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rd算法(原理)

Chrod算法是P2P中的四大算法之中的一个,是有MIT(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提出,其它三大算法各自是:

Chord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P2P网络高速定位资源的的算法,Cord并不关心资源是怎样存储的,仅仅是从算法层面研究资源的取得,因此Chord的API就简单到仅仅有一个set、get。

1、Chord是什么?

Chord是一个算法,也是一个协议。作为一个算法,Chord能够从数学的角度严格证明其正确性和收敛性;作为一个协议,Chord具体定义了每一个环节的消息类型。当然,Chord之所以受追捧,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Chord足够简单,3000行的代码就足以实现一个完整的Chord。

Chord还能够被作为一个一致性哈希、分布式哈希(DHT)的实现。

2、覆盖网络(overlaynetwork)

覆盖网络是指这样一种网络:构建在其它网络之上、网络节点之间通过虚拟或逻辑连接在一起,比方云计算、分布式系统都是覆盖网络,由于其都构建于TCP/IP之上,且节点之间有联系。Chord也是构建于覆盖网络。

3、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网络

非结构化的P2P网络是指网络节点之间不存在组织关系,节点之间全然是对等的,比方第一代P2P网络Napster,这类网络结构清晰、简单,但查找没有多大的优化余地,常常採用全局或分区泛洪查找,查找时间长、且结果难以保证(有可能在找到前就超时)。

 

结构化的P2P网络与非结构化恰好相反,我们觉得网络在逻辑上存在一个人为设计的结构,比方Chord假定网络是一个环,Kadelima则假定为一颗二叉树,全部的节点均为树的叶子节点。有了这些逻辑结构,就给我们资源查找引入了很多其它的算法和思路。

4、分布式哈希表(DHT)

DHT的主要想法是把网络上资源的存取像Hashtable一样,能够简单而高速地进行put、get,该思想的诞生主要是受第一代P2P(Napster)网络的影响。与一致性哈希相比,DHT更强调的是资源的存取,而无论资源是否是一致性的。与一致性哈希同样的是,DHT也仅仅是一个概念,详细细节留给各实现。

当前这些P2P实现能够被作为DHT的详细实现,再次再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现:

  • Chord
  • CAN
  • Tapestry
  • Pastry
  • Apache Cassandra
  • Kadelima
  • P-Grid
  • BitTorrent DHT

5、Chord实现原理

Chord通过把Node和Key映射到同样的空间而保证一致性哈希,为了保证哈希的非反复性,Chord选择SHA-1作为哈希函数,SHA-1会产生一个2160的空间,每项为一个16字节(160bit)的大整数。我们能够觉得这些整数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称之为Chord环。整数在Chord环上按大小顺时针排列,Node(机器的IP地址和Port)与Key(资源标识)都被哈希到Chord环上,这样我们就假定了整个P2P网络的状态为一个虚拟的环,因此我们说Chord是结构化的P2P网络。

 

以下有几个定义:

  • 我们称Chord环上的每一个节点为标志符
  • 假设某个Node映射到了某个标志符,则继续称该标准符为Node
  • 按顺时针,节点前面的成为前继(predecessor),节点后面的成为后继(successor);同理,第一个predecessor称之为直接前继,第一个successor称之为直接后继

如图:

Chord环

红色点为Node,蓝色为标志符。上面仅仅是部分节点和标志符,以节点N1为例说明其Finger表中的successor:

 

No ith successor Successor
1 N1+20  N18 
2 N1+21  N18
3 N1+22  N18
4 N1+23  N18
5 N1+24  N18
6 N1+25  N45
7 N1+26   N1
8 N1+27  N1

 

把Node和Key都映射到一个值域感觉是把狗和猫放在一起衡量,尽管有点怪,但这样能够保证一致性哈希,详细能够參考前文。

 

非常显然,分布在Chord环上的Node数远远小于标志符数(2160是一个无法衡量的天文数字),这样Chord环上的Node就会非常稀疏地分布在Chord环上,理论上应该是随机分布,但如前面一致性哈希的讨论,假设节点数量不多,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能够考虑添加虚拟节点来添加其平衡性,假设在节点较多(比方大型的P2P网络有上百万的机器)就不必引入虚拟节点。

 

非常显然,不论什么查找仅仅要沿Chord环一圈结果肯定能够找到,这种时间复杂度是O(N),N为网络节点数,但对一个上百万节点,且节点常常增加、退出的P2P网络来说,O(N)是不可忍受的,因此Chord提出了以下非线性查找的算法:

