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大脑的两半球功能不同

  1. 大脑的左半球负责身体右侧的运动,反之亦然
  2. 大脑左半球更擅长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方面更具优势
  3. 大脑两半球能独立行使职能,拥有互相分离、独一无二的能力
  4. 大脑的每个半球有各自的思想

研究2:丰富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大脑发育

  1. 在丰富环境下,或受过训练的大脑更加发达
  2. 在丰富环境下,脑细胞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别,但大脑神经元变得更大
  3. 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皮层(即大脑对经验做出反映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更重且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很显著,
  4. 营养不良可以使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迟钝,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大脑的发育。同时,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也会因环境的丰富而减轻,或因环境的恶劣而加重
  5. 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其大脑发育也能获得提高

研究3:人的本性由什么决定

  1. 人性(性格、喜好等)是由遗传影响(先天)和环境影响(后天),遗传占据主导位置
  2. 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占70%,但仍然能在后天环境中有所提高
  3. 基因驱使你对环境做出选择,或驱使你回避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行为

研究4:小心视崖

  1. 我们用视觉感知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2. 深度知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根据后天经验习得

研究5:注视偏好

  1. 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经验形成
  2. 感知包括知觉周围环境、深度感知能力、趋向光亮、区分基本颜色、察觉运动、区分形状能力
  3. 婴儿带着大量的知觉技能来到这个世界,并且随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够发展或习得大部分的知觉能力

研究6:睡眠就会做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 入睡期(NREM)
  • 浅睡期(NREM)
  • 熟睡期(NREM)
  • 深睡期(NREM)
  • 快速眼动期(REM)

REM睡眠

  1. 快速眼动睡眠或者有梦睡眠,在该阶段,人们并不经常挪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你的身体不能动弹,有了这样一种生产机制。人们才不会用肢体去演绎梦境,从而避免了伤害自己或者出现更糟的情况
  2. 整个夜晚,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替出现约5到6次(大约入睡90分钟以后第一次出现REM睡眠),随后NREM睡眠越来越短,而REM睡眠越来越长(这就是人在清晨做梦较多的原因)
  3. 梦是人的生命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做梦的时间约占睡眠时间的20%

REM反弹

  1. 倘若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剥夺做梦的睡眠,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在经历梦境剥夺之后,试验者做梦的数量有所增加,做梦的时间也显著延长,这种增长会持续几个晚上,以便在数量上尽量补偿被剥夺的梦
  2. REM睡眠阶段被干扰,试验者出现了焦虑、烦躁和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明显增加,体重增加
  3. 如果我们在某个晚上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做梦的话,我们会在下一晚做更多的梦
  4. 剥夺人REM睡眠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使用酒精制品或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在增加沉睡趋势的同时,会抑制REM睡眠并使人在夜晚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在深度的NREM睡眠阶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无法戒除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酒精制品的习惯,一旦他们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导致他们害怕睡觉并重新开始服用这些药物来避免做梦。

研究7:类别天成

类别的哲学思考

鞋子为什么叫做鞋子,是语言定义的,还是存在心理上的类别

认知和知觉

认知:通过思考后沉淀下来的东西
知觉:对周围世界的感觉

概念

是对所经历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根据事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由于可以将一组物体进行分类,因而概念对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是非常有用的

关于类别的两种观点

  1. 关于物体分类的知识是从哪里获得的,一种说法是,分类是我们所使用语言的功能,类别的存在是由于我们有对应的词汇,如果我们没有类别的词汇,这种类别或概念就不会存在
  2. 另一种观点认为,分类并不是来自于语言,而是天然存在的,与人类知觉的生物能力有关

结论

  1. 心理类别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我们通过将物体与原型进行比较来确定其是否属于某一个类别,就算某种语言没有关于某一类别的词汇,这一类别仍然是存在的,并且具有心理现实性
  2. 特定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中,不管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也不管是否使用过这些概念
  3. 物体是通过将其与相应类别的原型相比较,是否符合原型来分析和分类的,而不是通过审视其是否符合一般的语言定义来判断是否属于某个类别

研究8:催眠行为是自主的

催眠的认知分歧

  1. 催眠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催眠过程中的行为是由别的东西引起的,是非自主行为
  2. 催眠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为求达到特定结果的自主行为,被催眠者借助这种行为以达到所需要的结果,这种行为由较高的动机水平引起,所有催眠不涉及对意识状态的改变

结论

  1. 那些在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
  2. 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他们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
  3. 催眠行为是一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意识状态的改变或者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
    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愿望而被催眠,在催眠状态下,被试不会做出他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或耐力

