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 Dockerfile 指令详解与实战案例
Dockerfile介绍及常用指令,包括FROM,RUN,还提及了 COPY,ADD,EXPOSE,WORKDIR等,其实 Dockerfile 功能很强大,它提供了十多个指令。
Dockerfile介绍
Dockerfile 是一个用来构建镜像的文本文件,文本内容包含了一条条构建镜像所需的指令和说明。
在Docker中创建镜像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Dockerfile。Dockerfile是一个Docker镜像的描述文件,我们可以理解成火箭发射的A、B、C、D…的步骤。Dockerfile其内部包含了一条条的指令,每一条指令构建一层,因此每一条指令的内容,就是描述该层应当如何构建。
FROM 指令-指定基础镜像
所谓定制镜像,那一定是以一个镜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定制。而 FROM 就是指定基础镜像,因此一个 Dockerfile 中 FROM 是必备的指令,并且必须是第一条指令。如下:
FROM centos
MAINTAINER 维护者信息
该镜像是由谁维护的
MAINTAINER lightzhang lightzhang@xxx.com
ENV 设置环境变量
格式有两种:
ENV <key> <value>
ENV <key1>=<value1> <key2>=<value2>...
这个指令很简单,就是设置环境变量而已,无论是后面的其它指令,如 RUN,还是运行时的应用,都可以直接使用这里定义的环境变量。
ENV VERSION=1.0 DEBUG=on \ NAME="Happy Feet"
这个例子中演示了如何换行,以及对含有空格的值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办法,这和 Shell 下的行为是一致的。
下列指令可以支持环境变量展开:
ADD、COPY、ENV、EXPOSE、FROM、LABEL、USER、WORKDIR、VOLUME、STOPSIGNAL、ONBUILD、RUN。
可以从这个指令列表里感觉到,环境变量可以使用的地方很多,很强大。通过环境变量,我们可以让一份 Dockerfile 制作更多的镜像,只需使用不同的环境变量即可。
ARG 构建参数
格式:ARG <参数名>[=<默认值>]
构建参数和 ENV 的效果一样,都是设置环境变量。所不同的是,ARG 所设置的构建环境的环境变量,在将来容器运行时是不会存在这些环境变量的。但是不要因此就使用 ARG 保存密码之类的信息,因为 docker history 还是可以看到所有值的。
Dockerfile 中的 ARG 指令是定义参数名称,以及定义其默认值。该默认值可以在构建命令 docker build 中用 --build-arg <参数名>=<值> 来覆盖。
在 1.13 之前的版本,要求 --build-arg 中的参数名,必须在 Dockerfile 中用 ARG 定义过了,换句话说,就是 --build-arg 指定的参数,必须在 Dockerfile 中使用了。如果对应参数没有被使用,则会报错退出构建。
从 1.13 开始,这种严格的限制被放开,不再报错退出,而是显示警告信息,并继续构建。这对于使用 CI 系统,用同样的构建流程构建不同的 Dockerfile 的时候比较有帮助,避免构建命令必须根据每个 Dockerfile 的内容修改。
RUN 执行命令
RUN 指令是用来执行命令行命令的。由于命令行的强大能力,RUN 指令在定制镜像时是最常用的指令之一。其格式有两种:
shell 格式:RUN <命令>,就像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的命令一样。如下:
RUN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exec 格式:RUN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这更像是函数调用中的格式。
Dockerfile 中每一个指令都会建立一层,RUN 也不例外。每一个 RUN 的行为,都会新建立一层,在其上执行这些命令,执行结束后,commit 这一层的修改,构成新的镜像。
1 FROM debian:stretch 2 3 RUN apt-get update 4 RUN apt-get install -y gcc libc6-dev make wget 5 RUN wget -O redis.tar.gz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5.0.3.tar.gz" 6 RUN mkdir -p /usr/src/redis 7 RUN tar -xzf redis.tar.gz -C /usr/src/redis --strip-components=1 8 RUN make -C /usr/src/redis 9 RUN make -C /usr/src/redis install 10 RUN rm redis.tar.gz
