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转载] 对科研思维方法的整理(节选) from 玉泉老博
博主: 从文中内容来看应该是清华一个做教育研究方向的老师写的, 在网上流传甚广, 最早见于:
http://bbs.proxycn.com/read-htm-tid-69068.html (2006-04-17)
http://forum.e2002.com/viewthread.php?tid=88361&page=1&authorid=140633 (2006-04-19)
读博的同学可以看看.
一、做研究的一些看法
首先, 绝大部分Ph.D.学生都是主要靠独立研究的. Ph.D.和master不同, 通常就算老板可以给你指点方向, 他自己也没法确定那个方向到底真的有没有前途.有很多看似有前途的方向最后可能因为太难而做不下去. 或者, 方向看起来很有前途, 做起来也很容易, 这样多半有别人在你前面已经做过了.科研是残酷的, 别人做过了的东西你就不可以发文章, 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新手而照顾你. 通常,导师的作用是可以告诉你这个领域的经典文章, 主要的结果. 最重要的, 他可以告诉你一个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的理解. 比如为什么有些文章做这样的假设,为什么有些文章做那样的假设.有些看起来和实际相差很远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人讨论.其中的意义何在.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图景, 对新手来说是很困难的. 无论是Asst.Prof.还是IEEE Fellow,都可以在建立这样的图景上给你帮助. 当然,这是比较好的情况,有些Asst.Prof.有很大的发文章的压力, 所以对学生push很厉害.这未必是好事.因为个人有个人的特点, 如果这么push下去, 你会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思考问题,那么他做不出来的你恐怕一样做不出来.而且,通常简单improve别人的paper是意义不大的.有很多教授写文章只在乎精髓思想,小的improvement他们根本不在乎.这里的不在乎是说他们不在乎写这样的文章,而且更加狂妄些的牛人,会认为那些improvement人人都应该想得到,根本没必要写.作为学生, 你当然可以先做些这样的工作,加深理解.但是不可以一直沉溺于追求文章数量. 那样最终肯定不是好事.
我想更多的prof.是不大真的深入到科研中的.Prof.的项目申请压力很大对于他们 来说, 重要的是提出预见性的想法, 提出科研的总体轮廓, 从而申请到项目.这个轮廓甚至是错的也没有关系, 只要能骗到funding. 这个和学生的思考方式当然是完全不同了.所以,久而久之,没什么共同语言, 也是正常的.我觉得Ph.D.学生本来就不该在这些方面指望太多.
对于Ph.D.学生来说, 科研兴趣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只要这些对头, 早晚会有成果. 当然,人人都会有非常郁闷的时期.而且有时候你得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结果,却发现别人去年刚刚发表了这个结果.那种感觉真是很糟糕的.不过,环境就是这样残酷,谁也改变不了.同时,虽然你有很大的发表文章的压力,你也一定要制定一个
文章标准.对于质量低于一定标准的idea,你可以记录下来,但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发表这样的idea.因为只有你真正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你才能够彻底体会科研的精神. 而且这对你将来只会有好处, 不会有坏处.
总之,在建立了一定的对本领域的科研图景后,你一定会有一些想法,觉得哪些方面可能会有进展.然后你可以和你的导师讨论,然后你自己做一些尝试.最初的时候,也许你想的问题要么太难,要么别人比你先做出来.不过,谁都要经历这些的,当你理解越来越深时,总会有属于你的成果.而且从那时候开始,通常你已经对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比较熟悉了.那样你的idea通常很少有人能在你前面做出来的.这时候你发的文章质量通常都不会很低了.不过,如果你最初不经历这些残酷的过程, 或者你最初就忙于发表些简单的improvement, 你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后面的状态.有不少人讨论文章被拒的感受.其实,如果你自己控制文章的质量.当你明确知道你的文章质量高于大部分其它文章的时候,reviewer就算看不懂,也不敢reject你的文章的.这是我自己的标准,至今无论是journal还是conference, 从来没有任何reviewer表示过要拒我的文章.虽然他们有时会提出很奇怪的问题.但是你如果对你自己的idea有信心,只要认真解释,最终一定会通过的.
希望对大家的讨论有所帮助.
二、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
1 研究生期间做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
2 修行,修行,
不修如何行?
