于是,在这个“屏”那个“屏”的强大的压力下,纸质读物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无疑,在电子书PK纸质书的新旧技术共存的夹缝时代,传统纸质阅读能否继续存在成了一个问题?而书的未来的生存空间与模样也成了一个问题。
   薛原、叶芳主编的《带一本书去未来》便是一本关注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话题。这本书的作者群很有意思,六十四位作者不仅年龄不一,各自从事的行业也不一:既有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青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读书人,也有图书馆的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等。从六十四位作者的阅读经历与经验中,深深地透出那么一点守旧情结——对传统纸墨书香的眷恋之情成为了他们的共性。
    出版人吴彬写自己与书的零零碎碎的记忆,讲到了自己成长岁月如何与纸质书相依相守,其中里面讲到一个在物质生活条件贫乏的时代,看纸质书让他蒙受损失的故事:一天看书忘了关照蒸锅,结果把水烧干了、锅也烧漏了,他吓傻了,只好取出过节的压岁钱,以及给爸爸捶背每次两分钱积攒的报酬等全部积蓄,总计共八块钱,跑去商店买了个新蒸锅,又在锅里放上水拼命地烧,终于烧出了一层水碱,把新锅做旧成功后,再给新锅盖上旧锅盖,并藏起旧锅,在父母前蒙混过关。而作家学者赵柏田则诉说了自己的波兰之行,踩着露水回农庄路上,在笼罩四野的寂静中,打开带了一路的诗集来读,一页页纸张的翻动声中,好像诗人就坐在他的对面,月亮、风声、露水,让他的阅读充满了浪漫的乡间气息…… 
    当然,在电子书流行的现今,以上这些在传统纸墨书香上并且带有读者私性的或浪漫或有趣的阅读经历与故事,渐渐地消散,甚至或许也很少抑或是不太可能发生了,这未免让人遗憾。不过,遗憾归遗憾,但那些纸质书,就像一个有温度有呼吸的恋人一样,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与成长带来过兴奋、浪漫与想象之外的新异世界,它对我们求知的欲望的滋润却是永不磨灭的。所以,《带一本书去未来》的很多作者虽然对书的未来有担心,有惶惑,但他们都坚信纸质书并不会消亡,书的未来,应该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互补共生、交相辉映。
    而要让纸质书在与电子书的互补共生的时代更具有生命力,那么对纸质书的出版,当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一本书去未来》对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思考。比如,纸质书的商业气冲走了书生气,由于纸质书过份庸俗化,导致了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少。另外,过于烦杂的包装,价格昂贵等也让人们对纸质书望而却步。而其中有一个独特的观点更是非常亮眼,这个观点是书中的作者雪堂提出来的。
    雪堂虽然只是一个公司职员,但他以自己作为一个爱书读书买书之人的独特眼光,提出了要做出非常有质量的纸质书,就要恢复一种久远的传统,那就是有经济能力的实体书店做出版。因为,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符号的书店,本身就拥有聚合读者作者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书店做出版,就像高等院校自主招生,书店也可组到更丰富的手稿,自己培养作家和思想家,不仅为作家思想家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促进图书品种的繁荣以及内容档次的提升,让书店的生存得到发展。而实体书店活着,才能保证到未来读者能触摸到有质感和真实色彩的纸质书。
    《带一本书去未来》的六十四位作者,无论是何种年龄与职业,都以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谈关于书的记忆、关于书的认识、关于书的故事、关于书的情感、对一间书房的奢望、开一家书店的梦想、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但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关于书的未来。虽然关于书的未来依然还具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不过,我们相信关于阅读的热情却是人类无法冷却的情怀,用学者出版人钟叔河的话来说,即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书,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线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在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 

posted @ 2012-11-19 22:18  zhangyoushugz  阅读(2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