研究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反射

当人看到柠檬时,会自动分泌唾液,在这种条件下,分泌唾液被巴甫洛夫称为“反射”,它是一种对特定刺激自动发生的反应,不需要任何学习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自动的、无需学习的,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相同。如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听到巨大声音时,会跳起来;灯光熄灭后,人的瞳孔会放大等。
无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应,在看见食物分泌唾液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是无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

它是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的,并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狗在听到脚步声时,会分泌唾液,或者当你闻到牙科诊所的气味时,会感到牙疼等。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在狗听到脚步声分泌唾液的实验中,脚步声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的形成

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当给狗喂食时,如果在狗所在的环境中经常出现一种特定刺激,那么在狗的大脑中,这种刺激将与食物建立联系,从而称为食物即将要到来的信号。在食物与刺激建立联系之前,这种环境刺激不产生任何重要反应,它是一种中性刺激。但经过一段时间过后,因为每天狗在被喂食前都听到同样的脚步声,他们就开始把这种声音与食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中性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条件反射复现

当一个经典条件反射行为已经消失,但当这种条件刺激在一个新的、不同的情景中出现时,该条件反应会再次出现

研究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情绪从何而来

情绪起源是与生俱来还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华生提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反应是习得的,并且坚持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情绪的习得

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都是条件反射的产物,当春天来了,你会感到愉快,当公众演讲时,你会感动紧张,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你的头脑中这些刺激已与特定的情绪建立了条件反射联系。

恐惧时吸吮拇指

艾尔伯特会在他感到害怕时吸吮拇指,拇指一放到嘴里,他的害怕就能缓解,因此吸吮拇指是一种阻碍恐惧产生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消退

当一种条件反射建立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和学习,解除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泛化

当一种条件反射建立后,在另外的环境中,该条件反射会有所减弱,但同样会起作用

研究11:迷信的鸽子

行为研究

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包括公开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隐秘的(或内部的 ,如感情和思想)行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从诱发行为的情境与直接的行为结果间的联系中习得的,并且受这种关系所控制,他并不把诸如思想和情感等内部事件看成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将其看做是一种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会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这些结果使得你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很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物”。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你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或“惩罚”。

行为消退

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抑制过程被称作“消退”。

迷信很难消除

当某种行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可以产生强化的结果。

正/负强化

正强化:行为的后果是得到一些你想要的东西(如金钱、食物或赞扬)
负强化:行为的后果是消除掉你不喜欢的事物来进行赞赏(例如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或者避免疼痛)
据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迷信行为(对非偶然事件的有意控制)是在负强化的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正强化下产生的,也就是说,你更可能采取迷信策略去防止坏结果的产生,而非创造好的结果

迷信并非都是不健康的

在很多情况下,迷信行为虽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他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比如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降低人们的焦虑,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研究12:对于攻击行为的模仿

人类攻击性的来源

本研究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塑造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了你的某一行为而忽视或惩罚你的其他行为。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

暴力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被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榜样受到强化或惩罚

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奖赏时,儿童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
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惩罚时,儿童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研究13:期望导致结果

预期与现实的关系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个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成现实

实验者期望效应

实验者可能总是期望,在经过他或她的科学处理后,一名或一组被试与其他人相比就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行为,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实验者自己有倾向性的期望所导致的结果

研究14: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组合形式的智力

人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聪明或者不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的、各种组合形式的智力能力

八项界定智能的标准

八项界定智能的标准或“标志”,如果某种智能或某一组能力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智能,那么它必定会符合以下绝大多数标准

  1. 一种特殊能力如果伴随着大脑损伤而受到破坏,或者当其受损时其他能力仍能保持完整,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智能
  2. 一部分人在某个特殊能力上拥有超常的智能,他们拥有的某些能力远远超出他们的实际年龄和经历范围
  3. 智能应该与一个清晰的信息加工(思维)过程相联系,必须包含一系列特殊的智能加工过程。它们存在于大脑的特定区域并且只会对某种特定的信息做出反应
  4. 智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发育历史和发展到高级专业水平的潜力,都应该经历一条发展的道路:始于简单,逐步前进,并越过一个又一个象征能力更高等级的里程碑
  5. 如果一种特殊能力被界定为智能,那么其涉及的技能应该显示出进化发展的迹象
  6. 任何被界定为智能的能力都必须能够采用严密的实验来证明
  7. 智能可以采用现存的标准化测验来测量
  8. 智能的各个类型都可能用一个符号系统代表,如音乐智能的乐谱、空间智能的图画都属于符号系统