上面的这种写法,创建了 8 层镜像。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且很多运行时不需要的东西,都被装进了镜像里,比如编译环境、更新的软件包等等。最后一行即使删除了软件包,那也只是当前层的删除;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包了,但软件包却早已存在于镜像中并一直跟随着镜像,没有真正的删除。
结果就是产生非常臃肿、非常多层的镜像,不仅仅增加了构建部署的时间,也很容易出错。 这是很多初学 Docker 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
另外:Union FS 是有最大层数限制的,比如 AUFS,曾经是最大不得超过 42 层,现在是不得超过 127 层。
1 FROM debian:stretch 2 3 RUN buildDeps='gcc libc6-dev make wget' \ 4 && apt-get update \ 5 && apt-get install -y $buildDeps \ 6 && wget -O redis.tar.gz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5.0.3.tar.gz" \ 7 && mkdir -p /usr/src/redis \ 8 && tar -xzf redis.tar.gz -C /usr/src/redis --strip-components=1 \ 9 && make -C /usr/src/redis \ 10 && make -C /usr/src/redis install \ 11 && rm -rf /var/lib/apt/lists/* \ 12 && rm redis.tar.gz \ 13 && rm -r /usr/src/redis \ 14 && apt-get purge -y --auto-remove $buildDeps
这里没有使用很多个 RUN 对应不同的命令,而是仅仅使用一个 RUN 指令,并使用 && 将各个所需命令串联起来。将之前的 8 层,简化为了 1 层,且后面删除了不需要的包和目录。在撰写 Dockerfile 的时候,要经常提醒自己,这并不是在写 Shell 脚本,而是在定义每一层该如何构建。因此镜像构建时,一定要确保每一层只添加真正需要添加的东西,任何无关的东西都应该清理掉。
很多人初学 Docker 制作出了很臃肿的镜像的原因之一,就是忘记了每一层构建的最后一定要清理掉无关文件。
COPY 复制文件
格式:
1 COPY [--chown=<user>:<group>] <源路径>... <目标路径> 2 COPY [--chown=<user>:<group>] ["<源路径1>",... "<目标路径>"]
COPY 指令将从构建上下文目录中 <源路径> 的文件/目录复制到新的一层的镜像内的 <目标路径> 位置。如:
COPY package.json /usr/src/app/
<源路径> 可以是多个,甚至可以是通配符,其通配符规则要满足 Go 的 filepath.Match 规则,如:
1 COPY hom* /mydir/ 2 COPY hom?.txt /mydir/
<目标路径> 可以是容器内的绝对路径,也可以是相对于工作目录的相对路径(工作目录可以用 WORKDIR 指令来指定)。目标路径不需要事先创建,如果目录不存在会在复制文件前先行创建缺失目录。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点,使用 COPY 指令,源文件的各种元数据都会保留。比如读、写、执行权限、文件变更时间等。这个特性对于镜像定制很有用。特别是构建相关文件都在使用 Git 进行管理的时候。
在使用该指令的时候还可以加上 --chown=<user>:<group> 选项来改变文件的所属用户及所属组。
1 COPY --chown=55:mygroup files* /mydir/ 2 COPY --chown=bin files* /mydir/ 3 COPY --chown=1 files* /mydir/ 4 COPY --chown=10:11 files* /mydir/
ADD 更高级的复制文件
ADD 指令和 COPY 的格式和性质基本一致。但是在 COPY 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功能。
如果 <源路径> 为一个 tar 压缩文件的话,压缩格式为 gzip, bzip2 以及 xz 的情况下,ADD 指令将会自动解压缩这个压缩文件到 <目标路径> 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真的是希望复制个压缩文件进去,而不解压缩,这时就不可以使用 ADD 命令了。
在 Docker 官方的 Dockerfile 最佳实践文档 中要求,尽可能的使用 COPY,因为 COPY 的语义很明确,就是复制文件而已,而 ADD 则包含了更复杂的功能,其行为也不一定很清晰。最适合使用 ADD 的场合,就是所提及的需要自动解压缩的场合。
