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求导和自动求导

2021-03-04

数值求导和自动求导

早在高中阶段,我们就开始接触导数,了解过常用函数的求导公式。大学时,我们进一步懂得了用极限定义导数,比如,函数 [公式] 在 [公式] 处的导数定义为

[公式]

然而,这个定义式似乎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始终束之高阁。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个式子是没法计算的, [公式] 趋近于 [公式] ,超出了我们手工计算的能力范畴。另一方面,各种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可以让我们直接求出导函数的解析解,所以完全不需要根据定义来计算某个点的导数。

但出了校园,形势就变得微妙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求得导函数的解析解,或者求解析解的代价太大。这种情况下,数值求导和自动求导应运而生,这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碰撞出的火花,我们将会看到它在工程领域绽放的光芒。

数值求导

如果函数 [公式] 是个黑盒子,即我们不知道它的解析形式,但给定任意的输入 [公式] ,我们都能得到唯一的输出 [公式] 。这就是典型的计算机程序的特点,函数的内部实现被封装在库中,调用方得不到库的源码,这时候要想求函数的导数,就只能用数值求导方法。

本文介绍的数值求导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数值求导方法,称为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该方法正是源自文章开头介绍的导数定义式。应用该式时,我们需要去掉 [公式] 运算符,用一个实际的小量 [公式] 代入,但是这样做势必会引入误差。显然, [公式] 越小,误差也会越小,但到底误差与 [公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线性关系还是二次关系,就需要严谨的推导才能得知。

使用泰勒定理展开 [公式] 可得

[公式]

如果函数的二阶导有限,即存在使得 [公式] 成立的 [公式] ,我们就可以把式(7.2)做一次放缩,得到

[公式]

进而求得导数

[公式]

式(7.4)把式(7.3)中的不等号转化为一个小量 [公式] ,该小量的上界由 [公式] 决定。此时,我们可以说,有限差分的结果与真实导数值之间的误差在 [公式] 这个量级。

看起来似乎让 [公式] 越小越好,但实际并没有这么简单。计算机的精度是有上限的,任何运算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精确的结果,而是会存在舍入误差。假设用来计算式 [公式] 的量都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我们来看看计算机中这些数会有怎样的舍入误差。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一般会提到,双精度浮点数由64个二进制位组成,IEEE规定它们的排布如下

最高位是符号位,接下来的11位是指数位,剩下的52位是小数位。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对于任意一个可以用浮点数表示的实数,它的真实值与其浮点数表示的值之间相差多少?咋看上去,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浮点数所能表示的最接近0的实数,也就是指数位取0、小数位取1对应的数。但实际上,由于有效数字位数只有52位,指数越大,有效数字的最低位对应的大小就越大,所以答案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确保真实值与其浮点数表示的值的前52位二进制位是完全相同的,换算成10进制大概是15位。举例来说, [公式] 与其浮点数表示相差大约1,而1与其浮点数表示相差大约 [公式] 。由此推广到任意一个数 [公式] ,它的浮点数可以表示为

[公式]

其中 [公式] 。可以发现, [公式] 其实表示的是相对精度。现在回到式(7.4),如果我们用计算机计算的结果代替理想值,即用 [公式] 替代 [公式] ,用 [公式] 替代 [公式] ,结果势必会变化,由式(A.58)可知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函数值的界限。同理,

[公式]

这意味着

[公式]

此时,我们再按照式(7.4)的计算方式计算导数的浮点数表示

[公式]

现在,误差不只和 [公式] 有关,还与计算机的相对精度 [公式] 有关。如果我们把 [公式] 对 [公式] 求导,令导数等于0,可以求得当 [公式] 时, [公式] 取极小值。这个结论说明, [公式] 并不是越小越好。实际应用中,我们假设 [公式] 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所以取 [公式] 即可。

这种有限差分方法称为前向差分(forward-difference),因为只计算了当前点和前面的点的函数值,可以想象,这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总是会有一些偏差。更好的方法是中心差分(central-difference),定义如下

[公式]

如果我们仍按照前面的方式分别对 [公式] 和 [公式] 泰勒展开,可以发现式(7.7)的近似误差在 [公式] 数量级。

那是不是中心差分一定比前向差分好呢?未必。实际中,函数的自变量 [公式] 通常是一个向量。此时导数也是个向量,有限差分方法需要分别对自变量的各个分量求导。假设 [公式] 是 [公式] 维向量,那么前向差分需要计算 [公式] 次函数值,而中心差分则需要计算 [公式] 次函数值。可见,中心差分精度高的代价是计算量大,实际使用时需要有所取舍。

稀疏雅克比

目标函数的导数又称为雅克比矩阵。对于标量函数来说,雅可比矩阵是个行向量,形式如下

[公式]

刚刚提到过,这种函数的前向差分需要计算 [公式] 次函数值。而对于向量函数,雅可比矩阵是个 [公式] 的矩阵, [公式] 是目标函数的维度,形式如下

[公式]

这时候,矩阵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计算一次函数值(这里所说的函数值是指向量函数中的结果向量的每一维),总共需要计算 [公式] 次。

于是,输入变量和目标函数的维度越高,雅可比的计算量越大,数值求导很容易变得不再可行。好在某些实际问题中,雅可比矩阵会呈现出稀疏的特征,比如下面这个样子

[公式]

只有对角的条带状元素有值,其它位置都是0。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加速雅可比计算呢?