九种智能

  1. 语言智能:在使用文字上,你会比一般人更熟练、更恰当、更富有创造性。你可以用语言说服别人支持你的立场;你可以记住并能回忆起详细或复杂的信息;你比绝大多数人都更能擅长解释和传授概念、想法等;你也能充分享受着运用语言来谈论语言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如诗人
  2. 音乐智能:包括对声音,特别是声调、音色以及节奏的天赋能力。如作曲家
  3. 数学智能:可以使你思考、分析、推断抽象的事物、概念或观点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如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4. 空间智能:在脑中形成表象、想象以及操纵表象的能力优于常人。如艺术家
  5. 肢体运动智能: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运动非常敏感,也可以灵活自如地使用和控制你的身体去实现各种目标。如舞蹈家、运动员
  6. 内省智能:人们意识和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情感、动机和行动的根源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能力。
  7. 人际智能:包括的能力与内省智能差不多,但他们都是指向外部的,即关注的是对其他人的情感、动机、欲望和行为的了解
  8. 自然观察智能:指辨识和归类植物、矿物和动物的能力,包括岩石、草地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如达尔文
  9. 存在智能:立足于人类,倾向于思考关于存在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为什么死去?从哪里来?将来会发生什么?什么是爱?为什么要发起战争?

研究15:心中的地图

认知地图

假设你现在想去某个地方,很可能你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这些位置的图像,你很清楚要走哪些街道,在哪儿转弯,并最终到达目的地,你当前的位置与你想去地点的路线关系在你头脑中所形成的这幅画面被称为“心理表征”,这些表征被称为“认知地图”。

综合地图、序列地图

因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歧视等。我们不该让自己或其他人过于情绪化、过于饥饿、过于衣衫褴褛,动机过于强烈,这些只能形成狭隘的序列地图,我们所有人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吸收充足的营养,以便形成真正的综合性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道路被认为是承载交通的主干道,无论是乘车、步行、骑自行车或乘船均如此。
边界是我们在认知地图中划分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的分界线,但其功能与道路不同,它可以是峡谷、一堵墙或某个湖的岸边等。
交汇点则是一些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道路和边界的交叉之处,比如街心公园、道路的环状交叉口或中心广场的喷泉等。
街区在我们的心理表征中占的空间很大,并以一些共同特征来命名,如剧院区或餐馆区等。
地标是在认知地图中可作为参照点的结构,我们通常在远处就能看到它,譬如钟楼、教堂的尖塔或者一座与众不同的高层建筑物等。

研究16:感谢记忆

记忆重构

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不是准确地再现它;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重构记忆就是用新信息和现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时被遗忘的内容,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稳定,而是一段时间后就会被调整和改变。

研究17:爱的发现

母爱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回避痛苦等)相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此,母亲就与愉快的时间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爱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有重要联系

接触安抚的重要影响

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接触安抚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接触安抚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依恋关系的发展

婴儿对其照看者的依恋确实超越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因此想更好的养育孩子,不光要满足其生理方面的需要,接触安抚也必不可少,如抚摸和拥抱

研究18: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

智能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智能的获得不仅仅只是通过学习,还有其他许多渠道。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身体的成熟一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它始终是以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智力发展是怎样的过程

智力或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当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水平。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因此,当你面对一个婴儿时,并不是只要通过足够的学习,便会表现出许多成人的行为。这里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它将使孩子在未来表现出越发复杂的行为。只有当孩子达到了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例如,教一个婴儿走路,即使按照奥林匹克训练计划天天练习,也学不会走路,这是因为他的身体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走路的程度

研究19:你的品德如何

道德准则的定义

帮助人们判断对和错的态度和信念。个人的道德准则是由其文化背景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决定的,而这些准则、规范已为个体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道德准则不是与生俱来的,你不是刚出生就有道德准则。随着从童年走向青年,再到成人,你判断对错的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

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形成起来的。而且与智力发展阶段相似,道德准则也存在某种可区分的、特定的发展阶段。只有当儿童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他已理解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的目标联系起来时,他才能将父母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儿童必须达到某种智力发展阶段才有可能达到相应的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结构的发展阶段特点

  1. 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
  2. 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阶段,也绝对没有倒退的情况出现
  3. 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且至多只能对高于他们所处阶段以上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鼓励、教育和练习都不能使儿童向高于他们应有阶段的道德阶段发展。而且,儿童倾向于使用他们所达到的最高道德发展水平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4. 隐含规则: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是具有普遍性的,且它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前道德水平

该水平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利益,包括最初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认识不到他人的利益,其道德行为是出于对不良行为将要受到惩罚的恐惧
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利益和需要,但他们的道德行为是为了别人回报以同样的道德行为

习俗道德

开始作为人际关系中个体角色认知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维持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的关系
第四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和秩序的存在,并表现出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在此阶段的儿童从更大的社会系统的角度看待事物,并以行为是否遵纪守法为衡量好公民的尺度。他们对现有的社会秩序表示认同,并认为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是好的