特别说明:在 COPY 和 ADD 指令中选择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所有的文件复制均使用 COPY 指令,仅在需要自动解压缩的场合使用 ADD。
在使用该指令的时候还可以加上 --chown=<user>:<group> 选项来改变文件的所属用户及所属组。
1 ADD --chown=55:mygroup files* /mydir/ 2 ADD --chown=bin files* /mydir/ 3 ADD --chown=1 files* /mydir/ 4 ADD --chown=10:11 files* /mydir/
WORKDIR 指定工作目录
格式为 WORKDIR <工作目录路径>
使用 WORKDIR 指令可以来指定工作目录(或者称为当前目录),以后各层的当前目录就被改为指定的目录,如该目录不存在,WORKDIR 会帮你建立目录。
之前提到一些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把 Dockerfile 等同于 Shell 脚本来书写,这种错误的理解还可能会导致出现下面这样的错误:
1 RUN cd /app 2 RUN echo "hello" > world.txt
如果将这个 Dockerfile 进行构建镜像运行后,会发现找不到 /app/world.txt 文件,或者其内容不是 hello。原因其实很简单,在 Shell 中,连续两行是同一个进程执行环境,因此前一个命令修改的内存状态,会直接影响后一个命令;而在 Dockerfile 中,这两行 RUN 命令的执行环境根本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容器。这就是对 Dockerfile 构建分层存储的概念不了解所导致的错误。
之前说过每一个 RUN 都是启动一个容器、执行命令、然后提交存储层文件变更。第一层 RUN cd /app 的执行仅仅是当前进程的工作目录变更,一个内存上的变化而已,其结果不会造成任何文件变更。而到第二层的时候,启动的是一个全新的容器,跟第一层的容器更完全没关系,自然不可能继承前一层构建过程中的内存变化。
因此如果需要改变以后各层的工作目录的位置,那么应该使用 WORKDIR 指令。
USER 指定当前用户
格式:USER <用户名>[:<用户组>]
USER 指令和 WORKDIR 相似,都是改变环境状态并影响以后的层。WORKDIR 是改变工作目录,USER 则是改变之后层的执行 RUN, CMD 以及 ENTRYPOINT 这类命令的身份。
当然,和 WORKDIR 一样,USER 只是帮助你切换到指定用户而已,这个用户必须是事先建立好的,否则无法切换。
1 RUN groupadd -r redis && useradd -r -g redis redis 2 USER redis 3 RUN [ "redis-server" ]
如果以 root 执行的脚本,在执行期间希望改变身份,比如希望以某个已经建立好的用户来运行某个服务进程,不要使用 su 或者 sudo,这些都需要比较麻烦的配置,而且在 TTY 缺失的环境下经常出错。建议使用 gosu。
1 # 建立 redis 用户,并使用 gosu 换另一个用户执行命令 2 RUN groupadd -r redis && useradd -r -g redis redis 3 # 下载 gosu 4 RUN wget -O /usr/local/bin/gosu "https://github.com/tianon/gosu/releases/download/1.7/gosu-amd64" \ 5 && chmod +x /usr/local/bin/gosu \ 6 && gosu nobody true 7 # 设置 CMD,并以另外的用户执行 8 CMD [ "exec", "gosu", "redis", "redis-server" ]
VOLUME 定义匿名卷
格式为:
1 VOLUME ["<路径1>", "<路径2>"...] 2 VOLUME <路径>
之前我们说过,容器运行时应该尽量保持容器存储层不发生写操作,对于数据库类需要保存动态数据的应用,其数据库文件应该保存于卷(volume)中。为了防止运行时用户忘记将动态文件所保存目录挂载为卷,在 Dockerfile 中,我们可以事先指定某些目录挂载为匿名卷,这样在运行时如果用户不指定挂载,其应用也可以正常运行,不会向容器存储层写入大量数据。
VOLUME /data
这里的 /data 目录就会在运行时自动挂载为匿名卷,任何向 /data 中写入的信息都不会记录进容器存储层,从而保证了容器存储层的无状态化。当然,运行时可以覆盖这个挂载设置。比如:
docker run -d -v mydata:/data xxxx
在这行命令中,就使用了 mydata 这个命名卷挂载到了 /data 这个位置,替代了 Dockerfile 中定义的匿名卷的挂载配置。
EXPOSE 声明端口
格式为 EXPOSE <端口1> [<端口2>...]
