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一、智慧的痛苦
1. 时期划分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古代哲学;
- 2世纪——16世纪:中古哲学/中世纪哲学;
- 17世纪——19世纪:近代哲学;
- 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
黑格尔:哲学 = 哲学史 = 问题史
2. 关于哲学的错误看法
- 哲学是科学。哲学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特征:普遍性、必然性。科学知识的对象——>现实性;哲学的对象——>理想性;
-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使人糊涂。
-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科;哲学往往被看作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
科学需要经验、实验的验证;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但哲学和科学一样将理性。哲学和宗教一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所有学科都比哲学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自由的学问。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务的对象,但唯独哲学是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哲学是自由人的学问。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问题,科技社会的异化问题。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老师):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用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
只要那个问题是有可能解决的,它就不再是哲学问题,它就会成为一门学科,而留给哲学的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泰勒斯(被称为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水是万物的本原。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数理逻辑学家,英美语言哲学开创者之一):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到出路所在(另译:我找不着北)。
有限——无限;相对——绝对;暂时——永恒。两者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整个人类发端以来,所有的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生死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学习哲学应注意的几点:
-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轴心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是指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
三个起源:希腊、佛教、先秦;
3. 希腊人的哲学思维特点(学以致知)
- 偏爱非个人性的,更关注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 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要好。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
(图:《雅典学院》拉斐尔)
# 公开课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志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