第三种水平

他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现有的法律
第五阶段:人们开始承认某些法律比另外一些法律好。现实中有合情不合法的事,也有合法不合情的事。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仍然坚信,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人们应该遵纪守法,但他们也会通过特定的程序寻求对法律的修正。这一阶段的人正在尝试整合道德和法律时将面临冲突。
第六阶段:他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遍道德行为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准则相冲突时,个体将依据他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决定道德的将是个体内在的良心。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全达到第六阶段,这种道德推理水平只能在具有道义感的伟大领导者身上发现

道德的六种动机水平

  1. 被他人惩罚
  2. 对物品的占有或得到他人的奖励
  3. 受到他人的谴责
  4. 被公认的权威斥责并伴有罪恶感
  5. 所在群体的尊重和不敬
  6. 自我谴责

儿童的道德构建过程

儿童主动地以一系列可预测的有序的阶段来对他周围的世界进行道德构建。这一过程不应被简单地视为成人通过口头解释和惩罚,将成人的道德准则通化和内化为儿童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儿童在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结构。儿童不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是在建构道德标准。这就意味着一个儿童在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道德认知建构前,是根本无法理解和使用第三阶段的道德推理的。同理,一个人除非已经经历而且建构了前四个阶段的内在道德模式,否则他是不会使用属于第五阶段的基本人权的概念来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

研究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控制力

指你所拥有的控制你自己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当你的控制力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生气、愤怒),并会以某种行为来反抗,以此来恢复你的个性自由。

阻抗

如果我们禁止某人做某事,他们反倒会觉得被禁止的活动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种反对任何限制我们的自由,阻止我们的愿望的倾向被称为“阻抗”

拥有或丧失控制力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的时候,我们感到更快乐和更有成就,更富有活力,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倘若你丧失了控制力,你很可能会经历以焦虑、气愤、沮丧、无助甚至是以生理疾病为形式的压抑状态

控制感的来源

现代人类的控制感是从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生存机制,能够做出选择、并对环境进行控制的早期人类更有希望生存下来,并将这种控制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基因传递的模式直到今天依然在继续。研究发现,当人们失去选择的机会和控制力时,就会产生压力,并会导致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研究21:性动机

性反应周期

这些阶段依次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

性器误解

把女性的性快感和性满足取决于阴茎的大小,这种观念是毫无依据的,阴道是一种足以容纳大小不同阴茎的极富弹性的器官,不管阴茎的大小如何,阴道总能在阴茎最初的几次抽动中使阴茎充满阴道。在性反应周期的持续阶段,阴道口的内壁膨胀起来,足以仅仅缠绕住任何大小的阴茎。因此,阴茎的大小在对女性的性刺激上通常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因素

性反应上的两性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性反应周期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性反应周期的高潮阶段和消退阶段存在较大差异。高潮阶段过后,男性和女性都进入消退阶段,此时性紧张迅速降低,性器官还原为以前未唤醒的状态。
此时男性存在一个不应期,在此期间,不管他所受到的性刺激的类型和数量如何,他在身体上都不鞥经历另一次性高潮。这一不应期可以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是一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应期所持续的时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
而女性并没有明显的不应期,而且在有效的刺激下,女性能够在第一次性高潮后紧接着经历一次或者多次性高潮,且不失去任何性唤醒的能力。和男性情况不同,在性交过程中女性能够使自己的性高潮体验持续相对更长的一段时间。
尽管女性在生理上能够体验多次性高潮,但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会去寻求或甚至渴望多次性高潮。事实上,很多女性从未体验过多次性高潮,但也非常满意自己的性生活。另外,很多体验过多次性高潮的女性称,一次性高潮就能使他们感到满足。

性障碍的治疗

对男性而言,生殖器的反应会更加重要,一些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已经对男性有明显疗效。
对女性而言,在性交过程中缺乏幸福感和负面情绪体验会对女性的性困扰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表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

特定的面部表情是与特定的情绪相对应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能通过某人的面部表情识别出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情感。并且表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即使文化差异悬殊时,人们也能成功地识别出对应于某种情绪的面部表情。

研究23: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观测脑部活动

核磁共振成像

该项技术能清楚的扫描人体软组织,从而可以用来探测设计人类思维、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大脑结构。在扫描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它能显示大脑的哪些部分正在运转。核磁共振成像是通过探测大脑激活区周围血流中的氧含量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变化,来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扫描仪的监视器,观测大脑中某些部分的活动变化,他们能大致看出大脑中哪些部分在完成任务时被激活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脑区被“点亮”了。

研究24: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主张

  1.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 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3.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4.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改变个人的观点

方式一:劝说,即其他人不遗余力的说服你改变自己的观点;
方式二:认知失调,仅仅是观察到你喜欢或是尊敬的人做出与你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你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并改变你自己的态度,完全不需要亲身参与;