EXPOSE 指令是声明运行时容器提供服务端口,这只是一个声明,在运行时并不会因为这个声明应用就会开启这个端口的服务。在 Dockerfile 中写入这样的声明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帮助镜像使用者理解这个镜像服务的守护端口,以方便配置映射;另一个用处则是在运行时使用随机端口映射时,也就是 docker run -P 时,会自动随机映射 EXPOSE 的端口。
要将 EXPOSE 和在运行时使用 -p <宿主端口>:<容器端口> 区分开来。-p,是映射宿主端口和容器端口,换句话说,就是将容器的对应端口服务公开给外界访问,而 EXPOSE 仅仅是声明容器打算使用什么端口而已,并不会自动在宿主进行端口映射。
ENTRYPOINT 入口点
ENTRYPOINT 的格式和 RUN 指令格式一样,分为 exec 格式和 shell 格式。
ENTRYPOINT 的目的和 CMD 一样,都是在指定容器启动程序及参数。ENTRYPOINT 在运行时也可以替代,不过比 CMD 要略显繁琐,需要通过 docker run 的参数 --entrypoint 来指定。
当指定了 ENTRYPOINT 后,CMD 的含义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直接的运行其命令,而是将 CMD 的内容作为参数【★★★★★】传给 ENTRYPOINT 指令,换句话说实际执行时,将变为:
<ENTRYPOINT> "<CMD>"
那么有了 CMD 后,为什么还要有 ENTRYPOINT 呢?这种 <ENTRYPOINT> “<CMD>“ 有什么好处么?让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让镜像变成像命令一样使用
假设我们需要一个得知自己当前公网 IP 的镜像,那么可以先用 CMD 来实现:
1 FROM centos:7.7.1908 2 CMD [ "curl", "-s", "ifconfig.io" ]
假如我们使用 docker build -t myip . 来构建镜像的话,如果我们需要查询当前公网 IP,只需要执行:
1 $ docker run myip 2 183.226.75.148
嗯,这么看起来好像可以直接把镜像当做命令使用了,不过命令总有参数,如果我们希望加参数呢?比如从上面的 CMD 中可以看到实质的命令是 curl,那么如果我们希望显示 HTTP 头信息,就需要加上 -i 参数。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加 -i 参数给 docker run myip 么?
1 $ docker run myip -i 2 docker: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 OCI runtime create failed: container_linux.go:348: starting container process caused "exec: \"-i\": 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 in $PATH": unknown. 3 ERRO[0000] error waiting for container: context canceled
我们可以看到可执行文件找不到的报错,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之前我们说过,跟在镜像名后面的是 command【Usage: docker run [OPTIONS] IMAGE [COMMAND] [ARG…]】,运行时会替换 CMD 的默认值。因此这里的 -i 替换了原来的 CMD,而不是添加在原来的 curl -s ifconfig.io 后面。而 -i 根本不是命令,所以自然找不到。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加入 -i 这参数,我们就必须重新完整的输入这个命令:
$ docker run myip curl -s ifconfig.io -i
这显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使用 ENTRYPOINT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重新用 ENTRYPOINT 来实现这个镜像:
1 FROM centos:7.7.1908 2 ENTRYPOINT [ "curl", "-s", "ifconfig.io" ]
使用 docker build -t myip2 . 构建完成后,这次我们再来尝试直接使用 docker run myip2 -i:
1 $ docker run myip2 2 183.226.75.148 3 4 $ docker run myip2 -i 5 HTTP/1.1 200 OK 6 Date: Sun, 19 Apr 2020 02:20:48 GMT 7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8 Content-Length: 15 9 Connection: keep-alive 10 Set-Cookie: __cfduid=d76a2e007bbe7ec2d230b0a6636d115151587262848; expires=Tue, 19-May-20 02:20:48 GMT; path=/; domain=.ifconfig.io; HttpOnly; SameSite=Lax 11 CF-Cache-Status: DYNAMIC 12 Server: cloudflare 13 CF-RAY: 586326015c3199a1-LAX 14 alt-svc: h3-27=":443"; ma=86400, h3-25=":443"; ma=86400, h3-24=":443"; ma=86400, h3-23=":443"; ma=86400 15 cf-request-id: 0231d614d9000099a1e10d7200000001 16 17 183.226.75.148
可以看到,这次成功了。这是因为当存在 ENTRYPOINT 后,CMD 的内容将会作为参数传给 ENTRYPOINT,而这里 -i 就是新的 CMD,因此会作为参数传给 curl,从而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场景二:应用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启动容器就是启动主进程,但有些时候,启动主进程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 mysql 类的数据库,可能需要一些数据库配置、初始化的工作,这些工作要在最终的 mysql 服务器运行之前解决。