  1. 每一个节点都维护一个Finger表,该表长度为m(m就是位数,在Chord中为160),该表的第i项存放节点n的第(n+2i-1) mod 2m个successor(1<=i<=m)
  2. 每一个节点都维护一个predecessor和successor列表,该列表的作用是能高速定位前继和后继,并能周期性检測前继和后继的健康状态
  3. 就是说存放的successor是按2的倍数等比递增,自所以取模是由于最后的节点的successor是開始的几个节点,比方最大的一个节点的下一个节点定义为第一个节点
  4. 资源Key存储在以下的Node上:沿Chord环,hash(Node)>=hash(key)的第一个Node,我们称这个Node为这个Key的successor
  5. 给定一个Key,按以下的步骤查找其相应的资源位于哪个节点,也就是查找该Key的successor:(假如查找是在节点n上进行)
  • 查看Key的哈希是否落在节点n和其直接successor之间,若是结束查找,n的successor即为所找
  • 在n的Finger表中,找出与hash(Key)距离近期且<hash(Key)的n的successor,该节点也是Finger表中最接近Key的predecessor,把查找请求转发到该节点
  • 继续上述过程,直至找到Key相应的节点

从直觉上来说,上次查找过程应该是指数收敛的,相似二分法的查找,收敛速度应该是非常快的;反过来,查找时间或路由复杂度应该是对数即的,在以下我们会证明这一点。

 

下图表明了节点N1查找节点N53的过程,还是很快的:

节点N1查找N53

 

6、Chord收敛性证明

对一个算法而言,收敛性是至关重要的,假设没有收敛性做保证,在程序上化再多的心思也是徒劳。在证明之前,我们再强调3点:

  • Key存放在Key的successor节点上(满足:hash(Node)>=hash(Key))
  • 节点n的第i项存放的是第(n+2i-1)个successor
  • 查找是依据近期原则,当前节点没有存放Key则从Finger表中寻找与hash(Key)距离近期的Node继续这个过程

这里要区分是Key的successor还是节点n的successor,同一时候要注意近期匹配原则。

 

假如节点n的Finger表中的第i个successor与Key的距离近期,则满足:Key处在第i项与第i+1项中间

记第i项为J,第i+1项为P

  • J<hash(Key)
  • P>hash(Key)

而:

J = n + 2i-1

P = n + 2i

节点n与Key的距离应该处在n与J和P的中间,即 J-n<n - hash(Key)<P - n

 

(1) 2i-1<n - hash(Key)<2i

(2) 而J与Key的距离最大为J与P的距离 J-hash(Key) <P - J = 2i-1

也就是说J与Key的距离,小于n与Key的距离,而且该距离小于n与Key距离的一半,这样我们保证每次迭代,与Key的距离都会收敛,而且至少按2的指数收敛,也就是折半查找。

 

至此,我们理论证明了Chord的收敛性。

 

7、深入Chord算法

事实上Chord算法能够全然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

在Chord环上随意标记个点作为Node集合,随意指定Node T,从随意的Node N開始依据Chord查找算法都能找到节点T。

 

为什么能这么转换呢?由于仅仅要找到了Key的直接前继,也就算找到了Key,全部问题转化为一个在Chord环上通过Node找Node的问题。这样,这个题就立即变的非常奇妙,假如我们把查找的步骤记录为路径,又转化为随意2个节点之间存在一条最短路径,而Chord算法事实上就是构造了这样一条最短路径,那这种路径会不会不存在呢?不会的,由于Chord本身是一个环,最差情况能够通过线性查找保证其收敛性。

 

从最短路径的角度来看,Chord仅仅是对已存在线性路径的改进,依据这个思路,我们全然能够设计出其它的最短路径算法。从算法本来来看,保证算法收敛或正确性的前提是每一个Node要正确地维护其后继节点,但在一个大型的P2P网络中,会有节点的频繁增加、退出,假设没有额外的工作,非常难保证每一个节点有正确的后继。

 

Chord冗余性:

所谓冗余性是指Chord的Finger表中存在无用项,那些处在Node N和其successor之间的项均无意义,由于这些项所代表的successor不存在。比方在N1的Finger表中的第1~5项均不存在,故都指向了N18,至少第1~4项为冗余信息。

一般说来,假如Chord环的大小为2m,节点数为2n,假如节点平均分布在Chord环上,则任一节点N的Finger表中的第i项为冗余的条件为:N+2i-1<N + 2m/2n =>2i-1<2m-n =>i <m-n+1,即当i <m-n+1时才有冗余。

冗余度为:(m-n+1)/m=1-(n-1)/m,一般说来m >>n,所以Chord会存在非常多的冗余信息。假如,网络上有1024个节点,即n=10,则冗余度为:1-(10-1)/16094%。所以非常多论文都指出这一点,并觉得会造成冗余查询,减少性能。事实上不然,由于这些冗余信息是分布在多个Node的Finger表,假设採取适当的路由算法,对路由计算不会有不论什么影响。

 

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讨论了Chord算法及其核心思想,接下来要讨论的是Chord的详细实施。

 

 

posted @ 2014-07-27 16:43  zfyouxi  阅读(61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