研究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内控和外控

外控点信念: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表明他们持有外控点的信念
内控点信念: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和人格,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信念

有把握的事情下注

内控型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
外控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注;

内外控差异来源

主要来源于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内控倾向

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如那些坚信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较那些具有外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更主动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御他人的影响。

内外控倾向转变

具有外控倾向的人,由于在工作中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和责任而常常向内控转变。而那些具有内控倾向的人在面对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也可能会转向外控,而且如果有机会,个体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内控水平。

用不同态度对待情境

内控水平高的人,必须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打算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境的话,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很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时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研究26: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概念解释

具有雄性特征被称为男性化,具有雌性特征被称为女性化,性别特征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被称为双性化

双性化的优势

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实际上比那些性别类型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快乐、适应性更好。
性别类型分明的人总想使自己的行为与已经内化的性别角色标准保持一致,并可能压抑任何与其性别不相符的行为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一个混合型的人,可以自由的做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
双性化的儿童和成人趋于拥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而且在多样化的情境下适应性更强,双性化人群更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由于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接受彼此间的差异。具有积极性的双性化特征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更快乐。

研究27:和心脏赛跑

容易患病的行为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长时间处于疲劳驾车、面临最后期限、竞争性环境以及经济受挫等慢性应激状态下的人,更可能患上心脏病。尤其是具有以下特定行为模式的人群:

  1. 一种要达到个人母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
  2. 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衷于竞争的倾向
  3. 一种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持久的欲望
  4. 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务之中
  5. 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
  6. 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不具备以上行为特征的人群患心脏病的概率能降低一半

A型比B型行为者更易患心脏病

A组被试长期为承诺、抱负和内驱力所牵制,渴望在所有活动中都力争上游,不管是专业活动还是娱乐活动,并且有强烈的获胜欲望
B组被试满足于他们的生活现状,而且不愿追求多个目标,并避免竞争性的情境,他们很少关心升迁的问题,而且往往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家人在一起以及参加非竞争性的娱乐活动
A型行为者面对应激事件时,比非A型行为者的生理唤醒强度更高,这种极端唤醒状态致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同事也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而久之,这些对压力的过度反应会损害动脉,并进而导致心脏病

D型人格的特点

D型人格的特点是大多数时间里都充满了负面情绪,对世界持有悲观的看法,害羞拘谨(与他人同处时感到不自在),这种行为模式与很多负面的健康事件有很高相关。研究者发现D型人格的个体处于社交环境中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另外,他们还拒绝与他人谈论自己的心理不适感,因为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如何判断是否为A型人格

  1. 经常同时做几件事
  2. 催促别人加快速度,让其快点把话说完
  3. 遇到交通堵塞或排队等待时,显得很急躁
  4. 讲话时有很多手势
  5. 无事可做时很难坐得住
  6. 讲话时很不耐烦,而且常常出言不逊
  7. 比赛时总是想赢,甚至和儿童做游戏时也是如此
  8. 在观看他人完成某一任务时会变得不耐烦

研究28:个人与集体

集体主义文化

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个人主义文化

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图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

个人主义心脏发病率更高

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实现个人目标,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就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凝聚力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较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研究29:究竟谁是疯子

如何判断精神病人

  1. 行为场合:这是一种主观判断,某些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显然是古怪的,而在另一个特定情景中就没那么显眼。比如,你在院子里给草坪浇水没什么奇怪的,而你在暴风雨中给草坪浇水就是行为古怪,判断行为古怪必须认真考虑行为发生的场合。
  2. 行为持续存在:一个人有可能偶尔表现不正常行为,不一定证明他患了精神疾病。对精神疾病的这一诊断标准,要求一个古怪的、反社会的或失控的行为模式持续存在。
  3. 社会偏差: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期望和规范,这种行为就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偏差。当偏差行为非常极端和持久,如幻听和幻视,就是精神病的证据。
  4. 主观痛苦。我们通常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及其给我们带来的苦楚。当一个人如此害怕封闭的环境,以至于她或他不能乘电梯,或者某些人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提醒,他们就清楚自己正处于心理痛苦之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做出心理诊断时,把主观痛苦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指标。
  5. 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发现,由于心理问题他不能满意的生活了,这就可以认为患了心理障碍。例如,一个人害怕成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次新的努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遭到他所患心理障碍的破坏。
  6. 对功能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对其过自己想要的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能力的干扰程度,可能是心理诊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某种行为可以是古怪的、持续的,但如果它没有伤害你的生活功能,就不代表真正的病理特征。例如,你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唱国歌,这种行为当然是古怪的和持续的,但除非你把邻居吵醒或干扰了家庭其他成员,否则你的行为只对你个人的一般生活功能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它不能被归类为临床问题。