此外,可能希望避免使用 root 用户去启动服务,从而提高安全性,而在启动服务前还需要以 root 身份执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最后切换到服务用户身份启动服务。或者除了服务外,其它命令依旧可以使用 root 身份执行,方便调试等。
这些准备工作是和容器 CMD 无关的,无论 CMD 是什么,都需要事先进行一个预处理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写一个脚本,然后放入 ENTRYPOINT 中去执行,而这个脚本会将接到的参数(也就是 <CMD>)作为命令,在脚本最后执行。比如官方镜像 redis 中就是这么做的:
1 FROM alpine:3.4 2 ... 3 RUN addgroup -S redis && adduser -S -G redis redis 4 ... 5 ENTRYPOINT ["docker-entrypoint.sh"] 6 7 EXPOSE 6379 8 CMD [ "redis-server" ]
可以看到其中为了 redis 服务创建了 redis 用户,并在最后指定了 ENTRYPOINT 为 docker-entrypoint.sh 脚本。
1 #!/bin/sh 2 ... 3 # allow the container to be started with `--user` 4 if [ "$1" = 'redis-server' -a "$(id -u)" = '0' ]; then 5 chown -R redis . 6 exec su-exec redis "$0" "$@" 7 fi 8 9 exec "$@"
该脚本的内容就是根据 CMD 的内容来判断,如果是 redis-server 的话,则切换到 redis 用户身份启动服务器,否则依旧使用 root 身份执行。比如:
1 $ docker run -it redis id 2 uid=0(root) gid=0(root) groups=0(root)
CMD 容器启动命令
CMD 指令的格式和 RUN 相似,也是两种格式和一种特殊格式:
1 shell 格式:CMD <命令> 2 exec 格式:CMD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 3 参数列表格式:CMD ["参数1", "参数2"...]。在指定了 ENTRYPOINT 指令后,用 CMD 指定具体的参数。
之前介绍容器的时候曾经说过,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就是进程。既然是进程,那么在启动容器的时候,需要指定所运行的程序及参数。CMD 指令就是用于指定默认的容器主进程的启动命令的。
在指令格式上,一般推荐使用 exec 格式,这类格式在解析时会被解析为 JSON 数组,因此一定要使用双引号 “,而不要使用单引号。
如果使用 shell 格式的话,实际的命令会被包装为 sh -c 的参数的形式进行执行。比如:
CMD echo $HOME
在实际执行中,会将其变更为:
CMD [ "sh", "-c", "echo $HOME"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使用环境变量的原因,因为这些环境变量会被 shell 进行解析处理。
提到 CMD 就不得不提容器中应用在前台执行和后台执行的问题。这是初学者常出现的一个混淆。
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中的应用都应该以前台执行,而不是像虚拟机、物理机里面那样,用 systemd 去启动后台服务,容器内没有后台服务的概念。
对于容器而言,其启动程序就是容器应用进程,容器就是为了主进程而存在的,主进程退出,容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退出,其它辅助进程不是它需要关心的东西。
一些初学者将 CMD 写为: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使用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则是希望 upstart 来以后台守护进程形式启动 nginx 服务。而刚才说了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会被理解为 CMD [ “sh”, “-c”, “service nginx start”],因此主进程实际上是 sh。那么当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结束后,sh 也就结束了,sh 作为主进程退出了,自然就会令容器退出。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执行 nginx 可执行文件,并且要求以前台形式运行。比如:
CMD ["nginx", "-g", "daemon off;"]
构建镜像案例-Nginx
构建文件
1 [root@docker01 make03]# pwd 2 /root/docker_test/make03 3 [root@docker01 make03]# ll 4 total 12 5 -rw-r--r-- 1 root root 720 Apr 19 16:46 Dockerfile 6 -rw-r--r-- 1 root root 95 Apr 19 16:19 entrypoint.sh 7 -rw-r--r-- 1 root root 22 Apr 19 16:18 index.html 8 [root@docker01 make03]# cat Dockerfile # Dockerfile文件 9 # 基础镜像 10 FROM centos:7.7.1908 11 12 # 维护者 13 MAINTAINER lightzhang lightzhang@xxx.com 14 15 # 命令:做了些什么操作 16 RUN echo 'nameserver 223.5.5.5' > /etc/resolv.conf && echo 'nameserver 223.6.6.6' >> /etc/resolv.conf 17 RUN curl -o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Centos-7.repo && curl -o /etc/yum.repos.d/epel.