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
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机会就更有限了。
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
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具体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
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应用举例: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王洛宾的民歌采风,北大教育技术系特长方向的形成
4 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5 如何发现一个研究课题
如果你现在是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工作之后,也是这样,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也可以通过这些热点话题,找到阐述你的认识和实践的新鲜角度。这并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求你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你的工作的价值,训练自己具备从平淡中看出不平凡的眼力,这样你才会不断有兴趣激励自己做些事情。
各学会网站在资源推荐中教育技术问答中有。这个给出的是各国各地区远程教育协会网站:
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AAOU)(http://www.ouhk.edu.hk/~AAOUNet/)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http://www.cade-aced.ca/)
Dista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http://www.deanz.org.nz/)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http://www.eadl.org/)
British Learning Association(http://www.baol.co.uk/)
6 如何选导师
在选导师的时候,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的。就我从做学生以及现在做导师的角度,感觉有两点非常重要:1)那个研究课题你真的有兴趣,并且你知道你要研究什么;2)你和导师的性格能够合拍。
对于第一条,也就是说你应该先发现你的兴趣,再看哪个老师对你指导最合适。兴趣有两个来源:或者广泛地涉猎各种信息,从中发现兴趣(广度搜索:确定领域),或者参加一个或多个项目,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确定研究兴趣(深度搜索:确定问题)。总之,多做事情,多看书,确定论文选题并不难。
对于第二条,主要影响做论文时候的愉快程度。人和人并不都能默契的,即使相互欣赏,也未必能够一起共事。所以找到你能够忍受并能够接受对你批评指导的老师,对你顺畅地完成论文,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处处感到老师对你不满,即使你自认为很不错,或者认为老师根本不懂你做的是什么,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最好换个导师:你应该选择能够接受和欣赏你的人做导师。为了避免开始的选择错误,你应该在选择导师之前,多参加几位老师的项目,从中体会各位老师的管理风格,认识自己的兴趣,不要一味地看导师的名气,尽管名气大的老师可能项目多些,也许会更容易找到你的兴趣。
7 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我尝试过三种指导方式: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
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我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
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
8 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我的建议是: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5)记住,任何时候研究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进入导师办公室,寻求帮助,即使你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让老师知道你是因为有问题而进展停滞,而不是忙其它事情去了。
9 如何得到老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
我的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
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
10 如何准备答辩
论文答辩主要是阐述论文研究做了什么,因此在答辩陈述的时候主要是说自己的工作。建议采用下面思路准备答辩报告:
1)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一句话概括研究背景)
2)对于这个问题,我所采取的研究思路,为什么要这么研究
3)我的研究结论,以及每个研究的支持论据(这时候也可以用到一些文献作为证据)
总之,说清楚你的研究逻辑。在阐述时,比较忌讳
1)花很多时间从盘古开始说起
2)过多交待大家都知道的现状
3)好像教书一样,过分显示自己的饱学、博览群书
答辩不是论文的缩写版,论文需要说明来龙去脉,而答辩只要说明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
11 如何应对答辩
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但是不一定精通你所研究的问题,也许其中还有一些人不太了解你的研究领域。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能够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问题也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这是一种学术敏锐能力,支撑这种敏感的是思维的逻辑性。所以在答辩的时候,如果想让答辩委员会少提问题,最重要的是你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自圆其说最重要,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要立足于你的研究(可以看作从圆心射出的射线),你甚至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在我目前的研究之内,以后也许可以加进去。断不可以被答辩委员牵着鼻子走,随口胡说,进入自相矛盾的陷阱。
如果发现答辩委员中有人不难倒你不罢休,你可以索性告诉他:我没有研究,愿听指教,尽早结束折磨。
12 定位而后耕耘,知足(鱼的启示)
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常识:
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水的不同深度,吃的东西不一样。引申来说,它们都是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人也是这样,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用不着羡慕别人吃的是什么,你只吃对你最合适的就行了,在你的那个层度吃好喝好,做一个幸福的大鱼。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层次,然后耕耘,知足,在自己适合的环境里,大家都可以成为大鱼。
类似的俗语:行行出状元
13 如何让机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苹果故事)
三五个人聚会,你洗完了苹果,发给大家。你拿起的第一个苹果,一般都是面上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那个(我们从小教育使然),交给的是离你最近最顺手的那位,这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人吗?未必。
如果把苹果看成机会,怎样让你自己成为最靠近发苹果的人?
如果你不是最靠近的人,看到别人拿到最大最好的苹果,你会怎么想?如果这不是苹果,而是机会,在生活中,你还是这么想吗?你还能够保持对待苹果这样的心态吗?
