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模式(张保海)
黑板模式
简介:
黑板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架构模式,应用中的多种不同数据处理逻辑相互影响和协同来完成数据分析处理。黑板模式允许多个消息读写者同时存在,消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完全分开。这就像一个黑板,任何一个教授(消息的生产者)都可以在其上书写消息,任何一个学生(消息的消费者)都可以从黑板上读取消息,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解耦,并且互不干扰。这种模式对于没有确定解决方案策略的问题是有用的。黑板模式由3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黑板模式一般不会对架构产生什么影响,但它通常会要求有一个清晰的消息结构。黑板模式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过滤器,以便消息的消费者不再接触到与自己无关的消息。在实际开发中,黑板模式常见的有两种实现方式:
数据库作为黑板
利用数据库充当黑板,生产者更新数据信息,不同的消费者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这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该方式在技术上容易实现,开发量较少,熟悉度较高。缺点是在大量消息和高频率访问的情况下,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该模式下,消息的读取是通过消费者主动“拉取”,因此该模式也叫做“拉模式”。
(1)知识源:包含独立的、与应用程序相关的知识,知识源之间不直接进行通讯,它们之间的交互只通过黑板来完成。
(2)黑板数据结构:按照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层次来组织并解决问题的数据,知识源通过不断地改变黑板数据来解决问题。
(3)控制组件;完全由黑板的状态驱动,黑板状态的改变决定了需要使用的特定知识。
所有的组件都可以访问黑板。组件可以生成添加到黑板上的新数据对象。组件在黑板上查找特定类型的数据,并通过与现有知识源的模式匹配来查找这些数据。
实现方式:
A 利用数据库 利用数据库充当黑板,不同的应用共享数据库中信息,并且可以更新数据信息。这也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
B 利用发布—订阅模式 这种实现方式通常采用消息队列作为黑板,队列工作在主题模式(Topic),专家作为队列的订阅者,同时可以向队列发送消息,消息会被发送至所有订阅者。以上过程实现了专家间的信息交流。
影响黑板系统的因素
影响黑板系统设计的最大因素是引用问题本身的特性,但是支撑应用程序的黑板体系结构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构件。对于特定应用问题,黑板系统可通过选取各种黑板、知识源和控制模块的构件来设计;也可以利用预先制定的黑板体系结构的编程环境。
典型应用
黑板系统的典型应用是信号处理领域,如网络信息检索、电子商务、自动控制、商业管理智能决策、语音和模式识别、智能控制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