环境影响个人的判断

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力医务人员对某一个行为的判断。一旦精神病人进入到这种环境中,医务人员往往会忽视病人的个体性。

乱贴标签的危害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符合某种特质的标签,那个标签将掩盖她或他的所有其他特征。这种做法最坏的影响是它可以变成自我证实,即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被按照一定方式对待时,她或他的行为就可能开始变成被对待的那样。

研究30:你将再次获得防御

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自出生时就有,是由人的基本生物冲动和本能组成,如饥饿、渴和性冲动。每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我都会产生强烈的信号使人们找到办法满足它,并且立即这样做。本我按“快乐原则”行动,意味着它坚持要求即刻满足所有的欲望,不顾道德、安全、逻辑、理性等一切因素。存在于每个人本我中的那些黑暗的、反社会的、危险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会不断地寻求表现。因为本我在无意识水平运行,因此人们通常不能意识到它。然而,如果你缺乏人各种的其他部分而只有本我,你的行为将是不道德的、有严重偏差或越轨,甚至对自己和别人都是致命的。
  2. 你没有按照这些危险的、越轨的方式去行动的原因,是靠你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来限制和控制本我的冲动。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动,即它关注现实社会和行为的结果。自我是有意识的,其工作是让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要用理性的和相对安全的方式来实现。然而,自我也受超我的限制。你的超我,实质上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是非对错的原则,找到合乎道德和伦理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本我的需要。如果你的行为方式违反了这些准则,你的超我会用它非常有效的武器惩罚你:那就是内疚。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超我在意识水平和无意识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

人格观是动态的

自我不断地试图平衡需要、欲望和超我的道德要求,从而决定了你的行为。比如,一个年轻人在街上散步,看到杂货店的食物,本我想立刻满足不顾后果,自我的工作是保护男孩不受危险,可能想从后门进入,偷些食物。超我则表达它的愤怒,因为这是不道德的。因此,这个年轻人自我重新考虑并提出了一个新建议,让本我和超我都能接受,最终男孩去快餐店买了些食物。

焦虑的来由

大多数人不存在行为上的反社会行为或越轨行为,是因为在人格三部分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但如果这个系统发生故障,即平衡丧失,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是,本我的要求太强烈而自我不能充分地控制。如果不被接受的本我欲望挤进你的意识,并开始击败你的自我,你讲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特别是他所说的游离性焦虑,虽然你感到焦虑和害怕,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进入意识。当这种焦虑状态存在时,人就不舒服,会试图改变它。要做这件事情,自我要拿起它的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的武器。防御机制的目的是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如果自我成功,由本我的冲动引起的焦虑不适将缓解。防御机制通过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使本我的欲望没有得到承认,由此避开了焦虑。

五种原始防御机制

  1. 压抑:压抑是我们所使用的保护自我的最基本、最常用的防御机制。个体使用压抑可以完全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因此,与“被禁止的”想法相联的焦虑就可避免,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压抑通常被用来抵御由不可接受的性欲望产生的焦虑。比如,一个妇女对他的父亲有性欲的感觉,如果她意识到这种冲动,她将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焦虑,她可能压抑她的不可接受的性欲望,迫使它们全部进入无意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欲望消失了,只是因为它们被压抑而不能产生焦虑。压抑的欲望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即她无意识中试图解除对父亲的情感冲突,而不断地陷入与男性的失败关系。
  2. 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比如,一个男人感受到中年危机,为了避免这些无意识的焦虑,他可能退行到青年时期,变得不负责任,试着和年轻女性约会,甚至是吃儿童食品。
  3. 投射:如果你的自我用投射极致消除焦虑,你将从别人的行为中看到你无意识的欲望,即你把你的冲动投射到别人的身上。理论上,这样可以把引起焦虑的感觉外化,进而减少焦虑。你将不会意识到你做的这些,而被你投射的人也不可能因你的谴责而有罪恶感。
  4. 反向形成:当一个人感受到不可接受的、无意识中的“邪恶”冲动,为了避免这些所引起的焦虑,人们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夸张的,甚至是过分的。人们采取表面的、完全没有本我真实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来阻止焦虑。除非本我和自我的冲突以某种方式解决,否则,反向形成倾向于成为个体人格的永久的部分。比如,一个同性恋为了克服社会不认同同性恋取向的恐惧,可能会有这种攻击或打击同性恋的极端方向的行为。
  5. 升华:这种防御机制看作是正常的,而且是值得利用的。当人们使用升华机制,他们就找到了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焦虑的能量。既然每个人的本我都包含这些欲望,升华就是多彩和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喜欢裸女的男人,可以通过成为一名裸体像画家或雕塑家来升华他的感情。人类可以升华他们原始的、生物性的欲望和冲动,引导他们转向建设文明的社会。然而,有时人类的无意识的力量会击败我们的“集体自我”,而这些原始的、兽性的欲望就会以不文明的、野蛮的形式爆发出来。