机缘巧合,有一定的必然(都来聚会),但很多时候也有很多偶然,用不着患得患失,也用不着羡慕嫉妒,你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增加必然(走近些,主动些)。
14 为什么要公开资源和成果?
这是一种价值观:你对投资和回报的计算方法。一般人不愿意公开所拥有的资源,是因为害怕被人捷足先登,害怕竞争。我一直相信: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送到你的门口,你也未必有感觉。就象数据和信息概念的差异一样,同样的内容,对有的人是信息,对有的人就只是数据。
我觉得学校的教育研究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不同,教育研究是一种公益活动。如果你认为什么应该研究,自己却没有时间做,或者进展缓慢,却遮着盖着,人为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不也是一种犯罪吗?(极端说法)。如果你看到别人接受了你的思想,而取得了成就,你应该感到骄傲:你的眼力多好啊!当然这个人如果有良心,他应该说他受到了你的启发,但是不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名这个东西,就象是一个靶心,会使你招到更多的评头论足,虽然有时候可以满足一定的虚荣心。为名所累,苦!
每个人的想法和认识都受自己的知识结构影响,你做这个研究肯定和他的着眼点不一样,玫瑰花还有好多品种呢,何况一个研究领域,即使是同样的课题,也可以写出不同的论文,教育研究不是很提倡重复研究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又何必担心呢,如果英雄所见略同,更要高兴了,知音难觅啊。
你还可以这么想,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多么寂寞,能有人同道,不亦乐乎。你可以借助别人的工作成果,特别是新领域初期开拓的基本积累,什么文献索引、什么名词定义,你能够踩在多人的肩上(大家互相踩)而不用自己一锄一锄地垦荒,能够专心做你想做的、你擅长的事情,多开心啊!
如果你本身有惰性,为何不有效地借用外力逼迫你上进,发展出成果呢?水涨船才能高啊。今天你启发别人,过两天有更多人启发你,这种echo比自己一个人玩有趣多了。
只有先开放,才能有流通,你不给别人,别人也不会给你。在现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勤奋努力是一个方面,对于资料的占有却有可能是成败的条件,你是不是具有辨识资料的能力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而这种能力也必须得见多识广,才能全面地诊断。自己去找吗?当然要做,有送上门的,来者不拒啊。
15 从写备忘开始
人的素质可以从点滴小事开始培养。比如和导师面谈的时候有心的做笔记,事后马上整理出备忘,发给导师,这一方面可以确认你对导师的要求是否明白,一方面也可以和导师一起控制进度。
这个练习的素质是准确的理解能力。别以为上了这么多年学,做了这么多年的笔记,这种能力已经具备。我发现这方面人的差别真的是很大,有的同学不能记住谈话要点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常不准确的一半。对于做教育研究的人来说,这更是一大忌讳:很让人怀疑你的观察日志、访谈记录的质量。
这种素质对你以后就业也有好处,可以让领导快速发现你这个人才。为什么秘书容易升官,有更多的上升机会?固然是离机会近,有信任度,但也不能忽视了秘书这个岗位确实很锻练人:别让领导把话说几遍,别误会领导的意思,知道的说你能力有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假传圣旨,狼子野心。
我是通过要求助教写课堂实录来锻炼写备忘的能力,但是助教们似乎都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以....
16 你是水漂吗?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本科所学的专业、甚至近年所从事的工作都会给他的做事方式打下很重的烙印。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所大学的计算中心工作,极擅长在烦乱的页面中快速捕捉出有价值的信息,迁移到生活中,当我们在美国逛商场时,他总是能够很快找到一些价廉物美有趣的东西。我还有一个学生,是图书馆系的本科毕业,非常精通在网上查找各类资料的手法,但是却会告诉我:英文文献超过多少页就看不下去,活脱脱网上浏览习惯落下的毛病。
现在紧张快节奏的社会使每个年轻人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快速成功的渴望,以及无名的烦躁。他们的行为方式让我想起了水面上欢快跳动的石子,有的人打出去的水漂可以跳十几下,但是最后还是要落入水底,沉寂下去。
快餐一代需要了解自己与身齐长的优势,也要知道因此而产生的弊端,快、准、广,还要结合"深"才有可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四、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于自己应该有信必,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玉泉老博
关注 - 4
粉丝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