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包
什么是黏包?
首先明确,TCP才可能会产生黏包,UDP不会产生黏包。
所谓黏包,就是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回显可能只有一部分,但是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回显的另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产生黏包的原因?
TCP协议中的数据在传送过程中,因网卡的MTU(最大传输单元)如果小于发送端数据缓冲区大小,此时数据会被拆开发送,分批到达接收端。
如此会产生大批数据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传输速率。
TCP长连接,支持大数据流发送,不能发送空消息。接收端在接收数据流时,不知道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大小,不知道消息边界,不知道应该接收多少字节数据才结束。
UDP协议为何不会产生黏包?
UDP基于数据报文协议,是短链接,即发送的数据只接收一次就断开连接,不存在二次接收的问题。
UDP发送的数据大小有上限 65535 - IP头(20) - UDP头(8)
当发送数据量大于此上限,会报错并将包丢弃。
如何解决黏包?
1)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时告知发送的数据量。接收端接收数据时,根据每次数据量接收数据。会放大网络延迟带来的性能损耗(多发送一次)。
此时双方需要交互一次,接收端要告诉发送端数据是否接收完。
2)struct.pack 将数据长度打包到数据头部,并用 struct.unpack 解出数据长度,并根据长度解包
参考: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728708/article/details/945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