研究31:习得性抑郁

能力与控制力

许多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因为他们在过去的某些情况下进行过控制并且取得了成功。他们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和绝望了。

习得性无助

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的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控制的情况下,他开始会觉得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

创伤后成长

当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将来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时,会出现创伤后成长。作为对这个挑战的回应,心理受创伤的个体可能会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寻找意义,个体的一系列积极特征都有所增强,其中包括感激、希望、仁慈、领导力、爱、灵性和团队合作。

个体变得抑郁的原因

如果个体学会把自己的控制力确实归因于,永久性的,而非暂时的,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而非情境因素,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而非单个方面,那么,个体可能变得抑郁。

研究32: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处于拥挤状态下的白鼠行为

  1. 攻击:雄鼠为了维护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统治地位与其他雄鼠进行争斗。有时也表现出病理的症状,如发狂、攻击雌鼠、未成年鼠及不太活跃的雄鼠。
  2. 服从:与极端攻击行为相反,部分雄鼠忽略并避免为争霸主地位而起的战争。
  3. 性偏差:不遵守自然的交配程序,它们以性为母的,接近其他的雄鼠、幼鼠以及没有发情的雌鼠。
  4. 繁殖异常:行为改变的雌鼠丧失了筑巢的能力,当母鼠预感到危险时,它们也丧失了把幼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力。并且雌鼠在怀孕和生产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并且它们变得极度不健康。

拥挤环境中生理指标变化

当处于拥挤环境,你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伴随着这些影响,你会感到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研究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对心理治疗的期望

如果你相信心理治疗会对你有帮助,满怀希望地进入治疗关系,那么治疗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你对治疗师之间关系的感受,也可以使治疗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信任你的治疗师,并且相信他或她能真正地帮助你,那么你的治疗可能会更加有效。

心理治疗侧重

人们不应该沉迷于试图证明某种具体疗法最为优越,而是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应该更加直接地聚焦于哪些因素能使疗程最短、疗效最令人满意,尤其注重哪些因素能使来访者获得最佳治疗体验。

研究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恐惧症的三个类型

  1. 单纯性或特定性恐惧症,包括对动物不合情理的恐惧或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的空间或高空的恐惧。
  2. 社交恐惧症,以与他人交往时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如在公开场合说话,或对困窘的恐惧。
  3. 广场恐惧症,是对不熟悉的、开放的、或拥挤的空间的不合理恐惧。

导致恐惧症的原因

  1. 可能是童年时受到过精神创伤,比如从高空摔落过,造成高空恐惧症。
  2. 也可能是个体不愿意面对的某些其他深层恐惧和愤怒的替代品。比如小时候受到过父亲从高空推下的恐吓,要承认这种经历可能迫使他去接受曾遭父亲虐待的事实,浴室他压抑了这些事实,并以恐惧症的形式取而代之。

交互抑制

如果一个反应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呈现时能抑制焦虑的产生,存在于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结将被削弱。让患者在面对一个恐怖场景时,让他经历一种能抑制恐惧或焦虑的放松反应。

脱敏治疗三阶段

  1. 放松训练:首先把精力集中在如何使你的身体放松,通过放松训练,无论何时都能让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2. 焦虑层次的建立:制定一张焦虑产生情境或恐惧产生场景的条目表,条目表以引起轻微不适的情境开始,强度逐渐增加,直到你能想象到的能引发最严重焦虑的事件。
  3. 脱敏:通过描述让患者恐惧的场景,然后让患者完全放松下来,循环直至完成所有条目并能保持放松状态。

脱敏疗法与传统心理分析的优势

  1. 在每一个案例中,心理治疗的目标都可被明确得陈诉出来。
  2. 焦虑的来源可被清楚且迅速地确定。
  3. 在根据焦虑层次表对场景进行描述时,病人反应上的变化在治疗的每一时期都可测量。
  4. 治疗可以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不会影响疗效。
  5. 如果愿意或需要,可更换治疗师。

研究35:投射出真正的你

图形解释测验

不同观看同一图像,可能会认定为不同物体,这就是不同人会把自己心里的某些东西投射到看到的形状上。

罗夏墨迹测验

刺激只不过是一幅对称的墨迹图,它是如此模棱两可,以至于几乎可以被知觉为任何事物。一个人把墨迹看成是什么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或她真实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研究36:编个故事吧

主题统觉测验

该测验要求心理治疗中的当事人或被试看图来讲故事,然后治疗师或研究者将故事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被试隐藏在无意识中的冲突。