把有限微分公式推广到向量情况,对于雅可比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值 [公式] ,需要取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第 [公式] 维的单位基向量。仔细观察式(7.13)的第一列和第四列,可以发现, [公式] 只对导数中的 [公式] 和 [公式] 分量产生影响, [公式] 只对导数中的 [公式] 、 [公式] 和 [公式] 分量产生影响,这说明 [公式] 和 [公式] 关于导数值是相互独立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取 [公式] ,一次性计算出 [公式] 和 [公式] 。

这就是稀疏雅可比带来的效率提升。推广到一般情况,即使雅可比矩阵的形式不是条带状,也存在一些方法可以找到相互独立的若干个分量,从而加速计算。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对任意形状的雅可比矩阵搜索独立分量并不容易,它本质上是一个图指派问题(graph assignment)。

条带状的雅可比矩阵并不罕见,如果你接触过视觉SLAM,就会发现视觉SLAM中的雅可比矩阵都是条带状的。这是因为在整个时间序列中,某个时间点的误差项只和少数的若干个位姿和路标点发生关联,你不可能在任何位置观测到所有的路标点。

既然雅可比矩阵可以有限差分,海森矩阵也可以。而且海森矩阵是对称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计算一半的元素即可。海森矩阵也有常见的稀疏形式,通常是箭头状,利用这一稀疏性也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

自动求导

数值求导很方便,不需要知道目标函数的表达式就可以计算。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我们知道目标函数的表达式,但这个表达式太复杂,很难手动计算导数的解析形式。或者目标函数是随时变化的,无法事先求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神经网络,每次我们更改网络的层数、维度、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等等,都会使得目标函数发生变化。手动求导是不可行的,数值求导虽然可行但精度难以保证,且巨大的自变量维度会导致雅可比矩阵计算量突破天际。于是,自动求导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很多人搞不清楚数值求导、符号求导和自动求导的区别。本文没有提到符号求导,这是一种直接用计算机计算导数解析解的方法,存在于MATLAB、Mathematica等数值计算软件中。而自动求导不同于符号求导,它并不计算解析解,而是利用链式法则将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别对这些小单元求导,最后再合并得到完整的导数。将函数拆分为多个计算单元后,我们称之为计算图(computational graph),这是一个有向无环图,标记了数据的流向。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详细介绍这一方法。

目标函数

[公式]

拆分为多个计算单元

[公式]

按照计算顺序将其表示成有向图如下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求导数 [公式] 。以第一项 [公式] 为例,根据链式法则

[公式]

这样分解之后,每一个需要计算的项都是相邻节点之间简单函数的导数。而且计算图从左到右对应着上式从内到外,我们只需要一次前向传播(forward sweep)即可得出结果。

自动求导就是这么简单,但还不止于此。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使用链式法则,像下面这样

[公式]

有没有发现和上面的差别?第一种链式法则是把计算图从右到左依次展开的,而第二种链式法则是把计算图从左到右依次展开的。这样的结果是,第二种方法需要先计算最右侧的导数,然后依次向左计算。因此它不仅需要一次前向传播,还需要一次反向传播(reverse sweep)。

在自动求导中,第一种方法称为前向模式(forward mode),第二种方法称为逆向模式(reverse mode)。看起来似乎逆向模式计算更复杂,而且需要保存前向传播产生的中间变量,但实际的深度学习框架中都采用的是逆向模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目标函数的形式决定的。在深度学习以及大部分优化问题中,目标函数都是标量函数 [公式] ,自变量很多,但函数值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使用前向模式,需要分别对每个自变量做一次前向传播,也就是 [公式] 次前向传播。如果使用逆向模式,虽然从上面的公式看起来好像也需要 [公式] 次计算,但实际上计算的时候是从括号内部向外逐项计算的,对应到计算图上是从右向左计算。这和从左向右很不一样,因为从右向左的起始点只有一个,因此算出来的结果最终对左侧的所有输入节点都是通用的。也就是说,从右向左计算的中间节点的值可以共享给所有输入变量,从而减少计算次数。

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向量目标函数 [公式] 。使用前向模式,我们需要完整地计算 [公式]次前向传播。使用逆向模式,我们需要完整地计算 [公式] 次反向传播。因此,当 [公式] 时,使用逆向模式比较好,当 [公式] 时,使用前向模式比较好。

与数值求导中的稀疏雅可比类似,自动求导时也可以考虑稀疏性。仍然是找到计算图中相互独立的输入节点,在前向传播时同时考虑这些输入即可。

总结

数值求导和自动求导是数值最优化中的基本操作,了解它们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优化算法的性能。本文的讲解比较粗浅,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基本概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755675

posted @ 2021-03-04 15:48  秦时明月0515  阅读(10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