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epel-7.repo 18 RUN yum install -y nginx-1.16.1 && yum clean all 19 RUN echo "daemon off;" >> /etc/nginx/nginx.conf 20 21 # 添加文件 22 COPY index.html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23 COPY entrypoint.sh /usr/local/bin/entrypoint.sh 24 25 # 对外暴露端口声明 26 EXPOSE 80 27 28 # 执行 29 ENTRYPOINT ["sh", "entrypoint.sh"] 30 31 # 执行命令 32 CMD ["nginx"] 33 34 [root@docker01 make03]# cat index.html # 访问文件 35 nginx in docker, html 36 [root@docker01 make03]# cat entrypoint.sh # entrypoint 文件 37 #!/bin/bash 38 if [ "$1" = 'nginx' ]; then 39 exec nginx -c /etc/nginx/nginx.conf 40 fi 41 exec "$@"
构建镜像
1 [root@docker01 make03]# docker build -t base/nginx:1.16.1 . 2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4.608kB 3 Step 1/11 : FROM centos:7.7.1908 4 ---> 08d05d1d5859 5 Step 2/11 : MAINTAINER lightzhang lightzhang@xxx.com 6 ---> Using cache 7 ---> 1dc29e78d94f 8 Step 3/11 : RUN echo 'nameserver 223.5.5.5' > /etc/resolv.conf && echo 'nameserver 223.6.6.6' >> /etc/resolv.conf 9 ---> Using cache 10 ---> 19398ad9b023 11 Step 4/11 : RUN curl -o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Centos-7.repo && curl -o /etc/yum.repos.d/epel.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epel-7.repo 12 ---> Using cache 13 ---> b2451c5856c5 14 Step 5/11 : RUN yum install -y nginx-1.16.1 && yum clean all 15 ---> Using cache 16 ---> 291f27cae4df 17 Step 6/11 : RUN echo "daemon off;" >> /etc/nginx/nginx.conf 18 ---> Using cache 19 ---> 115e07b6313e 20 Step 7/11 : COPY index.html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21 ---> Using cache 22 ---> 9d714d2e2a84 23 Step 8/11 : COPY entrypoint.sh /usr/local/bin/entrypoint.sh 24 ---> Using cache 25 ---> b16983911b56 26 Step 9/11 : EXPOSE 80 27 ---> Using cache 28 ---> d8675d6c2d43 29 Step 10/11 : ENTRYPOINT ["sh", "entrypoint.sh"] 30 ---> Using cache 31 ---> 802a1a67db37 32 Step 11/11 : CMD ["nginx"] 33 ---> Using cache 34 ---> f2517b4d5510 35 Successfully built f2517b4d5510 36 Successfully tagged base/nginx:1.16.1
发布容器与端口查看
1 [root@docker01 ~]# docker run -d -p 80:80 --name mynginx_v2 base/nginx:1.16.1 # 启动容器 2 50a45a0894d8669308de7c70d47c96db8cd8990d3e34d1d125e5289ed062f126 3 [root@docker01 ~]# 4 [root@docker01 ~]# docker ps 5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6 50a45a0894d8 base/nginx:1.16.1 "sh entrypoint.sh ng…" 3 minutes ago Up 3 minutes 0.0.0.0:80->80/tcp mynginx_v2 7 [root@docker01 ~]# netstat -lntup # 端口查看 8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9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PID/Program name 10 tcp 0 0 127.0.0.1:25 0.0.0.0:* LISTEN 1634/master 11 tcp 0 0 0.0.0.0:111 0.0.0.0:* LISTEN 1/systemd 12 tcp 0 0 0.0.0.0:22 0.0.0.0:* LISTEN 1349/sshd 13 tcp6 0 0 ::1:25 :::* LISTEN 1634/master 14 tcp6 0 0 :::111 :::* LISTEN 1/systemd 15 tcp6 0 0 :::80 :::* LISTEN 13625/docker-proxy 16 tcp6 0 0 :::8080 :::* LISTEN 2289/docker-proxy 17 tcp6 0 0 :::22 :::* LISTEN 1349/sshd 18 udp 0 0 0.0.0.0:1021 0.0.0.0:* 847/rpcbind 19 udp 0 0 0.0.0.0:111 0.0.0.0:* 1/systemd 20 udp6 0 0 :::1021 :::* 847/rpcbind 21 udp6 0 0 :::111 :::* 1/systemd
浏览器访问
http://172.16.1.31/
———END———
如果觉得不错就关注下呗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