该测验的理论基础

当你观察人的行为时,无论是在图画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该行为的解释将以情景中可获得的线索为依据。倘若行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你的解释将不仅仅是大致正确的,而且也会与大部分观察者的一致。如果情境是模棱两可且很难找到行为的原因,那么你的解释似乎将更多地反映出与你自身有关的某些东西,你的恐惧、愿望、冲突等。此外,由于孤立行为的意义模棱两可,因此不同观察者的回答将有很大区别。这些个人认知的差异形成了主题统觉测验的理论基础。

有效性怀疑

科学证据表明,对像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等投射测验的反应,会更多受随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该测验只反映了你当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你的真实的潜在自我。

研究37:斯坦福监狱实验

监狱角色扮演者的变化

这些扮演的囚犯和守卫身上的真正特性和人格似乎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要求扮演的角色。在一天之内,“演戏”和现实生活之间界限就变得模糊,令人感到不安。守卫开始把其他人当成是卑劣的动物一样对待并且乐于享受那些残忍的行为,而囚犯则变成了卑屈顺从、失去人性的机器人,他们只能想到逃跑、自己个人的生存,以及对守卫们越来越多的仇恨。而研究人员也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进入“监狱主管”的角色。
这个模拟的监狱情境非常强大,而且以惊人的方式变成了现实。实验人员和随机指派的大学生们不复存在,他们逐渐成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变成囚犯、守卫和监狱长。这些角色的力量是那么地强大,以至于个人身份消失了,被试甚至是实验人员都难以意识到在监狱中的行为是多么危险。

研究38:从众的力量

从众效应

当某一个个体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追随团体的某种行为模式。这种一个团体对其成员行为的不成文规定及约束被称为“社会规范”。在生活中有时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信仰、道德并不同步或一致。很有可能你正处于某一群体中,你看见别人都这样做,所有你也这样做。从众对于我们的行为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某些时候会使我们的行为偏离自身的内驱力,做出一些原本不可能的事。

哪些效应决定了从众效应的影响

  1. 社会支持:一直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并抵抗住从众效应的压力。
  2. 团体的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个体越为某一团体所吸引,对这一团体越有归属感,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顺应该团体的态度与行为。
  3. 团体的规模:从众的倾向性随团体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但规模超出某个数量时,从众效应的水平不再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团体成员数量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开始怀疑其他成员是有目的地合起伙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作为回应,他们开始抵抗这种显而易见的压力。
  4. 性别:有研究指出,女人似乎比男人更愿意从众。而从现在的研究看来,未发现从众行为有性别差异。

研究39:你会伸出援手吗

责任扩散

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某种想法就越强烈,会认为别人肯定会出手相助的。随着团体内人数的增多,个体在突发事件中采取行动的个人责任就减少了。人们不仅仅感觉到责任分散了,而且会觉得如果不提供帮助所带来的内疚和良心责备也更少一些。

评价恐惧

当别人在场时,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如果你有帮助别人的愿望,而别人并不需要或不想让你帮助时,你将感到多么尴尬。

介入突发情况的五个步骤

  1. 你必须意识到某一紧急事件正在发生。真实生活中,你可能行色匆匆,并没有注意到紧急情况的发生。
  2. 你必须对情境做出判断,即某人是否需要帮助。在这一点上,害怕难堪的心理发挥着作用。
  3. 你必须承担个人责任。如果在突发事件中,你是唯一旁观者,你会立即承担这种责任,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你也许会让他们替你承担责任。
  4. 如果你承担了责任,那么你必须决定你该采取什么行动。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觉得自己没有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你将不会提供帮助。
  5. 当你决定该采取什么行动之后,你必须去做。仅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不能保证你就一定会去做。

研究40:无条件服从

被试强烈服从倾向的原因

  1. 如果这项研究是由耶鲁大学发起的,那么一定是好事情,没有谁会怀疑这样的著名学校
  2. 实验的目的似乎很重要,因为我是志愿者,所以我会尽力完成我的任务来配合研究者实现这些目标
  3. 角色选择都是自愿的,他们对这项工作也有责任
  4. 我是分属不同角色,我们的角色也有可能出现互换
  5. 他们为这事给我报酬,我要尽力做好
  6. 我完全不知道心理学家以及被试的权力,所以我将屈从于他们的安排
  7. 他们告诉我,点击是痛苦的,但没有危险

促进服从行为的原因

受害者与被试的身体和情感距离的改变制约着服从倾向的强烈程度。当受害者和被试在不同的房间时,出现了最高的服从率,当受害者和被试在同一个房间时,服从率最低。
权威人物与被试的身体距离也会影响服从行为。被试离权威人物越近,其服从性越强烈。被试离权威人物越远,则其服从性越低。

posted @ 2023-04-03 18:39  zf爱学习  阅读(3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